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古代的冰库规模巨大、冷饮种类繁多


  我国冰库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的冰库就已颇具规模,当时称之为“凌阴”,管理冰库的人则称之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这里的“三其凌”,即以预用冰数的3倍封藏。西周时期的冰库建造在地表下层,并用砖石、陶片之类砌封,或用火将四壁烧硬,故能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当时的冰库规模已十分可观。1976年,考古人员曾在陕西秦国雍城故址发现一处秦国凌阴,容冰量可达190 m3。当然,这还不是最大的冰库。

  为了保持藏冰的质量,古人还定期对冰库进行维修保养。据《周礼》记载:“春始治鉴,夏颁冰,秋刷。”郑玄注云:“凌,冰室也;刷,清也。刷除凌室,更纳新冰。”古人冬季藏冰,春天开始使用冰库,炎夏之际将冰用完,秋天清刷整修,以备来冬再贮新冰。这样年复一年,冰库去旧纳新,年年为人们贮藏生活用冰。

  隋唐时,人们又发明了深井贮冰法,使天然冰块的贮存期大大延长。当时人们利用打井的技术,往地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规制在八丈深以下,然后将冰块倒入井内,封好井口。夏季启用时,冰块如新。唐人史宏《冰井赋》云:“凿之冰井,厥用可观;井因厚地而深”,又云:“穿重壤之十仞,以表藏固。”当时八尺为一仞,十仞即为八丈,此即唐代冰井的建造深度。韦应物《夏冰歌》亦云:“出自玄泉杳杳之深井,汲在朱明赫赫之炎辰。”由于唐代的冰库多采用井藏法,所以唐人均称冰库为“冰井”。

  明清时期的冰库则称之为“冰窖”。冰窖亦建筑在地下,四面用砖石垒成,有些冰窖还涂上了用泥、草、破棉絮或炉渣配成的保温材料,进一步提高了冰窖的保温能力。冰窖以京城最多,而以皇家冰窖最为宏大。徐珂《清稗类钞·官苑类》记载:“都城内外,如地安门外、火神庙后、德胜门外西、阜城门外北、宣武门外西、崇文门外、朝阳门外南皆有冰窖。”此外,民间也建筑了许多小型冰窖,还出现了专门以贮冰和卖冰为业的冰户。这就使冰库的数量大为增加。

  古代无制冰设备,故冰库之冰均采自天然,史书中称“采冰”或“打冰”。为了便于长期贮存,对采冰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尺寸大小规定在三尺以上,因太小易于融化。《唐六典》卷十九就明文规定藏冰法,“每岁藏一千段,方三尺,厚一尺五寸。”《文苑英华》卷五零五《藏冰不固判》也强调:“苟亏六尺之样,遂阙三冬之备。”天然冰块最好是采集于深山溪谷之中,那里低温持久,冰质坚硬,正午时也不会融化,而且没有污染。《唐六典》卷十九载:“凡季冬藏冰……所管州于山谷凿而取之。”要采冰于山谷也并非易事,不仅要四方寻找,而且有时要采自很远的地方。唐人李胄《冰井赋》曰:“徒远自穷谷,而纳于凌阴。其道有恒,其迹无固。”同时,打冰块与挖冰库都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韦应物《夏冰歌》云:“当念阑千凿者苦,腊月深井汗如雨。” 清人富察敦崇《蒸京岁时记》云:“冬至三九则冰坚,于庭内凿之,声如磬石,曰打冰。”看来,古人为了建冰库、采冰和贮冰,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    

