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企业财务通则

前 言 

一、《企业财务通则》的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

1.《企业财务通则》的框架结构

2006年发布的《企业财务通则》共10章、78条。

从整体的框架结构看,新《企业财务通则》与1993年实行的旧《企业财务通则》及分行业财务制度不同,也不重复税收管理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

2.《企业财务通则》的主要内容

(1)界定了主管财政机关、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第二章)

主管财政机关管理职责是监督、指导和检查。

企业投资者管理职责是审批、决策以及对经营者的财务监督和考核职能。

企业经营者管理职责主要是执行、拟订内部管理制度、组织实施以及配合有关机构依法进行审计、评估、财务监督的职能。

(2)规定企业资金筹集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三章)

(3)规范资产构建与处置的行为(第四章)

(4)明确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第五章)

(5)建立企业收益分配管理制度(第六章)

(6)规范企业重组清算管理的财务内容(第七章)

(7)建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制度(第八章)

(8)建立企业的财务监督体系(第九章)

二、《企业财务通则》的学习和运用

1.新《企业财务通则》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化解财政风险。

(2)有利于规范财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3)有利于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实现财务目标。

(4)有利于加强财务审核,实现财务风险管理前移。

新《企业财务通则》要求企业建立合同财务审核制度,明确业务流程和审批权限,实行有效财务监控。

(5)有利于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财务监控。

(6)有利于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7)有利于理顺分配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

(8)有利于信息管理制度化,实现信息共享。

2.企业具体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企业财务通则》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执行中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加强对新《企业财务通则》的学习与培训。

(2)做好新旧财务制度的平稳过渡与衔接。

(3)改革企业内部财务分配制度。

对管理者以及其他职工以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要严格按照新《企业财务通则》及相关规定执行。

(4)认真落实投资者、经营者不同的财务管理权限与责任。

(5)贯彻企业集团发展方针,由集团公司组织实施新《企业财务通则》。

第一章 总则与附则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一、相关概念的理解

1.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耗资、收入和分配等系列过程,也就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

2.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

(1)财务管理的基本属性是价值管理;

(2)财务管理的职能具有多样化;

(3)财务管理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4)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二、条款解读

(一)新《企业财务通则》的立法宗旨及法律依据(第一条)

1.立法宗旨

《企业财务通则》的目的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保护企业及其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突出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保护企业及其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立法要求,并努力达到以下三项改革目标:

(1)建立权责分明的企业财务管理规范

改变企业客观存在的“重会计、轻财务”,“重核算、轻管理”的倾向,做到会计与财务并重,核算与监管并重。

(2)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运行机制

促进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是企业财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

(3)建立具有开放性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

2.法律依据

新《企业财务通则》总则没有指明专门的企业财务法律、行政法规依据。

(二)新《企业财务通则》的适用范围(第二条、第七十七条)

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具备法人资格的非金融性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其他企业参照执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比照执行。

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国有企业

一是依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设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二是依据《公司法》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

三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独资企业或者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国有控股企业

一是国有资本占实收资本超过50%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二是国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虽在50%以下,但国有资本投资者通过所享有的表决权、投资关系等,能够支配股东(大)会决议结果,或者决定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的企业。

2.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本准则。

3.金融企业

金融企业虽然在性质上属于企业范畴,在组织结构、财务运行方面也具有企业的共同特征,但在资本结构管理、资产运营管理、财务风险控制以及财政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要求。财政部同时单独另行发布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来规范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第三条)

1.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确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①投资者财务管理体制

主要包括:对投入资本进行运营并决定收益分配的权力;决定企业战略、经营方向、方针和政策的权力;选择企业主要经营者及对其进行奖惩、激励的权力。同时,投资者应当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独立性,并承担与其投资相适应的有限责任。

②经营者财务管理体制

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特点、环境条件及战略要求、经营规模及组织形式,在法人内部各层次、各机构、各环节之间,采取集权模式或者分权模式设置财务权限,并明确对应的财务责任和利益。

(2)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只有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产生出会计工作规范的效果来,同时也能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包含投资者财务制度和经营者财务制度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投资者财务制度;

第二个层次是经营者财务制度。

(3)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在于建立预测、防范、监控、化解财务风险的机制,在充分预测、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转移、分散或者接受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活动在风险中获得较高的报酬,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在防范、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①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

②进行多角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③制定合理的风险政策、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④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筑防范财务风险的屏障:

2.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1)制定适宜的财务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

(2)合理筹集企业发展资金,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3)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高效组织营运企业资产

(4)有效控制企业成本耗费,增加企业收益

(5)不断规范企业收益分配,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6)规范企业重组清算财务行为,妥善处理相关各方权益

(7)不断强化财务信息管理工作,逐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8)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合理实施企业财务控制

(四)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责分工(第四条、第五条)

1.各级主管财政机关的财务管理职责

(1)监管职责

监督范围包括:企业财务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企业对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企业财务运行情况等。

(2)提供基础制度建设支持职责

①制定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财政财务制度,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②建立健全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制度,检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质量。

③研究、拟订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3)提供帮助、服务的职责

2.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及其职责

(1)投资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①审议并批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财务战略、财务规划和财务预算;

②决定企业的筹资、投资、担保、捐赠、重组、经营者报酬、利润分配等重大财务事项;

③决定企业聘请或者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事项;

④对经营者实施财务监督和财务考核;

⑤按照规定向全资或者控股企业委派或者推荐财务总监。

(2)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①拟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战略、财务规划,编制财务预算;

②组织实施企业筹资、投资、担保、捐赠、重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方案,诚信履行企业偿债义务;

③执行国家有关职工劳动报酬和劳动保护的规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④组织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实施财务控制;

⑤编制并提供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如实反映财务信息和有关情况;

⑥配合有关机构依法进行审计、评估、财务监督等工作。

(五)企业的纳税义务(第六条)

新《企业财务通则》明确规定了企业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并要求企业在会计与税法不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纳税调整。

(六)明确的企业财务关系(第七条)

新《企业财务通则》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其财务关系隶属同级财政机关”,这一条款是关于企业财务关系的明确规定。

三、新旧《企业财务通则》变化

1.立法宗旨发生了变化

2.调整了适用范围

3.取消了企业有关设立变更的相关规定

4.重新规定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5.明确规定了财政职责

6.确立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并明确其职责

7.规定了企业的财务关系

第二章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一、相关概念的理解

1.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

2.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和框架。

新《通则》中的财务管理体制,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一是微观财务管理体制,即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二是宏观财务管理体制,它是协调财政部门与企业之间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

二、条款解读

(一)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第八条)

1.基本原则

(1)资本权属清晰

即通常所说的企业产权明晰。

企业产权明晰,就是要明确所有者权益的归属。

(2)财务关系明确

指企业与财政部门的财务隶属关系应当是清楚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与财政部门的财务关系,在《通则》第七条做出了明确规定。

(3)符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

2.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级次

按照新《通则》的规范要求,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级次。集团财务级次的确定是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3.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集权型

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指全部重大财务决策权集中在母公司,母公司对下属企业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方式的财务管理体制。

优点:有利于企业集中财权,充分利用财力,发挥整体效益。

缺点:不利于调动中、下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对下属单位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不高,大型企业一般不采用。

适用范围:对品种单一、规模小、生产步骤少的中、小企业比较适用。但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逐渐为众多大中型、多层级的企业所采用。

(2)分权型

是一种统一领导、分口分级管理的模式。指大部分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下属企业,母公司对下属企业以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财务管理体制。

优点:有利于针对企业问题及时做出有效决策,因地制宜地搞好各项业务,也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促进部门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的成长。

缺点:缺乏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导致资金管理分散,资金成本增大,费用失控,利润分配无序。

(3)混合型

是集权与分权各取所长,合二为一的一种财务管理体制,它采用的是资金集权、成本分权的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二)建立与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第9~11条)

1.企业财务决策制度

(1)财务决策的一般程序

①提出财务决策需求

②确定牵头部门

一般由财务部门牵头或者参与进行。

③论证分析

④方案抉择

(2)财务决策常用方法

①定性方法:依靠个人经验和综合能力分析对比。

②定量方法:确定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方法:本量利分析法、边际贡献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

非确定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等可能性法、小中取大法等。

定量方法不一定比定性方法科学。

(3)财务决策回避制度

要求对投资者、经营者个人与企业利益有冲突的财务决策事项,相关投资者、经营者应当回避。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1)财务风险的定义及来源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不确定因素的作用,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①筹资风险;②投资风险;③资金回收风险;④利率风险;⑤汇率风险。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①筹资风险管理目标: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自有资金收益率等财务指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变动范围内,在保证企业能够偿还到期债务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为企业创造较大的风险收益。

②投资风险管理目标:确保企业的投资活动能够保持较高的成功率,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

③资金回收风险管理目标:保持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收现率等指标在合理的变动范围内,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避免风险损失的发生。

④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将可能的利率波幅内的利率风险,限制在其自行设定的范围之内。

⑤汇率风险管理目标:考虑如何防范或减少汇率变动产生的损失。

(3)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

五个步骤:

①风险识别;②风险评估;

③风险决策

决策原则:

一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二是风险与收益均衡原则;三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四是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

④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方法:

一是风险规避;二是风险隔离;三是风险组合;四是风险转移;五是风险自留。

⑤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3.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1)全面预算

基本内容主要有: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管理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投资预算,筹资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等。

全面预算原则:

第一,坚持效益优先原则,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平衡;

第二,坚持积极稳健原则,确保收入与支出的平衡;

第三,坚持现金核心原则,确保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平衡;

第四,坚持权责利对等原则,确保预算目标的落实。

(2)财务预算管理的一般流程

①财务预算的编制

②财务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③财务预算的调整

④财务预算的分析与考核

(三)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中的职责(第12~13条)

1.投资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主要包括:

(1)基本管理事项决策权

(2)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权

(3)财务监督

(4)财务考核

(5)财务总监的委派或者推荐

2.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1)遵守国家统一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定

(2)执行投资者的重大决策,实施财务控制

(3)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

(4)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三、新旧《通则》变化

与旧《通则》相比,新《通则》第二章是全新的内容,着力从财务管理体制上实现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

1.观念达到了创新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包括组织系统、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四个子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

2.体制进行了创新

修订的《通则》构建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变过去“重会计、轻财务”,“重核算、轻管理”的倾向。

3.机制创新

修订的《通则》从企业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激励和财务监督四个方面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运行机制,以促进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和信息管理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第三章 资金筹集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一、相关概念的理解

1.资金筹集

是指企业作为筹资主体,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的需要,通过各种筹资渠道,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按照一定的程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所需资金的财务活动。

2.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

(1)权益资金:也称作权益资本。

①来源:

一是企业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等方式所获得的资金,直接形成企业的实收资本(股本)和资本公积;

二是企业投资者投资增值中留存企业的部分,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②特点

优点: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要还本付息,只需按照企业的经营状况分配红利,财务风险较小。

缺点:资金成本一般较高,容易分散企业的控制权。

(2)债务资金

①来源:

通过发行债券、借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

②特点

优点:速度较快、借款弹性较大、资金成本较低。

缺点:限制性条款较多,财务风险较大。

3.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筹集和使用资金时所付出的代价,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成本两部分。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便于计算和比较,资金成本通常用资金使用成本与实际筹集资金的比率表示,即:

资金成本率=资金使用成本÷(筹资额-资金筹集费)×100%

例如:甲企业计划筹资100万,年利率5%,筹资过程中发生的律师费用为1万元,则资金成本率=100×5%÷(100-1)

4.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的构成和比例关系,一般指长期债务与权益资本的比例。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管理的核心问题。

二、条款解读

(一)权益资金筹集(第14、15条)

1.权益资金的特点

(1)具有法定性

(2)具有永久性

2.权益资金的筹集途径、形式要求及限额

(1)常见筹集途径

①吸收直接投资

②发行股票

③企业内部积累

(2)筹集的形式要求

概括起来,企业接受投资的形式可以分:

货币资产出资

按照公司法规定,货币资产出资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30%;

②非货币资产出资

用以出资的非货币资产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能够以货币估价和能够依法转让;非货币资产出资不得高于公司注册资本的70%。

两种典型的出资方式:无形资产出资和其他特定债权出资。

第一,关于无形资产出资的有关规定

无形资产出资的最高比例也只能达到70%。但《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另有规定,外资企业的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的作价应与国际上通常的作价原则相一致,且作价金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0%。

第二,以特定债权出资的情形

主要情形包括:

A.上市公司依法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在满足约定条件的情况下,债券持有人可将债权转换为股权。

B.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债权,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可以转为股权,相应增加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

C.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资产重组时,经银行以外的其他债权人协商同意,可以按照有关协议和企业章程的规定,将其债权转为股权,相应增加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

D.根据有关规定,国有企业境内债权人将持有的债权转让给外国投资者,企业通过债转股改组为外商投资企业。

E.按照有关规定,国有企业改制时,在符合国家政策、职工自愿的条件下,欠发职工工资部分依法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可转为个人投资。未退还职工的集资款也可转为个人投资。

(3)出资的最低限额

①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

②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申请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 000万元。

3.权益资金筹集的程序

(1)筹资方案的拟订

筹资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明确筹资目的

②确定筹资规模

③选择筹资渠道、方式,控制成本

④分析本次筹资对企业资本结构及现有投资者的影响

⑤分析和控制风险

⑥明确保障措施

(2)筹资决策审批程序

一般情况下,企业筹资方案是由财务部门和规划部门共同拟订的。经过财务审核之后,筹资方案应当上报董事会并经股东大会批准。投资者应当明确决策与执行的责任,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3)验资

(二)权益资金管理(第16~19条)

权益资金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1.企业资本管理

(1)管理原则

①资本确定;②资本维持;③资本不变原则

(2)增资管理

企业增加实收资本或者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转增实收资本,由投资者履行财务决策程序后,应办理相关财务事项和工商变更登记。

(3)股份回购

股份回购是指公司与股东之间自愿达成协议买卖股份。

允许公司进行股份回购的四种主要情况:

①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②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

③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

④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合并、分立决议持有异议而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

