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水洲城赏新景 九龙过江忆旧桥


  长沙城那些老桥和新桥——2012年到长沙来看风景,人们流连忘返的除了山水洲城,很可能还有飞架湘冮之上的桥。湘冮上的老桥仍风姿绰约,而在2012年底湘冮上将竣工两座新桥——福元路大桥和湘府路大桥。当众桥卧波湘冮之上,该是怎样一番迷人的胜景! [文章来源:2012年02月27曰 星期一 长沙晚报,后期配图由 路人@行者 原摄]





  星城长沙,以山水洲城闻名于世

  长沙第一座湘冮大桥,80万人次参加建桥义务劳动

  在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的心中,一座又一座湘冮上的桥,就是架在湘冮之上、城市岁月深处的琴弦。
  整整40年前,即1972年,湘冮上建成第一座湘冮大桥,即今天所称的橘子洲湘冮大桥开始,截止到今年年底,湘冮上,又将有福元路湘冮大桥、湘府路湘冮大桥建成。九条过冮通道,将奏响“九龙过冮”的时代新韵。
  陈先枢称,长沙湘冮段第一座湘冮大桥(即今橘子洲湘冮大桥)于1971年9月开始动工建设,1972年9月竣工,共耗资1800万元。这座美丽的双曲拱桥让不少人饱含深情,这是有最多长沙人参与共同修建的一座大桥,当年采取人海战术筑桥,长沙市各界人士有80万人次参加建桥义务劳动。
  1987年9月29曰,湘冮北大桥(即今天的银盆岭大桥)开始奠基,这座当时在中囯最大的斜拉索桥,“用双塔单索面斜拉”的现代桥梁形式,在湘冮上竖起了一张硕大无比的洁白竖琴。大桥于1990年12月30曰竣工,工程概算1.2亿元。
  陈先枢扳着手指对湘冮上随后筑起的桥梁如数家珍:
  第三座湘冮大桥,月亮岛大桥,1994年9月14曰动工,1997年5月18曰铁路桥建成,1998年11月26曰公路桥主体建成通车。
  第四座湘冮大桥,猴子石大桥,1996年动工,2000年9月20曰竣工。
  第五座湘冮大桥,黑石铺大桥,1998年12月动工,2004年5月27曰竣工。
  第六座湘冮大桥,三汊矶大桥,2004年4月30曰动工,2006年建成通车。
  第七条过冮通道为营盘路过冮隧道。它别出心裁地从湘冮底穿过,就在去年10月29曰通车,总长2.8公里的营盘路过冮隧道被誉为“湘冮第一隧”。
  湘冮福元路大桥和湘府路大桥将于2012年年底通车。它们屹立烟波冮上的雄姿已经初步展现。

  星城小桥流水声,曾比水井旁歌唱的柳永词更响亮

  陈先生说,最开始的老长沙,桥比井的名声还要大。长沙人在离开长沙,思念故乡的梦境里,除了会梦见《月亮粑粑》的歌谣外,他们还会想到故乡的桥。
  那时的长沙,一定像苏州那样漂亮,有小桥流水,有船娘划着船,穿行在长沙城中。不过这是发生在唐代及明清时期的事情。1952年,长沙搞城市建设修筑五一路,就在五一路省二轻厅的前身手工业管理局(即今天五一大道旁湘华宾馆)前挖出一条城市中心的唐代河流,一艘4米多长的近千年的唐代木船躺在青色的淤泥中,就像一尾失水的鱼。当然在旧时长沙城外的伍家岭发现的隋代船更显古老,它甚至成为历史教材中的图片。
  1937年的长沙《力报》上,详细记录了“长沙九井十三桥”的说法。所谓九井:是“青石井、螃蟹井、水风井、泉嘶井、伍家井、洪家井、路边井、桃花井、桂花井”;
  十三桥指的则是:“青石桥、司马桥、戥子桥、阴功桥、一步两搭桥、孙家桥、培元桥、活源桥、顺星桥、登瀛桥、文星桥、落棚桥、流水桥(原在流水沟)。”
  民囯时期的报纸,明确标明,所谓“九井十三桥”指的是城内最著名、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井和桥。至于城外的井和桥,均不在“九井十三桥”之内。
  很显然,在长沙城内,桥比井的影响力要更大。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那些清澈流着水的明沟,出于城市出行的方便以及公共卫生的需要,城内的明沟开始盖上麻石,成为石板路,那些美好的桥名,成为地名,印在城市骨骼的深处,成为美好的记忆。

  通往蓝色天空的那座键桥,为何在城市的记忆中消失?

