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编织蓑衣纪实图片
 发表于 2013-6-5 22:42: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相机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
相机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
相机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
相机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
相机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
相机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
相机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
_MG_9914-1.jpg (190.18 KB, 下载次数: 0)
图文:蓑衣远去的农民雨具
正文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2012年06月27日06:16
来源:人民网
湖北日报讯 图为:做好的蓑衣
图为:缝制用的棕绳
图为:剪棕
图为:开始编织
图为:对编织完成的蓑衣锁边
文/图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陈开银
在恩施农村,若遇下雨的日子,你或许会看到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农民,在田地里劳作。
不同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蓑衣。同许多地区一样,恩施农村的蓑衣取材于棕树,多为褐色或者棕色带点浅红。
过去,蓑衣是农村家家户户必备的雨具。自然,编织蓑衣也成为农村所必需的一项手艺。
宣恩县李家河乡茅坡村56岁的陈洪权,就是编织蓑衣的匠人。技艺是他爷爷传下来的。现在,当地方圆几十里,只有陈洪权与49岁的兄弟会编蓑衣,“后生们觉得做蓑衣苦,也没前途,都不愿意学”。
日前,陈洪权介绍并展示了蓑衣的编织过程。
一套工具。需要大小不同的6根约长20厘米的撬针,剪刀(剪裁编制蓑衣所需棕片),油角(装菜油,供润滑撬针用),棕绳(缝制蓑衣的线)。
一些讲究。蓑衣要不透水,还要防风,一般得铺上10层棕片每一片棕,长约0.6米,宽约0.3米。“做成一件蓑衣,一般需120片棕,10个小时的工时。成本要两百元,人工费两百元”。
近二三十年来,更轻便的雨衣渐渐取代了蓑衣。“再过些年头,估计就没人用蓑衣了”。 陈洪权有点失落。 (来源:湖北日报)
展示“作品”
“绣”领花
抽棕丝。
搓棕绳。
用力编织。
编制针。
检查质量。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今年 77岁的黔江区中塘乡土家族村民满益财,14岁开始编织蓑衣,一干就是63年。63年来,他依靠这一传统民间工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也让编织蓑衣的技艺闻名于渝鄂湘黔边区。随着蓑衣这一民间产品的淡出市场,满益财成为当地仅有的一名还在从事蓑衣编织的蓑衣匠。近日,记者跟踪拍摄下了老人编织蓑衣的全过程。
蓑衣是用棕榈树皮制作的在劳动时穿戴的雨具,千百年来被当地土家人广泛使用,直到上世纪化纤和塑料材料制成的雨具出现,加上农村外出务工农民增多,蓑衣已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编织蓑衣是全手工操作,其工具为一把五齿铁爪、一个装油的羊角、一枚竹制的顶针,一根长约20厘米的钢针。蓑衣匠先用五齿铁爪将棕皮的丝抽出,搓成绳子作缝“衣”的“线”,再用整片的棕皮作“布料”,缝制时,蓑衣匠右手大拇指戴上顶针,右手腕系上装有润针油的羊角,然后一针一针地将棕片缝纫成“衣”。
几年前,年岁已高的满益财眼睛患上了白内障,但老人还是坚持每天编织蓑衣。一个月下来还能编织蓑衣10件左右。当地没有销售市场,他就运到湖北咸丰和本区的鹅池、邻鄂等地去销售。
让满益财无奈的是,由于蓑衣已没有了市场,当地的蓑衣匠均已改行,包括他儿子在内的年轻人都不愿学,使这门流传了千百年的民间工艺面临失传。
(首席记者 杨敏  文/图)
滨州贾流远——最后的蓑衣艺人(组图)
来源:齐鲁网 作者:宋清 我来说说  2014-12-15 09:36
关键词:滨州博兴 草柳编技艺大赛 贾流远 传承
[提要]在今年举行的中国·博兴第二届草柳编工艺传统手工技艺大赛上,锦秋街道湾头村村民贾流远编制的一件蓑衣让人眼前一亮,这件蓑衣不仅代表了我县悠久的草柳编历史,更让无数游客记住了这位执着草柳...
