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一)

首都博物馆“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一)  

 

 

 

前    言

    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无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南下,还是西方列强的闯入,都未曾中断文明的传承与进程,卓尔不群、独立远东。
    这是一个神奇瑰丽的东方文明,在西方人眼中,既有“丝国”(塞里斯、Seres、∑ηρε)到“瓷国”的嬗变,也有“汉人”到“唐人”的演绎,在马
可·波罗等冒险旅游家颇具传奇的游记中,是令人向往的神奇世界。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以华夏文明为主体,吸纳、融合各区域文明汇聚而成。宛如海纳百川,奔流不息。
    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东方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以无与伦比的包容和再生力,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并推动着世界文明整体的进程

    这就是中华文明,蕴含着“和”的文明。以礼明序,以乐和群,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古老的中华文明,从遥远的时空中走来,如今在这里向您展示中华文明昨夜灿烂星辰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也是最能唤醒那尘封已久的美好记忆的文物瑰宝

Preface

This is a unique ancient civilization in the Far East, having survived the southward invasions by northern nomads and the intrusions of the Western powers.

This is a wonderful, beautiful oriental civilization. Westerners saw it change from "The Country of Silk" (Seres, Σηρε) to "The Country of China" (China), and its people change from Han to Tang. It was described as a fascinating land in dramatic accounts by Marco Polo and other travelers.

This civilization has been popula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ith the core, Huaxia culture, continually nourished by cultures of other regions.

This is a timeless civilization, renewing and developing itself with an unrivaled capacity for tolerance and rejuvenation through exchange and collision with other civilizations, and driving the progress of world civilization.

This is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 civilization of harmony, with the ideal of the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rough ritual and music.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been handed down from remote antiquity. The treasures shown at this exhibition are its brightest stars and best reminders of its glorious past.

 

第一部分  曙光初照

(史前时期  公元前21世纪以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人在求得生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然和自身,也进化着自己。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采集野果到种植庄稼,从穴居山洞到建造房屋,从与野兽相争到驯养家畜,从结绳记事到刻画文字符号,从实用器到礼仪用具,从氏族到城邦,迈进文明的门槛。由南方的西樵山文化至北方的红山文化,从东方的良渚文化到西方的马家窑文化,文明曙光初照中华大地。

The Dawn

(Prehistoric Times, before The 21st Century BC)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s they tried to survive, our ancestors made progress in culture in addi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themselves. Such progress was made in various aspects - from eating raw meat to making fire with flint, from picking wild fruits to growing crops, from living in caves to building houses, from living among wild animals to breeding livestock, from recording events with knots to writing, from practical articles to ritual implements, and from clans to cities. The twilight of civilization shone all over China, from south to north, from east to west.

 

笛子的鼻祖—贾湖骨笛 / Bone Flute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000年)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藏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该骨笛是用鹤类长肢骨管制成。磨制精细,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此笛经试奏,证明是一种竖吹骨笛,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当时的人们利用此笛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现代音乐家们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声阶的曲子《小白菜》。

中国最早的“太阳神”—太阳神纹石刻 / Stone Decorated with Sun God Image

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约公元前5800~前4700年)

高105cm,宽20cm,厚12cm

1998年姊归东门头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太阳神”石雕像。用写意的手法雕刻出一位身躯修长,两手下垂,双足分立的人。头顶上刻有23条光芒的太阳,腰部两侧的圆点似行星在宇宙中运行。此人代表着中国主管太阳的神。万物生长依赖太阳,太阳崇拜在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其信仰形式。此石雕像就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人们太阳崇拜的产物。

凤鸣朝阳—双鸟朝阳纹牙雕 / Ivory Decorated with Two Phoenix-like Birds Worshipping the Sun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

长16.6cm,残宽5.9cm,厚1.2cm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象牙雕刻的“蝶形器”残件。正面有阴线雕刻图案:中间为一组同心圆,象征太阳;外圆刻有光芒,象征太阳的光和热;两侧对称雕刻昂首相望,面向太阳的凤鸟,表现出双鸟背负太阳运行的主题。在图案两侧对钻有6个小圆孔,以便于捆绑或悬挂之用。在我国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中,鸟是太阳飞行的载体。《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汤谷上有一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

丰殖符号—人面鱼纹彩陶盆 / Pottery Bowl Decorated with Fish and Human Mask, Cultural Symbol of the Wish for Fertility and Good Harvest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高16.5cm,口径39.8cm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葬具,为儿童瓮棺的棺盖。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上涂成黑色,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嘴旁、耳旁各有相对的两条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人面鱼纹则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鱼是丰产的象征,表达了原始居民祈求丰产,种族繁衍的愿望。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巫师“珥两蛇”的记载,认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陶器上的人类童年画—彩绘鹳鱼石斧纹陶缸 / Pottery Vat Decorated with Stork, Fish and Stone Ax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高47cm,口径32.7cm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陶缸可能是某个部落酋长的瓮棺。其上绘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柄石斧的画面:石斧和鱼,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鹳则直接用色彩涂染形体,并以浓重的黑线勾勒眼睛以突出神采。这种绘画技法类似后世的勾勒和没骨。关于画面要表现的主题,有学者认为鹳和鱼分别是两个氏族的图腾,而石斧是身份和权威的象征,鹳啄鱼表现了两个氏族之间的故事;也有学者认为“鹳鸟衔鱼”形象为古史传说中的“鸛兜”(颛顼的后裔)。

 

神秘的符号—八角星纹彩陶豆 / Pottery Jar Decorated with Eight-point Stars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前4400~前4100年)

