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公开课的教研价值及操作要领

读过不少老师对公开课的看法,有否认公开课的价值,也存肯定公开课存在的意义。不管任何东西,它存在就有其价值。笔者曾思考《是什么破坏了公开课的原生态》。但对公开课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还未作深入思考。读到李海林教授对公开课价值的判断与剖析,耳目一新。下面就李海林教授对公开课的看法贴在自己博客,提供给一线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作思考读,欢迎就公开课再次讨论。欢迎老师们留言!感谢李海林教授!!!!

 

论公开课的教研价值及操作要领

李海林

     公开课是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方式,我们应该从教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待公开课的内容和形式,从教学研究的目的出发来确定公开课的评课标准和评课方式。

     公开课是老师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但是很奇怪,我们似乎又很少看见真正从教学研究这个角度来讨论公开课的文章。相反,我们看见的关于公开课的讨论,大都是从“一般教学活动”出发,从“一般教学活动”的要求和标准来看待这些公开课,来评价这些公开课。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指责公开课“做秀”,而理由呢,则几乎众口一词:平时我们是这样上课的吗?回答当然是不是,那么结论也很直接、简单:这是演戏,是表演,不是上课,是假的。从而否定了这些公开课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有的老师还提出,不要再搞公开课了,因为它们没有实际意义。

     我认为,这些指责不完全对。因为它的出发点,是单纯从“教学”这个角度来看待公开课、分析和评价公开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的,而实际上,公开课当然是一种教学,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它是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一方面必须从教学的角度来要求它,这是首要的标准,最重要的标准;但是,同时,它又不是一般的教学活动,它还是一种教学研究方式,是人们借以开展教学评论的一种载体,因此,它必然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教学活动的特征,有着不同于一般教学活动的要求和规定性。

      一、公开课的本质规定

      公开课为什么叫公开课?其实这里恰好暗藏着关于公开课的本质规定性。公开课这个名称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与平时上课不同的课,它有着自己的本质规定。这个本质规定就在于:公开课是教学评论的一种特殊形式。

      教学评论是从一定的教学理念出发,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针对并依托具体的教学进行的教学研讨活动。它包括诊断、分析、评价等内容。教学评论的对象,可以是一种教学现象,可以是某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也可以是某一种或某一个人的教学思想,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或其他教学工具,还可以是一堂堂的课。

     如果我们评论一种教学现象,我们必须借助于关于这种教学现象的描述或概括;如果我们要评论某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我们必须对这一位教师的教学有个整体的把握;如果我们评论某一种或某一个人的教学思想,我们一方面要看他们阐释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文章,另一方面更要掌握它们的教学材料;如果我们评论教材或其他教学工具,教材或教学工具本身就直接是我们开展评论的载体。那么,如果我们要评论一堂堂的课,我们以什么为载体来开展评论呢?这就必须“上课”。这一种“上课”必须有评论者在场,否则评论者无法评论,也就是说,这堂公开课不仅仅是上给学生看的,也是上给评论者看的。

于是这种“上课”就变成了公开课。“公开课”向谁“公开”呢?向评论者“公开”。所以它才叫公开课。没有评论者,就无所谓“公开”不“公开”,也就无所谓公开课不公开课。

    所谓公开课,就是以“上课”为载体开展教学评论的一种教研形式。上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所以公开课也就成为教学评论最广泛、最有群众基础、最为教师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从“公开课是一种教学评论方式”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获得公开课的几点基本认识:

      1、公开课必须具有鲜明的理论追求

     公开课之所以是公开课,它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说得更具体点,是用上课这种方式,实践某种理论追求。没有理论追求的公开课肯定不是好的公开课,因为它失去教学评论的价值。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公开课,听完后无话可说,因为它没有什么理论追求,它没有什么理论内涵,因而无所谓好与不好。

好的公开课或不好的公开课,标准在于,第一,它有某种教学理念,第二,这种教学理念体现得很充分。前者属于理论追求,后者属于教学艺术但却以前者为前提。如果这堂课上得很规范,在技术上没有什么缺陷,但却没有体现特定的教学理念,就很难说是一堂好的公开课。

     教学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并不是堂堂课都能体现某种教学理念的,有些课具有“形成”性质,它是为其他一些课作准备的,作铺垫的,这样的课不可能要求必须体现鲜明的理论追求。但作为公开课,它之所以值得“公开”,恰好是因为它有着鲜明的理论追求,它之所以要公开,就是想让大家来评论它的理论追求。

      公开课是上课,是实践某种理论,因此,它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个桥梁,它沟通理论与实践,它实践着理论,同时它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有人称之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动感地带”,很形象地说明了公开课内在的理论品格。