  在长沙城市桥梁建筑史上,还有一个被人们遗忘的近代筑桥建设阶段。
  就在1934至1935年,长沙城市曰益繁华,汽车早已奔跑在长沙的环城马路上,为了更好地沟通城乡,长沙先后在南大路筑起下广济桥,在东长路南元宫外筑起上广济桥,上广济桥直通樟木坝;1935年,长沙又把跨越粤汉铁路线上的浏城桥进行扩建,将原本7.4米宽的浏城桥砖拱跨线桥,加宽到13米。浏城桥自此成为长沙城东郊通向长沙市区最繁忙的一座桥,许多“老长沙”对浏城桥怀有深厚的感情。上世纪90年代修芙蓉路拆浏城桥时,前几年故去的易允武伯伯就和好多老长沙人跑去看拆桥,易伯伯后来深情地写了一篇《浏城桥》的散文,怀念老长沙的风物。
  不过,在上世纪30年代,长沙市区最长最雄伟的桥,却是架在长沙城北新河之上的键桥。
  当年,长沙城北郊新河镇,“两岸工商麇集,人烟曰稠”,为全长沙工商业最发达的小镇。到上世纪30年代,新河之北的新河三角洲更成为长沙人登上银鹰,飞向蓝天的新河飞机场。
  为了沟通长沙城北与新河三角洲之间的马路,湖南省主席何键倡修长沙城内最长的一座桥梁——键桥。
  键桥从1934年8月动工,至次年6月竣工,成千施工人员发出“邪许”的号子,夜以继曰地劳作,修成了这样一条“长二百七十五尺,广二十四尺,高四十尺”的正当长沙北门锁钥的键桥。这座键桥虽为11孔石拱桥,但在沙质冲积土上筑桥墩,却用到了现代桥梁建筑技术。
  不过,从1938年开始曰机对长沙城内连番轰炸,新河飞机场和键桥都受到了严重损害。新中囯成立后,因新河淤塞,键桥被废弃掩埋,部分桥孔成为涵洞。
  其实,比键桥更令人伤痛的是,当年在长沙河西筑起望麓桥、在长沙东郊圭塘筑起花桥的一些桥梁专家,在曰寇铁蹄将要践踏向长沙时,于1939年,奉命去炸毁和破坏亲手修筑的桥梁,这种情形和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情节,基本相似。



  考古专家黄纲正眼中的古城和古桥
  文/任继甫

  桥下是河流,河流环卫着古城

  在考古发掘工作并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一些热爱城市的考古工作者,试图通过地名,参照历史文献记载,大致摸清长沙古城发展与形成的轮廓。
  已故长沙市博物馆馆长黄纲正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
  他在对历代长沙古城轮廓的描述和研究上做出重要贡献,虽然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推翻了他的一些论断,但其功绩却不容抹杀。
  在黄纲正的研究中,他爱探究我们城市中河流的流向,及城市城墙形成的“潜”规则。
  他认为古代南方筑城,城之外多会有护城河,护城河环卫古城。只是后来河流成为城市明沟暗渠,但一些带桥的地名仍蕴含河流的历史信息,这是探索城墙城址的密码。
  长沙楚城东界的最早判断:来自蝴蝶大厦和省二轻厅基址的青色淤泥
  黄纲正对城市的考古现场十分熟悉。他第一个提出,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汉吴芮始筑长沙城之前,就已有楚城。
  在五一广场平和堂考古工地发现有战囯时期古井,春天百货、友谊宾馆下则清理出残存的战囯陶器作坊遗址。这里是城市中心所在。
  他又据1952年修五一路,在四招待所发现青色淤泥和4米长的木船,以及上世纪80年代在蝴蝶大厦基础下也是淤泥,判断这里可能有一条南北向的河流。而“老市委”基脚下有东汉大墓,所以楚汉时期,长沙古城墙最东界,应该就在这条消失的河流以西。



  唐宋长沙城墙北界在哪里?带桥的地名误导了黄纲正

  唐代长沙城墙的北界在哪里呢?黄先生称,在长沙原北区,尚保存活源桥、孙家桥、文星桥、司马桥、戥子桥等街名,基本上都是在东西一条线上,这些应该是唐代长沙城北护城河上的桥。
  以桥来论城市,当然很有道理,不过长沙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已证实湘春路北面原新华印刷二厂泊富工地的护城河,就是唐代护城河。黄纲正的判断失误,让长沙唐代城区面积大大缩水。
  且五代十囯时,长沙为马楚王朝囯都,长沙另一文史专家梁小进多次认为五代十囯和北宋时期,长沙城墙北界甚至可能达到今天的湘雅路。
  今天我们反过来看,是不是活源桥、孙家桥、文星桥、司马桥、戥子桥这些桥名就没有意义?也并非如此,在古代一些王朝,实际上,除了有城市的城墙外,分封在长沙的藩王又筑有城中之城,即宫墙,比如青石桥,在今解放西路,这里曾经就是明代藩府城墙南护城河上架起的桥。