2.资本公积管理

(1)资本公积的来源

①资本(或股本)溢价

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2)资本公积的用途

①转增资本

②核销资本性损失

3.盈余公积管理

(1)盈余公积的性质及其来源

盈余公积是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包括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

(2)盈余公积的用途

①用于弥补亏损

②用于转增资本

③扩大生产经营

(三)企业取得财政资金的财务管理(第20条)

1.财政资金的主要类别

(1)政府投资及投资补助

(2)政府补助

①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②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3)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财政资金

2.财政资金的管理

(1)明确每一项财政资金的政策意图及财务处理方式

(2)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

(四)债务资金的筹集与管理(第21条)

1.债务筹资的特点

(1)所筹资金所有权属于债权人

(2)资金使用具有期限性

债务资金按契约要求必须按时归还本息。

(3)筹资限制条款较多

比如: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按《证券法》的规定,限制公司累计公开发行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另外,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之前,会综合考虑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信用情况等因素,设定企业能够取得银行贷款的最大额度。

(4)债务筹资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

对财务杠杆的通俗理解:由于利息费用的固定,息税前利润的微小变动会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产生较大的变动。

财务杠杆就是指在企业运用负债筹资方式(如银行借款、发行债券)时所产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盈余变动率的现象,通常以财务杠杆系数表示。

财务杠杆系数越大,每股收益对企业息税前盈余变化越敏感,财务杠杆效应也越大。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盈余÷(息税前盈余-债务利息)

在资产总额、息税前盈余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预期每股收益(即投资回报率)越大,但相应地,筹资风险也越大。

(5)筹资风险较大

企业进行债务筹资,需要按规定的时间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如果不能按时履行偿债义务,不但信誉受损,而且还会引发财务危机。

(6)资金成本较低

企业进行债务筹资,无论企业经营情况如何,只需要按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不需要按照经营情况支付高额的股利,另外,债务筹资的筹资费用也比较低。

2.债务资金的筹集原则、方式及程序

(1)管理原则

①经济效益原则;②安全使用原则;③规范核算原则;④诚实守信原则。

(2)债务筹资的方式

第一,常见的债务资金筹集方式:

①借款。

按借款期限不同,分为短期借款、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按发放贷款的形式不同,分为信用借款、担保借款、抵押借款等。

特点:筹资速度较快,资金成本较低,但是限制条款较多,筹资数额有限。

②债券。

第二,现代企业日益广泛接受的筹资方式:

①融资租赁

一是直接租赁:

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

二是转租租赁:

又称再租赁,指在租赁合同有效期限内承租人不退出租赁关系,而将租赁物出租给次承租人使用的租赁形式。

三是杠杆租赁:

即出租人只支付购买资产所需资金的一部分(一般为20%~40%),其余部分以欲购买的设备作抵押向金融机构借款支付来购买承租人所需的设备,然后再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的租赁形式。

四是售后租回:

即承租人将拥有的设备出售给出租人,然后再从出租人租回的租赁形式。

②商业信用

信用卡的使用实际上就是一种商业信用筹资。

③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一种筹集短期资金的方法,是指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是银行向持票人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3)债务资金筹集程序

长期借款的一般程序:

①企业提出申请;②金融机构进行审批;③签订借款合同;④企业取得借款;⑤企业偿还借款。

债券发行的一般程序:

①作出发行债券的决议;②提出发行债券的申请;③公司债券募集办法;④委托证券机构发售;⑤交付债券,收缴债券款。

3.债务筹资风险的管理

(1)债务筹资风险分类:现金性筹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资风险。

现金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而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理财不当引起的。这是一种个别风险。

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即发生亏损)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这种风险是一种整体风险。

(2)筹资风险的评估:一般采用指标分析法。

①基本指标:

第一类: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越低,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得到保障的程度越高。

第二类:已获利息倍数和偿债保障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偿债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本金÷(1-所得税税率)]

上述两个指标越小,说明企业偿还债务利息、本金的压力越大,偿债风险也越高。

②修正指标

第一类: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

上述各个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反之,说明企业的偿债风险越大。

第二类:带息负债比率

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利息)÷负债总额×100%

该比率越低,表明企业偿债压力越低;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债风险越大。

第三类:或有负债比率

或有负债比率=或有负债余额÷(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100%

该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所有者权益应对或有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承担的相关风险越大。

(3)债务筹资风险的控制

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使用效率

②适度负债,优化资本结构

③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④合理预期利率,适时选用借款的种类

⑤实施债务重组

三、新旧《通则》变化

1.筹资管理理念发生重大变化

2.增加了筹资行为的程序性规定

3.增加了筹资行为的规范性规定

4.增加了两种出资方式:股权和特定债权

5.增加了对企业回购股份的财务管理规定

6.增加了规范财政资金财务管理的统一规定

四、应用案例分析――企业生命周期中不同发展阶段的筹资策略

1.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融资战略:企业所处发展阶段 经营风险水平 财务风险水平 对资金的需求量 融资战略的类型 融资方式 主要资金来源

初创阶段 最高 尽可能低 大 稳健型 吸收投资 股东投入资本,风险投资资金

成长阶段 高 低 增大 扩张型 吸收投资 权益投资者

(发行股票)

成熟阶段 中等 中等 稳定,稳中下降 防御收缩型 大规模举债 债务资金

衰退阶段 低 高 少 高负债融资 举债 债务资金

2.【案例分析】麦道克的债务危机

《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是英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一向以消息准确、社论严肃闻名。很长时间内,该报的知名度一直较高。广播电视问世后,历史悠久的《泰晤士报》逐渐走入低谷,到了本世纪70年代末期,该报发行骤减,亏损严重。1981年5月,“传媒大王”麦道克以1 200万英镑收购了《泰晤士报》。

麦道克堪称传媒界奇人。他从澳大利亚办一份小报起家,并陆续涉足杂志、电视、电影业,逐渐组成新闻集团,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由个人控制的最大的媒介集团,美国《时代周刊》甚至把麦道克与比尔·盖茨、克林顿并列为20世纪最后3个世界名人。

1988年,对于报业王国麦道克来说是丰收的一年,麦道克通过施展铁腕,一举集资20多亿美元,把美国极有影响的一座电视网买下。至此,麦道克已背负24亿美元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债务越滚越大,事业也越滚越大。

在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负债资金利息率的情况下,负债不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只要企业运行良好,赢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可以良好运作。在1990年西方经济衰退以前,麦道克凭借各银行的支持、良好的信誉、超人的胆识和独特的经营,最终建立了年收入达60亿美元的报业王国。它控制了澳大利亚70%的新闻业,45%的英国报业,还把美国的一部分电视网络置于他的名下。

但有谁可以把握市场的瞬息万变呢?一旦企业负债过大,债主过多,对付起来也实属不易,一发牵动全身,投资风险极高。哪怕是碰到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失误,或是一种始料未及的灾难,就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此时,企业负债越高,到期还款付息的压力也越大。用他人的资金为自己赚钱当然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但其产生的严重后果将影响你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商业信用、再融资能力,甚者将直接导致企业的倒闭。

事实证明,当麦道克的流动资金不足以偿还到期的区区1 000万美元贷款时,各家银行、金融公司也因为种种原因不再贷款给他,麦道克走到了生死攸关的边缘。虽然,我们不能说这是其根本原因,但它直接导致了结果的产生,只要美国匹兹堡的这家小银行把麦道克不能到期偿还其1 000万美元的事闹到法庭,他就失去了商业上的信誉。不管你的报表上有多少利润,你规划的前景有多么美好,接下去就会有145家银行索还贷款。就是具有最佳支付能力的企业也受不了债权人联手要钱。这样一来,麦道克只有变卖资产以偿还债务,真的走到了事业的尽头。幸运的是,麦道克找到了他最大的债主——花旗银行,因为一旦麦道克的集团倒下,损失最大的就是花旗银行,所以他们只能相互帮助而不是相互拆台。最后花旗银行同意派出一个调查小组,对麦道克的报业王国进行调查,将资产负债情况做全面的评估,最后再做出结论。最终,根据小组的评估报告,得出结论支持麦道克,这时距离贷款的最后期限只有几个小时。

麦道克和花旗银行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才没有让悲剧发生。通过这次事件,麦道克也意识到了财团在支付能力上的弱点。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他充分调整了财团的财务结构,使财团的支付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终于摆脱了经济危机。如今的麦道克已经位列澳大利亚富豪榜首。

从这个例子上,我们至少看到两点:一是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上来看,成熟期的企业因为能够承担较高的财务风险,容易被债权投资者信任,因此可以采用相对较高的负债率,以有效利用财务杠杆;二是也可以得到一个教训,那就是无论处于哪一个时期,企业都应该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尽量减少筹资风险。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给你动力,也同样会带给你风险。在这次事件中花旗银行的压力同样是巨大的,如果说仅仅是因为唇亡齿寒的话,花旗银行完全可以不派出调查组,直接将麦道克银行危机解决就可以了。但为什么花旗银行没有这么做呢?不仅仅是因为作为世界级的银行做事情要讲程序,要负责任,而考虑更多的是麦道克集团是否真的在经营上出现了问题,如果是的话,那么不管花旗银行投入多少资金,问题也不会有所改善,只会让其在麦道克这个问题上的坏账越滚越大。那样不仅损失了资金,同时在行业里面也损失了信誉和权威。这个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是花旗银行所不能承受的。正是基于这点花旗银行才没有草率的行动,而是等到最后那几个小时,才根据评估报告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第四章 资产营运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一、 相关概念

1.资产营运和资本营运

资产营运: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资产配置和经营运作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管理目标。

资本运营:目的就是在利润最大化原则下使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实现保值和增值,使资本更有效率,并能不断地实现资本扩张。

2.财务管理中资产的几个重要概念

(1)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2)速动资产

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各种应收、预付款项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变现,称之为速动资产。

其他的流动资产,包括存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及其他流动资产等,称为非速动资产。

(3)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

经营资产:是指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

金融资产:指总资产中除经营资产以外的资产。

区分金融资产和经营资产的主要标志是有无利息,如果能够取得利息则列为金融资产,否则作为经营资产。

二、条款解读

(一)确立合理资产结构管理(第22条)

1.风险与企业价值

企业风险一般是由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组成的。

企业总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之积。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与总风险三者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总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

在确定企业价值时,一般是以预期收益率作为折现率。企业风险水平不同,使用的折现率也就不同。由于投资者普遍不喜欢风险,因此,当他们预期某项目投资风险增大时,相应地对投资收益率的要求也就会增高。

2.合理的资产结构

企业资产结构的三种类型:

(1)保守型资产结构,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偏大。

(2)风险型资产结构,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偏小。

(3)中庸型资产结构,指介于保守型和风险型之间的资产结构。

3.资产结构的动态管理

(二)内部资金调度与控制(第23条)

1.完善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应该包括的内容

(1)配备合格的人员,并根据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岗位轮换。

(2)设置严格的授权和审批制度。

(3)职责岗位的设立注意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4)明确货币资金支付程序,并严格按照规定办理。

(5)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支付结算办法》制订现金和银行存款具体规定:

①加强现金库存限额的管理;

②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现金的开支范围;

③现金收入应当及时存入银行,不得用于直接支付单位自身的支出;

④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

⑤应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不准签发没有资金保证的票据或远期支票,套取银行信用;

⑥应当定期检查、清理银行账户的开立及使用情况;

⑦应当指定专人定期核对银行账户。

(6)票据和印鉴的保管和使用制度。

(7)文件记录管理制度。

(8)内部监督制度。

2.企业向境外调度资金的规定

(1)外汇账户的管理

①外汇局不再对境内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开立、变更、关闭进行事先核准。

②境内机构可根据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

③企业有真实贸易背景且有对外支付需要的,可在开户银行凭《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及其他有关外汇管理法规规定的有效凭证和商业单据提前办理购汇,并存入其经常项目外汇账户。

(2)外汇支付的管理。

①对境外机构支付等值5万美元以下(含5万美元),对境外个人支付等值5千美元以下(含5千美元)服务贸易项下费用的,企业凭合同(协议)或发票(支付通知书)办理购付汇手续。

②企业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商务方式进行服务贸易项下对外支付的,可凭网络下载的相关合同(协议)、支付通知书,加盖印章或签字后,办理购付汇手续。

③对法规未明确规定审核凭证的服务贸易项下的售付汇,等值10万美元以下(含10万美元)的由银行审核,等值10万美元以上的由所在地外汇局审核。

④国际海运企业支付国际海运项下运费及相关费用,可直接到银行购汇;货主根据业务需要,可直接向境外运输企业支付国际海运项下运费及相关费用。

3.企业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

(1)国家对于企业集团、特别是针对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作出了一些规定,对于一般的企业也可以借鉴。

实行母子公司体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应当通过法定程序加强对全资、控股子公司资金的监督和控制,建立健全统一的资金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结算中心的功能,对内部各单位实行统一结算。

财政部印发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1]325号)规定,母公司的管理职责之一,就是实行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依法管理子公司投资、融资事项。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集团利息税前扣除的规定。

(3)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的措施

①结算中心,是顺应企业集团管理需求而产生的内部资金管理机构。

优点:有利于合理调节资金,引导资金的流向;有利于企业集团集中财力,减少内部资金积压,盘活沉淀资金,减低银行贷款和贷款利息;有利于减少资金体外循环,加快资金的周转等。

②财务公司,是大型企业集团投资设立,为本集团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的比较分析。

结算中心与财务公司根本的区别:财务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其对企业集团成员提供各项金融服务,而结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机构,对外不具有任何法人效应,其功能体现在资金管理上,具有结算、监督、信息反馈等功能。

③内部银行,是将银行的基本职能与管理方式引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机构。

(三)资产结构动态管理(第24~35条)

1.销售合同的财务审核与应收款项管理

1)销售合同的财务审核制度

2)应收款项的管理制度

应收款项是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债权,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应收款项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的实现,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资产营运能力,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应当考虑在应收款项的管理中,如何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1)评估客户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的评估方法

常用的三种方法:“五C”信用评级法、信用评分法和从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取得信用评级的方法。