     2、公开课的价值不在课本身成功与否

    必须明确,公开课应该允许失败。成功的公开课是好的公开课,但失败的公开课不见得就没有教学评论的价值。这正像对好的作品可以写出好的评论,对不好的作品也可以写出好的评论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开课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或者更直接地说,对公开课不应该以成功与否来评价它的价值;公开课的价值应该在值不值得评论,有没有启发意义。什么样的公开课有评论的价值什么样的公开课没有评论的价值呢?一句话:体现了某种理论追求的课就有评论的价值,没有体现理论追求的课就没有评论价值,而这种理论追求本身是不是正确、教学过程是不是完美地体现了这种理论追求,则还在次要。

      3、公开课的重点是评课,而不是评人

     现在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以公开课评人。的确,一堂公开课可以在某个方面反映出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但公开课的目的不应在评人上。

     首先,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公开课,单凭一堂公开课来评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片面性。所以我们的确可以在实践中看到公开课上得很好、但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教学业绩并不十分突出的老师。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应该从这个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历、工作态度、教学成果等多方面综合加以考虑。

     其次,把公开课的功能放在评人上,极大地削弱了公开课的教学研究的价值,而使之蜕变成为一种“评奖”“比赛”“竞争”等争名夺利的形式。因为公开课上得成功不成功,涉及到对一个教师的评价,所以,许多非客观的因素、非科学的因素就必然地渗入进公开课活动中。为什么许多公开课上得没有一点创新意识,就是因为上课的教师要“保险”,不能“演砸啰”。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敢(或不愿)对公开课作出客观评价,而只是大唱赞歌,就是因为评课涉及到评人。有的时候甚至出现了“看人评课”的现象。

     应该承认,现在公开课已失去了它的本来的功能,越来越变成一种“比赛”,原因就在于,我们越来越没有把它当作一种教研活动来对待了,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上课的人,而不是上的这堂课,不是这堂课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理念。

     二、公开课的几种类型及要求

     公开课其实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公开课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我们研究公开课,对不同的公开课要加以区分。

      1、实验性公开课。实验某种新的理念新的形式的课。这样的课最大的特点是探索性,因此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评价这样的课关键不是看它是不是成功,而是看它是在探索什么,探索的方向对不对,理论基础对不对,是不是体现了创新精神。即使失败了也没有问题,因为通过失败知道了课这么上是不行的。这样的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学生则不做任何准备,最接近原真状态。实验是为了检验理念或某种方式的有效性,所以不能准备。准备后就没有实验性了。

     2、评优性公开课。也就是比赛。比赛重在争优,因此要尽量设计得完美一些,要体现自己的最高水平,以展示某种教学理念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境界。因此,这样的公开课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是不是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这种教学目标是不是先进的,我们所要提倡的。这样的公开课要做充分的准备。不但教师要做准备,学生也要作一点准备。这种准备主要是在学习材料、学习态度、心理上的准备。但不得做行动方案性的准备,不得做教学内容上的准备,更不得做答案性的准备。

     3、汇报性公开课。向领导或向专家汇报一个课题研究的成果,汇报教学管理情况。这种公开课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题研究成果或教学管理要求来上,要突出有关的要求。这种公开课不但要体现教学理念,达成教学目标,还要反映出组织教学的水平和艺术,因此,这种公开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学生也要做准备,除了教学材料、学习态度、心理上的准备外,还要强调与教师的互动,有一些行动方案上的准备也是可以的。预先指导学生在行动上与教师的作一些配合,在这种类型的公开课上应该是允许的,这就正像汇报工作要有一个汇报材料和统一口径一样。当然这种指导不是预演,而只是大致的要求。

     4、示范性公开课。优秀教师展示教学设计供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的课。这种类型的公开课是教给其他老师看的,是让老师们学习执教者的操作方式、所主张的理论的行动模式,因此重点不是考察这种教学是否“有效”,因为“有效与否”也不是一堂课可以看得出来的,老师们重要要看的,是这种公开课的教学艺术,包括教师的个人教学风采。

    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类型的公开课,只要是公开课,就不能“重演”,也就是同样的内容,同一个老师,在同一个班上,重复上两次以上。我的意思是,在某些时候,“演”也许是可以的(当然没有最好),但绝对不能“重演”,因为那样,就完全失去上课的意义,因为一堂课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上两次,不存在教学效果,因而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只剩下“假”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一堂“完美”的公开课是失败的!毫无观摩价值,是在浪费他人时间
校本教研的三种有效途径
安徽阜南:曹集镇中心幼儿园教研纪实——“亮风采 促成长”
教师怎样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做行走的思想者——一个小学科学教师的成长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