口径26cm,足径14.5cm,通高28.4cm

1978年山东省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豆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关于彩绘八角星纹,在安乡汤家岗出土白陶盘和凌家滩文化中的玉鹰上也刻有类似的纹饰。有学者认为这类纹饰有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四射的八角也寓意着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象征着大地,取天圆地方之意,表现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天地自然的敬仰。

 

原始仿生壶—红陶兽形壶 / Red Pottery Beast-shaped Pot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前4400~前4100年)

高21.6cm

1959年山东省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藏

        盛器。壶体为似猪似狗的兽形, 兽作挺颈昂首,以张圆的口部作壶嘴,四肢为器足,短尾上翘, 尾根部一筒形口,由此注入水或美酒。此壶造型匠心独具,整体布局恰当合理,兽的形象生动有趣,好像正在张着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讨食物。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掌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能够突破写实而进行艺术再创造,也凸现了饲养业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氏族的守护神—陶鹰尊 / Pottery Eagle-shaped Zun Vessel (Drinking Cup)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4300~前3600年)

高35.8cm

1985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尊为盛酒器,器物造型与鹰的形状浑然一体,如一只蓄势待发的鹰。鹰的两腿空心,尾巴下垂座地,自然地形成“三足鼎立”,既加大了容量,又使其具有稳定性。新石器时代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目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用鹰做器型可能与人们对鹰的崇拜有关。这种动物矫健、凶猛,使当时的人们对其产生敬畏、崇拜。1993年,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时,萨马兰奇主席亲自挑选7件能代表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物送往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展示。陶鹰尊便是7位“使者”之一。

龙的祖型—玉猪龙 / Jade Pig-dragon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前3000年)

长16.8厘米,宽11.5厘米,厚2.8厘米

197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村征集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墨绿色玉琢磨而成。猪首双耳竖起,两眼相对圆睁,吻前伸,口微张,鼻间有明刻皱纹。龙体无足象蛇身,首尾相接处缺而不断,背部对穿一个供系挂的小孔。一般用作祈求吉祥和护身符佩戴在胸前,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安的乞盼,也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祀礼器。在远古观念中,猪为“水兽”,是祈天、求雨等祭祀活动中的常客。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起源于猪,存在一个由猪向龙的演变过程。在原始人的想象中,至高无上的龙也能够像猪一样带来财富和兴旺。把龙头描绘成猪头,象征了农业丰收,风调雨顺,财富增多和氏族的兴旺。

 

虔诚膜拜—坐姿玉人 / Jade Sitting Figurine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600~5300年)

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出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人为中年男性的正面坐姿,头戴冠饰,面部表现出蒙古人种的明显特征,同现在的中国人面貌一脉相承。证明5000年来中华大地上的人种一直未变。留有八字胡,说明当时已有剃须工具。玉人着装,表面已经进入到了衣冠文明的时代。肩部钻有对穿的孔,可以佩戴。此玉人与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人在形体语言上有前极其相似的特征,即双壁弯曲,五指紧贴胸前作祈祷状,似在举行礼仪,表现出强烈的原始宗教意识,也展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肃穆、虔诚、内敛的精神状态。

大地为宗—玉琮 / Jade Cong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250年)

高8.8cm,直径17.1-17.6cm,重6.5kg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是迄今出土体积最大、纹饰最繁缛的一件玉琮,被誉为琮王。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中有对钻圆孔,内圆外方,俯视两端如玉璧形。转角布列简化神徽纹,四个柱面上下各有一神徽纹。古代“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祭祀地神的礼器。按天圆地方之说,玉琮内圆外方,分别象征天、地,寓意天地贯穿,可能是巫师沟通天地的法器。

 

原始集体舞—舞蹈纹形陶盆 / Pottery Bowl Decorated with Dancers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约前3300~前2050年)

高12.5cm、口径23.8cm

1975年青海省同德县巴沟乡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盆为细泥,以黑彩在内壁绘两组舞蹈人像,分别为11人和13人,头饰较宽大,下着裙装,手拉手,再现出约5000年前舞蹈艺术的直观形象,这也是迄今出土舞蹈人物最多的一件彩陶盆(青海大通县、甘肃武威也出土有类似同时代的彩陶盆,分别绘有三组各5人和两组各9人的舞蹈队)。舞者都着统一的服饰,以统一的动作手舞之,足蹈之,连头上的辫子以及尾饰甩的方向都一致。这说明跳舞的人,他们的动作、节奏、韵律都是统一的。这种牵手踏舞的形式,可能就是后世盛行、并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歌舞形式“踏歌”的滥觞。这是对文献所载原始舞“令凤鸟天翟舞之”, “以致舞百兽”等资料的形象说明。值得赞叹的是,陶盆还利用水的折光作用使跳舞的人像倒映在水中,造成一种动态的视觉美感,令人拍案叫绝。

 

中国上古陶器的巅峰之作—蛋壳黑陶高柄杯 / Eggshell Black Pottery Cup with High Stem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前2500~前2000年)

高22.6cm、口径9cm

1975年山东日照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因胎壁薄如卵衣,故名“蛋壳陶”。此杯上部为宽口沿的杯身;中部为柄,柄两端细,中间圆鼓中空,有透雕,好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轻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下部是覆盆状底座。杯和柄分别轮制后粘接而成。整体形态纤巧细致,雅致高贵,器身光洁细密,非常规整,是当时最高级的一种饮酒器。它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颠峰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州:河南博物院--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一)仰韶文化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中华文明该从何时算起?
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王先胜 全面破译中国史前文化之时代已经到来
今晚讲座:仰韶百年及其文明成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