五C:品质、能力、资本、抵债和条件。

(2)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①信用期间

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期间。

②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

③折扣政策

即现金折扣政策,是企业对顾客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

(3)加强应收款项管理的措施

①做好信用管理;

②建立应收款项台账管理制度;

③建立应收款项催收责任制度;

④建立应收款项年度清查制度;

⑤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

⑥严格坏账损失内部处理程序;

⑦加强企业应收款项管理的责任。

2.存货管理

(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2)严格授权审批控制,应当对采购与付款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

(3)相关文件记录控制,在各环节设置相关的纪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采购登记制度;

(4)实物流转和保管控制;

(5)监督检查制度。

3.固定资产管理

1)固定资产折旧管理

(1)折旧范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

固定资产折旧在成本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企业利润水平和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水平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作为重要的财务决策,折旧办法必须由投资者审议批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企业应当说明理由,重新履行审批程序。

(2)折旧方法

常用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

2)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研究;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策程序;

(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施与监控;

3)在建工程决算的管理

新《企业财务通则》中特别强调“企业在建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后,应当在一个年度内办理竣工结算。”

对于已达到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按照估计的资产价值入账并计提折旧;竣工决算办理完毕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资产价值,但已提折旧不需再调整。

4.对外投资管理

1)对外投资的内部管理制度

(1)选择合格的管理人员;

(2)职责分工制度;

(3)授权批准制度;

(4)对外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2)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

企业在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投资项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的规定和要求;

(2)产业、行业背景;

(3)目标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竞争力分析;

(4)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5)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评估;

(6)投资所需资金的筹集方式及资金成本评估。

3)对于投资收益的财务评价方法

(1)静态评价方法,又称非贴现评价方法,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常用的静态评价方法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

(2)动态评价方法,又称贴现评价方法,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常用的动态评价方法包括: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

4)境外投资的财务管理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境外投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外字[1996]215号)的文件规定,境外投资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投资单位对境外企业发生的迁移、合并、分立、终止、撤资、撤股等重大事项,应当建立必要的审批制度;

(2)对经批准经营外汇、期货、有价证券和房地产等风险性业务以及对外长期投资等事项,要合理确定经营限额并实行授权经营,必要时应建立审批制度;

(3)投资单位应严格控制境外独资和控股企业的对外担保行为;

(4)对规模较大的独资和控股的境外企业,投资单位应当选派财会主管人员。

5.无形资产管理

(1)转让;(2)租赁;(3)质押;(4)特许经营;5.对外投资。

6.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资产损失的管理

1)资产损失或减值准备计提的管理

(1)资产损失或减值准备的管理

①做好职责分工制度。

②严格授权审批权限。

③加强内部监督。

④征询中介机构、有关专家的意见。

(2)计提损失或减值准备后资产的监管

①不良资产追索处置制度。

②财务核销制度。

2)资产损失的管理

(1)资产损失核销的一般处理程序

①企业内部有关责任部门经过取证,提出报告,说明资产损失的原因和责任。

②企业的内部审计、监察部门经过追查责任,提出结案意见。

③涉及未决诉讼的资产损失,企业应当委托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重大资产损失应由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定证明。

④企业财务部门经过审核后,对确认的资产损失提出财务处理意见,按照企业授权审批制度的规定,提交经营者或者投资者审定。

(2)资产损失的账务处理

①生产经营期间的资产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②清算期间的资产损失,计入清算费用。

③企业重组损失,履行内部审批程序后,报经投资者批准,可依次冲减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实收资本。

(3)资产损失在税法中的规定

根据规定,企业因下列原因发生的财产损失,须经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

①因自然灾害、战争等政治事件等不可抗力或者人为管理责任,导致现金、银行存款、存货、短期投资、固定资产的损失;

②应收、预付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

③金融企业的呆账损失;

④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因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而确认的财产损失;

⑤因被投资方解散、清算等发生的投资损失;

⑥按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各项资产评估损失;

⑦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

⑧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之外的企业间的直接借款损失。

7.关联交易管理(第35条)

1)关联交易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1)《公司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在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与董事会会议决议事项所涉及的企业有关联关系的,不得对该项决议行使表决权,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决权。

(2)《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要求,企业财务报表中应当披露所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信息。

2)关联交易的财务管理要求

(1)建立关联交易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关联交易的实施权限。

(2)实行关联交易定价审核制度。

(3)关联交易信息披露。

三、新旧《通则》变化

1.在总体结构上有变化

2.在范围上有扩大

3.增加了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

4.从内容上发生较大的变化

四、案例应用

【案例一】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内部资金管理创新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成立于1980年,是全国四家、山西省唯一一家具有煤炭出口成交权的专业外贸企业,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集团企业现拥有独资子公司28个,控股、参股及全员持股企业24个,煤矿10座,煤炭发运站(点)78个,形成了覆盖煤炭主产区、遍布重要运输线、占据主要出海口的独立完善的煤炭内外贸运销体系。

(一)发生的问题 

2002年年底之前,集团企业对财务资金管理采用的是分散式管理。在成立专门的资金结算中心之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存在分散和闲置、收支缺乏统一的规划;借贷两高现象;资金计划与实际执行差异大,并难以控制和跟踪;资金综合盈利能力低、财务结算成本高;信息失真、滞后,信息管理成本高;资金难以调拨、分配、归集等。

从财务管理本身和其他配套机制运行方面来分析,主要突出表现在财务预算管理“虚无”、资金结算管理“松散”、监督考核环节“薄弱”和管理手段“落后”及工作效率“低下”等方面。

具体表现为:

1.集团企业的大部分财会人员受传统管理理念和惯性思维的约束,对财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管理创新的意识不强,这是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

2.集团企业对成员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不清,权责不明,会计核算体制不很规范、财务控制体制不太健全是财务管理不能发挥其职能的主要原因;

3.集团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机制、资金预算管理机制和资金集中管理机制是财务管理难以确立企业经营管理核心地位的主要原因;

4.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好几年未做制定和修订,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不健全和不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不能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5.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计算机设备陈旧、财务信息化技术应用较少、财务信息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是公司资金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和不能提高其使用效率的主要原因。

由于资金管理及其配套机制问题的存在,集团企业的财务状况一度恶化,从而导致集团企业融资渠道受阻,资金链面临断裂,无力实施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实体化建设,集团企业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资金使用存在旱涝不均的情况且成员单位在资金使用上存在诸多漏洞,使正常的经营活动陷入困境,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问题的解决

集团企业高层领导确定了这样的理念:企业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财务,财务的重点在资金。同时确定当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是:如何实现事前预算与结算控制的结合?如何有效利用沉淀资金,加快资金周转?资金集中后资金存量中有多少能调用以及资金集中后如何化解集中的大量工作以及资金结算与其他系统的关系?网上结算安全性如何保证?集团企业领导组在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总结后,有效地实施了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集团企业在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时,从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入手,狠抓财务管理规范化。同时,从最高端的财务管理出手,层层推进会计核算电算化、财务信息网络化和资金管理银行化。

1.基础财务管理规范化

基础财务管理的具体做法是实施三个统一,解决三大问题。三个统一是指“账证表统一,核算办法统一,会计制度统一”;解决三大问题是指清产核资、投资确权、解决遗留问题。

清产核资是将集团企业及其成员单位的资产进行盘点和清理,核实所有的往来账户;投资确权是将集团企业往来的每笔款项重新进行确认,是投资的记入投资账户,是借款的进行清理,重新办理手续;解决遗留问题是将集团企业单方挂账,或是历史遗留问题,或是产权不清的问题,分别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成员单位重新进行内部产权登记,集团企业与成员单位签订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协议书。通过以上工作,规范和统一了会计基础核算,摸清了家底,理清了产权关系,为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2.财务管理手段现代化

(1)会计核算电算化

所有成员单位全部实行会计电算化,统一财务软件,统一科目代码,统一会计政策。会计核算统一财务软件,加强了对企业财务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运作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益;有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

(2)财务信息网络化

首先是建立集团系统内的局域网,将所有成员单位的财务全部联网。在此基础上,再实施三个联网,即财务系统与网络系统的互联、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互联、财务系统与银行系统的互联。财务信息网络化解决了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汇总的问题,使财务数据变成了动态的信息。

财务信息网络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快、即、准、全、控。快,就是快捷,成员单位的财务状况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汇总;即,是即时,随时可以提供集团企业的财务报表;准,准确,财务数据的处理、收集、汇总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全,全面,财务报表、报表附注、财务分析可自动生成;控,监控,对成员单位的账、证、表及资金流向、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做到尽收眼底。

(3)资金管理银行化

资金管理银行化就是在集团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资金的有偿使用。这样做的目的,是集中管理资金,统贷统还,统一调配;是盘活子公司存量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率;是节约财务费用,监控资金使用。

3.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以现金流量控制要素,强调预算控制的核心是现金流量和现金流量的高度集中,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控制现金流量才能确保收入项目资金的及时回笼和各项费用支出受控;根据“以收定支”的办法,对各现金收支部门的资金严格区分收入和支出,分别开设银行账户,收入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支配,支出则根据集团资金情况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安排;通过动态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金收支计划实现对资金的精确调度。

在对年度现金流量预算静态分解的基础上,通过月度滚动现金流量预算的月度、周资金收支计划,对成员单位的资金收支计划进行动态控制,按日调度,确保资金运用的及时、高效;通过结算中心结算,降低资金沉淀,有效实现资金时间价值。将成员单位银行账户集中至结算中心,统一办理银行收支业务,以自动划款方式实现“限额”管理,确保资金的高度集中,将资金沉淀量降至最低。

(三)解决后的情况

结算中心把集团企业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筹划集团内部资金的使用,及时调剂余缺,使资金的使用趋于合理,整体资金的有效使用率达到95%。2005年底,集团企业业务量达到了3000万吨,增加了4个亿的流动资金周转额。

自从集团企业实施资金集中管理以后,每年能减少银行贷款3个多亿,节约财务费用2000多万,同时减少了各成员单位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出,大大节约了其他费用,从而增加了集团企业的收益。由于与银行实现了联网,对于集团企业账户上的结余资金,可以在一天或七天以后才需要的情况下及时通知银行,进行理财,银行存款利率可提高50%。同时,集团企业对各成员单位的资金流向和使用状况做到了随时监控,有效规避了财务风险,减少了潜在的损失,增加了企业的利润。

过去,按资金预算筹集资金,总是存在不够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监控手段,营运资金存在挪用的现象,旧账未清又欠新账。结算中心运行后,实施了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扭转了这种局面。只要按预算筹集资金,营运资金就可以得到保证。

财务结算中心发挥监督职能,对每一项结算业务按照审核操作程序严格审查,保证了结算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有效地抑制了盲目投资和计划外工程;减少了违纪现象的发生。

资金集中管理提高了财会人员的工作地位和相应身份,从体制上保证了财务会计监督的独立性,保证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各项会计业务;确保了会计核算的统一性、真实性、准确性,有效避免了做假账、账外设账、虚盈实亏、资产流失、乱挤乱摊成本、私设小金库等不良现象,为领导的经营决策提供了真实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

案例分析与评价:

资金集中管理主要是指集团企业各成员单位所收各类款项一律存入集团企业统一账户,成员单位的所有支出一律由该账户支付,各成员单位资金流向置于集团企业的指导和监控之下。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集中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质量,在成员单位之间相互调剂余缺,最大限度地盘活企业内部资金,减少银行贷款规模,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信誉。集团企业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采用适合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可以提高集团企业的资金使用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可以监控集团企业各成员单位的资金状况,防止发生支付危机,资金周转不畅,可以保持资金良好的流动性,有利于集团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资金管理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是资金管理中的基本策略问题,是由其行业特点和资金运行规律决定的。高度集权的资金控制策略对资金的集中控制和统一调配有利,但不利于发挥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各成员单位在资金运作上过分依赖于集团企业,如果相关措施不到位,可能影响资金的周转速度,影响其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对于经营品种单一、现金流稳定、有比较固定的上下游资金链的集团企业来说,可以优先选用集权程度较高的资金集中管理策略。集权程度较低的资金控制策略有利于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但又难以避免资金分散、资金使用率低、沉淀资金比例大、资金使用成本高等固有缺点。对于多元化经营的集团企业,或者是现金流不十分稳定的行业,为了使其经营能正常进行,往往采取集权程度较低的资金集中管理策略。集团企业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握资金管理的集权程度,才能使集团企业的资金聚而不死、分而不散、快而有序、动而平衡。

【案例二】四川长虹应收美国APEX公司货款纠纷

2004年12月28日,长虹发布《年度预亏提示性公告》,拟对Apex公司拖欠的货款计提大额坏账准备,公司2004年度将会出现巨大亏损。一时间,长虹与Apex公司成为媒体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人们纷纷质问,曾经的民族工业旗帜、国内股市龙头股与风向标的四川长虹,是如何短短数年间坠落到巨额亏损的地步呢?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始建于1958年,“长虹牌”彩电也曾一度是中国彩电第一品牌,1994年3月,四川长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4至1997年四川长虹的品牌市场占有率连续数年排名全国第一。

进入1998年以后,一方面各彩电厂商产量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市场的需求开始放缓,国内彩电市场趋于饱和。为了缓解盈利能力下降、库存上升的困局,四川长虹在倪润峰的带领下实施国际化道路。很快四川长虹就与美国Apex公司签订协议,将长虹产品贴上APEX的牌子打入美国市场。同年,长虹的国内销量和出口量两项指标均列中国彩电行业第一名。

然而,此时的长虹并不轻松,华丽的外表遮挡不住内部的尴尬。一车车的彩电运出去却没能换回大把的美元。长虹一方面提出对账的要求,一方面却继续发货,APEX方面总是故意搪塞或少量付款,欠款仍继续增加。这样,一方面彩电出口销量迅速增长,另一方面,长虹的应收账款显著增加。

2003年底,长虹总部专门派出高层去美国与APEX公司就应收账款问题进行交涉,但APEX方面却直接到四川长虹总部与原长虹高层商谈,导致2004年初长虹又发了3000多万美元的货给APEX公司。

