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虽有国之良马,不教服乘,不可以取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服乘”,“乘”就是“驾”的意思,驾驭。有一个成语叫“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即使有全国知名的良马,不教以正确的方法来驾驭,就不能够上路疾驰;虽然有广博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不用道来治理,也不可能王霸天下。这里主要是强调以道治国的重要性。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精髓的、纲领性的概括。在古人那里,为什么要学习技能?为什么要从事一个职业呢?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谋利的手段,而是把它作为一种修道的途径、得道的方法。

老子说“为道日损”。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求学的方法和求道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求学求的是广学多闻,知识越丰富、越广博越好。但是有知就有所不知,比如说整个知识是一个整体,你只要有知的东西,那么相对应的,一定有不知的东西,不可能获得“全知”。怎样才能做到无所不知呢?就必须求无知,无知起作用就是无所不知。所以求道的过程不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减损的过程。

古人经常用比喻来说明问题。比如有一个镜子,镜子上面什么图画都没有,所以胡人来可以现胡,汉人来可以现汉,男人来现男人,女人来现女人,谁来都可以呈现谁的像。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上面什么图画都没有,是无知的境界,所以它起作用,一照就是无所不知。

如果镜子上被画上了一些图画,涂上一些涂料,谁来都映照不出谁的像。或者有的画了,有的没画,画上的这一部分你就照不出来外境,它就不可能达到无所不知的境界。

镜子所达到的状态是无所不知,但是它本身是一尘不染,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这说明中国古人求的是智慧,求的是道,而和西方人求学、求知识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智慧是圣人去除思虑之后所达到的本自具足、本自清净、本来如此的境界。而知识是通过人的思维想象、逻辑分析,最后设计得出来的结果。

不仅如此,中国古人还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我们在大街上随便路过、碰到的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那样的圣人,可以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并不是一般人不可企及的目标,这就和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了,因为在西方的基督教之中,全知的上帝只有一个,其他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用西方求知识、求学的方法来理解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来求道,那就有困难了。

中国古代的圣人通过“涤除玄览”的方法,把自己的思虑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最后就达到了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在儒家称为圣人,在道家就称为“真人”。他们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道”,按照这个“道”,也就是“一体”的宇宙观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就是有德之人。

所以“德者,得也”,有德的人就是按照道来做人,他会达到“得道者多助”“顺天者昌”的境界。王阳明先生也说:“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这里没有说“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一个字之差,境界就不一样了。因为我“与”天地万物,就是“我”和“天地万物”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在西方式的观念里才有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的对立,这就叫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在中国“一体”的观念之下,父与子是一体的,君与臣是一体的,夫与妇是一体的,兄弟一体、朋友一体。这种“一体”的宇宙观告诉我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这种“一体”的宇宙观的指导下来治国理政、生产生活,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五千多年而不衰。

用西方二元对立的方式来理解中国的“一体”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误读和误判。比如说我们不理解父子是一体的,所以讲孝道,认为就是对儿子的不尊重,对子权的忽视;因为不理解夫妇是一体的,讲女德,认为是对女子的女权的践踏;因为不理解君臣是一体的,讲“臣忠”,认为是忽视了人权,这都是因为没有“一体”的观念。

而导致这种误解和误读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只有像孔、孟、老、庄这样的圣贤人才能够知晓“道”,才能够体悟“道”,才能够达到“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所以,得道之人毕竟是少数人,他们站在二十层楼,而一般的人是站在二层楼,他们看不到圣贤人所达到的境界,而且还想把圣人拉到两层楼,说你所见到的就是我见到的境界,误解圣人,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孔子设立私学,有教无类,最终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弟子通过学习,身体力行,最后体悟到道,成为一个有德的人。顺应自然之道,安排生产、生活,这样才能够乐天知命、治国、平天下。

所以道虽然存在,无处不在,但是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学习它、体悟它、发现它,实践道,那么人也不能成为得道之人,这个道也不可能对人的人生有什么启发和帮助。所以孔子才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 化
国学漫谈 | 孔子要“弘”的是什么“道”(下)
弘扬道德,人是根本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卫灵公篇》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