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服中药治疗痤疮之浅见


痤疮的治疗有内治、外治、内外合治以及针刺等多种方法。本文仅以内服中药的角度谈谈对此病的粗浅认识。

1、病因病机

1.1痤疮的特点是好发于青少年,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目前已经公认雄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由此可见,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失调,相火亢盛,天癸过旺是本病的病因。患者得此病,因影响容貌,常抑郁、怕羞,甚则烦躁、易怒,行为异常,自杀、轻生的念头时有闪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些女性在经前期加重,经后缓解,伴有乳房胀痛、心烦等症状,这些与肝郁或肝郁化火相关,且相火寄于肝肾二部,相火妄动而加剧阴阳失衡。归纳起来,本病的根本病因为:肾虚肝郁相火妄动。

1.2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严整性皮肤病[2],多发于颜面及胸背皮脂丰富部位。嗜食辛辣、鱼腥油腻煎炸肥甘之品常诱发或加重本病。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味辛,面部主要由阳明胃经所主,故该病与肺胃肠腑积热有关。

1.3增多的雄性激素可使皮脂腺肥大,皮脂分泌增多,淤积于毛囊内,形成脂栓,使皮脂腺分泌物不易排除而形成粉刺[2]。由此可见,皮脂的分泌与脂栓的形成与排泄不畅与湿热、痰湿相关。

1.4在无氧环境下,原存于毛囊内的粉刺棒状杆菌等大量繁殖,产生溶脂酶,分解皮脂中的三硝酸甘油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症[2]。说明,本病与虫毒有关。

1.5毛囊壁损伤和破裂,淤积的皮脂溢入真皮内,引起毛囊周围炎症反应[2]。门诊中,以女性病人为多,这与女性比较注重面部美容有关,心其华在面,面部痤疮除与阳明胃经关系密切以外,还应与心主血脉有关,血热血瘀也是本病一大病因。

综上所述,痤疮以肾虚肝郁相火妄动为本,肺胃肠积热,湿热痰湿虫毒,血热血瘀,即湿热痰瘀虫毒为标。

2、辨证要点

以局部辨证为主辨别标证,以整体全身辨证为辅控制复发。肾虚肝郁相火妄动在全身表现较易识别,一派阴虚火旺之象,本文着重强调局部辨证,分为七个类型。

2.1丘疹粉刺型:皮损以丘疹和粉刺为主,或伴有少许脓疮。多为初起轻症的病人[1]。证属肺胃积热,风热夹毒。治宜清泄肺胃,散风解毒。

2.2脓疱型:皮损以小脓疱和红色炎性丘疹为主,伴有粉刺或黄豆大的小结节[1]。证属血热,治宜清热凉血解毒。

2.3结节型:皮损以花生至指头大的红色或暗红色结节为主,伴有疼痛或小脓疱[1]。证属热瘀互结,治宜清热活血软坚。

2.4囊肿型:皮损以大小不一的皮脂腺囊肿为主,伴有结节,表面暗红色,常继发化脓感染,破溃流脓,形成窦道及疤痕。或穿刺时可抽出脓血[1]。证属热痰瘀互结,治宜清热活血,化瘀散结。

2.5聚合性痤疮:表现为多形聚集损害,整个脸部满布丘疹、粉刺、结节、脓疱、囊肿,并形成窦道、疤痕疙瘩,凹凸不平[1]。证属瘀热,清热凉血活血为主。

2.6萎缩型:痰瘀热互结为主。

2.7恶病质性痤疮:损害为针头至黄头大的暗红色或紫红色丘疹、脓疱或结节,较柔软。部分脓疱结节形成脓肿,内有脓血。进展缓慢,长久不愈,也不感疼痛。此型多见于身体虚弱的病人[1]。此型需要从虚论治。

3、方药研究

3.1自拟消痤Ⅰ号方

[组成]桑白皮10g,枇杷叶10g,生石膏15g,黄芩10g,知母10g,蝉衣6g,防风6g,川芎6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6g

[主治]丘疹粉刺型疱疮,证属肺胃积热兼风热夹毒。

[方义]枇杷叶、桑白皮、生石膏、黄芩、知母清泻肺胃之火;防风、蝉衣、川芎散肺经风热,治风兼治血;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生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

3.2消痤Ⅱ号方

[组成]生地30g,丹皮10g,赤勺10g,白花蛇舌草30g,黄芩10g,黄连5g,黄柏10g,栀子10g,酒大黄6g,七叶一枝花30g,生甘草6g

[主治]脓疱型、聚合性痤疮,以热毒较重为标准。

[方义]犀角地黄汤合并黄连解毒汤重在清热凉血解毒,复加酒大黄、蛇舌草、七叶一枝花加强解毒之效,生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

3.3消痤Ⅲ号方

[组成]茵陈30g,白花蛇舌草30g,虎杖15g,丹参30g,生山楂30g,生苡仁30g,苦参10g,赤石脂15g,山栀10g,生甘草6g,苍术10g

[主治]脾胃湿热,结节型、囊肿型、聚合性痤疮,以苔黄腻,脉滑数,局部皮肤溢出过度旺盛为主症。

[方义]茵陈、白花蛇舌草、虎杖、山栀、生甘草清热利湿解毒;丹参凉血活血;苦参、苍术燥湿杀虫;赤石脂调节毛孔开合,生山楂含有脂肪酸,促进脂肪分解、吸收,与苡仁配合抑制皮脂腺分泌,并能缩小扩张的皮脂腺及改善皮脂代谢功能。

