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平度东岳石遗址
时间:2010-7-19 来源: 作者:新闻中心 阅读180 次 【字号: 小字

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东岳石遗址发掘报告》引起国内外较大反响综述
●撰文展远摄影曲涛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学集刊》以压卷头题,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青岛市文物局、平度市博物馆联合撰写的《山东平度东岳石遗址发掘报告》。这是继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发表《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报告之后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山东平度东岳石遗址发掘报告》共5万6千字,采用线图395幅,器物照片58幅,详细介绍了整个遗址的地层堆积、遗址、遗物等情况,最后提出结论,为今后岳石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报告一经发表,即在国内外考古、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这对于揭示岳石文化的文化特征、社会性质以及与周邻地区同时期诸文化的关系、文化走向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东岳石遗址在考古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4年被青岛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多次陪同山东大学、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社科院考古所山东队的专家学者对东岳石遗址进行调查,同时,参与了第二次发掘的后期整理和发掘报告的撰写工作,亲身感受到了老一代考古专家、学者那种兢兢业业、艰韧不拔的工作热情和剥茧抽丝、千淘万漉的学术探索精神,受益匪浅。这次发掘报告的发表,是岳石文化这一博大精深的学术领域中的阶段性总结,岳石文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许多未解之谜有待结合以后的研究和新的发掘去加以解决。
    一、发现与发掘
    俗语说:地不藏宝。埋藏于泥沙之下近4000年之久的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终于于1960年初春露出了她神秘的面容。这一年,大泽山人民掀起了兴修水利设施的热潮,当地群众在拦截淄阳河修水库时发现了大量古人遗留下的石器、骨器和陶器碎片,大家都很惊奇,议论纷纷,消息很快被省文物管理处和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的领导获知,当即派人进行调查,并迅速组成考古队来东岳石村开展科学发掘工作。
    遗址发现于大泽山镇东岳石村东南100米处,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座落于淄阳河北岸。遗址东部为起伏连绵的大泽山峰,南部是高望山和明堂山,北部为丘岭,西部为一望无际的胶莱平原。前有河,后有山,中间是平地,既可以耕种养殖,又可以狞猎捕鱼,非常利于古人类繁衍生息。第一次发掘工作从1960年4月12日开始,到5月24日结束,在遗址的西部与东部共开5×5米的探方11个,发掘面积275平方米,揭去20厘米厚的耕土层后,就暴露出文化层,并发掘战国墓20座,发现了一批既与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存有某些相似的因素,又“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遗存。我们知道,龙山文化的确认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对城子崖的发掘,在当时的考古中就发现,其中包含了岳石文化的遗物,不过由于当时出土资料太少,专家们没清醒地认识到岳石文化的存在,所以在1962年,发表东岳石发掘资料时,虽然已比较准确地描绘出其主要的文化特征,但仍然认为与城子崖的龙山文化相似,或大体相似,结论是:“时间约在公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与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大体相同,从总的特征上观察……就属于龙山文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牟平照格庄、泗水尹家城等多处文化遗址的发掘,出土了一批与东岳石遗址出土遗物极为相似、内涵单纯而颇具特色的文化遗存,而从层位关系上证明它又晚于龙山文化。丰富的资料呈现,引起了广大考古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相关学术研究、专题会议不断召开,各种观点激烈碰撞,并开始对此一文化类型达成了共识。1981年,北京大学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明确提出:“继龙山文化发展起来的,在鲁中南不清楚,在胶东以平度东岳石遗址为代表的这类遗存,不妨称之为东岳石文化”,并推测这种文化的居民应是夏代前后的夷人。此后,岳石文化的命名举世共认。之后的多年,随着岳石文化的大量青铜器的出土,考古界逐步将岳石文化从新石器类型剥离,归属为青铜文化,亦即夏文化。此后,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慕名来到平度,希望看到60年代出土的那批珍贵遗物,但遗憾的是,存放于省博物馆资料室内的大批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经过十年文革动乱,已经荡然无存,令人扼腕叹息,无不失望而回。
