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武的夔龙和螭龙
夔龙和螭龙,属于想象性神怪动物。都是玉器中经常看到的图形纹饰,是远古文明的产物。
    夔龙是单足的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这样描写夔:“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日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说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龙一足。”《六帖》:“夔,一足,跨掉而行”。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一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古老的夔纹具有东方原始古拙的美感。
    古有相传:夔与龙是舜的二臣名。夔为乐官,龙为谏官。《书·舜典》:“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孔传:“夔龙,二臣名。”唐杜甫《奉赠萧十二使君》诗:“巢许山林志,夔龙廊庙珍。”后用以喻指辅弼良臣。看来夔与龙都是吉祥之物,所以,古器物上多有夔龙纹饰。夔龙又称且角龙。夔者又作地名:夔门。
    那么,螭龙(一说螭虎)又是什么呢?摘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说文·虫部》有释:“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其形盘曲而伏者,称蟠螭。躯体比较粗壮,有的作双尾状。
    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尾部同样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图案设计,比龙纹有更大的自由,用螃纹来装饰长边,充填方块,蜷转圆弧,皆可熨贴成章。
    螭虎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战国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纹饰。汉以后,螭虎使用的更为广泛。汉人崇尚螭虎。汉代玉雕螭纹的琢制十分精美。班固在《燕然山铭序》中曾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螭纹在演变过程中,不但相貌有所变化,而且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也产生了新的意义。此时它已不再是敬而远之的神灵,而成了与人们生活、地位、审美观息息相关的标志。
    玉器出现螭的形象,正好与文献记载最早期相同,即亦在战国时出现,此后的汉、魏、元、明、清一直延续。唯唐、宋略少,是螭形在玉器上出现的低潮期。其名称有叫蟠螭、螭虎、螭龙者。
    战国时期的玉螭是迄今所知最早在玉器上出现的螭,而且数量相当多,综观其形态,虽每一螭各有差异,但均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艺术风格,计有如下几点:一是此期螭的整体造型,皆作扁平形而未见有立雕或半立雕器,通体除特定的器物,如冲牙等外,均呈S形弯曲的行走状,侧身侧视,两面饰纹相同,多镂雕。二是此期玉螭的局部器官中均作张口露齿,梳形目,头顶有较长且分叉的角和比角短并呈后飘上扬的耳,四爪足,尾上翘内卷并饰扭丝纹,形虽如虎或龙,但均无虎斑和龙体的鳞纹。三是此期玉姨上各外露于体外的器官之末端及身上的纹饰等,皆呈C字形尖卷。四是此期玉螭纹皆或作玉器之形或作玉器辅助纹用。
    汉代是螭纹最鼎盛期,数量多,在许多玉器上都能见到。其中两汉早期作品,有螭纹的玉器为玉剑首、剑珌、玉座屏、玉璧、玉碟鞢等,所饰玉螭纹,是用浮雕法琢制。首作猫科动物的头形,两耳后伏于颈背,近似方框并有眼角线双目,直鼻,平嘴,呈正面形。尾细长卷曲,饰扭丝纹。螭身背部有一从头颈至尾的阴刻随形线,四爪足向身两侧外伸,作穿于云气间的爬行状。
    尽管汉代玉螭已经定型,然而却毫无雷同之感,同时组合形式较前更加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尤其是汉代那种昂扬向上,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艺术家的聪明才智也在这小小的玉料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使汉代玉雕螭纹的造型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矫健壮丽的气势,让人荡气回肠,激动不已。
    魏晋时玉螭纹的形式很似两汉晚期,唯不同的是身较细长,身上以短平行线饰作的足爪和羽毛纹较多,个别螭纹的头侧耳间和脑后开始出现毛须和发纹等。
    唐、五代玉器上很少见到螭纹,有些传世品,曾定为唐物者,似有疑问,因此,其特点不甚清楚。
    来源:孙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玉纹饰解析
古玉纹饰,叹为观止!
高古玉常见的四种纹饰
十万个中国古代艺术品纹饰研究图解,19062701商朝文化艺术品8
祥云轩春秋战国玉器收藏与研究123
中国古代青铜器课件一、-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