2004年3月23日,长虹2003年年度报告披露,截至2003年年末,公司应收账款49.85亿元人民币,其中来自美国APEX公司的应收账款为44.46亿元。

2004年12月14日,长虹在美国洛杉矶高等法院起诉APEX。在起诉书中,长虹称APEX公司2003年初开了大约7000万美元的空头支票。两家公司在该年10月末曾达成一个解决计划,其中APEX以在洛杉矶附近Compton的20万平方英尺仓库、商标和版权等资产的所有权作为还款担保。APEX未能履行最初两笔总计1.5亿美元款项的支付,导致长虹提起法律诉讼。  

2004年12月28日,四川长虹发布年度预亏提示性公告,公告称,由于公司拟对APEX公司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公司2004年度将会出现大的亏损。截至2004年12月25日,四川长虹应收APEX账款余额46750万美元,根据对APEX公司现有资产的估算,公司对APEX公司应收账款可能收回的资金在1.5亿美元以上,预计坏账准备最大计提金额有3.1亿美元左右。

案例分析与评价:

从民族工业的旗帜坠落到2004年的巨额亏损,长虹的失败令人心痛,痛定思源,造成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急于走上国际化道路,客户选择不慎

在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出口无疑是长虹扭转困局的最佳战略选择。然而,急于转向国际化发展战略,让长虹不顾其他公司的前车之鉴,错误的选择了Apex公司。再加之过于重视销售额指标而忽视利润指标,更让长虹面对长期的拖欠账款却未能有效治理。

第二,企业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在APEX与国内厂商的合作中,一般都是先交货再付款,这种交易方式对卖方而言存在极大的收款风险,但长虹在这一环节未能及时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此外,在“长虹事件”中,长虹的美国代理商--APEX自2001年到2003年获得国际信息咨询公司的信用评级多为3A4。3A是该公司的净资产排位,该排位的最高级别为5A,而4则是风险评级中最高的一级(1到4级表示信用风险由低到高)。 APEX的资产净值最高不过600万美元左右,这一评级代表着非常高的信用风险。同时,企业没有设立止损额,导致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如果长虹提前设立了信用风险的承受水平,那么长虹的损失或许不会如此巨大。

第五章 成本控制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一、成本控制相关的概念和原则

(一)相关概念

1.成本与成本控制

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的经济价值。

会计核算中的成本就是指存货的成本,其归集的是生产产品所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和按照费用分配方法分配而来的制造费用;而管理控制中将成本定义为广义的“成本”,即其所称的“成本”,既包括存货的成本(狭义的“成本”),也包括期间费用。

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要求以及自身的财务目标,运用各种成本管理方法,将各项成本掌握在一定范围内的财务活动。

2.费用

费用,即期间费用,是指生产经营中除产品成本之外的所有耗费,在财务会计中表现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3.费用归口分级管理

费用归口分级管理是根据“谁发生,谁负责”的原则,将成本指标分解开来,按照成本费用的性质将其划归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再将其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成本费用的发生地的一种费用控制方法。

(二)成本控制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全面控制原则

4.管理层推动原则

二、条款解读

(一)成本控制方法(第36条)

1.强化成本预算约束

2.推行质量成本控制

1)质量成本的含义及内容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标准上而需支出的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损失两者之和。

质量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预防成本;(2)检验成本;(3)内部缺陷成本;(4)外部缺陷成本。

2)质量成本控制要求

(1)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

(2)确定质量成本项目的目标和误差范围;

(3)对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控制。

3.实行成本定额管理

成本定额管理一般可以分为以下过程:

(1)制定标准消耗量。一般方法有经验估计法、类推比较法、统计分析法和技术测定法。

(2)计算成本差异。要通过成本核算,揭示实际消耗量与定额的差异。

(3)分析差异原因,反馈信息,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4.实行全面成本控制

这里的“全面”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1)对企业全部的料、工、费支出进行控制

(2)企业内部所有职工参与的全员成本控制

(3)对产品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二)费用管理制度(第37条)

1)费用的分级归口管理

2)费用的预算控制

3)费用的开支审批制度

(三)成本控制具体要求(第38~46条)

1.研发费用管理

1)研发费用的组成

企业研发费用,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主要包括: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等等。

2)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原则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应当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两个部分分别核算,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予资本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

3)研发费用的财务管理

(1)研发准备金管理

(2)企业集团集中使用研发费用的原则和方法

①集团公司集中收取的处理

一是必要原则;二是适度原则;三是权责利一致原则。

②成员企业交纳费用的列支

集团成员企业交纳的研发费用在当期管理费用中列支。

2.业务费用的管理

1)业务费用的管理要求

业务费用的发生必须以合同为依据,必须是合法的,还必须依据相关管理制度的规定,按照企业内部授权审批制度和程序执行。

2)向个人以及非经营单位支付费用的管理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企业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

3.职工薪酬、福利管理

1)企业应建立内部奖励制度

2)职工社会保险

3)职工住房及其他福利

4)职工教育经费

5)工会经费

6)职工劳动保护费

①劳动合同保护

②高危作业职工劳动保险

7)职工福利费制度改革政策

关于职工福利费余额的处理:截至2006年12月31日账面结余的应付福利费(外商投资企业依法从净利润提取的职工福利及奖励基金除外)在首次执行后的第一个会计期间可以按照既定用途继续使用。具体处理是:首先应当将账面结余的应付福利费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然后企业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如果企业改组改建,则应转增资本公积;如有赤字,转入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当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

4.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1)安全生产责任

(2)清洁生产责任

(3)污染治理责任

(4)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5)生态环境恢复责任

5.缴纳政府非税收入的义务

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缴纳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事业性收费。

(2)政府性基金(附加)。

(3)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4)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过市场取得的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费。

6.企业财务开支的责任界限

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界定,要求划清企业与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职工个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财务收支责任界限。对属于个人的各类支出,有损于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得由企业承担,主要有:

(1)娱乐、健身、旅游、招待、购物、馈赠等支出。

(2)购买商业保险、证券、股权、收藏品等支出。

(3)个人行为导致的罚款、赔偿等支出。

(4)购买住房、支付物业管理费等支出。

(5)应由个人承担的其他支出。

三、新旧《通则》变化

1.新《通则》侧重成本费用的管理,旧《通则》侧重核算。

2.新《通则》增加了成本费用管理的若干具体规定。

(1)新《通则》将技术开发费修改为研发费用、规定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

(2)新《通则》对业务费用管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建立费用开支范围、标准和报销审批制度。

3.新《通则》明确了职工薪酬福利方面的相关规定,规范了相关成本费用管理,也体现了职工权益保护的精神。

4.新《通则》首次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5.新《通则》明确提出了严格区分个人与企业财务收支责任界限的要求。

四、案例应用

【案例一】万向集团,对集团总部费用进行预算管理

万向集团在公司改制后,总部分为办公厅、发展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和经警中队。1994年底开始对总部费用实行预算管理,成立了由总会计师领导的预算小组,直接对董事局负责。各部门配备预算员一名,负责本部门预算报表编制、分析、报告工作。各部门编制的预算费用报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送交财务部,由财务部编制预算报告。

总部管理费用预算报表分三项内容:

1.定额费用部分。对于每月发生且支出额固定的费用纳入定额范围。这些费用包括:员工基本工资、顾问咨询费、办公用品、值班费、内部宣传费、资料费。

2.统筹费用部分。人力资源部、办公厅、财务部担负统筹费用职责。由人力资源部统筹的费用有:员工工资、奖金、福利费。办公厅统筹的费用有:出国经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小车费、工会经费、绿化费、水电费。财务部统筹的费用有业务费。三个部门统筹费用,在决算时按各部实际耗费分配于各部门。

3.自理支出部分。除定额费用、统筹费用外,各部门自行负担部门的修理费、礼品费及其他费用。

由于每月既要核算各部管理费用,又要核算管理费用各项明细费用,预算工作较为繁杂。为此,财务部首先将预算管理电算化,预算科目分为四级编制相应代码,费用性质用英文字母表示,运用数据库核算,大大加快了核算进程,月度决算工作只需三天即可完成。决算以会计凭证为依据进行现金决算,不另行设置账簿。

为切实降低费用,财务部月终决算各部实际责任费用。实际责任费用包括自理支出部分、定额部分、统筹费用分摊部分,以此定量考核各部控制费用成绩。除定量考核外,财务部每月还对各部门预算进行定性考核,并明文规定凡未纳入当月预算的费用一律不予列支;凡已纳入当月预算而由于经办人员未及时办理的项目,一律不予转入下月预算。预算考核成绩与部门奖金挂钩。因此,各部门工作务必在预算监控下完成。

案例分析与评价:

集团总部推行预算管理,一方面明确了各部门的经济责任,强化了管理人员理财意识,加强了对各部门的约束,降低了管理费用;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都掌握了一部分资金,从而也调动了各部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案例二】邯钢目标成本的“模拟市场核算法”

我国的邯郸钢铁总厂(简称邯钢)是1958年建成的老厂,目前是中国钢铁企业前10名的国有大型企业。1990年邯钢生产28种钢材有26种亏损。1991年开始实行低成本目标管理战略,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加大了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强了内部经营管理,坚持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勤俭节约使效益大幅度提高,实力迅速壮大。

案例分析与评价:

“模拟市场核算”的具体作法:一是确定目标成本,由过去以“计划价格”为标准的“正算法”改变为以市场价格为依据的“倒算法”,即将过去从产品的原材料进价,按厂内工序逐步结转的“正算”方法,改变为从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开始,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的“倒推”方法,使目标成本等各项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二是以国内先进水平和本单位历史最好水平为依据,对成本构成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找出潜在的效益,以原材料和出厂产品的市场价格为参数,进而对每一个产品都定出科学、先进、合理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等项指标。三是针对产品的不同情况,确定相应的目标利润,原来亏损但有市场的产品要做到不避免亏损或微利,原来盈利的产品要做到增加盈利。对成本降不下来的产品,坚决停止生产。四是明确目标成本的各项指标是刚性的,执行起来不迁就、不照顾、不讲客观原因。

“成本否决”的具体作法:一是将产品目标成本中的各项指标层层分解到分厂、车间、班组、岗位和个人,使厂内每一个环节都承担降低成本的责任,把市场压力及涨价因素消化于各个环节。全厂28个分厂、18个行政处室分解承包指标1022个,分解到班组、岗位、个人的达10万多个。目前全厂2.8万名职工人人身上有指标,多到生产每吨钢材负担上千元,少到几分钱,个个当家理财,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二是通过层层签订承包协议,联利计酬,把分厂、车间、班组、岗位和个人的责、权、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将个人的全部奖金与目标成本指标完成情况直接挂钩,凡目标成本完不成的单位或个人,即使其他指标完成得再好,也一律扣发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当月全部奖金,连续3个月完不成目标成本指标的,延缓单位内部工资升级。四是为防止成本不实和出现不合理的挂账及待摊,确保成本的真实可靠,总厂每月进行一次全厂性的物料平衡,对每个单位的原材料、燃料进行盘点。以每月最后一天的零点为截止时间,次月2日由分厂自己核对,3日分厂之间进行核对,在此基础上总厂召开物料平衡会,由计划、总调、计量、质量、原料、供应、财务等部门抽调人员深入到分厂查账。账实不符的,重新核算内部成本和内部利润;成本超支、完不成目标利润的,否决全部奖金。

调整内部机构设置,保证低成本目标实现。一是精简机构,1990—1995年总厂和分厂的管理科室从503个减到389个,管理人员从占职工人数14%减到12%。二是充实和加强财务、质量管理、销售、计划、外经、预决算、审计等管理部门,进一步强化和理顺了管理职能。三是实行“卡两头,抓中间”的管理方法。一头是严格控制进厂原材料、燃料的价格、质量,仅此一项,从1992年以来总共降低成本9000万元;另一头是把住产品销售关,坚持集体定价;抓中间就是抓工序环节的管理,不仅抓生产过程的“跑、冒、滴、漏”,而且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横向比较,以同行业先进水平为赶超目标。

【案例三】上海宝钢集团的成本控制经验

随着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的组建,公司生产经营面临着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这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因此公司借鉴邯钢经验,开展“学邯钢,降成本,强管理,赚效益”活动。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运作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确定“一、二、三、四”工作总目标

1.强化一个管理:流动资金管理。

2.确保两个目标:产值增长10%,利润增长10%。

3.实现三个“最小化”:采购成本最小化、生产成本最小化、费用开支最小化。

4.加强“四个比率”的考核:生产能力达标率、产品产销率、市场占有率、销售成本率。

(二)转化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推进降低成本工作

1.改革内部核算机制,划小核算单位,调动基层积极性

根据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公司对原有的承包经营核算机制进行了改革,要求各基层单位凡是能划小的,全部划小核算单位,促使公司各作业区真正做到分灶吃饭,模拟市场核算,以成本效益决定分配,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使得那些通过辛勤劳动,多降成本,多创效益,多作贡献的职工群体多得收益。运作方式是:首先确定公司生产经营总指标;签订承包合同,分解总指标;然后确定分公司、厂、站的生产经营指标;签订承包合同,分解分公司、厂、站的生产经营指标;最后确定作业区的生产经营标准。

2.实施“四率”考核,促进管理上台阶

公司根据各基层单位历年来生产经营的完成情况,制订了“四个率”的考核指标,按季考核计奖。通过“四个率”的考核,有效地把生产、销售、市场、成本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基层单位扩大产品服务市场,减少库存积压,降低生产成本的积极性,今年1—5月公司销售产值同比增加2.3%。经济技术指标主要有以下四项:

①生产能力达标率(产量/有效生产能力×100%),按季度考核,即(每季度累计实际生产量/季平均有效生产能力×季度数×100%)≥考核指标;

②产品产销率(销量/产量十期初库存量×100%)产品产销率≥98%;

③市场占有率(本单位该种产品销售/同种产品市场销售×100),作为监控指标;

④销售成本率(总成本/销售总收入×100%),按季度考核,即(每季度累计发生总成本/每季度实现销售总收入×100%)≤考核指标。

3.重点控制生产经营主要环节,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

根据公司经济活动中的各个不同环节,设立了重要控制点,并对每个控制点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求员工从节约1升油,1度电开始,向节支要效益;公司制订了《流动资金管理考核办法》,对流动资金的占用和使用,按8.4%的年利率收取资金占用费和资金使用费,这样就从流动资金管理着手,迫使基层单位降低库存,压缩采购成本,加大应收账款的回笼力度,向资金要效益。

