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土地深沈爱恋──女农阿宝下山记

文?陈歆怡 图?薛继光

       如女娲手裡迸出的宝石般桀骜不驯、嚮往回归土地的李宝莲,在她2004年出版、脍炙人口的《女农讨山誌》一书中,铺述她上梨山作农的「远因」──源于一场轰轰烈烈、至今不渝的恋爱,「我爱上了山川自然。独自行走在山巅水湄的清灵至乐,让我一次又一次贪婪地要求我的肉体,带我到更远更深的山裡,到天涯地角……」怀抱炽热爱情的女子,筑梦的脚步也比一般人勇敢、坚定……

        1965年次的「阿宝」李宝莲,生于宜兰的简朴之家,在7个兄弟姊妹中排行倒数第二。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为学摄影而谋职于台北的照相馆,后任太鲁阁国家公园解说员。

       29岁那年,母亲口中「敢死第一勇」的她隻身踏上云游之旅,曾经靠着骑单车、徒步、赶驴等方式游走西藏、尼泊尔、印度1年半,也曾单车环游北欧斯堪地那维亚半岛7个月。

成为讨山人

        然而,对山林旷野的眷恋越深,使得阿宝对人与自然的衝突矛盾感受越切;她痛心政府在造林政策上的放任推诿,却不忍苛责入山讨生计的人们,迳将问题直指自我;她在书中写道:「我儘可以深入荒野享受至高无上的自然飨宴,体验极致的性灵昇华,但背后支持我的,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文明社会,那个社会挟着无与伦比的势力衝击着自然,迸溅出许多过剩的残屑,我靠着这些残屑,轻而易举在大自然面前做出无求的姿态……」

       为了「在人与自然的关係裡找出自己的定位」,让自己继续「安心地、好好地活下去」,1999年底,阿宝正式上梨山,实验她的逆向式「愚公『还』山」计画──她向亲友筹借了100万元,租下一处7分的山坡果园地,以善待土地的耕作法维持果树经营,水果收入抵付租地的投资,再逐步买下并「放弃」果园,植入肖楠、红桧等塬生树种,最终目标是恢復它为自然的山林。

        这段从游侠蜕变为女农、不顾一切撩落去的「爱情」,轰轰烈烈一谈就是11年。其实,到了第3年,阿宝就成功地靠水梨和水蜜桃收入清偿负债,还自力搭盖了一栋2层竹屋,让邻人都刮目相看;第5年起,由于出书的迴响,她的水果还没採收,订单就满了,不善与人讨价还价的她,再也不需披星戴月、到城镇中摆摊兜售。

       包括台大地理系教授王鑫、前林业试验所所长金恆镳、荒野保护协会创办人徐仁修,读毕《女农讨山誌》都不禁誉之为台湾版的《湖滨散记》,不仅是因为阿宝跟这位18世纪的美国哲人梭罗一样善画与造屋,更由于她真实实践了「有心」地过生活,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典範。

下山,开新窗

        就像哲人梭罗隐居2年后重回人间,并继续透过着述与教书传递「公民和平反抗」以及人与自然共存的批判性思考;2007年底,阿宝的身份也因「下山」而悄悄蜕变──她先是在故乡宜兰乡间租了房子奉养母亲,但在山上务农的时间仍多;一年后,她尝试把自己「种」回宜兰,除了承租一块小小的5分地水稻田,还一头「撩」入宜兰在地「友善耕作小农联盟」及「小农市集」的创始工作,彷彿点燃了宜兰农村復兴运动的引信!

       记者询问下山的塬因,阿宝却是抿嘴笑说,其实她的个性从来不善于作生涯规划,人生的转折都是因为面临到「内在的困境」。这次下山,起因完全是为了奉养日渐年迈的母亲,向无「家累」的她,为能兼顾奉养与梨山农事,遂将长年在桃园独居的母亲接到宜兰就近照顾。岂知,在寻屋、找地、与人碰撞的过程中,这位胆识过人的姑娘,不仅重新「看见」台湾农村凋零衰败的真相,也听见值得努力的使命召唤。

        回顾过去,阿宝坦率地说,「我其实眼裡没有看到农村,只关切山林保育。」过去的她始终是一个离群索居的人,到现在已经足足「任性」了10年,「虽然对我而言,一个人能够安顿自己,也就安顿了全世界。但命运就这么样捉弄人,它会让你到一个阶段之后再遇变局,于是又不能安顿了。」

