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化绍新钓鱼训练营化氏秘籍连载二
野钓篇 
    在双休日、节假日约几位钓友带上爱人和孩子到山清水秀的水库、湖泊、河流野钓,无疑是既轻松又惬意的一个气氛。到钓点时钓者忙着找钓位、支钓具,家人在游山看水的同时也各自关注着自家钓鱼人的收获,当你忙活了半天还无鱼获或者仅钓了几尾毛毛鱼的时候,你的孩子会天真的问你:“爸爸,你在家老说你会钓鱼,会钓大鱼,怎么今天没有张伯伯、李叔叔钓的多?人家王叔叔还钓了那么大的一条鱼呢”。我想这个时候你的心里肯定不会自在,是呀,经常在家里和家人欢呼,你也确实钓到过大鱼拿回家,可今天就没露脸,无形中你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脾气好的会给孩子一个委屈的解释,脾气大的就开始找理由,不是怨天就是怨地,甚至你会想到其他哥们避着你变了招,使了什么绝活而不告诉你,但就是没找自身的毛病,其实这种现象不止是发生在你身上,这里边还包括了当爷爷、当叔叔甚至当妈妈的都会有这种现象的发生,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你没有对钓位、水深、调钓、饵料、鱼情仔细的分析判断后进行运用。因此,对钓鱼这一学问还是要下点功夫的,很会钓鱼的人某一次钓不到鱼是偶然的,不大会钓鱼的人经常钓不到鱼是必然的,这就是钓技和运用能力高低的体现,钓鱼人必须在垂钓的各种技巧上学习、多总结,学无止境,钓也无止境。

    一,休闲野钓 
    春钓浅,夏钓渊,秋钓荫,冬钓阳,这是多年来前辈们通过世界流传下来的鱼谚,这仅能说明钓常规的经验而已。随着钓点环境的改变,钓鱼人需要多了解、细观察,对水情、季节、鱼情、地形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再有目的的运用。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用在钓鱼上也是非常恰当的。 钓点选择水库、湖泊用选择凸出部位;山上雨水下来的入水口两侧和凸出部位、不喧闹、较安静、不深不浅:大坝或经常喂料和经常有人钓的地方。江、河应选择水流稳缓、湾叉、闸上闸下闸两旁、有水草、不喧闹、无放鱼鹰电鱼的地方。抗、塘应选择常放鱼、长喂料,不喧闹的钓点。 春钓,立春时已称为春天,有时在农历年前立春,有时在年后立春,这个时候在长江以北还是特别冷,在东北仍然是大雪和冰封的事情,水温还是很凉,在这个所谓春钓时我们能钓浅吗? 当清明前后,春暖花开,饿了一冬的鱼,要出来找吃的、要产卵,而浅处水温以升高,那我们必须要钓浅才会钓得多。为此钓鱼人应该判断初夏钓和深夏钓,早秋钓和晚秋钓,冬天的冰钓还是无冰钓。在温度很高的南方、在温度长低的北方、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在缺氧的高原我们都要以各方当地的季节、水温、气压和养殖情况及鱼情灵活的施钓,切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一)钓水库、湖泊,以水库为例:
    1、连续钓数天,找僻静、岸边有植物、不可太深而又能窝鱼的生地点,以打重窝、养鱼路、先养窝后钓的方法,鱼为生口可选择大号浮漂,可调高,例十目以上,线可粗钩可大。 
    2、就钓一天,选择经常有人钓的地方,轻打窝(钓鲢除外),鱼为轻口或滑口选择小号浮漂,调低目,例十目以内,线应略细钩略小。 有一次,记不清楚具体时间,大概为晚秋,我和陈大哥等几位钓友到云蒙湖(原沂南县岸堤水库)一个叫月亮湾的地方主钓鲤鱼,我们下午赶到钓点,整个山脚下全是钓鱼的,抛竿如篱笆,一排接一排,有的一个人用几十支抛竿,我们找了一个手杆钓比较多的地方,等候下午有手杆回家的我们再占钓位。已经几年没来过了,真没想到竟有这么多人垂钓,很好看的一道钓鱼风景线。太阳快落时,我们才占上几个位置,我在中间,此时又遇到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支好钓台、钓箱、钓具后,我那朋友提来几十斤窝料和饼块,根据我们的经验和陈大哥都不打窝,准备用散落饵,诱钓结合,可我那位朋友往钓点打了大约二十斤的窝料,而我紧靠在他的左边。而且他打完窝后感觉很不好意思非要给我们打,我想,他这一打即使有鱼也不会进我的钓点了,就让他给我和陈大哥打了一点,没敢让他多打。
    钓点水深4.5米,我用的21尺龙纹鲤,2号丝强GTM主线,1.5号GTN子线,子线长度单根45厘米,新关东3#钩,浮漂用4号讯狐,用发光棒调棒下8目,钓棒下4、3、2目,因水下不平有时3目有时2目,多数钓目在发光棒上,饵用超诱3份、五彩鲤3份、龙鲤1份,正在试验中的化氏原塘颗粒3份。(原来此水库成有网箱,钓时已全部撤完,曾喂过饲料)。 从晚上一直到冷晨两点,快两点时浮漂曾抖动过两次,因水底不平,这两次钓目都在发光棒中间,我没理会。
    这时,我左边几位钓友除陈哥外,有的钓了一条,最多的两天都是五斤左右的鲤鱼,而我和陈哥一条未见,我考虑到即使有鱼吃的也是窝料。三点左右,陈哥钓到一条约5斤多的鲤鱼。这时,我的浮漂又出现了一次抖动(由于钓目在发光棒上,微微的上送和下沉都不明显)我提杆即中鱼,是一条约5斤的鲤鱼。当钓上这条鱼后我似乎想起了什么,转身换了1.2号子线,2号新关东,3号讯狐,调发光棒下四目,又把原来的饵划散对了一半尺上,揉搓的既软又微微的粘,其状态约在二十分钟左右散化完,挂饵也相当的小了一点,类似于大花生米那么大,在3—5点这两个小时里,我钓了5条约5斤左右的鲤鱼,其中3次是发光棒抖动,两次有力的下挫,共钓6条鲤鱼,陈哥在4点前约钓了2条,其他人成绩未变,看没什么戏了,陈哥和另外几位钓友不到凌晨4点就走了,而我右手边的钓友则是鱼毛未见。由于天亮钓大鱼的大部队又回来了,抛竿手杆一起上,疯狂打窝,我知道白天收获肯定不会好,天亮我也撤了,而我那位朋友一直掉到下午4点还是空空无获。

