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村水稻收割和脱粒农具的回忆

www.srjy.com 发布时间:2013-08-02 14:52:29 文章来源: 网中人的不老阁(blog)

上海知青关于水稻收割和脱粒农具的回忆

王宗仁



编者按:下文据王宗仁的博客拼成,以生产和农具演进为序

文中“禾戽tian dei”,依新干土话,当写作成“禾戽垫仔”,系用竹蔑编成,铺垫在地上,可用于稻谷等农产品的脱粒和晾晒,新干土话中又称为“晒垫”,强调其晾晒功能, “垫仔”是晒垫的一种,只是相对小些而已,“仔”在土话中有小的意思。“晒垫”其实就是元代《王祯农书》中所谓的“掼稻簟”,强调其脱粒作用。使用掼稻簟 时,将其铺开,放上三脚木架和石板等,举稻把在上甩击,稻谷脱落,堆积在垫子上。这是一种古老的脱粒方法。《王祯农书》(见上图)和《天工开物》(见下 图)都有记载,今在江西等一些地区还在使用。

只是当改用禾戽脱粒时,垫仔的作用发生了些改变,凌驾禾戽之上,起到延伸挡板,防止谷物飞溅,减少浪费的作用。不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已随禾戽(禾桶)等,逐渐为脚踏脱粒机所取代。(曾雄生)



想当年,我们只晓得在广袤大平原上的麦地里驰骋着神奇的“康拜因”(联合收割机)。无论夏日双抢还是秋收时节,终日弯腰收割,累得直不起身子,更是渴望着 企盼着憧憬着在层层梯田里有一天也能实现水稻收割机械化。如今,终于看到了那小巧玲珑、深受农民欢迎的水稻收割机。我没有机会就近观察,忍不住把这张照片 端详了一次又一次、许久复许久……。

上山下乡插队落户42周年马上要到了,数位插友近日重返“第二故乡”,带回不少照片,引起无限回想。

当年(1969年),我们知青经历了水稻收获季节从“人工脱粒”到“脚踏脱粒机”的演变。而今许多事物已经近乎湮没。曾经使用了千百年的“禾戽(禾桶)”就是其中一例。

云庄村曾经是数十户的大村,而今只剩下一只“禾戽(禾桶)”了!村民们听说当年的知青想再看看当年的“禾戽(禾桶)”,就乐滋滋地把“禾戽(禾桶)”找出来,打扫一番——


从照片里可以看到,在墙角的阴影里有一卷东西倚在墙上!这正是“禾戽(禾桶)”的重要配套设施——“禾戽tian dei”。难能可贵的是,这户村民还完好地保存着,并且安装就绪——

正值晚稻收割时节,知青取过一把稻草,秀了一把“人工脱粒”——


说起当年在山沟田间搬移“禾戽(禾桶)”的经历,当年的小伙伴乐呵呵地为大家留下一张难得的照片——

如此的照片,如此的情景,令人感动,感慨不已!如若不是疾病缠身,我一定亲临其境,回味青春、世间百态……。

忆及当年在江西接触到的“田间脱粒”方式,苦苦寻觅古老原始的“禾戽”之余,我也搜寻着“脚踏脱粒机”的照片,因为它是当年使知青与村民摆脱千百年人 力甩打脱粒的第一代机械。虽经周折找到了一些,但总觉得不满意。近日插友“回乡”,适逢当地正在秋收,留下重返田间地头、回味挥镰脱粒的身影,也留下了脱 粒机的形象。

照片显示了“田间脱粒”方式下在田里运作的轨迹,虽然无法重现当年一台脱粒机六七个人“集体劳动”的场面,但依然可以看到,卧倒在地上的是两排已经脱粒的稻草,尚站立着的稻株则显示出收割操作面。而位于照片的中央,正是一台脱粒机——

插友在另一处还特地拍摄了这种脱粒机的特写——

这种形式的脱粒机,动力是人力、脚踏,从1969年进入云庄村算起,已经41个年头了!如今它尚未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在高低不平(相邻的两块田上下相 差可达两三尺)、大小不一(大的一块田可达六七亩约4000平方米,小的则不足一分地小于60平方米)、形状各异(几乎没有一块田是规则的几何图形)的山 间梯田里,这样的脱粒机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机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秋拌桶声
中秋过后,拍了农村这18副照片,张张直击心窝(2组)
宁波学研究→远古文化→长江下游最古老的稻作遗址
水稻收割
都说印度人落后,到底多落后?实拍印度人收割水稻,的确名不虚传
人工收割水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