        对阿宝而言,出书固然带来好评与实质的水果行销通路,压力却更大,「社会大众的支持不应该只成就我一个人,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把匯聚的名气与资源贡献出来,帮其他有心的小农一起跨越高墙。」

有机而不友善

        就这样,从结识「谷东俱乐部」的赖青松(也是阿宝至今的最重要战友)开始,再认识越来越多优秀却单打独斗的小农,阿宝的「野心蓝图」越画越大──要与「友善耕作」的小农们一起建立永续的在地支持网络。

        阿宝解释,「小农」的定义是:劳动方式是以个人或家庭式的劳力为主,没有长期的雇工。在阿宝眼中,以「全人」理念为本的小农,是台湾当前「最值得保存」却急速流失中的生活形态。

        至于以「友善耕作」替代「有机」一词,则是刻意向社会抛出反思:有机运动塬本应是一种全方位的生活运动,然而,当政府及消费者一味关注在有机产品的「认证规範」,不啻是将台湾才发韧的有机运动导向「形式化」的窄路。阿宝举例:「商店裡的有机产品有70%是飞越半个地球来到台湾,这样的『有机』,对环境、对农家都极不友善!」

        阿宝更将农村保存的愿景,扣连上以往对山林保育议题的关注。她解释:台湾的粮食自给率只有30%,杂粮作物(黄豆、玉米等)的自给率更几近于零,显见台湾对农产品不是没有需求,「然而,政府政策却是任由进口产品低价倾销,平地农作物得不到合理保障,农人只好毁弃良田,一股脑地去种口感甜脆无法进口的高山蔬菜,代价却是让生态敏感区一片片沦陷。」

        也因此,友善耕作小农联盟的主张是,保存农村土地并坚守少农药、少化肥的友善耕作,并且与学校、社区建立深厚连结,也就是走「直接团购」的路线。

与汝偕行

       从去年4月以来,阿宝与伙伴们经过一年的耕耘,如今社大课程已划下圆满句点──两位老师赖青松跟阿宝虽因农忙而暂停开课,却已成功带动认真的学员们尝试「合耕一亩田」。至于从零开始的「小农市集」,今年起也在宜兰「慈心华德福幼儿园」的热心家长支持下,有了温馨可爱的固定场所,每两週一次,越来越多人在此分享与激盪对这片土地的热情与梦想……

        从离群索居、自成一格,到如今走向人群、学习「共耕」,阿宝说她的确也会怀念那段隐居山林、无人闻问的自在时光。而今每当她想要重新找到平衡身心的力量,若非投奔山林怀抱,就是走向近在咫尺的心爱菜圃,一边翻搅泥土,一边抬眼讚嘆:又有一隻苍鹭归来田园了!

★欲知市集相关讯息,请见部落格:http://goodsimplelife2009.blogspot.com
(标籤分类:「大宅院友善市集」、「在地友善小农」)

(本文节录自台湾光华杂誌2010年03月号)

     关于阿宝                        http://www.love-mountain.com/

 大學中文系畢業,在台北的雜誌社工作過,當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解說員,曾一個人獨自自助旅
行,從四川行經西藏、印度到尼泊爾,共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途中能步行就步行,也買過驢子及腳踏車代步。

  民國89年,阿寶選擇上梨山,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她向農民租地,搭帳棚住了一年,過著沒有電的生活,白天辛勤做農,夜晚就點油燈照明,閱讀農業專書想在實做中學習這個領域的專業,用善待土地的方法耕作。


  後來她自己蓋了個小竹屋,她說選擇竹子做為建材的理由是,台灣的竹林資源非常豐富,一棵竹子只需要四、五年即可長成可用的材料,樹木則可能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阿寶租下果園時,保留了原有果樹,在空缺處或樹下植苗,由於苗木
成熟長大需要數年時間,這期間她可以持續照顧果樹,收穫果實,待樹苗漸長就逐步縮減果樹,最後放棄經營和採收。水果的收益用以支付地租,購買設備及必要時僱工的工資,節餘的部份則積攢下來,希望最後能將土地買下,或租下更多的果園納入合理化經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阿郎自然农法
以书换菜,兼顾心灵与身体健康的小间书菜
农村男子深入山林找野鸡,意外发现一不明植物,爷爷看后泣不成声
这才叫造景,您那只能叫开缸
纵横互构:“小农”的产业升级与“小农户”的角色再定位
中国历史上的农器与农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