运用总结
    1、此处从初春到秋后几乎天天钓鱼人排的满满的,由于经常打窝,形成窝点和鱼路,集鱼较多。
    2、因钓技水平参差不一,抛竿手竿一起用,上鱼不多,跑鱼比钓的多。
    3、由于被钓过的鱼待一段时间仍会吃饵,所以吃饵口轻,索饵时小心翼翼,这是凌晨2点左右浮标出现的两次抖动我没提杆,忽视了经常钓的钓点鱼口轻滑的特性,而后期钓时两次浮漂有力的下挫是没被钓过的生口鱼,可以戏称为新兵, 
    4、本钓点不缺窝料,打窝子导致了上半夜无一鱼吃饵。
    5、换3号讯狐调低目,换1.2号子线和2号钩是为了让轻口吃饵的现象更明显一些,把原来的饵加了一半尺上并把饵变软粘挂小饵是为了减轻饵的比重,使鱼吃饵时轻松方便。
  

应用道理: 
    1、现象,上半夜两点无鱼吃饵。
    2、原因,水下并非无鱼,有鱼不吃钓饵,搓饵的特性是挂的两颗圆圆的饵球在水底而被钓过的鱼对此有警惕性,况且鱼进窝也并非直冲两颗钓饵来,手打窝面积大,水库一般边浅里深成斜坡,即使打窝时能准确的抛到钓点,钓底饼块类饵料也会顺坡下滑,所以往往窝料在前饵在后,待鱼吃完窝料在进钓点时需要时间,同时一部分鱼吃饱了窝料也会游走离窝。有时能钓上鱼来也是偶然,况且夜间小杂鱼不大进窝,相对之下窝料在水底的持续时间更长一些。 
    3、用打散落饵的方法为上策。开始挂大饵呈散落装,水下有粒状片状物(五彩鲤呈粒状,超诱呈片状)窝点集中,能诱鱼而进窝吃不饱,形成窝点后再挂软饵钓糗。水库湖泊自然鱼一般无密度或密度不大,必须要有耐心,钓的中后期每抛一杆等的时间更长一些。由于水深抛竿后先不要落杆,待浮漂入水快到位时可伸臂提漂避免浮漂沉入水下,轻轻一点一点的提标,一是准确钓目,二是避免打满杆。未留富余主线,而打满杆提杆中鱼时,杨不起杆时鱼就外窜,所以容易断线跑鱼而跑鱼断线的个头一般并不是大个,他像人一样年轻体壮速度快,3斤以上8斤以下的最能外窜,因我注意了这一问题是我改用1.2号子线钓5斤左右野鲤的一个原因。 
    这一问题的提示使我想起了许多拉标垂钓的情景,在钓湖泊、水库、自然水域甚至坑塘时,相当一部分的钓鱼人抛竿后即可压线入水就放杆,而且浮漂露出水面,尤其是用发光棒夜钓时更甚,从开钓到结束始终如一。饵在前标在后,饵和标形成了一条斜线,这时的杆稍到浮标的主线的拉直的,正因主线拉直,因饵重落底,浮标以无法再向前形成垂直度,如果把杆往前送,浮标就会显出升高的现象,而发现不了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支架的固定不变。每次抛竿都这样操作,钓者认为已经三点成上下一线了,但这一忽略却最容易跑鱼断线。
    其一,浮标以下到饵形成斜线时鱼吃饵的信号传递过程手受到影响,本来下顿的信号明显变成了不干脆而幅度小,除非鱼把标拉黑,出现这种黑标现象说明鱼把饵含起来要走,给冲刺已打好了基础,出现这种现象是最容易断线跑鱼的。
    其二,这种操作提杆中鱼时扬不起杆形成拔河状态,即使把线再粗上两个号也照样断,这时好多钓鱼人最容易忽视的钓鱼操作弊病。通常,用3.5号主线,3号子线、18尺以上的钓竿钓20斤以下的鱼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杆扬道道60度以上,好多钓鱼人钓十斤左右的鱼就用到6#、7#线而照样断,还怨线不结实,当然出了线的品质不好因素,如果这么粗的线钓到大鱼再不会遛鱼,线不断则杆就会断,这是常见的。相当一部分钓鱼人,不论用再长的杆,使劲的往里抛,总认为鱼还在里边。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氏秘籍连载六 
>氏秘籍连载五 
>
氏秘籍连载四 
>
氏秘籍连载三 
>
氏秘籍连载一 
>
窝中有鱼而不食饵,怎么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化氏秘籍》文字版(中篇)
春季是没鱼可钓,还是某些人舍不得钓鱼窝料?
炎炎夏日应该怎么钓鱼?老钓鱼人传授你三招,不收藏太亏了!
水库狂钓鲢鳙用饵指导 - 慈溪钓鱼网,余姚钓鱼网
入冬了,野钓大鲤鱼用什么饵料呢?
黑冰谈野钓鲤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