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道至简,健康不过一个算术式

人作为有情的智慧生物,其生命包含着器性(生理)、感性(情感)、智性(思想)等三个功能层次。由于器性之身体是整个生命存在的有形基础,因此,养生的根本也就是要防伤祛病,身体无伤无病,人们自能健康延年。

这里的“伤”,多是外来的,包括受伤、伤食、伤寒等,它们具有偶然性;而“病”则主要是内生的,无论常疾还是杂症,都存在“果”有其“因”的必然性,是人们应予关注的重点。

“病”与“康”是相对而成的概念,它们共存于身体之内,可以说,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康中有病的,并没有绝对健康的人。

至于人们常说的“身体健康”,其实是指身体的各类组织系统处于一个良性的均衡状态,这种状态阻滞了潜隐之病因的传导显化,控制住了某些小毛病的发展扩大,以致个体的生理功能皆表现得较为正常。一旦这种均衡被打破,那就意味着有关疾病的生发显化。

由此可见,“病”与“康”是彼此消长的,至于如何消长,则要看生命功能的均衡状况及其可能的变化。

根本而言,个体的健康使命,首先就是要保持住身体功能的良性均衡,以预防疾病的生发;其次,当疾病出现时,除了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外,更需要加以积极而系统的调养,以使身体重新回归良性的均衡,而不是仅仅消除掉病之症状就行了。

这,就是辩证养生的基本理念。

那么,怎样才算是生命体的良性均衡呢?所谓良性均衡,根据现代生物医学理论,就是运动、呼吸、消化、泌尿、循环、内分泌、生殖、神经、免疫等九大系统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器官、组织的正常运行;

依循中国传统医学思想,乃是生命体的阴阳相谐、虚实相宜,那些表现为金、木、水、火、土等五行属性的不同器官,尤其是各脏腑之间,要能够彼此加把劲(相生),而不是互相扯后腿(相克);

按照佛教的观点,则是地、水、火、风等“四大”在人体中的协调共处,不相违和。

而如果从生命体验的角度来看,这个良性均衡,实质上就是器性、感性、智性等各类体验,在各自化解掉内部冲突基础上的相互协同。也就是说,基础性体验的均衡不但能优化生活,更能健康生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


在器性层面上,人体存在着这样一个物质及能量的最大平衡,即:

摄入-排出-消耗=储存(待用)+留存(无用)

大体而言,就是在“吃喝”与“拉撒”之间,个体获得了生命所需的能量。如有多余,就以储能物质的形式存留于人体;若是不足,则会消耗原有的储能物质。

储能物质有着不同的类别,比如糖、脂肪、肌肉蛋白、气血、髓精等,它们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转化关系。

此外,还有少量虽经消化代谢,但未能及时排出的无用甚至是有害的物质,它们也暂留在体内,等待着以后的排泄机会。

质能转换

这包括“留存”和“储存”在内的等式右项,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它们的不利变化正是大多数重要疾病的诱因。

举例而言,有人口舌欲求强烈却不爱运动,那他日常的净摄入就多于总消耗,这多余的能量将向脂肪转化并储存于体内,如果积累过多过久,脂肪或它的变性物就会融入血液,从而导致有关疾病的发生。

与此同时,个体不爱运动所致的代谢不足,也使得日常留存下来的有害物质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它们必然会引起某些组织难以逆转的器质性病变。

再比如,有人白天忙于工作,晚上耽于声色,但胃口与胃肠功能却是一般,以致他的能量净摄入满足不了总消耗。对于这一缺口,其身体会以分解储能物质的方式(先是脂肪再是肌蛋白)来填补。

如果时间再长,持续的疲累就会消耗到气血,而随着气血水平的萎弱,个体的抵抗力也将大幅下降,甚至会损伤其脏腑系统,这就等于为各种疾病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赘之害