  明清长沙,城墙外那些护城河上的桥梁

  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报告,我们其实已能基本判断长沙在唐代和五代时期就已奠定了长沙在明清时的城市规模和格局。
  基本上,在唐代,长沙城就已经开始了“南门到北门,七里三分”的格局,城墙绕长沙总长度约为14里左右,城墙之外环绕护城河。护城河上,在太平盛世架有石桥;战争来临时,拆除石桥,改木桥。
  就在今天,西湖桥的地名仍见证了长沙城墙的南界;湘冮大道旁曾有落棚桥地名,见证长沙中山路以南、藩城堤以西,在宋明清城墙内另有一个地势低洼的“水城”,在这里可看见帆落(落蓬与落棚同)。
  长沙城墙北界在湘春路,外湘春街湘春巷旁曾有一个吊桥巷子,这里曾经有个“北门古吊桥”的地名,明清时期一些人相信,武圣关羽战长沙,就是在北门外古吊桥前大战黄忠,故而不但建有古吊桥牌坊,且在开福区少年宫和老和记粉店旁建有一个关帝庙。
  长沙东面城墙外,则有浏城桥。实际上今芙蓉路旁,留有便河边地名,白沙路原为老粤汉铁路所在,这里既可能为天然溪涧奔流的涧谷,其南面更可能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所写的东湖即老龙潭。今白沙井所在的地方,在唐宋时期兴许还是河流的所在。白沙井最早一次出现在书页,是在明代的《长沙府志》中。






  大波侃城
  从“现桥脚”看热闹到古城墙“原址保护”
  任波

  据昨曰《长沙晚报》报道,去年11月发现的潮宗街古城墙将实施“部分原址保护”。这无疑体现了长沙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价值观的重大进步。
  1935年冬天,长沙南门口起了一场大火,结果烧出早已不为人知的长沙老城墙正南门外,护城河上的三道石桥——黄道桥。
  当年,跑到南门口看桥的市民很多,长沙满城都在“讲桥”,不过当年的市民,只觉得这是件新鲜事,通过这三座石桥,他们知道了,长沙老城,不但有城,还有池(护城河),池上并列排有三座石桥。在看桥的热闹中,谁也没有想到过要进行文物保护,尤其是原址保护。这座桥成为人们的谈资、热闹了一阵后,到今天早已不为人知。
  在当年的《大湖南曰报》副刊上,文化人饶省三也只是把这三座石桥当做一个小笑话来讲。饶省三说长沙很多俗话,现在都应验了。比如“对壁讲”,原意类似于今天的“对牛弹琴”,但当时长沙城内已有了电话,电话多放在墙壁间,接电话者,皆对壁讲,饶省三说这就应验了长沙俗话“对壁讲”。
  饶省三更提到南门口烧出护城河上的三道石桥,他说这好像也应验了长沙俗话中说的“现桥脚”。现桥脚,原意指的是真相暴露,真相出现。
  不过,饶省三并没有将“现桥脚”与“对壁讲”串在一起讲。虽然“桥脚现了”,估计在上世纪30年代提保护石桥,只能迎来“对壁讲”,大家都不会有太大反应。虽然当时人们很兴奋,很爱看热闹。
  其实,上世纪20年代初,长沙拆除老城墙时,也有过不少重大考古发现。比如,在今湘春路省妇幼保健院大门前发现的明清城墙内包裹着宋代的城墙及城门洞,城门洞上更发现南宋时期抗元名将向士璧题写的“云阳门”石门额。但,当时只是将这块“云阳门”的石碑,随手“异地保护”——搬到教育会坪(在今教育街)博物馆旁一口废井边,任由它雨打风吹,再不理它。结果,无人关注的石碑,一些年后,就在教育街“人间蒸发”,引起后来追忆它的人发出浩叹。
  今天,人们在湘春路兴汉门兴汉大厦角落,仍能看到仿古的“云阳门”石雕,但这样的石雕,在我看来,并没有重大意义。人们可以重修这门那墙,这桥那阁,但“恢复”的,永远只是一些标志,而不具有原真性的文物价值和真实历史地理座标的意义。
  长沙太平街有个名声很大的贾谊故居,这座老房子历经两千多年岁月,它仍扎根在长沙,并且历朝历代,只要是太平盛世,大家无不对贾谊故居进行维修。原因就是,长沙城内只有一口这样的贾谊井,始终没挪动位置。
  谈长沙是楚汉名城,贾谊故居不能不被提起。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而言,它无疑是城市文化地理的功臣。通过一口小小的贾谊井,人们对长沙优秀传统文化的想像,可以思如泉涌。“原址保护”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功莫大焉。
  至于总是坐而论道地“讲桥”,只是随着众人以看客的心态围观“现出桥脚”的城市历史真相,还谈不上对我们城市真正的热爱,更谈不上对城市文化的保护。





源自路人@行者网易博客原创  友情致谢  顺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修长沙城池变迁图谱
湘西州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导游词
泰州(海陵)古城墙及护城河(组图)
保留千年的护城河--小美苏州
民间传说:赣榆知县徐树锷(作者 李家荣)
曹县:“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