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集体研究型渎职犯罪责任认定解析

2013-07-22 来源:检察日报

集体研究型渎职犯罪责任认定解析

任兵 赵敏君

2012年12月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渎职犯罪定罪量刑标准不明确、法律适用争议多等问题作出了统一规定,特别是规定了“以集体研究”形式实施渎职犯罪的,也应追究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对有效打击渎职侵权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笔者认为,有些规定还需细化。

一、何为“集体研究”。从字面理解,集体研究就是一定范围内的成员依据既定的程序共同研究。但在实践中,集体研究有时候也会变成一种形式,成为掩盖个人意志的手段,不少单位的负责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会对某项事务事先作出个人决定,然后假借集体研究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假借集体研究实为个人意志支配下的渎职犯罪,自然应当成为惩治的对象。

但是,实质意义上的集体研究是否也应当成为问责的对象呢?笔者认为,对于实质意义的集体研究应区别对待。对那些严格遵守了相关法律法规和议事规程的集体研究,不应当盲目给予刑事处罚。但对那些严重违反议事规程作出的集体研究结果,其相关责任人员理当被追责。

二、如何区分集体成员的责任。对于集体成员的责任划分问题,现有的立法并未涉及。笔者认为,仍需从形式集体研究和实质集体研究两个层面予以细化。对于形式集体研究而言,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自不待言,对于其他集体研究者的责任则应区别对待。对那些心知肚明却积极迎合或者盲目顺从者也应当处罚,被迫同意者可以视情况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而对那些反对者则不应该处罚。对于实质集体研究而言,则只能对那些极为不负责任、存在重大过错者加以处罚。

三、如何界定具体执行人员的责任。依据现有的司法解释,以集体研究形式实施的渎职犯罪,对于具体执行人员,应当在综合认定其行为性质、是否提出反对意见、危害结果大小等情节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和应当判处的刑罚。笔者认为,在界定具体执行人员的责任时,可以区分以下几种情形,区别对待:

(一)如果具体执行人员在接到“集体研究决定”之后,明知可能发生渎职犯罪结果,仍然积极实施,且追求该犯罪结果的发生,那么就和决策者一样,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起着主要作用,应该就犯罪事实承担全部、同等的责任。

(二)如果具体执行人员在接到“集体研究决定”之后,认识到涉嫌渎职犯罪行为,虽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却放任执行或者迫于领导的压力、胁迫,不得已而执行,同时采取措施控制危害结果的,其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起的作用则相对较小,可以适用从犯或者胁从犯的规定,对其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三)如果具体执行人员在接到“集体研究决定”之后,认识到涉嫌渎职犯罪行为,坚决抵制,不予执行,那么无论是具体执行人员,还是上级领导都没有了客观的渎职行为,因而均不成立犯罪。

综上所述,司法解释明确集体研究型渎职也应追究刑事责任,不仅有利于查处和震慑渎职犯罪,对有效防止渎职和预防腐败及腐败“窝案”的形成都具有不寻常的现实意义。但是,笔者建议作出更为详细的规定,以便更有效地惩治和预防渎职犯罪。

(作者单位:郑州市人民检察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务】解析渎职犯罪中“集体研究型”责任认定
两高首次明确“集体研究”式渎职将追刑责
准确规范查办“集体研究型”渎职案件
浅议税务人员渎职犯罪的认识误区
徇私舞弊型渎职罪与受贿罪竞合罪数形态之我见
从一起广受争议的涉税案件对当前国税系统渎职犯罪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