  冰库以北方建造者为多,南方受气候的制约,很少有坚冰大块,所以难于经营。据文献记载,古代藏冰最南到金陵(今南京)一线。到南宋时,北方的藏冰法才开始在南方逐渐推广,因地制宜建造冰库。宋庄绰《鸡肋编》卷中记载:“二浙旧少冰雪,绍兴壬子,车驾在钱唐,是冬大寒屡雪,冰厚数寸。北人遂窖藏之,烧地作荫,皆如京师之法。临安府委诸县皆藏。率请北人教其制度。”这是北方贮冰法南移的成功事例。由于南方冰薄,难以久贮,若遇暖冬,更难结成硬冰,所以当地人民巧运智思,创造了一些人工厚冰法。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五记载:“南方冰薄,难以久藏。用盐洒水上,一层盐,一层冰,结成一块,厚与北方等。次年开用,味略咸,可以解暑愈病。”这种洒盐厚冰之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古代藏冰已有多种用途,如祭祀荐庙、保存尸体、食品防腐、避暑冷饮等。《周礼·天官·凌人》载:“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盘冰。”指的就是冰的多种用途。“共夷盘冰”,系指用冰保存尸体,不使腐臭。古时,每值宗庙大祭祀,冰也是首位的上荐供品,不可缺少。冰盛鉴内,奉到案前,与笾豆一列,史称“荐冰”。当然,古代用冰量最大者还是夏日的冷饮和冰食。

  古代的劳动人民已能用冬贮之冰制作各种各样的冷饮食品了。从屈原《楚辞》中所吟咏的“挫糟冻饮”,到汉代蔡邕待客的“麦饭寒水”,以及后来唐代宫廷的“冰屑麻节饮”、元代的“冰镇珍珠汁”等,几千年来,冰制美食的品种不断增多。当然,古代能享受冰食冷饮、大量用冰的,多为权贵富豪。《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载有杨国忠以冰山避暑降温之举:“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难怪历代帝王和豪门富户都大力营建冰库了。

  尽管古代的冰库多为皇室和权贵所拥有,尽管用冰者多为上层社会中的人物,但冰库的发明和营造、藏冰的超群技术,则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并在中华民族的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我国古代的冷饮
       http://www.qulishi.com/news/201505/36504.html

  夏天吃冷饮,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古时候没有制冷设备,冷饮是从何而来的呢?
  《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藏之凌阴。”凌阴,即藏冰之冰窑。原来,古人是在寒冬时凿取冰块,存放到夏天来饮用的。到了西周成王时,皇家还专门设立了掌管冰的机构,,古人称冰曰“凌”,因此专门掌管藏冰和供冰事务的官员被叫做“凌人”。《周记·天宫冢宰》云:“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供)其冰鉴。宾客共冰……”从这段文字还可以发见,冰从“冰库”取出后,是放在藏冰储食的容器——“冰鉴”里,供祭祀和宴请宾客的。人们用冰块镇甜酒,并且还有一种用含樟脑香味的米和牛奶冷冻后制成冰糕的食谱,供皇室和达宫贵人一快朵颐。其时,不仅皇室储存大量自然冰,一些大贵族之家也这样做。《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就曾有记载,楚王想叫子冯当令尹(即后世之宰相),子冯看到当时政局不稳,对己不利,就用家藏的冰块置室内装病,后子南被杀,他认为时机已到,才当上了令尹。
曾侯乙墓出土战国铜冰鉴