赘余的隐患

疲累的伤害

上述这两个例子,一个是因脂肪及无用物质积累过多过久所形成的“赘之害”;另一个是因持续而深度的消耗所带来的“亏之伤”。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情形,那就是“表赘实亏”。

比如一个兼有以上两例特征的人,他每天的净摄入大于总消耗,自然就积累起了脂肪;但既有的生活方式,让他难以通过运动去转化脂肪,反而由于经常熬夜而持续消耗了气血。

长此以往,他的身体就难免一面脂肪赘余一面气血亏缺,这种“外胖中干”,在中医眼里则正是各种虚实病症的根由。

由以上的诸例可见,物质的不赘,能量的不亏,是生命健康的器性防线。个体要守住这条防线,就务必在食、作、息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将饮食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既不能营养不良,更不能暴饮暴食;二是通过充分的运动代谢来避免脂肪及有害物质的长期累积;三是保证适时的休息和有效的睡眠,以促进脏腑自身的代谢——这既是充盈气血的途径,也是补给髓精的前提。

概括起来,上述三项内容的核心其实就是代谢的均衡。

在现实生活中,阻碍这一代谢均衡实现而令健康堪忧的,并非是身体本身(新陈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功能),而是个体在体验取舍方面的难处——或是控制不住口舌之贪欲,或是抵挡不了声色之诱惑,或是克服不掉懒惰之习惯。

假以时日,个体的躯身不是积变成这儿的赘余,就是熬耗出那儿的亏缺。要想构建不赘不亏的健康堡垒,则必须对自身的器性体验进行取舍,唯有恰当的取舍,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健康的饮食有度、欲求有节、作息有制。


虽说,从结果来看健康是归属于器性(生理)的范畴,但只是着眼于器性来进行养生却是远远不够。

比如前述的脏腑,它的健康代谢除了需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外,还需要良好的情绪环境加以配合。

中医理论认为,“七情过重”会伤及个体的五脏,具体而言就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这种伤害又通过脏腑的表里关系损及到六腑,以致整个脏腑系统难以维持健康代谢,个体的气血也会因此郁结、紊乱或是散失。

此外,医学检测也证实了个体的情绪波动与其体液中的腺素变化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而腺素水平不但联系着脏腑活动,而且还影响到气液循环的压力与流速,这就同样意味着,负面情绪必然不利于脏腑的运行和气血的充盈。

由此可见,感性领域的清朗对于养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人是有情生物,又怎能避免感性天空里的情绪之云呢?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防止情绪的升起,而是要避免它们像乌云那样汇聚滞留,若真是如此,个体就必须像大自然那样通过宣泄来转化这业已凝聚的情绪,比如流泪、倾诉、嘶喊或者是去做一次酣畅淋漓的运动。

毕竟,雨过方能天晴,若不加以转化,情绪的乌云就会持续遮住心境的阳光,以致有可能引发个体健康的“霉变”。

寻求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好”人的健康就因此受到威胁。这些人的脾气一般较好,不会对人和事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抱怨,但这并不代表她们没有情绪,说不定其心境已因各种忍让、妥协和包容而布满了情绪的乌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因顾虑太多而不去寻找宣泄转化通道的话,那结果只能是淤积的情绪向内伤害到自身的健康。

心境清朗

除了以宣泄来应对已经淤积的情绪之外,还有一种前瞻性的方法可以防止情绪的凝聚,即是:让智性的风吹散情绪的云。

比如,有人以极不恰当的言行冲撞了你,你可能因此而胸闷恼怒,并进而与他发生更激烈的冲突;

但也有可能,你深吸一口气平抑住恼怒,转念想到此人的言行反映出其较低的情智境界,而不去跟他一般见识,若是此人可以说得,你就理论他几句,如果太过顽劣和自我,你远离避开,但在避离的同时,你的内心已升起对于此类愚顽不化的悲悯。

可以想见,前一种情形你定会由恼怒衍生出新的恼怒,并因此带来对自身脏腑的伤害;后一种情形,则是在思维的转念间,你将情绪转化、升华为了悲悯,而这种悲悯是有益于身体的。