    1983年平度划归青岛市,我市的文物工作迎来了兴旺发达期。青岛市文物局为了深入探索本地区悠久的古代文化,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基础,经过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协商,计划对东岳石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以期对岳石文化的本来面貌有更真切的了解。同时,也有意借此次科学发掘的实践机会,为青岛市各市区博物馆培养一大批文物考古工作者,采取专家、学者传帮带的形式,以考古工地为课堂,以出土文物为教材,实行面对面指导。有了共识,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青岛市文物局、平度市博物馆以及其他市区博物馆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1993年10月23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历时34天,对遗址的东西两部进行了发掘,第二次发掘共开探方13个,发掘的面积与第一次约略相当,但出土遗物较第一次丰富。由于第二次发掘时间是深秋初冬,早晚寒气侵骨,时有雪花飘落,给考古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全体考古队员自带铺盖卷,自起炉灶,借住在当地老乡家中,每人负责一个探坑,早出晚归,挥锨铲土,真象有些人说的“远看象挖土的,近看才知是考古的。”体力劳动虽然异常繁重,但队员们不叫苦,不喊累,依然干得热火朝天,力争赶在封冰之前完成发拙任务。负责领队的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的韩榕教授,已60多岁了,且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一到刮风下雨或天气寒冷,就疼痛难忍,但他始终坚持在考古工地上,身教面授,孜孜不倦。临到发掘工作快结束时,远在北京的家人来电,告知老父亲病危,躺在医院,催他赶快回京,但看到考古已到最后关键阶段,他强忍着丧父的巨大悲痛,一直到完成发掘任务。考古队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极大地感染了当地领导和群众,镇领导派人送去了白面、鸡蛋和刚从水库里打上的鲜鱼,群众自发地烧了热水送往考古工地,大泽山镇党委还开展了“向考古队学习”的活动,以此激励广大干部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岳石遗址第二次科学发掘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遗存与形态
    第二次发掘虽与第一次发掘的面积相当,但出土遗物要丰富的多。可惜遗迹不多,仅有一条沟和两个灰坑。出土的遗物主要以陶器为主,还有相当数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鹿角器。不见蚌器,也没有出现珍贵的青铜器。陶器分夹砂和泥质两大类,夹砂陶以褐色为主,炊器类多为黑褐色,容器类多为红褐色,种类有:罐、盒、碗、盆、尊、豆、鼎、甗、杯、网坠、纺轮以及特色鲜明的舟形器,蘑菇钮盖等。陶器的制作多为用手捏制,器物较大者往往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口颈部或经慢轮修整。泥质及夹砂陶器多用快轮制作,器形规整,厚薄均匀,留有明显的轮制痕迹。陶器的纹饰主要有弦纹、连珠纹、几何纹、刻划纹,网格纹、按窝纹等,看上去纹理细密,古意盎然。石器主要器形有:刀、铲、斧、钺、镞、纺轮、石球、砍砸器、杵、磨棒、研磨器、石楔等。这些石器大多用当地的花岗岩、大理石制作而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的多件双孔石刀,这是典型的岳石文化器物,拿在手里轻薄灵巧,就象一件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骨、角、牙器有骨铲、骨锥、骨鱼镖、骨镞、骨刀、骨匕、骨针、骨笄、骨梳、骨管、骨佩饰、獐牙刀、鹿角器等。这些骨器原料大多为哺乳动物的长骨,也有少量的其他材料,如鸡骨、鱼骨等。骨、角器的制作,大都经过劈、截、刮、削、磨等工艺程序。绝大部分器物表面光洁滑润,锋刃锐利。尤其是出土完整的7枚骨针,长者15厘米,短的12厘米,针身略有弧度,针尖略显扁椎状,针鼻孔径约0.1厘米,可与现代钢针媲美。虽然岳石文化是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但可惜两次发掘,都没有发现青铜器的影子,不能不使人留下遗憾,这只有等待今后的发掘去弥补这一缺憾。
