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朝皇陵

"玉泉垂虹""西山霁雪""太液晴波"同为"燕南八景"之一。另外七景数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而"道陵苍茫"则很少有人知道。

"八景"之一的道陵是金朝章宗皇帝完颜璟的墓葬,是大房山下女真族皇家陵园中的一座,当时建筑得富丽豪华,元明两代一直是文人墨客游览吟咏的地方。岂止是陵园,北京很多地方都留有金章宗时代修筑的园林,只不过后人屡有增建、翻建而已,如北海公园、香山风景区、玉泉行宫、高梁河两岸的绿树红花和许多著名的古刹等都兆始于金章宗时代,卢沟桥工程也是那个时代完工的。

实际上,岂止是金章宗陵,整个金陵陵园都是考古和旅游的重要对象。

一、   王气所关的九龙山

金陵的位置和风水

金陵陵园位于北京西南47公里的大房山系九龙山下。隶属于周口店车厂村,挨近陵区有一小村落,称为龙门口,也属于车厂村管辖。进了车厂村,等于进入了大房山。大房山明秀挺拔、林木葱郁,古称幽燕奥堂。它的主峰猫耳山、云峰山、连泉顶的海拔都在1300米以上。

云峰山又称九龙山,当地百姓则称之为"皇陵尖"。在诸山这中位于东北侧,峰险林密,流泉幽咽,怪石嶙峋,每当天气阴晦时,云雾锁住峰顶,黑灰色的云团奔腾翻涌,似有数条怪龙搅闹。沿主峰而下,延伸九条鲤鱼背似的山脊,奔向山间平地。两旁高山如屏,屏下两股清澈的流泉终年不断,正中一道石门,只有一口可以出入,峰顶正前方遥相对应的是一排千刃绝壁。当地面姓叫这里为龙门口、豹子窝(原在侧峰上有两个石洞在民国年间藏有豹子,故称)。按照历代相传的风水学说,称为"案山",九龙山对面的石壁山,是金陵的"影壁山",又称"朝山""彼岸山",石壁山中央有凹陷,堪舆学将其附会成皇帝批阅公文休息时搁笔之处,故又称"案山"。金陵的主陵-太祖陵,就坐落在九龙山主脉与"影壁山"凹陷处的罗盘子午线上。占地面积约65000平方米。

云峰山因其九条山脊而叫作九龙山。

金陵陵园以云峰山为主峰,向两翼展开。当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陵时借大房山左右两条山脉葬下诸先帝王陵墓。正中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的陵墓,称为睿陵、恭陵,两侧依山而葬的是完颜家族的子子孙孙,其布局如同临阵对敌,"雁翅排开",又像依山布列成一个""字,顶端就是睿陵。

睿陵前面有石桥、神道,祭祀大殿基址。石桥则位于神道南端,西侧与排水暗沟相接,这是金陵的排水通道,主要起防洪作用。穿过石桥后,两处鹊台遗址在石桥与神道间。再向前是陵区御路,御路有青石栏杆和台阶,上面刻着忍冬纹。

在中国各个皇陵中,金陵的"风水"可以在台地上一览无遗。九龙山北接连泉顶,根据堪舆学理论,有明显的"行龙"痕迹。追山脉逆推,可见明显的"少宗""少祖""太宗""太祖"等龙脉。九龙山低于连泉顶,符合堪舆学所谓"玄武垂首"之说。九龙山之东为绵延迤俪的山岗,是明显的皇陵"护砂",符合堪舆学所谓"青龙人海""左辅"之说。九龙山之西为几个突起的山包,亦是明显的皇陵"护砂",符合堪舆学所谓"虎踞山林""右弼"之说。九龙山西北侧山谷中有泉水涌出,向东南流淌,终年不断,是明显的皇陵"水砂",符合堪舆学所谓"朱雀起舞"之说。所谓"三山环抱,二水分流"在这里最为明显不过。

据《大金国志校证》《女真传·附录一》"陵庙制度"记载:

"国初,祖宗止葬于护国林之东,逮海陵徙燕,始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周,岁余,方得良乡县西五十里大洪(红)谷曰龙城(街)寺,峰峦秀出,林木隐映,真筑陵之处,遂迁祖宗于此,唯熙宗葬于山阴,盖以刑余不入陵。"

又据《金虏图经》附录二《山陵记》记载:

"虏人都上京,本无山陵,止迨于护国林之东,仪制疏草创。迨亮徙燕,始有置陵寝意,遂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周。岁余,方得良乡县西五十余里大洪山曰大洪谷曰龙城寺,冈峦秀拔,林木森密。至筑陵之处,亮寻毁其寺,遂迁祖宗、父、叔改葬于寺基之上,又将正殿元位佛像处凿穴,以奉安太祖(曰文)、太宗晟、父德宗宗干,其余各处随昭穆序焉。唯熙宗被杀,葬于山阴,谓其刑余之人不入。"

由此可以看出,在上京会宁,女真族由于建国时间短,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陵寝制度,只在护国林东安葬祖宗。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后,命司天台找了一年风水宝地,才找到大红谷龙衔寺这块宝地。

完颜亮确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他毁掉寺院,在寺基之上建陵,安葬了祖父、父亲、叔父。从此事可以看出他藐视一切陈规陋习我行我素的风格。

而上述则只是金陵的中心区域,俗称"太祖陵区"部分,实际上的金陵范围,要比这里大得多。1998年,有关文物管理部门曾经按照《大金集礼》所记载的金陵范围进行过实地调查,按照当时树立"封堠"的界限,周长达80公里左右,整个面积也远不止60公里。

金陵是怎样布局的?

金代的皇帝陵以云峰山为中心,埋葬的比较集中。包括真正当过皇帝的人(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金世宗、金章宗、卫绍王),追谥的三人(海陵王父德宗、世宗父睿宗、章宗父显宗),这九人的葬地是金陵里面的皇陵区。具体方位就是大房山东南侧左右两条山脉之中。图片1它的东侧不超过上店。上店现属北京市燕山石化办事处所辖,村中有一关帝庙,内有一块明嘉靖年间的石碑,石碑刻制时,金陵还未遭到破坏,此碑记载上店沟曾开采煤窑数

图片 1

个,这可以说明这条山沟中没有皇陵,否则是不会让在皇陵边上打洞采煤的。而从上店往西的大楼沟附近也储藏着大量煤炭,而且离地表很近,有路,开采和运输都很方便,却没见到开窑的记载,证明上店以西地区属皇陵禁区。嘉靖后,经隆庆、万历、泰昌到天启年间,经57年金陵才遭破坏,从那时起圣土才变为凡地,百姓才允许随便出入樵采。由此,可以把皇陵的东北界定在上店。

云峰山西侧是大房山脚下的十字寺沟,西南是车厂村、石门沟、康乐寺沟、断头峪,再向南是长沟峪凉水泉及其发源的坎河,隔断山势,断头峪出土过金代王墓,石门沟埋着十王,而这十王有帝称,也就是说石门沟往东应是皇陵区的西界。

这样,我们对整个金陵地区的入葬形势就能理出脉络,有章可循了。

800年前,海陵王迁葬金代诸陵,巧借大房山的两条山脉设陵,太祖、太宗放在中间,完颜子孙们环列两侧。太祖陵背倚云峰山,前方有坟山为屏,坟山就像一个半圆形的帐逢,坟山下葬着太宗陵,恭陵葬于坟山,诸史有载。在这个圈子内葬着德宗顺陵和景、兴、裕、道四陵,还有思陵和卫绍王。

东侧:蓼香甸坤厚陵区;

西侧:鹿门谷诸王兆城。

踏遍全陵区,站在太祖陵所依的主龙脉顶观察整个陵区,令人不禁浮想联翩:

这东西两侧依山而葬的完颜子孙多么像古代战争场面,左右众将环卫着金太祖。

这两条沟望去,虽山石草木掩眼又视力所难及,但仍能想像得出,这两沟就像字上边的字,坟山、老虎山就象字下面的两个横道,我们则站在上面的中心点上。海陵当年纵马入山,毁寺建陵时是否也这样想,进而这样规划呢?