3.4消痤Ⅳ方

[组成]浙贝10g,玄参10g,生牡蛎(先煎)30g,三棱10g,莪术10g,丹参30g,生地30g,赤勺15g,海藻10g,七叶一枝花30g,夏枯草30g

[主治]痰瘀热互结的结节型、囊肿型、萎缩性、聚合性痤疮。

[方义]浙贝、玄参、生牡蛎、夏枯草、海藻软坚散结;三棱、莪术、丹参、生地、赤勺凉血活血化瘀;七叶一枝花解毒活血。

3.5消痤Ⅴ号方

[组成]知母10g,黄柏10g,生地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丹参30g,生白芍15g,茵陈15g,生甘草6g,白花蛇舌草30g

[主治]恶病质性痤疮,以阴虚内热为主证。治本为主。

[方义]知柏清泄相火;生地、女贞子、旱莲草滋阴补肾;丹参凉血活血;生白芍、茵陈、生甘草清肝柔肝;白花蛇舌草解毒利湿。

以上五方,Ⅰ号为早期轻症而设,病在卫气分,Ⅱ号较Ⅰ号病入营血分,症情稍重,Ⅲ号治疗油脂偏重之人,Ⅳ号治疗顽固性结节、囊肿,甚至疤痕等,Ⅴ号治本为主。临床上各方可联合使用,各有侧重,仅供参考。此外,还可以选用中成药,如Ⅰ号方可配合防风通圣丸,Ⅱ号方可配合三黄片,Ⅲ号方可配合龙胆泻肝丸,Ⅳ号方可配合血府逐瘀口服液,Ⅴ号方可配合知母地黄丸等。

4、预防与调理

4.1忌吃辛热煎炸食物,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

4.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精神和情绪稳定,避免工作学习过于紧张。

4.3保持大便通畅,有良好排便习惯。

4.4粉刺部位忌用手挤压和乱用药物

5个人验案

5.1李某,女,14岁。初诊主诉:面部丘疹粉刺半年余。平素油脂分泌教多,丘疹粉刺集中于前额,较为密集,周围红晕,自觉发痒。饮食二便尚可,月经正常。舌红苔薄,脉弦细稍数。

[辨证]肺胃积热,邪风夹毒。

[治法]清泄肺胃,散风解毒。

[方药]生石膏(先煎)15g,知母10g,桑白皮10g,枇杷叶10g,黄芩10g,蝉衣6g,防风6g,苦参10g,川芎6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生山楂30g,生苡仁30g,生甘草6g

[方义]生石膏、知母、桑白皮、枇杷叶、黄芩清泄肺胃;蝉衣、防风、川芎祛风止痒;苦参燥湿杀虫止痒;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治疗粉刺;生山楂、生苡仁减少油脂并顾护脾胃,不致被苦寒之剂戕伐;生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

[效果]服药14剂丘疹粉刺大量减少几乎消失,后因食海鲜发物丘疹复发,又予此方14剂丘疹基本消失,瞩其吃六味地黄丸以治其本,慎饮食。

5.2刘某,男,25岁。初诊主诉:面部痤疮十年余。脸面颊部可见白头粉刺,散在脓疮,囊肿及萎缩性疤痕,皮脂分泌旺盛,囊肿、脓疱有疼痛感,颈、胸、背部曾经自选拮抗雄激素治疗基本治愈,但仍留疤痕,色素沉着明显,二便饮食正常,舌质略红紫暗,舌下络脉青紫,左关尺弦滑有力,右脉滑数。

[辨证]相火亢盛,痰热互结。

[治法]清泄相火,化痰软坚,活血化瘀。

[方药]知母10g,黄柏10g,龙胆草10g,生地30g,丹参30g,玄参15g,浙贝10g,生牡蛎(先煎)30g,三棱10g,莪术10g,生山楂30g,生苡仁30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30g

[方义]知柏、龙胆草清泄相火;生地、丹参、三棱、莪术凉血活血化瘀;玄参、浙贝、生牡蛎、夏枯草软坚散结;生山楂、生苡仁消脂抑油;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

[效果]服药30剂,囊肿较平,皮脂分泌大有改善,脉较前缓和,舌暗情况有所好转,患者较为满意,瞩其用丹参泡水代茶饮,服用知柏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6、结语

痤疮的治疗可以综合多种方法,本文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内服中药汤剂和少量中成药。值得注意的是,本病属疑难杂病范围,治疗时间较长,且受患者饮食、睡眠、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容易出现反复,治疗前必须让患者树立治愈此病的信心,进行心理疏导,诊病时慢慢听取病人的倾诉,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陈达灿等主编,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1-282.290.289

[2]郭子光等主编,现代中医治疗学,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5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痤疮屡试屡效方
主治
自拟方治痤疮
寻常痤疮的中医辨治
夏季正当时,别让痘来扰—寻常痤疮的中医辨治
痤疮(青春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