当然,这里的“一转念”并不容易,它并非性格上的妥协,而是智性在较高水平上对事理的感悟和对事态的把控。

当智性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它不但能摆脱器性的诱引和感性的教唆,还能回转过来对各种基础性体验进行合理取舍。于养生而言,这将有助于良好心态及恰当生活方式的建立,因而是有利于健康的。

与此相反,较低的智性境界,往往会因思维对器性及感性欲求的盲目助推,而催生或加剧有关体验的冲突,以至最终给个体的健康带来负累。

除了上述这些利弊不同的间接影响之外,智性水平还会通过能量关系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程度不同的直接作用。

我们知道,在身体诸器官中,大脑的耗能占比是最高的,这意味着思维需要更多的能量。而且,与躯肢活动基本上消耗的是糖和脂肪不同,大脑运行所耗及的主要是髓精和气血,这两者如果出现亏缺,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补充。

一般而言,当智性境界较高,尤其是跨越到理性层面时,个体将能依循事物的脉络进行思维,这就如同大道行车,并不需要耗费太多的能量,即便有人筹划的是谋大国、扫天下之类的事功伟业,他也有可能保持住充沛的精力。

与此不同,那些智性境界较低的人,其思维常常纠结于鸡毛蒜皮的细处,这就好比沿着小径上山,或是囿在原地转圈,都是要消耗大量能量的,仅是琢磨烹小鲜、扫一屋之类的日常琐事,就足以让他们思疲虑竭并由此导致气血不足、髓精亏虚了。

由此可见,无论是直接作用还是间接影响,个体智性境界的高低都与其养生结果呈明显的正相关。无疑,智性的升华对健康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综合以上的内容,养生之道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代谢、转化、升华。若能达成器性的充分代谢,感性的有效转化,智性的真正升华,生命体必是处于最佳的健康状态。

当然,这一状态只是理论上的,如果现实中有较为接近的话,那应该是婴儿或某些道德力体验者的生命状况。

首先,婴儿在睡和吃之间有着充分的活动,这很好满足了器性代谢对食、作、息的要求;此外,他(她)们该哭就哭、想笑就笑,没有丝毫的情滞,其感性世界可谓是一片清朗;最后,婴儿尚未形成“我”的意识,其日常活动纯粹而率性,并无心思的参与,也就不存在智性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正因如此,婴儿除了外来可能的“伤”(伤风、伤寒、伤食)之外,体内几乎没有病症的存在,这也正是道家养生所追求“能婴儿乎”的根本原因。

显然,成人要回归到婴儿状态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有人能够达成超理性范畴中的道德力体验,那他同样可以拥有与之相近的健康水平。

触及道德力境界的人能够“合道而思,循道而行”,这其中,“合道而思”意味着个体的智性已升华到超理性的水平,其思维的脉络必是明晰的;“循道而行”则意味着,个体可以通过对基础性体验主动而合理的取舍,来保证生理的良性代谢和情绪的有效转化,从而获得器性的轻安与感性的清朗。

在这里,器性的轻安、感性的清朗、智性的明晰正是生命体保持较高健康水平的表现。

童心益寿

当然,对于一般人而言,上述的健康状态是难以企及的。不过,只要循着养生之道去践行,人们还是有可能做到静而不懒、动而不亏、情不凝滞的。

其中,静而不懒、动而不亏意味着器性代谢的均衡;而情不凝滞,则是感性转化的保证。有了这两方面条件的满足,生命功能的良性均衡就不会被打破,个体仍能保持基本的健康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脂肪肝 .
人类的七种情绪和五种精神
关于吃饭,爱中医群
浅论诗歌创作中的情性与智性
手淫危害大揭秘!这篇文章告诉你如何应对手淫问题!
春季养肝正当时,请把握好肝的这2大特性及调养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