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之美是不是体现在欣赏者的素质?

这是个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

实际上,如若真做学术上的探讨,“艺术之美”“美”以及“审美经验”都需要分开讨论,在西方哲学(或美学)中关于审美经验中的主客观讨论已经非常丰富,这里尽量简单地说明艺术欣赏者(审美关系发生主体)、艺术品(审美关系发生客体)和审美经验之间的关系。

问题可以复杂化,但也更能帮助理解,比如说涉及到的问题还有:美是一种主观感受还是一种客观存在?审美经验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常评判一个人这个人的审美水平不行,如何做出评判?以及这样评判的依据在哪里?又盖如何提升审美能力

看一眼学界的认知,有学者将审美经验分为八种类型:审美经验是种独特的可以分析的经验、审美经验仅引起感觉上的愉快(快乐主义)、审美经验是一种认识的经验、审美经验是在一种幻觉的想象世界中产生作用的、移情说(主动)、静观论(被动)、各种类型的静观论、强调纯粹情感的审美理论。这还不包括某些理论下的细致末梢,且这样的分类本身就无法做到完全且客观。然而从分类中我们对其复杂性可见一斑。

可能有些绕,一段审美经验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只牵涉到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再艺术鉴赏中,也就是艺术观赏者和艺术品。很多人在审美经验中很容易产生客观的感觉,比如对于一部电影,大家可能品味有区别,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种对于某物判断的客观感实际上是主体的构建过程,主体在欣赏过程中将自己的经验认知与客观事物拉开距离并建立联系,也就是康德认为的,审美判断并不一定要是客观事实,而是主体对自己的判断有一种客观化的情感要求

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是将一个社会化的个体的具体经验组成的符号体系与客观被欣赏物体的表征进行联系的过程,比如说看到一个裸女,没有性观念的年幼的孩童观看到则可能只会将油画中裸身女子与哺育自己的母亲做联想,而成年人则是带上了成年人所具有的经验知识和社会关系在端详画中女子容颜的俏丽和身姿的玲珑。在这个过程中,美是否是事物的客观属性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社会大他者、意识形态和主体自身与客观世界的联系都决定着欣赏者如何去看待该被欣赏的事物。这事物,也就是艺术品首先是一个信息载体,很多是隐形的,但更多是显性的,艺术品首先因为社会背景而存在,欣赏者对于艺术品与其背后的时代、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的了解(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对艺术品的创作者,也就是艺术家的了解),决定了后来审美经验的愉悦感,至少在信息的接收层面不会出现问题。

康德认为,审美可以帮助人们验证自己对道德的接受性,也就是说在审美过程中,我们有机会观察自己的审美判断,以及该思索该判断的道德依据,主体在反复自我审视中被逐渐构建。例如当我们对某些事物产生偏好时,意识到自身对该事物偏好,并试图通过认知和反复的审美行为来做调整,也是提升自我的方式。

总而言之,审美过程要不断调用自身的认知能力,而提升审美自然也便首先是拓宽认知,而在审美欣赏的过程当中,人通过反复的主体构建和自我审视,对自身的审美判断再判断,才可能获得某种层面上的自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美学原理》学习要点
从奇石的自然特性说起
美学心得(第一百三十二集) 罗国正 - 日志 - 龙快子 - 雅昌博客频道
卡西尔《人论》|论艺术的本质
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解释
从意象孕育的分析看我的艺术观(论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