案例分析与评价:

①原材料采购。根据外部市场规律,确定了材料采购,设备采购“货比三家”原则,“分级审批”制度。例如:该公司在对以往各类消耗的分析中发现,汽、柴油的消耗费用居高不下,经市场调研,发现购买物资部的油价高,便改用交运公司的油。仅此一举,上半年可节约油0.55万升,费用减少17万元左右,取得明显效果。制袋包装分厂针对以往产值高,利润低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广泛的市场调研,领导亲自跑市场,摸行情,使吨装袋原材料的采购价从原来的101元/只,下降到70元/只,仅此一项每年可降低成本30万元;95萘编制袋从原来的2.2元/只,下降到2.05元/只,每年又可节约7.5万元。化工厂努力降低粗蒽采购价,使得粗蒽同去年比下降346元/吨,仅此一项可节约原材料成本约50万元。

②原材料储存。牢牢抓住供需矛盾,加强库存管理。要求各基层单位降低库存积压,尽可能实现“零库存”管理。清仓盘库是增收节支,降低成本的一项基础工作。设备部门对备件库存和资金占用等情况进行调查,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使得库存明显压缩,资金占用减少,收到一定成效。如制袋厂对库存物资进行清查盘点,保证库存物资的真实和完整,对次品和积压物资进行及时处理,使得该厂库存资金下降50万元,资金占用费下降了5万元。

③能源消耗。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加强了用电、用水的管理。模具钢公司和盘龙公司结合当地一日电价变化的情况,将日常班改为二班制,多用廉价电;三渣站结合自己的生产情况,针对不合理的水费进行细致调研分析,一次性追回不合理收费近十万元;粉煤灰利用分公司的磨机生产系统,改生活水冷却为循环水冷却,年节约水费近5万元。

④维修成本。通过全员开展“学邯钢、降成本”活动,使职工积极性大大提高,广大职工变“要我降成本”为“我要降成本”。设备维修坚持“自己能干的决不外要”,许多维修项目从设计、备件制作、施工安装等都依靠自身力量完成,提高了设备自修率,降低维修成本。例如粉煤灰利用分公司组织对斜槽、磨机、隔氧、装载机的自修,既锻炼了队伍,同时又节约修理费用7.5万元,取得较好成效。

⑤应收账款回笼。今年公司加强了对现金流量的控制,清理了联营企业的欠款,狠抓了应收账款的回笼工作,并从机制上确保了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降低了坏账的风险性。例如经营开发分公司的贸易人员,对于贸易中发生一个月的应收款就要及时清理,否则就要计收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费,取得一定的成效。 

第六章 收益分配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一、收益分配的概念与分配原则

1.收益分配的概念

收益分配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对收益总额进行的分割,它主要是以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即利息,所得税和净利润)为对象在各利益主体间进行的分割。具体就是企业将净利润在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其他有特殊贡献的职工与企业留存之间进行的合理有效的分配。

2.收益分配管理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利益相关原则;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二、条款解读

(一)企业收益的管理(第47、48条)

1.企业收入的管理

1)收入的构成及核算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包括企业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各项收入。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收入可分为以下两个大类:

(1)主营业务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

注意收入与利得的区别。利得是非正常的经济业务活动产生的,是偶发的,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资本公积等;收入是企业在正常的经济业务活动中产生的,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收入计入利得。

2)销售预测与规划

影响销售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1)影响销售的外部因素

①需求动向

②经济变动

③同业竞争动向

④政府、消费者团体的动向

(2)影响销售的内部因素

①营销策略

②销售政策

③销售人员

④生产状况

3)企业销售价格管理制度

(1)岗位责任制度

(2)定价和调价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

①定价和调价程序管理制度

②价格目标管理制度

③价格配套管理制度

(3)内部价格报告和检查制度

4)企业常用的价格策略

(1)新产品定价策略

主要包括撇脂定价策略、渗透定价策略和满意定价策略三种策略。

①撇脂定价策略

②渗透定价策略

③满意定价策略:是一种介于撇脂和渗透之间的价格策略。

(2)心理定价策略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①尾数定价策略

②整数定价策略

③分级定价

④声望定价

⑤吉利定价

(3)产品组合定价策略

①产品大类定价策略

②任选产品定价策略

③连带产品定价策略

(4)其它几种定价策略

①折价策略

一是批量折扣;二是季节折扣;三是内部折扣;四是团体购买折扣。

②阶段价格策略

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③减价策略

④竞争价格策略

5)控制销售风险的措施

(1)对合同管理工作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对合同履约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3)对合同的履约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4)对企业与合同信用紧密相关的社会信用和信誉状况的评价

2.出售股权投资及其收益的管理

1)出售股权投资的程序

(1)提出转让意向

(2)拟定转让方案

(3)内部审议与决策

(4)履行报批手续

(5)组织审计和评估

(6)发布转让信息

(7)进行产权交易

(8)办理国有产权变更登记

2)主管财政部门的审核

主要是监督检查和重点审核的作用。

3)股权投资的转让方式

(1)公开拍卖

优点:竞争比较充分,能够使股权投资取得最大的转让价值;

缺点:对受让方的情况难以掌握,可能给被转让企业的持续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挂牌交易

优点:转让手续简单,转让行为因选择时间长而变得比较公平,转让价格相对来说比较合理;

缺点:股权受让方会因这种转让方式而变得不确定,并且还存在产权转让投机的可能,导致对被转让企业的持续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3)招标出售

优点:有利于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有利于扩大竞争范围,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

缺点:这种转让方式不一定能使股权转让取得最大的转让价值,市场竞争并不一定充分。

(4)协议转让

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受让方的受让行为不得违反国家安全的限制性或禁止性的条款规定,并且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种情况:本籍的国有企业内部资产重组,转让方和受让方同属于本籍国有企业,属于内部协议转让。第三种情况:通过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

这种转让方式,由于转让价格是双方私下协商的结果,基本不存在竞争,容易导致股权投资不能实现最大的转让价值,同时,可能会因为私下交易,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股权投资转让价格的确定

确定依据:以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作为依据。

5)股权投资转让价款的处理

对于股权转让损益,企业转让的,列作本期损益;

政府及其部门转让的,按规定上缴财政。

股权转让涉及的职工安置等费用,应当从转让价款中优先支付。

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的,在转让价款未付清之前,受让方不得以受让股权进行质押或者以标的企业的关键设备或重要资产进行担保。

(二) 企业年度利润分配的管理(第49~52条)

1.年度利润的计算和内容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一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2.年度经营亏损的弥补

1)企业经营亏损的分类

企业产生的亏损,根据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经营性亏损,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

二是政策性亏损,由于执行国家政策造成的。

三是恶意性亏损,由于经营者恶意经营企业或者贪污侵占、擅自转移企业资产等违法行为造成的亏损。

2)企业弥补经营亏损的规定

(1)弥补的是经营性亏损,对于政策性亏损,应当向国家申请财政补贴。

(2)依照税法规定弥补。发生亏损时,公司可从第二年起连续五年用税前利润弥补,如果五年都弥补不了的,第六年可以用税后利润弥补。

(3)符合《公司法》的规定。依照《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的规定,“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按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

(4)按照规定的顺序和比例弥补,即企业在以前年度亏损未弥补完之前,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3)企业亏损弥补的程序

(1)税前利润弥补

(2)税后利润弥补

(3)盈余公积弥补

(4)资本公积弥补

3.年度利润的分配

1)企业在制定分配方案时通常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2)职工利益的影响

(3)研究分析利润分配的方式和比例

(4)比较利润分配的资金成本

(5)贯彻同股同权原则

2)年度利润分配的顺序

按照《通则》第五十条的规定,企业的净利润应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

(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2)提取10%法定公积金

(3)提取任意公积金

(4)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3)公司回购股份在利润分配中的处理

关于注册资本注销的三种情况:

(1)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属于减少公司注册资本的,应当自收购之日起10日内注销;

(2)属于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或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两种情形的,应当在6个月内转让或者注销;

(3)属于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的,回购的股份应当在1年内转让给职工。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依法回购后暂未转让或者注销的股份,不具有投票权、收益分配权、优先认股权、资产清偿权以及相关义务,不得参与利润分配。

4.职工要素分配的管理

从十四大到十七大的分配改革历程。

1)职工要素分配的原则

(1)分配与贡献挂钩

(2)效率优先

(3)以激励为主要目的

(4)合法合理

2)实行职工要素分配的条件和要求

对经营者和其他职工进行激励,企业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

(1)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外部董事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

(2)发展战略明确,产权清晰;

(3)内部控制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健全,基础管理制度规范,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劳动用工、薪酬福利制度;

(4)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良好,经营业绩稳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真实,近3年无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记录等。

企业对拟参与分配的智力要素,还应当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一是这些要素能使企业实现资本增值。

二是这些要素的价值可以量化,这种量化结果不一定十分精确,但可供参考。

三是这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有密切关系。

3)职工要素分配的主要方式

(1)股权激励办法(对核心管理员和技术骨干的一种激励)

(2)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限制条件:对于同一研发人员或者同一知识产权不得重复实施不同形式的激励)

(3)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

4)职工要素分配的一般程序

(1)确定分配对象和智力要素

(2)对分配标准进行评估和量化

(3)确定分配方式

(4)拟定实施方案

(5)报批实施方案

(6)实施分配方案

5)职工要素分配的财务处理

(1)关于公益金余额处理问题

从2006年1月1日起,按照《公司法》组建的企业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进行利润分配,不再提取公益金。同时,为了保持企业间财务政策的一致性,国有企业以及其他企业一并停止实行公益金制度。企业对2005年12月31日的公益金结余,转作盈余公积金管理使用。公益金赤字的,依次以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弥补;仍有赤字的,结转未分配利润账户,用以后年度实现的税后利润弥补。

(2)因实行职工股权激励办法而回购股份的,回购股份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5%,所需资金应当控制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数额之内。

三、新旧《通则》变化

1.明确了企业收入的管理原则

2.进一步调整了利润分配的对象

3.取消了原来利润分配顺序中提取公益金的规定

4.明确了职工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内容

四、案例应用

【案例1】关于“零售帝国”沃尔玛折扣定价策略的分析

沃尔玛能够得以迅速发展,除了正确的战略定位以外,也得益于其首创的“折价销售”策略。每家沃尔玛商店都贴有“天天廉价”的大标语。同一种商品在沃尔玛比其他商店要便宜。沃尔玛提倡的是低成本、低费用、低价格的经营思想,主张把更多的利益让给消费者,“为顾客节省每一美元”是他们的目标。沃尔玛的利润通常在30%左右,而其他零售商,如凯马特的利润率都在45%左右。公司每星期六早上举行经理人员会议,如果有分店报告某商品在其他商店比沃尔玛低,可以立即决定降价。低廉的价格、可靠的质量是沃尔玛的一大竞争优势,就像人们一想到沃尔玛商店就会想到低廉的价格和高质量的商品,而且他们完全可以确信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地方发现更便宜的售价,从而成为沃尔玛的固定顾客。

案例分析与评价:

此案例中,沃尔玛为产品定价之所以成功,因为它最初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在保持或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来达到收益的最大化。沃尔玛的商品以“物美价廉”著称。而要做到“价廉”,就只有在压低进货价格上下功夫。沃尔玛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独特的进货策略使之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但是沃尔玛并不因自身规模大、实力强而肆意损害供应商来增加自身利润,而是重视与供应商建立友好融洽的协作关系,保护供应商的利益。沃尔玛给予供应商的优惠远远超过同行。美国第三大零售商凯马特对供应的商品平均 45天付款,而沃尔玛仅为平均29天付款,大大激发了供应商与沃尔玛建立业务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了沃尔玛商品的最优进价,而因此确定的商品售价仍大大低于百货店的价格。因此,他们很容易就把货物卖出去了。沃尔玛采取折扣定价策略是非常成功的,既扩大了销售额,又占领了更广泛的市场而且获得了更多的利润,是企业销售环节定价成功的非常值得称道的一个案例。

【案例2】“中兴通讯”和“联想”集团的智力要素分配启示

中兴通讯作为IT业的高科技公司,选择智力要素分配对象时非常明显向研发技术人员倾斜,这次的智力要素分配对象超过60%是以研发为主的有技术背景的人员,其次才是管理和市场这些要害部门的高级别人员,这样的选择应该是来源于中兴通讯研发技术领先的战略定位。据内部人士称,中兴通讯这次研发部门二级主任工程师以上人员基本都参与了这次智力要素分配,覆盖面超过了该部门的20%,而其他部门的覆盖面不足5%。这样的选择是因为通信公司的产品从研发到市场收益周期非常长,而公司为了长期的发展,需要主动加大研发技术投入以保持战略优势,这样费用投入和技术性风险都很大,而研发部门是研发项目制,风险和控制都集中在项目领导者和各层级的技术负责人身上。

然而,同样做为IT业的领军者,以贸易起家,选择了走贸工技之路,市场和技术均衡发展的联想集团就是另外一种做法。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其1994年之前的改造,还是1998年、1999年的分红权改股权及后续的员工持股计划,智力要素分配对象的范围一次次扩大,但从未在智力要素分配中对某一个部门犹如中兴案例那样大比例的偏重,联想基于自己的战略,一直以维持基本平衡的激励对象结构为自己坚守的原则,同样得到了不错的激励效果。

为什么两家同处高科技行业的上市公司,智力要素分配对象有如此强烈的差别呢?