历史的情趣在于它有,而旅游的情趣也在于有所

发现。

金陵的范围有多大?

 最初的金陵,范围并不大。海陵王把从上京迁来的皇帝陵、诸王陵分别葬到以太祖、太宗陵后云峰山为中心方圆百十余里的一带山区。后经金世宗至卫绍王60余年的经营,金陵的范围不断地向外扩大,几乎占据了整个大房山区,中心还是云峰山。明朝天启年间砌底拆毁了金陵,到了清代只是重修了云峰山下太祖和世宗两个陵。所以,人们习惯上称金太祖和金世宗的陵为金陵,那范围当然小多了。实际上金陵的范围要大得多,这方面的资料主要载于《大金集礼》。

图片 1

 大安元年十一月,承省札奏帖近奏,差秘书监丞温迪罕、胡土三司知事,边源勘坟山以西银洞事云云。今据所差官胡土等检勘得止合龙泉河勾禁界,西界XX(原文缺),等商量。若准所申是为相云云。为此,于十一月二十九日闻奏过,奉圣旨封堠得分朗者。余并准奏行。

金陵坟山西面的山,出银矿,金代曾在那里开矿炼银,故有银洞之说。

封堠,就是在陵区周围垒上座座石堆,作为边界线。

封堠在金陵东界,羊头岗、朱各庄北坡、望日台等处都有遗迹。高约3米,直径约15米,各处的都是就地取材,如望日台附近的堠就是河卵石砌成,因年代久远,历史的沉沙已弥满了石缝,而朱各庄北坡上的封堠,是用山石砌成,当地人传说这里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之处和假粮仓。每个堠周围都残留着些砖瓦,当是守陵驻兵之处的遗存,目前地表还有很多遗迹,羊头岗北坡、羊头岗村南、小洪寺北坡等处都残留着一些堠的遗址,人们称之为大石堆,黄土台。

《大金集礼》接着记了大安元年(1209)时金陵的范围。

坟山,禁界封堠四至周围地里,东至万安寺西小岭一十八里,南至黄山峪水心二十六里;西至辘轳岭二十三里,周围计地一百二十八里。

坟山以西过辘轳岭有南郊涧道隔断山势,以西过木浮岭下至龙泉河又隔断木浮岭。其龙泉河身阔处约五十步,窄处十余步,水深三四尺,自陵寝红排沙至此三十二里。以西又过烟熏岭松片山数重,才是接连银山。其坟山与银山不是一带山势。

银山在坟山西北,其山东西形势,岭南属奉先县。有银洞五十四处,岭北属宛平县,有银洞六十二处,两县银洞止是一山。自陵寝红排沙以西最近银洞四十二里,最远银洞四十八里。

取责到将去司天台,阴阳人张庆渊等三个状称,相视得自陵寝红排沙,以西过涧,辘轳岭道隔断山势,以西又过木浮岭,下有龙泉河身,深阔隔断地脉,按地里新书五音地脉篇,凡隔坑潭临河地势之绝不相连。按兼山陵至此已三十二里,若将龙泉河便为禁限,西界委是别无窒碍,其东南北三面禁界止合依无定界堠为限。

大安二年(1210)正月初七省官刑部主事薛万亨并提点山陵涿州刺吏完颜璋,同衔申取责到司天台张庆渊、魏器博、卢世明等三人状称:合自坟山西北系奉先县所管神宁乡土冶村,龙泉河为西界为头排立封堠.沿龙泉河至南羌弧岭,其龙泉河水流正西南去,离坟山八十余里,止合于羌弧岭东南下坟。按坟山旧南界封堠是周围四至别无窒碍。呈省,一起自万安寺西小岭为头,打量至西面尽北南效涧口,旧封堠,计地六十二里令二百四十四步。自南郊涧口旧封堠以西上冶村接连排立,沿龙泉河南至羌弧岭密排讫封堠百一十六个。接连赤石峪旧封堠计地五十八里令二百二十八步。自赤石峪口旧封堠至万安寺西小岭计地三十五里令三百步。周围计地一百五十六里令三百一十二步。