    虽然东岳石遗址已发掘两次,其他地区也不间断进行过考古发掘,相对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资料来讲,岳石文化还是较少,因而对于岳石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状况的综合分析还有很多困难。现在我们只能就现有的遗迹、资料及其建筑水平、农业生产工具、陶器制作、青铜器冶炼等方面做些初步探讨。在经济形态上,岳石文化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如这个时期的生产工具有石铲、石镢、石锄、石镰和石刀最能说明这一点。石铲扁薄,一面刃,易于挖掘。石镢和石锄是岳石文化中特有的一种石器,器身多为三面刃,也有两面刃,并打上凹槽,便于安装、固定、捆绑木柄。其目的是延长力臂,相对减轻劳动强度,加大人的控制范围,提高生产效率,并可以直立劳动,扩大视野,便于协作。特别是半月形双孔石刀是岳石文化的典型工具,半月形易于人们把刀背放置于手心,双孔便于穿绳套牢大拇指相对固定在手中。特别要提到的是石锄,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耕种管理工具,反映了岳石人对于农作物生长规律和田野管理的认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标志着农业生产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岳石文化时期青铜冶炼技术有了显著提高。东岳石遗址不见青铜器出土,据其他地方发掘资料看,青铜器的种类不断增多,有铜镞、铜凿、长刃铜刀、铜锥等。这些铜器具有高硬度、形制规整、刀口锋利的特点。铜锥为三棱式,两面出槽,似为合范制作,制作工艺高超,因此,专家们断言:岳石文化时期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岳石文化时期的建筑能力和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修建版筑城墙上。城墙构筑方式是基槽夯筑,用木板做挡板,用生黄土层层夯筑,每层间有灰土隔层,以解决黄土黏夯的问题。学者们认为,岳石文化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快发展,剩余产品进一步增加,贫富两极分化日趋明显,阶级对立已经行成,“城邦林立”,人类已经迈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城邦的形成,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国家日趋强大,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酝酿之中。随着岳石先民蹒跚的步伐,艰难迈进文明社会的同进,强大的夏王朝已在中原崛起,从此时开始,掀开了有关文字记载的灿烂历史篇章。
    三、意义与目标
    岳石文化的发现和命名意义是重大的。一是她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山东考古学文化发展链条的重要一环,构成了山东考古学文化较为完整的发展谱系。随着考古学不断发展,山东已较为准确地确立了史前文化的序列,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然后到岳石文化。随着中原夏商文化的向东扩展,之后便和华夏民族融为一体。由于岳石文化弥补了这一环节,使这一谱系显的更加清晰,岳石文化的确立,对于探寻东夷文化的文化面貌和性质及其夷夏、夷商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为古老的文化典籍,包括神话传说,无不都是以中原地区的夏、商、周三代为中心,基本上不承认或从不提及蛮、戎、夷、狄所做出的贡献,近两千年来,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中原文化中心说、一元说。由于没有相应的考古资料加以证明,这种观点一直根深蒂固。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通过几十年的钻探、考古,北方辽宁的红山文化、南方浙江的良渚文化,东方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相继被发现,“中原文明一元论”,“中华文明源于中原”的观点不攻自破。现在可以十分明确地说,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是华夏、东夷、南蛮三大集团经过长期交汇融合而成,是多元的一体,是群峰并立;而不是中原地区一元论,一枝独秀。三是为探索研究胶东半岛古代文化特别是青岛地区史前文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于胶莱地区相对偏远,80年代之前,很少开展大型的主动性考古发掘活动,有的只是被动的、抢救性的发掘。随着各级政府对文物事业的高度重视,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海岱考古、边疆考古、贝丘考古已成为考古界的热点。如我市近几年连续发现的明村镇韩村大汶口文化遗址、马戈庄镇逄家庄龙山文化遗址、南村镇沙梁龙山文化遗址、祝沟镇清水岳石文化遗址等,不仅文化含量丰富,而且规模宏大,已引起考古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我市是岳石文化的发源地和命名地,我们理应有着文化上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踏前人的足迹,继续举起探索的火炬,不断克服困难,追根寻源,把这一古老文化更多幽密的信息揭示出来,启迪社会,指导我们的人生。

 

第二次发掘现场的探坑

 

 

 

 

 

 

 

 

考古队员对出土文物整理分类

 

 

 

 

 

 

 

 

 

东岳石遗址出土的陶器

 

 

 

 

 

 

 

东岳石遗址出土亚腰型石斧

 

 

 

 

 

 

 

 

东岳石遗址出土骨饰

 

 

 

 

 

 

 

东岳石遗址出土的双孔石刀及石铲

 

 

 

 

 

 

 

东岳石遗址出土的骨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岳石文化与平度
解开夏朝密码的钥匙-山东岳石文化|真知堂上古史研究转载
考古领域中的“岳石文化”,是因平度大泽山镇东岳石村而得名
城子崖遗址考古再获重要成果 确定城子崖北城门具体位置
山东菏泽青邱堌堆遗址
白水县杜康沟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