案例分析与评价: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战略的不同是激励对象差异的根本原因。

智力要素分配对象选择的实质是肯定人力资本的价值,选择智力要素分配对象的本意就是找出两种岗位上的人:一种是业绩好坏和个人积极性高低会直接对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否实现形成极大影响;另一种则是在企业政策控制和核心流程运行起关键作用的人。第二种人是相对固定的,通常是我们说的高管人员,而第一种人则随着企业战略导向的变化有很大的变动。

一个技术领先型的高科技公司,第一种人也是最具战略价值的人力资本就集中在研发技术部门,第二种人则集中在管理和市场等其它要害部门的高等岗位上。而市场领先的企业则相反,第一种人集中在市场销售系统内。所以企业要根据不同的战略导向,有针对性的选择激励对象,激发关键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控制风险以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将员工个人与公司团队形成长期的利益共同体,是保证员工、公司和股东三方共赢的一种最佳方式。

战略目标影响智力要素分配计划的约束条件:

约束与激励是硬币中的两面。没有约束的激励就是福利,而不能再称之为激励了。约束条件是智力要素分配计划中的重头戏和成败关键。

通常股权激励主要是靠锁定/解锁的安排来约束激励对象的。其中,最重要的又有两点:一是作为解锁条件的绩效目标,以保证激励不是免费午餐;二是分期锁定,大头留在后面,有留人和保证中长期发展的作用。

首先,绩效目标通常是财务性指标,如利润额、收益率等,然后为这个指标定一个目标值作为硬性规定,达到了解锁条件激励对象才能真正获得收益。这一指标通常要与战略性指标挂起钩来,原则上以让激励对象“看得到闻得到,但又得伸长手跳跳脚才能拿得到”为适宜原则。

比如中兴通讯激励计划的解锁条件是在2007年到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至少达到10%,这一值与2004年、2005年的值基本相当,满足了“目标是可行的”这一受激励者要满足的心理预期;但结合激励计划实施后,每年要增加1.6亿至1.8亿的费用支出这一因素,这就要2007年比2004年至2006年的利润总额增加近1/3这一战略性的发展目标。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中兴通讯的目标确如中兴通讯高管所说,是在综合考虑了过去收益水平和对未来的战略性预期这两方面因素基础之上,本着“给压力、给信心”、“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才能得来的。

同时,解锁条件加上了微妙的一笔:能解锁比例将按年度往后延,也就是俗称的“大头在后头”,而一旦当年没有达成10%的硬指标,股权激励当年可解锁的额度就作废,这对一个年年盈利的公司来说,实际上是保证对未来三到五年持续高速发展这一战略发展目标能够实现。

战略路径与规划进程影响激励计划实施

战略要落实,仅有一个目标是不够的,还要给出一步步的具体发展方向和时间进程,在管理中有专业术语叫做“战略路径和规划进程”。激励切入的起始时间、激励的周期长短和关键节点都要与战略节点相配合。

中兴通讯的发展热点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3G,但实际上中兴不但在技术上有TD、IPTV等业务可在未来几年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已有几年大量投入的海外市场在未来几年也会渐渐进入收获期,在未来几年将形成新一轮的增长高峰。

与之相应的,中兴将首期的智力要素分配计划定为五年,锁定期两年,在后三年分批解锁,正与增长的高峰期相呼应。这将带来两个好处:

第一,明确的且有相当难度兑现条件的智力要素分配计划实施,比之工资奖金类激励的刚性支出来说,用于人员激励的成本和支出变得相当清晰,可以预见且便于控制;对于高速增长前期的企业来说,现在启动且激励收获期正好覆盖企业利润增长的高峰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第二,在高峰期的时候,这部分能够掌控一定资源并能在相当程度上控制风险的员工成了股东,带来的必然是雇员个人视角到战略性视角的转变,智力要素分配对象更能够从公司和股东的角度看待现在做的事对战略、对未来的影响,这将对中长期战略的实施带来莫大的好处。 

第七章 重组清算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一、相关概念及分类

(一)企业重组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广义的企业重组,是指投资者或投资者授权经营者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以长期资产和其他资源为对象,以控制权的转移为核心,进行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它是对企业原有的各类资源要素(包括企业本身),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的重新组合。

2.分类

(1)合并重组

①吸收合并,是指在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中,其中一个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通过收购或购买股权的方法,将另一个(或几个)处于相对非优势地位的企业兼并过来而成为存续企业的合并形式。

②新设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合并同时消亡,在新的基础上组建一个新的企业。

(2)分立重组

所谓分立,通常是指将母公司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子公司的股东,形成一个独立的新的公司,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从母公司中分立出去的资本经营行为。

分立可以分为原企业存续的派生分立和原企业解散的新设分立。

(二)企业清算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企业破产清算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进行的清算。

2.分类

(1)按企业清算的原因,可分为解散清算和破产清算

(2)按清算是否自行组织,可以分为自行组织清算和他人组织清算

二、条款解读

(一)企业重组的类型及重大财务事项

1.企业重组的类型

重组方式主要包括改制、产权转让、合并、分立和托管等。

(1)改制

企业改制是改革企业体制的简称,是将企业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的传统企业制度,改建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改制的核心是经济机制的转变和企业制度的创新,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形式是将非公司法企业根据公司法的要求和规定改建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按照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是人民币3万元,并且要求有50个以下的股东来出资设立,而设立有限股份有限公司要求人数在两人以上两百人以下,要求发起人半数以上是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最低注册资本是500万元人民币。

(2)产权转让

产权转让是两个以上产权主体就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权进行有偿转让的行为。

企业产权转让可以包括内部转让、对外转让;协议转让、竞价拍卖、招标转让;整体转让、分割转让等。

(3)合并

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企业吸收其他企业后,被吸收的企业解散的,为吸收合并。两个以上企业合并设立一个新的企业,合并各方解散的,为新设合并。

(4)分立

即一个企业分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企业的经济行为,包括新设分立和派生分立两种方式。

(5)托管

企业托管是指企业的所有者通过契约形式,将企业法人的财产交由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去有偿经营,明晰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责权利关系,保证企业财产保值增值并创造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活动。

特点目的是在不改变原产权归宿的情况下,进行的企业资产要素的一个重组流动,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拓宽引资渠道,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获得企业资产有效合理的回报。

主体是委托方和受托方,委托商是被托管企业的所有者,他能够形式被托管企业所有者的权利。受托方特点具有明显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并且能够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一般都是独立的法人。

被托管的托管经营的客体被托管的企业,通常被托管的企业都是一些威力或者亏损,或者是严重亏损濒临破产的国有中小型企业。

2.企业重组中的重大财务事项

(1)清查财产,核实债务,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2)制订和审议职工安置方案

(3)与债权人协商,制订债务处置或承继方案

(4)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

(5)拟订股权设置方案和资本重组实施方案

股权设置作用:

①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②决定企业未来的法人治理结构。

拟定的股权设置方案的主要内容:

①股本总数及其股权结构;②国有资本折股以及股份认购;③股份转让条件及其定价;④其他规定。

(二)合并重组、分立重组以及托管方式重组中的财务事项

1.合并重组中的财务事项处理

(1)企业合并的法律特征

①企业合并是数个企业之间的共同法律行为,须以当事人之间订立合并协议为前提。

②企业合并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自由行为,其合并与否及合并的方式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

③企业合并是一种毋须通过解散、清算程序即可消灭和变更公司的行为。

(2)企业合并后资产、债权与债务的承继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3)企业合并资产的税务处理

根据税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合并的,除法律或协议另有规定外,被合并方企业合并前全部所得税事项由合并方企业承继。

(4)以承担债务的方式合并

对资不抵债的企业以承担债务方式合并的,实施合并方应当制订企业重整措施,按照合并方案履行偿还债务责任,整合财务资源。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如果企业和债权人不能达成和解,企业将可能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实施重整或破产清算。

2.企业分立中的财务事项处理

(1)企业分立的特征

①企业分立的主体只能是一个企业,即只能从一个企业中分立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

②企业分立后应有两家以上的企业;

③企业分立以后的两家以上的企业应该是相互之间没有投资与被投资关系的企业。

(2)分立后的产权关系

①企业实行分立式改建的,应当按照转入公司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经过评估后的净资产折合为国有股份,并可以由原企业国有资本持有单位持有,也可以由存续企业持有。

②企业分立前的债务除非取得债权人的同意,否则在清偿债务之前,企业是不能分立的。

(3)分割财产

3.托管经营中的财务事项

(1)企业托管经营的形式

从托管经营的形式上看,目前主要有委托运营式和抵押保证式两种方式。

(2)企业托管与租赁经营的区别

①范围不同;②目的不同;③责任不同。

(3)企业托管与承包经营的区别

①经营基础不同;②克服了承包经营的局限性;③经营者主体不同。

(4)托管经营的财务监管

托管企业的投资者作为委托方,应当制定并落实对受托企业的财务监管措施。要依据合同约定跟踪检查委托经营情况,考核委托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托管企业的改组、改制、产权转让、对外投资与担保、重要资产的处置等重大事项行使审批权,对托管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必要的审计。

(三)企业重组中的国有资源的财务管理

(1)企业重组中土地使用权的处理

1.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处理

国有企业重组过程中,经国家批准可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继续保留划拨用地。采取划拨方式使用的土地,企业可以不纳入企业资产管理,但应当按规定用途使用,并设立备查账簿登记。

2.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处理

一是由重组前的原企业向国家缴纳土地出让金,取得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由该企业以土地使用权向重组后的新企业投资入股。

二是由重组后的新企业直接向国家缴纳土地出让金,取得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由使用的企业作为无形资产管理。

3.作价入股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处理

在土地估价的基础上,经批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投资的,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应当与其他国有净资产一并折股,相应增加重组后企业的国有股份。

4.租赁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处理

国有企业重组为非国有企业,企业原划拨土地使用权除采取出让方式处置外,也可以采取租赁方式处置。

(2)其他国有资源的处理

(四)职工债权和破产安置中的财务处理

1.企业重组中职工权益的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第113条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首先清偿“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款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2.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

对破产企业职工,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放一次性安置费。破产企业职工的一次性安置费,原则上按照破产企业所在市的企业职工上年平均工资收入的3倍发放,具体发放标准由各有关市人民政府规定。

(五)企业清算中的程序及其财务管理

1.新《企业破产法》的变化

(1)适用范围扩大

(2)引入管理人制度

(3)引入企业债权人自治的重整制度

(4)规制恶意破产行为

(5)强化破产责任

(6)引入金融机构破产程序

(7)提出了跨境破产问题

2.企业破产清算程序

根据规定,破产清算程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破产债权的申报。

(2)确定破产财产的范围。

(3)法院认为债务人达到破产条件的,应当作出破产宣告,进行破产清算。

(4)发布清算公告。

(5)清理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6)处理未了结业务。

(7)清缴所欠税款。

(8)清偿债务。

(9)分配剩余财产。

(10)提出清算报告,办理注销登记,公告企业终止。

三、新旧《通则》变化

1.在总体结构上有所变化

2.明确了重组制度

3.明确了企业资产、债务和经营业务的承继问题

4.增加了托管经营的财务管理

5.增加了关于土地使用权的管理

6.明确了职工债权以及经济补偿金和安置费的处理

四、案例应用

【案例一】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合并

2004年11月16日,上海市第一百货(下称第一百货)吸收合并上海华联商厦(下称华联商厦)的方案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本次合并以第一百货为合并方,华联商厦为被合并方,合并完成后华联商厦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并入第一百货,华联商厦的法人资格被注销。合并后存续公司将更名为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百货是解放后开设的第一家大型国营百货商店,股本总额为12108.64万股,其中国家股6808.64万股,法人股3000万股,社会公众股1840万股,内部职工股460万股。社会公众股及内部职工股分别于1993年2月19日和1994年4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第一百货主要从事百货、连锁药店等商品零售业务,历年商业零售业务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均接近100%,而商业零售业务中百货业务是其最主要的商业业态。

华联商厦是百联集团百货事业部的下属企业,1992年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450万股,其中社会法人股280万股,社会公众股170万股,每股面值10元。社会公众股170万股于1993年2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华联商厦主要从事百货、专业专卖、购物中心、连锁超市等商品零售业务的经营。

本次合并为第一百货以吸收合并方式合并华联商厦,合并完成后华联商厦的法人资格注销,其全部资产、负债、权益并入第一百货。合并后存续公司为第一百货,但是合并完成后存续公司更名为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联股份)。

并购方式上,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采取的是吸收合并方式,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第一次上市公司之间的合并。合并中,采取了股权分置的方式,区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设立两个折股比例,在两家上市公司的合并中,非流通股折股比例以每股净资产为基准,流通股折股比例以合并双方董事会召开前30个交易日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算术平均值为基准。并且公开确认了中国证券市场上流通股的流通性价值。另外,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在吸收合并过程中为中小股东设立了现金选择权,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股东均有权申请行使现金选择权,现金选择权价格均区别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分别确定。

由于本次吸收合并构成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之间的关联交易,在第一百货及华联商厦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控股股东及其关联股东予以回避,不参加对合并预案的表决,其所持股份未计入有效表决权票数。在股东大会的投票上,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独立董事各自向第一百货或华联商厦的全体股东征集投票权,并由独立董事代表作出委托的股东行使投票权。

案例分析与评价:

(1)合并的影响

本次合并公告中提到合并的动因为:“整合上海市的商业流通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商业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做强做大优势企业,打造中国的‘商业航母’。”事实证明,这两个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合并,使得该行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彼此的优势互补。

这次企业合并形成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降低经营成本和费用

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的主营业务重合度高,在进行合并后,存续公司可充分发挥协同效应,通过统一商品的采购与管理、统一配送、统一店内运营、统一市场营销与后台支持系统,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流程,显著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各项费用,进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给股东更多回报。

②促成品牌集约型管理,合并综合效应凸显

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分别拥有许多著名品牌,在这次合并后,这些品牌都被保留下来,公司根据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按照品牌的业务特征,各有侧重,分业态、分重点实施资源集约,强化管理集约,通过品牌产品之间的共性联动进行多种品牌结合的经营。

③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行业集中度

华联商厦和第一百货合并后,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存续公司的市场份额,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存续公司的竞争力。

④消除同业竞争,规范治理机制

华联商厦与第一百货的主营业务均为商业零售,消费对象和目标市场主要都在上海,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和同业竞争。虽然两家上市公司按照各自的发展战略都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但是同业资源的交叉也导致了彼此间业态重复竞争,极大地限制了两家上市公司发展的广度与深度。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合并后,它们之间的同业竞争将彻底消除,资源将得以重新优化配置,公司的治理机制也将更为规范。