对照上文,可以看出现在的金陵范围。

以云峰山(坟山)为中心:

向东——至万安寺西小岭一十八里。

从坟山向东一十八里(按金里和现在的华里相差不多)是房山朱各庄羊头岗村北坡,其山势一高一低,高者现称鲇鱼坨,低者无名号。这一高一低的两座山应就是西小岭,它就像一堵围墙向北,向南经太祖、太宗陵延伸到坟山南端,直到钓鱼台止。钓鱼台是金朝山神堂下小山岭,因明代冯全曾隐居此处钓鱼而得名,现此地修成小型水库。西小岭到此呈半圆形环卫着陵区。东端有一圆形的小山头,面就是龙泉河,金陵的东端就是以此为起点的。万安寺已无从查找了,但这里残存的金代封堠遗迹还能看出来,燕山办事处的东流水村,羊耳峪村都在封堠禁界线以内。

向南——至黄山峪水心二十六里。

到房山区孤山口车站附近的山势,大约是二十五六里,这带的地名有黄山店儿、长沟峪、娄子水、黄院儿、栓马桩,应都属金代陵区。黄山店儿、黄院儿可能是黄山峪的变异,水心大概是指黄山店儿沟的中心。

向西——至辘轳岭二十三里。

辘轳岭这个名称至今没有访问到,从坟山过杨家岭,下去即是安街、南窑,东北方向可出南窑沟口,东北方向可出南窑沟口,二十多里处到大石河、黄山岩一带。南郊涧口可能就是现在的南窑沟口。木浮岭、羌弧岭、赤石峪这些地名既不见后来史籍记载,也未从民间访问出来。

龙泉河是大石河的旧称,又称圣水,它发源于大安山老龙窝尖,一路弯弯曲曲穿过山山岭岭,又汇集了些山泉,依山势出坨里进入琉璃河,自古以来未曾枯竭。它曾造成了古燕国的文明,在金陵区又是一个标志,即陵区的西界。

金朝的皇陵在哪里?

  北京通史上记载:金朝海陵王定鼎中都时,即在京西群山之中营造皇陵,安置诸帝尸骨。其地称九龙谷,因有九条山脉汇集于此。远望形同九龙相聚,故名。

  问题似乎很清楚了,金朝的皇陵就在京西的九龙谷;而九龙谷在什么地方呢?这似乎是一个众说绘纭的问题。有人说是在今日的房山境内,但论据实在不足,因房山县是在北京的西南方向,而不是在京西,大方向有误,很难让人心服。那么,位于北京西山的门头沟没有可能呢?现门头沟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大峪地区,正是在京西的群山环抱之中。这一群山不知在多少年前,就被人们称之为九龙山。九龙山座西面东,正对皇城,形如U字,恰如一尊太师椅。山下就是一个十分开阔的谷地,有村原名为大谷,因兵慌马乱,有心人遂将村名谷字旁加一个山字,即为今日之大峪村,峪因与狱同音,为常人所忌讳,这样大峪村就可减少外界(特别是官家与匪家的)干扰。