常见的蓑衣款式
贾流远给模特穿上他编织的蓑衣
正在编织蓑衣的贾流远
三五根长短适宜的茅草编一个结
蓑衣里面的连接层 一环扣一环
贾流远在比赛现场接受山东媒体采访
青箬笠 绿蓑衣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说一说蓑衣
编织蓑衣用的茅草
一把茅草表达贾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情谊
第一届手工编织大赛的获奖作品
冠军手艺传承难 让贾老忧伤
齐鲁网滨州12月15日讯(通讯员 宋清)蓑衣是人们用不容易腐烂的茅草编织成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古典名句,更是勾起人们对蓑衣的无限联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蓑衣渐渐退出了生活的舞台,现代人已经很少能有机会接触到蓑衣,更别提会制作蓑衣了。然而,滨州市博兴县湾头村,记者就有幸目睹了一位草柳编老艺人编制蓑衣的全过程。
据锦秋街道湾头村手工艺人 贾流远介绍 一件蓑衣用七八斤干茅草编织,打这个领口的时候,用料得稍微短点,大约40共分,下摆需要长一点,50共分,根据人体的高矮胖瘦定领口的大小。连接扣的编织太麻烦,每层扣撑开,形成菱形,它样便于放大和缩小。蓑衣有好几层,外边是防水层,里面连接层。
贾流远,今年已经63岁了,他从20多岁起就开始做草柳编,在今年开幕的中国·博兴第二届草柳编工艺美术品博览会--草柳编传统技艺大赛上,老贾编制的蓑衣获得了一等奖。老人告诉记者,蓑衣编织复杂费力,对技术要求较高,要编好这么一件,大概得需要七八天。虽说编制起来这么麻烦,但因为现在没有人使用蓑衣,所以它经济价值不高,这也就导致很多年来没有人愿意学习编制蓑衣。即便这样,40多年来,贾流远却从未放弃这门手艺,他对这种濒临失传的手艺也有些无奈和不舍。
贾流远还告诉记者“现在找个学习的,找个传承的,没有这个人啊,因为蓑衣价值低,别人出去打一天工,就是100多块钱,这是干壮工的,干技工的200多块钱,没人愿意去学习编织蓑衣。有时间的人都搞点有经济效益的,搞点市场上畅销的产品,这些传承的东西,大家不感兴趣。”
据了解,贾流远已经连续两年获得草柳编传统手工技艺大赛的冠军,可是冠军手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曾经,蓑衣这些老物件搭载着不少人年轻时的时光,但现在买回去确实很难找到用武之地,这既是贾流远的蓑衣所面临的状况,也是很多民间传统技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陷入的困境。
博兴电视台新闻评论员 杨仲春认为 对一些传统工具和工艺可以分类施策。有的经过改造、创新,可以保留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有的可以进行文化抢救,工艺可以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工艺制作过程的录像、录音、文字描述、绘图、出版等,使其保存工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样一些后人可以分享人类进步过程中的文化成果。二是有的工艺对后人的发明、创新、发展可能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总之,现代的文化都是历史文化传承积累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任何传统工艺都应以文化的观念去看待,以保护的态度,发展的态度去对待,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保护和传承。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43-3151234,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周宁蓑衣:“穿”越千年风雨(组图)
2013-10-10 08:15:54 来源: 福建日报(福州)有1人参与
分享到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诗人柳宗元一首《江雪》,让一位身着蓑衣、垂钓江边的渔翁形象,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诗中,还记述了另一个信息:蓑衣,由来已久,至今已“穿”越千年。
蓑衣,也称“棕衣”或“棕蓑衣”,多用棕丝编制而成,是最原始的雨具,具有久穿耐磨、不易破损、透气性好等特点。在周宁县礼门乡仕本、芹源等村,村民们至今还沿袭着从祖辈传承下来的蓑衣编制技艺。近日,笔者走进仕本村,探访这一古老技艺。
蓑衣编制,在仕本村已有上百年历史。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蓑衣使用十分普遍的
时候,全村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家以编制蓑衣维持生计。而后随着时代变迁,塑料雨衣、雨伞等现代雨具的流行,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民们已不再风雨无阻泡在田间劳作,蓑衣逐步淡出市场,蓑衣编制手艺也随之日渐消亡。目前,整个村子还在坚守的不过三四户人家,大都年事已高。
80岁高龄的李光铃老师傅,是其中一位。13岁时继承父辈技艺,走针缝线制蓑衣,如今已有67个年头。他的老伴陈友林嫁到他家后,跟着他也学了几手蓑衣编制的技艺,老两口夫唱妇随,坚守至今。
在李光铃老师傅的记忆里,当年蓑衣
盛行时,每年春节一过,村里的蓑衣工匠们就成群结队挑起行囊,走南闯北,挨家挨户给人编制蓑衣,足迹遍及连江、罗源、长乐、建瓯等地。那时,上门编制蓑衣,东家包吃管住,似座上宾。四天时间编完一件蓑衣后,他们再转到下一家,手头的活儿忙个不停,一年能编制七八十件蓑衣。直到快过年了,他们才揣着鼓鼓的腰包,陆续回到村里休整,生计无忧。
据介绍,蓑衣编制分上衣、下摆两部分,有10多道工序,皆为手工制作。制作完成一件蓑衣,一般要花费4至6天时间,需棕榈片100多张。一根比筷子略小的引针,
一盒用桐油浸过、用来润滑引针的棕丝,这就是编织蓑衣的全部工具。制作蓑衣,先要抽棕丝,用钉耙梳理成片的棕丝,抽丝,搓捻成棕丝绳备用。编织时,先做领子,这是蓑衣编制中最难也最耗时的一道工序,它决定整件蓑衣能否成型、结实,需耗时约两天时间。衣领制成后,再一片片拓展编制出肩部、背部。然后制作蓑衣下摆,拼接成一件蓑衣。
“编制蓑衣,看似简单,做起来难。”李光铃老师傅介绍说。但让他无奈的是,这传承了几代人的老手艺,如今他却是难得露上一手。
老人说,现在只有客人订购蓑衣,他才会去编制,一年也就10来件,大都拿去当演出道具或作为工艺展品,光景今非昔比。更多时间里,他则为寺院编制工艺简单的棕垫,在穿针引线间,回味往昔的似火光阴……
李光铃与老伴陈友林,夫唱妇随,编制蓑衣,坚守至今。
衣领是蓑衣编制中最难也最耗时的一道工序。
缝制一件蓑衣需棕线200多米。
 本文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非遗传承人]棕丝蓑衣编织技艺传承人吕汝财:一蓑烟雨渡平生
蓑衣
蓑衣:“穿”越千年的风雨
立居旧俗:蓑衣斗笠琐记
传统雨具:蓑衣斗笠
沂蒙蓑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