⑤最大程度地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本次合并中,合并方案特别增加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条款,如采用两个折股比例分别平衡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合并双方董事会专门设定了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现金选择权方案,供广大中小股东选择。此外,在股东大会对合并议案进行表决时,采取关联股东回避表决、独立董事征集投票权和股东大会催告程序的方式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等。这些措施的设计,对于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无疑是很重要的,也为以后的企业合并方案中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树立了榜样。

(2)本次合并的主要法定程序

以下的程序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规定的公司合并的法定程序进行:

①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分别召开董事会,审议合并方案,签署合并协议,通过合并预案说明书;

②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分别发布召开股东大会通知;之后分别发布催告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公告;

③第一百货与上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并协议》,第一百货以吸收合并方式合并华联商厦;

④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分别召开2003年度股东大会,均以特别决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本次合并的议案及本次股东大会授权公司董事会全权办理与本次合并有关事宜的议案;此后,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分别刊登了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⑤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分别发布了债权人通知公告;

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证监监管公司字[2004]84号《关于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上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核准了本次合并。

【案例二】郑百文的资产重组

郑百文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批发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商业类上市公司,其前身是一个国有百货文化用品批发站。1987年6月,由郑州市百货公司与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合并成立了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1996年4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郑百文成为郑州市的第一家上市企业和河南省首家商业股票上市公司。1986~1996年的10年间,其销售收入增长45倍,利润增长36倍;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0万元,这些数字当时均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依照郑百文公布的数字,1997年其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深沪上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排序第一,进入了国内上市企业100强。然而,第二年,郑百文即在中国股市创下每股净亏2.54元的最高纪录。

1999年,郑百文一年亏损9.8亿元,当时创下沪深股市亏损之最。

1999年4月27日,郑百文被列为ST。

2000年6月30日,郑百文累计亏损18.21亿元,严重资不抵债。

2000年3月3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向郑州市法院提出郑百文破产的申请,但是,严重资不抵债的郑百文并没有破产,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信达公司的破产申请,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山东三联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提出了重组郑百文的方案。三联集团是一个投资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公司经营领域还涉及电子信息、旅游、房地产等行业,并取得较好业绩。

2000年5月,三联集团开始与郑百文接触,三联集团主动找到郑百文主要债权人信达公司,表达了愿意介入的兴趣,很快得到郑百文及信达公司的认可,于是拉开了郑百文资产重组的进程。

经过三联集团与代表信达全权处理郑百文资产重组事务的北京中和应泰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长达5个月的关于资产重组的谈判,2000年11月30日,郑百文公布了经董事会通过的决定其前途命运的资产重组方案。

重组方案基本内容:

三联集团与郑百文和信达的重组方案由中和应泰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设计,其基本内容如下:

①鉴于郑百文已严重资不抵债,郑百文将其现有资产和从业人员从上市公司剥离,转入母公司进行整顿调整。

②战略投资人三联集团以3亿元的现金,采用分期支付方式购买郑百文所欠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部分债务约15亿元,实现借壳上市,中国证监会为其资产重组增发一定数量的新股。

③三联集团将对郑百文的15亿元债务进行豁免,作为交换,郑百文公司的全体股东,包括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需将所持本公司股份的50%过户给三联集团,三联集团承诺长期持有郑百文股票。

④不同意将自己所持股份的50%过户给三联集团的股东将其所持股份按“公平价金”一次性地由郑百文回购注销。郑百文的独立董事将被授权,单独聘请一个独立的财务顾问公司,按国际惯例和国内具体情况作出公平价金的独立计算,供股东参考。最后确定的回购价格为流通股每股1.84元,法人股每股0.18元。

重组的具体方案中还包括郑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与郑百文公司进行一定的资产、债务承接;三联集团公司与郑百文公司进行一定的资产置换等事项。

在重组方案公布后,后续的重组工作历时3年多才宣告完成,可以看出,郑百文当年资产重组的复杂和曲折。

案例分析与评价:

郑百文的重组是一起较为复杂的重组案例,其重组方案涉及债权转让、资产置换、股权转让等多种重组形式,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除此之外,重组方案还涉及有关经济、法律等问题,引起的争议甚至超越了重组本身。我们从债务重组的角度分析如下:

(1)本次重组采用了债权转为股权的方式,三联集团以牺牲了15亿元的债务作为代价获得了郑百文50%的股权,并且三联集团承诺长期持有郑百文的股票,这样给郑百文今后的行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因素。

(2)本次资产重组中的债务基本上全部集中于三联集团,其中最大债权人中国信达公司出售给三联集团后的余下部分债务,由郑百文母公司承担,并由郑州市政府提供债权人认可的有效担保。

(3)本次重组的难度很大,郑百文是国内众多重组案例中操作最复杂、难度最大的。郑百文重组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利益主体的博弈上。郑百文重组至少牵涉五方面的利益主体,即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公司第一债权人信达公司、战略投资者山东三联集团、当地政府、证券市场以及法制建设者。要让这五方利益主体达成共识和平衡,其难度是相当大的。

(4)本次重组为我国新的债务重组法制的健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

此次重组出现了很多我国重组史上的第一次,例如第一次由债权人提出破产起诉的上市公司重组、第一次引入股权重组概念的重组、第一次由债权人主导的对已陷入实质破产的上市公司的重组等。对于郑百文的债务处理上,几方当事人也采取了创新的办法,这为我国债务重组法律制度的健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 

第八章 信息管理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一、相关的概念与原则

(一)相关概念

1.财务信息管理

财务信息管理,是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经营者为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监督的活动。

2.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

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它系统集成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存货管理等财务管理功能,并包含了对成本控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内容。

3.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最新成就。

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将企业内部划分为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制造、分销、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等,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上,各子系统之间实现高度数据共享和无缝集成。

4.财务预警机制

财务预警:是利用财务指标度量企业财务状况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财务警戒信号的过程。

财务预警机制是企业选择重点监测财务指标,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监测和发现财务危机,及时警示有关负责人员,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企业财务运行潜在的问题,提出防范措施的一种制度安排。

功能:监测、诊断和治疗。

5.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及有效性评估

(1)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方法,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和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

(2)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是指主管财政机关运用一定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对企业内部财务控制进行考核和分析,并对其有效性作出评判。

6.财务评价体系

财务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和成果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估和判定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财务信息管理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及时性原则;4.重要性原则;5.有效性原则;6.安全性原则。

二、条款解读

(一)建设灵活科学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

1.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

(1)功能结构

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结构,由以下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①财务部分。主要由总账核算(账务处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应付管理、应收管理、成本核算、资金管理和会计报表等子系统组成。

②购销存部分。以库存核算和管理为核心,包括库存核算、库存管理、采购计划、采购管理和销售管理等子系统。

③管理分析部分。一般包括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财务决策支持等子系统。

(2)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的实际应用

①财务应用方案。适用于希望解决企业会计核算与资金管理的企业。

②整体应用方案。可以全面解决企业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和购销存管理的问题。

2.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中的财务系统的转变主要体现在:

(1)它吸收并内嵌了国际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2)它不仅在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也达到了无缝集成。

(3)更全面提供财务信息,为企业的业务操作层、管理层和战略决策层提供全方位服务。

3.财务预警机制

(1)财务预警机制的功能

①收集信息;②预知危机;③控制危机;④避免危机。

(2)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的原则

①实用性

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成本——效益估算;

第二,机制框架设计简洁明了,能直观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危机,便于使用者理解和掌握;

第三,预警信号要明确。

②系统性

③预测性

④动态性

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预警机制要实现动态跟踪,反映企业的动态趋势;

第二,预警机制自身的动态发展。

⑤及时性

(二)财务会计报告

1.财务会计报告的分类

(1)按编报时间,可以分为中期财务会计报告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2)按服务对象,可以分为外部财务会计报告和内部财务会计报告。

(3)按反映内容,可以分为个别财务会计报告和合并财务会计报告。

2.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原则

(1)合法性。

(2)及时性。

(3)真实性。

(4)完整性。

3.财务报告的编制目标

(1)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4.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1)企业对会计报表中各项会计要素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不得随意改变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

(2)企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结账日进行结账,不得提前或者延迟。

(3)企业编制年度和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对经查实后的资产、负债有变动的,应当按照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4)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当相互一致。会计报表中本期与上期的有关数字应当相互衔接。

(5)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对会计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事项做出真实、完整、清楚的说明。

(6)企业发生合并、分立情形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相应的财务会计报告。

(7)企业终止营业的,应当在终止营业时按照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在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进行结账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清算期间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清算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

(8)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需要编制合并财务会计报告的企业集团、母公司,除编制其个别财务会计报告外,还应当编制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

5.财务会计报告的管理

(1)财务会计报告报送制度

①报送的范围

应当报送主管财政机关等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

②报送的时间

③报送的形式

④报送的基本要求

(2)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制度

①财务会计报告的审计范围

②企业年报审计一般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企业应当根据董事会或者经理(厂长)办公会的决定进行委托审计。

第二,企业应当在每年9月30日以前委托或者变更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并签订业务约定书,明确审计的范围、内容、双方的权利与责任、收费金额与付款方式、违约责任。

第三,审计业务约定书签定后,企业应当在每年10月31日以前向主管财政机关办理备案手续。

第四,接受企业委托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审计业务必须由本所的注册会计师完成,不得分拆后转给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承担。

第五,企业可以采取招标方式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企业集团公司选择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联合审计的,应当确定牵头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并协助牵头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制定集团审计方案,组织子公司或者所属企业配合实施。

第六,企业年报审计,按照“谁委托、谁付费”的原则支付审计费用。

第七,企业对于上年委托审计的、符合规定且没有出现违纪违规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不应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须说明理由,并予披露。

第八,企业在审计年度内实施企业重组,需要进行整体资产评估或者财务咨询等,不得将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审计业务委托给执行资产评估或者财务咨询业务的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或者相同出资人的会计师事务所。

第九,企业应当及时提供注册会计师审计所需的年度内全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和会计政策及会计核算方法、重大购销合同、重大投资及融资合同、资产重组与企业改制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或者审批文件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不得隐瞒或者随意编造。

(3)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抽查制度

目的在于加强财务会计报告管理,严肃查处编造、篡改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弄虚作假的行为。

(4)主管财政机关的支持

①主管财政机关支持的必要性。

②主管财政机关支持的主要形式

第一,培训支持;第二,技术支持;第三,政策支持;第四,服务支持。

(三)内部财务控制与业绩评价

1.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

(1)财务控制的基本原则

财务控制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目的性原则;②充分性原则;③及时性原则;④认同性原则;⑤经济性原则;⑥客观性原则;⑦灵活性原则;⑧适应性原则;⑨协调性原则;⑩简明性原则。

(2)财务控制的种类

①按照财务控制的内容,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

②按照财务控制的功能,可分为预防性控制、侦查性控制、纠正性控制、指导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

③按照财务控制的时序,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类。

(3)财务控制的方法

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以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率为宗旨的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和多元化的财务监督措施而进行的一个控制措施。

全方位的财务控制:是指财务控制必须渗透到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生产业务全过程、各个经营环节,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岗位和员工。

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是指既有事后的监控措施,也有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策略;既有约束手段,也有激励的安排;既有财务上资金流量、存量预算指标的设定、会计报告反馈信息的跟踪,也有人事委派、生产经营一体化、转移价格、资金融通的策略。

2.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

(1)有效性评估的原则

①合法性;②权威性;③实效性。

(2)有效性评估的基本要求

①准确、完整地掌握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操作流程和实施情况,客观分析和评估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②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企业自我评估和政府财政评估相结合。

③完善评估程序和操作流程,客观、公正地评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

④依法合理使用评估结果,不得损害企业合法利益。

2.财务评价体系

财务评价的指标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定量指标。

最常见的是基于财务会计报告的财务评价指标,如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资产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社会贡献等。

二是定性指标。

这类指标需要通过主观分析判断得出评价结果,如经营者基本素质、职工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发展创新能力等。即使是定性指标,也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设计和技术处理,使其能够量化计算。

(1)财务评价的内容及指标体系

①偿债能力指标

第一,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三项。

a.流动比率

计算公式: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b.速动比率

计算公式: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

c.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计算公式: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是,该指标也不是越大越好,指标过大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获利能力不强。

第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带息负债比率五项。

a.资产负债率

计算公式:

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小,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b.产权比率

计算公式: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一般情况下,产权比率越低,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c.或有负债比率

计算公式:

或有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d.已获利息倍数

计算公式: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一般情况下,已获利息倍数越高,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e.带息负债比率

计算公式:

带息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

带息负债总额=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利息

②资产运营能力指标

第一,流动资产周转情况

反映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a.应收账款周转率

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其中: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余额年初数+应收账款余额年末数)÷2

应收账款周转期(周转天数)=平均应收账款余额×360/营业收入

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坏账损失等。

b.存货周转率

计算公式:

存货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其中:平均存货余额=(存货余额年初数+存货余额年末数)÷2

存货周转率(周转天数)=平均存货余额×360/营业成本

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存货周转率高,表明存货变现的速度快;周转额较大,表明资金占用水平较低。

c.流动资产周转率

计算公式:

流动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资产总额年初数+流动资产总额年末数)÷2

流动资产周转率(周转天数)=平均流动资产总额×360/营业收入

一般情况下,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越好。流动资产周转率高,表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较多,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较好。

第二,固定资产周转情况

计算公式:

固定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

其中: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初数+固定资产净值年末数)÷2

固定资产周转率(周转天数)=平均固定资产净值×360/营业收入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越好。固定资产周转率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充分,固定资产投资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效率。

第三,总资产周转情况

计算公式:

总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资产总额=(资产总额年初数+资产总额年末数)÷2

总资产周转率(周转天数)=平均资产总额×360/营业收入

一般情况下,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越好。总资产周转率高,表明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较高。

③获利能力指标

a.营业利润率

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强。

b.成本费用利润率

计算公式: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成本费用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c.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计算公式: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一般来说,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0时,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当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

d.总资产报酬率

计算公式: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一般情况下,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e.净资产收益率

计算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其中:平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末数)÷2

一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越高。

④发展能力指标:

a.营业收入增长率

计算公式为:

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100%

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零,表明企业本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

b.资本保值增值率

计算公式: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一般认为,资本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权越有保障。

c.资本积累率

计算公式:

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资本积累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应对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

d.总资产增长率

计算公式:

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总资产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但在分析时,需要关注资产规模扩张的质和量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避免盲目扩张。

e.营业利润增长率

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100%

f.技术投入比率

计算公式:

技术投入比率=本年科技支出合计/本年营业收入×100%

g.营业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

计算公式:

一般认为,营业收入三年平均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营业持续增长势头越好,市场扩张能力越强。

h.资本三年平均增长率

计算公式:

一般认为,资本三年平均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所有者权益得到保障的程度越大,应对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

⑤社会贡献指标

计算公式:

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100%

社会积累率=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

此外,还可以评价企业的职工人数、企业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分红和付息总额、企业到期偿付债务的财务信誉等。

三、新旧《通则》变化

1.财务信息管理方法及手段的丰富化

2.首次提出财务预警机制的建设

3.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报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财务评价的内容进一步丰富

5.提出财务信息内部公开的民主理财思想

四、案例应用

【案例一】美能达公司实施用友ERP—U8

以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武汉)有限公司实施用友ERP—U8为实例,说明ERP实施的全过程。

1.实施背景。美能达公司成立于1994年,2个组装生产线每年生产组装各种型号的复印机近10万台,占国内市场的20%。有关组装制造成本、采购成本和质量管理控制的压力越来越大,市场和客户对产品订货周期、生产周期和采购周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公司面临内部压力和外部残酷的市场竞争。因此,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控制经营风险,决定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重塑美能达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建立集成的流程化管理平台,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全程监控,全面提高管理效率和企业附加值,同时增强业务操作透明度,整合企业资源。

2.实施过程。美能达公司ERP系统实施项目从2004年10月29日启动,历时4个月,先后完成了项目培训、业务调研、方案准备、方案测试、静态和动态数据准备、模拟运行以及切换上线等阶段性项目任务,各阶段工作基本按计划完成,于2005年1月5日正式上线,并经过项目验收。美能达公司以当前管理需求为着眼点,以未来的发展为长期目标,建立的ERP系统如图所示。

目前,公司各相关业务部门已开始全面应用用友ERP系统的总账、应收应付、报表、工资、固定资产、采购、销售、库存、存货核算、生产订单、物料清单等子系统,完成日常管理工作。

3.实施效果评估。项目验收小组认为,系统运行稳定,计算数据准确、信息传递及时,实现了最初确定的实施目标:

(1)建立了物料清单子系统、销售子系统、库存子系统、采购子系统、生产子系统及共用资料子系统,实现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管理及财务、业务相关信息实时共享。

(2)能够完成日常的财务、业务工作。

(3)利用先进的数据库管理手段,提供报表管理和查询功能。

(4)全面实现了销售、生产、采购及库存等业务信息化和集成化。

(5)根据美能达销售业务的需求,开发了美能达条形码程序,通过该程序可以完成产成品入库明细的录入,销售产品的条形码明细,以及调拨单的产品明细录入等。

【案例二】多变量判定模型的相关原理:

多变量判定模型是通过建立多种财务指标,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然后加权汇总产生总判别分(称为Z值),来预测公司的财务危机。最初为“Z计分模型”,由美国的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阿尔曼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破产企业的案例,基于会计数据和市场价值的信用风险模型,用以计量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其判别函数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

Z——判别函数值;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

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种财务比率,将企业偿债能力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Z值越低,企业越有可能发生破产。阿尔曼还提出了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如果企业的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若Z值小于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阿尔曼称之“灰色地带”,进入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状况是极不稳定的。

【案例资料】以甲、乙两公司为例,分别对比说明多变量判断模型的应用。

单位:万元

甲公司 乙公司

营业收入   5900   2820

息税前利润   512   86

资产总额   3430   5928

营运资金   1380   642

负债总额   2390   3910

留存收益   216   120

股票市价总额   3040   1018

根据上述已知条件,可以算出甲公司Z值如下

X1=(1380÷3430)×100=40.23

X2=(216÷3430)×100=6.30

X3=(512÷3430)×100=14.93

X4=(3040÷2390)×100=127.20

X5=5900÷3430=1.72

Z甲=0.012×40.23+0.014×6.30+0.033×14.93+0.006×127.20+0.999×1.72=3.545

同理,可计算乙公司的Z值:Z乙=0.842。

由计算结果可知,甲公司Z值大于临界值2.675,表明其财务状况良好,没有破产危机;而乙公司的Z值显然过低,小于临界值,表明该公司财务状况堪忧,已经出现破产的先兆,应多加关注。

第九章 财务监督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一、相关概念及分类

(一)财务监督的概念

企业财务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中介机构、企业内部机构及其人员,根据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企业内部制度的规定,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检查、控制、督促和处理处罚等活动的总称。

1.财务监督的主体

财务监督的主体是指由谁来实行财务监督。

(1)外部监督主体

(2)内部监督主体

2.财务监督的内容

(1)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

(2)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

(3)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

(4)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以保证按时上交税金和进行利润分配,等等。

3.财务监督的对象

企业财务监督的对象是各单位(或称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

明确财务监督的目的。

4.财务监督权利的功能

从宏观上来讲,合理地利用财务监督权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运行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减少社会经济运行中不必要的阻力,也能推进廉政建设,节约使用资金,使社会经济运行更加秩序化,并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从微观上讲,通过有效地履行财务监督权利,至少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有利于企业经济活动更加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有利于约束财产所有者、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行为;

有利于企业节约开支,提高经营效益。

(二)企业财务监督的分类

(1)按监督实行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2)按监督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政策性监督和技术性监督。

(3)根据实施主体不同,企业财务监督可以分为内部财务监督和外部财务监督。

二、条款解读

(一)建立全方位、完善的财务监督体制

1.外部财务监督

(1)财政机关的监督

财政监督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在资金积累、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及其成果所实行的监督。

《会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

(1)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2)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3)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4)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

(2)审计机关的监督

即政府审计监督,是国务院审计机关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依据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3)税务机关的监督

主要是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对各单位的纳税情况所实行的监督。

(4)人民银行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五章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5)证券监督机构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

(6)保险监管机构的监督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章的规定,商业保险主要险种的基本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制订。

2.内部财务监督

内部财务监督实质上是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的表现,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依照法律的规定处理财务事务,保证单位的资金安全和正确使用,遵守国家统一制度,保证工作质量。

(1)相关经济业务事项和财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

《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2)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应当有明确的程序,而这个程序应当是贯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原则的,以避免决策的混乱和失误,加强财务监督和参与决策的作用。

(3)对财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企业内部主要有以下监督主体:

①股东(大)会;②投资者个人(即股东);③董事会、执行董事、独立董事;④监事会或者监事。

除了上述内部财务监督主体外,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是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有效补充。

(二)财务管理处罚

《企业财务通则》作为我国财务制度体系的基石,其内容能否贯彻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

新《通则》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财务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处理、处罚措施,有关企业和个人需要对其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三、新旧《通则》变化

1.强化了外部监督的责任

2.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

3.明确了企业财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4.确定了依法追究企业法律责任的具体措施与途径

四、案例应用

【案例一】上海乾通汽车建立内部财务监督案例

上海乾通汽车在90年代失去了昔日化油器生产的优势,化油器产品的效益连年滑坡,1999年第一季度起,上海乾通汽车附件有限公司的化油器车间出现严重亏损,成为该公司最大的亏损产品。公司经过慎重研究,决定以原化油器车间为基础,成立上海乾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化油器厂,成为乾通公司的投资企业。乾通公司对化油器厂做出了一系列财务监控措施。使一个亏损的公司扭亏为盈,成为中国的一大品牌。

对乾通汽车的财务监督的具体说明:

一、实行财务主管委派制

在吸取了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乾通公司提出了对化油器厂的财务主管实行委派制。财务主管由财务部提名,经公司领导讨论,由总经理聘任。财务主管的人选必须具备能坚持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会计法,坚持原则,业务水平、政策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且能独挡一面。

1.实行财务主管委派制的好处

(1)财务主管代表乾通公司对化油器厂实行财务监督,具有权威性。财务主管的工资福利待遇是由乾通公司制定并发放,克服了以往财务主管从属于经营者,职责权限也有限,往往是听命于经营者的状况,解决了财务主管的后顾之忧,可以放手大胆工作。

(2)实行财务主管委派制,保证财务主管能进入化油器厂的决策,监督经济活动,使其在具体运作中能够发挥财务监督作用,并体现及时性、有效性、经常性等特点,可以改变对财务监督乏力的局面。

(3)可以赋予财务主管一定的权限,并把责、权、利结合起来,更好更有效地实行财务监督,防止资产流失,以及违规违纪,甚至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可信度。

2.财务主管的主要职责

(1)遵守《会计法》及有关财政财经法规,制定化油器厂的会计制度,作为化油器厂经济活动准则;

(2)编制财务收支计划,参与企业其他各项经济计划的制定;

(3)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4)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5)与公司资产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厂长任期目标、经营责任制、向公司资产管理委员会提出经营目标及考核办法;

(6)对财务收入情况进行监督,其中一枚财务印章由财务主管保管,对不合法及有疑问的支出,可以停止支付或暂缓支付。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制止厂长滥用职权,决策失误及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立即向公司资产管理委员会报告,并及时进行处置。

3.财务主管承担的责任和风险

财务主管必须对以下事项承担责任与风险:

(1)不按《会计法》与财经制度办事;

(2)不执行公司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决议,与经营者串通一气,失去监督职能,违法乱纪;

(3)在重大财务收支及内控制度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造成内部控制弱化、财务管理混乱;

(4)应该发现可能发生的损失,未及时采取强制措施而造成重大损失的;

(5)滥用权力,干涉企业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企业重大经济损失的。

二、实行目标管理,强化考核指标体系

对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明确目标,确保资产能够增值。原来对车间的考核,指标繁琐,达不到考核的真正目的。考核指标必须反映经营的实际状况,现在对化油器厂的考核主要有以下两个考核指标。

1.利润总额指标。此指标是反映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围绕此指标进行。这是衡量化油器厂资产能够保值增值的重要指标。但在注重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要注重经济运行质量能做到账面利润与实际相符,为此必须考核另一项指标。

2.现金流量指标。此指标综合体现了企业资金营运的质量,是测试企业资产盈利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撑利润,那么利润也是虚的,结果是后患无穷,所以现金流量指标,是实行财务监督必不可少的指标。通过考核此指标,可以令化油器厂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同时也促使化油器厂认真做好生产计划与准备工作,加强市场信息收集工作、分析工作,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缩短生产周期,保证生产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减少库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为了尽可能地做到事前控制,便于财务主管监督的可操作性,必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具体做法是编制年度综合计划,包括销售计划、生产计划、利润计划、财务收支计划、劳动工资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等。综合计划的制定围绕考核指标进行,经过各方面反复平衡后,由厂长颁布、下达。综合计划是化油器厂的经济运行大纲,一切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必须以此为中心展开,任何人都不得跳开综合计划而另搞一套。对计划的执行情况,每月要进行汇总分析控制,并对预算执行结果,奖优罚劣,以形成预算是刚性的思想、人人必须认真贯彻、不折不扣地执行。对计划的修正,必须由厂长主持,经多方面平衡后,确保考核指标的完成才能更改,否则财务主管有权拒绝变更。

四、实行财务主管考核制度

对财务主管也要实行考核。每月的报表、财务收入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必须在15日之前上交公司。同时,规定财务主管任期三年后进行轮换,发生重大问题时及时更换。每季度由公司对化油器厂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每半年对财务情况进行审计。

案例分析与评价:

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海乾通汽车公司关于化油器厂财务监督体系的建立与设计,我们可以看到一套好的监督体系需要从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个角度完善。

事前监督。上海乾通汽车公司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从综合角度全面设计了企业经营过程的各项计划,给企业经营者确立了经营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对经营者的约束。

事中监督。上海乾通汽车公司采用财务主管委派制和财务主管考核制度,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加了一个财务监督人,从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同时采用财务主管的工资福利待遇由乾通公司制定和发放的制度,增强了财务主管的独立性,更加有效地保证财务主管工作的进行,并对财务主管的工作采用定期考核制度,更加有效地监督财务主管的工作,保证企业财务监督办法的有效执行。

事后监督。上海乾通汽车公司实行目标化管理,为化油器厂指定考核指标。通过指标的考核和分析,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加强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从经营结果角度检查和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案例二】中航油的失败案例

43岁的陈某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被派往新加坡接管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2003年净资产已超过1亿美元。2002年,陈某以49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1 600万元)的薪酬高居榜首,当时被新加坡人誉为“打工皇帝”。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某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交易期权并获利。2004年1月至3月,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增加,最后导致巨亏。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近2 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 800万美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同的保证金而遭逼仓,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中航油曾经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相当完善的《风险管理手册》,公司内部也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可谓人岗俱全。根据风险管理要求,每名交易员亏损20万美元时,交易员要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亏损达37.5万美元时,向CEO汇报;亏损50万美元时,必须斩仓。但事实是,最终的亏损额已经够报告250次,够斩仓110次了。

案例分析与评价:

风险管理最终彻底失效的原因在哪里呢?关键在于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形同虚设。陈某显然属于那种“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角色,加上以往的成功,使他敢于藐视自己设立的风险管理规定,而风险的魅力就在于他能让与他有染的人不自觉地投向他的怀抱。

2005年6月9日,陈某在新加坡地方法院出庭,他面临着伪造文书、涉嫌内线交易、未能及时公布中航油损失、发布虚假声明和其他商业犯罪等15项指控,其中有10项指控是关于他发布虚假声明。

2006年3月,陈某被判决处以罚款33.5万新元(约合人民币167万元)。监禁4年零3个月。

自从中航油事件被曝光后,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事实上,陈某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等一系列高级管理人员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由于对内控防范不严、对经营者监管不力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惨重的,由此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何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切实加强对内控的检查与监管,发人深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定
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
财务总监:资金管理的独立检查官
企业内部控制会计基础
浅谈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