  大峪村西一华里许,为坡头村,是大峪村的一个附属村落。老者皆云该村祖上为看坟者,文革前坡头村附近尚有不少碑刻遗物,以及高达十余米的数座坟丘。坡头村西原有松林和状如金人头盔的小山丘(该村金姓者为数不少)数座,呈椭圆状,高约10米左右,周长约15米左右;此地土质与四周迥然不同,皆为黄土,土层厚达数十米。70年代初,附近居民盖房多到此处取土,现已成为矿工家属区,遗迹无存。坡头以西南三里许为 村;北三里许为东龙门和西龙门村;往西有圈门村;东面是由北往南奔流的永定河,过河即为屏障似的石景山。由此可见,坡头村正处在九龙山这把太师椅正中位置处,且三面有四门(中门、圈门、东龙门和西龙门),东对京城,有门户有屏障有水流过。如果让昔日风水先生讲,即是风水极佳的所在。遗憾的是,由于附近煤炭储量丰富,在元代即开始大规模开采,黑山一带有小煤窑数十座,导致地面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即便这样,在明代,这里的风水也被不少皇亲国戚所看中,成为百余家贵族的陵园,宛署杂记上就记载有小黑山会云。

  上述所云,金朝的皇陵应是在门头沟区的坡头村西。此说正确与否,实难定论。因金朝亡后,史书记载,金陵很快就荒颓了。耶律铸于金亡不久,曾游此地,并作九龙谷一诗,言陵地的荒凉之状。

  金朝的皇陵是不是在此对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不重要,但人们沿用至今的大峪这个地名为何不恢复为九龙谷清代历史上的妙峰山每年四月,朝拜碧霞元君,是清代京师民间风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京师称为金顶的碧霞元君庙,座落在位于宛平县(现为门头沟区)的妙峰山上。晚清时,金顶成为京师道教香会的中心,香火极盛之地。然而,在清前期的文献中,有关金顶的记载却很含糊。这种情况,很可能与当时朝廷禁止或限制距离较远的进山朝拜活动有关,可是仍留下了一些民间传说,例如康熙年间,相传妙峰山娘娘显圣,皇帝敕封为金顶妙峰山这既是妙峰山被称为金顶的由来,也是妙峰山庙会得到皇家支持的例证,据说从此香火日盛。

  从目前保存下来的金顶庙碑碣中,可以找到康熙年间香会所立者,说明尽管江山易主妙峰山的香会仍在举行。此外,清人的诗文中,也留下了不少的记载。例如,刊行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草珠一串,载有一首竹枝词,写道:西山香罢又东山(天台山与妙峰山),桥上(宏仁桥俗名马驹桥,桥头有娘娘庙,俗为桥上)娘娘也一般。道个虔诚即问好,人人知是进香还。此诗说明了至少在嘉庆年间金顶进香活动已具相当规模了。至于乾隆帝之六子质庄亲王永容,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月八日,敬献的妙峰山天仙圣母宫碑碣记,更说明了金顶的地位。

  碧霞元君,为道教尊奉的神。传说她是东岳大帝之女,民间俗称她为泰山娘娘,供奉她的庙则被称为娘娘庙。自宋以来,凡大都会居民对她无不顶礼膜拜,她被认为是受玉帝之命并统领神兵掌管人间赏善罚恶的女神。康熙年间,在御制碑文中,康从解释元君封号谈起,认为元君之为神有母道焉母道主慈,其于生物尤近焉。并讲道他于万几之暇,亦往展礼,仰祝圣母之,俯介生民之祉,以祈纯嘏,以巩皇图,从中也可看到京师朝拜碧霞元君之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妙峰山朝金顶的庙会已经超出了宗教信仰的范围,而成为一项内容丰富的民间俗文化的活动。近代学者顾颉刚指出:朝山进香,是他们的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可用迷信二字一笔抹杀的,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出他们意欲的要求,互助的同情,严密的组织,神奇的想象;可以知道这是他们实现理想生活的一条大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辰镇锁,当禁口无言,房山九龙山之金朝皇陵
北京的金陵(二)
金陵背后,隐藏着金代三位皇帝腥风血雨的皇位之争
京郊的大山深处,藏着金朝17位帝王的陵墓
大房山金陵葬了多位皇帝,这里面埋藏着怎样的奥秘?
北京史上第一片帝陵区的消失,朱元璋建陵时特派人来考察,可惜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