  令人惊异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居然也有人造冰面世。据《列子》记载:“老子幼学于尹文先生,能翻驳(颠倒)四时,夏月造冰。”在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的春秋时代,夏月如何造冰,可惜史籍没有记载,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秦汉时期,皇宫中建造专用贮藏冰物的“凌室”。由于它和统治者生活关系密切,史籍中留下了不少关于凌室的记载。如《汉书·惠帝本纪》:“未央宫凌室灭。“汉代朝廷每年盛夏都要举行隆重的赐冰仪式,把凌室中的藏冰赐给文武大臣消暑。魏晋时、魏武帝曹操曾在漳水边上建造了一个装潢华丽、气势宏伟的冰井台,专用藏冰来降温。每逢酷暑天,曹氏父子常来此地“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大会墨客骚人,消暑且作诗赋,时人皆羡慕其风雅之举。
  冷饮冷食发展到唐代,花色日趋繁荣。如被大诗人杜甫推崇的“槐叶冷陶”就十分流行。诗人这样赞扬槐叶冷陶:“轻轻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迎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著,香饮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在唐代长安街头,更有做冰买卖的商人。宋人王铚的《云仙杂记》中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杜甫诗有“公子调冰水,家人雪藕丝”句。《杜阳杂编》一书中则专门具体介绍了冷饮制作法。当时的冷饮价格极其昂贵,除却富贵人家,一般百姓是很难与之结缘的。
  对于这种现象,野史上有记载说,这是因为杨贵妃患有“消渴病”(糖尿病),夏日要饮冰水,致使长安冰价日贵。其实这只不过是小说家言罢了。须知,唐玄宗以及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都有用堆积如山的冰块垒成“冰殿”消暑。可见朝廷的“冰库”的藏冰,是远非杨贵妃能够饮用得完的。
  由于当时冰作为消暑商品出售的价格极为昂贵,以致有一些商人以此囤积居奇。五代时王定保的《唐摭言》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盛夏天气,蒯地有人卖冰于市,过路人热不可耐,人人都想一食为快。却不料卖冰者自以为奇货可居,故意将冰价抬高,结果无人问津,不一会,冰反倒都融化了,终而异巧成拙,做了赔本买卖。
  冷饮成为普通食物,那是宋代以后的事情。据《东京梦华录》等古籍记载,当时的一些冷饮,通常是在冷饮中加冰,其种类相当繁多。如沙糖绿豆、漉梨浆、木瓜汁、卤梅水、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种加冰的茶)、香蕈饮、紫苏饮、荔枝膏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缩脾观、冰雪、沉香水等等。其实还盛行一种“甘菊冷陶”,它的制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后放进一些经过加工的甘菊作为香料,最后盛入器皿放在清凉如冰的井水中进行“冰镇”,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饮了。另如“沙糖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冷饮,也很受一般市民的欢迎。在当时首都开封还可以看到“当街列床凳堆冰雪”出售的商人,备有沙糖绿豆等,供人拌和饮用。一些古画如宋刘松年的《茗阅赌市》、宋书家的《斗茶图》,还以冷饮入画,可见我国宋代夏日冷饮已相当盛行,相当普及。
  传说,宋徽宗皇帝还因“食冰太过”搞坏了脾胃,经御医多方治疗无效,于是将民间名医杨介召入宫内。杨介遂用大理中丸为方,以冰煎煮,徽宗服后,病即豁然而愈。附带说一句,把冰用于医疗,始于唐代名医孙思邈,他在《千金方》中云:“以冰凌频熨”而“灭瘢痕”,其效为“良”。明朝李时珍,则用“夏冰”治疗“伤寒阴毒,热盛昏迷者”,开创了冰敷降温之先河。
  元代在冷饮制作中又有了创新和突破,连冰淇淋这样高级的冷饮品种亦初具雏型。元好问《续夷坚志》载:“冰水冬日结冰,小于芡实、圆结如珠……盛行以蜜水调之,加珍珠粉。”这就是冰淇淋的滥觞。为了保守制作冰淇淋工艺的秘密,元世祖还颁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淇淋的敕令。有的学者还认为,远在宋英宗时,冰淇淋的雏型就业已出现。当时人们将果汁调和各种奶汁,放上冰块,制成冰冻的饮品。宋代诗人杨万里为此还写有一首五绝:“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米盘底碎,雪向日冰消。”从上述记述看,亦可算是冰淇淋雏型。
  冰淇淋制作工艺的外传是因了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他离开我国时,元世祖把冰淇淋制作方法传给了他,并让他带回意大利。意大利王室将此种秘密保守了300年,后来从意大利传到法兰西,直到公元1550年,才由意大利一位妇女制成近代的冰淇淋。今天,在我国还有一些人以为雪糕是自西方传入的,其实这是一种历史的误会。
  冷饮在明清时期亦频具特色。在苏州,阊门外设有24座冰窖。寒冬腊月,窖主雇人戽水蓄于荡田,待冰结成敲凿于窖内。等到来年盛夏,用以加工冷饮,满足市民需要。还有其它天然冰用量很大的地方,每逢冬至三九“夜内凿之声如錾石”,彻夜不停。在暑气逼人之夏日,皇宫和大住宅内都陈设有“冰桶”,冰桶为木制,锡里,外有铜箍,约1.5尺高,2尺见方,上盖木盖,把天然冰摆在冰桶内降温。清朝官府还在路边施冰水,民间亦争相效法,视为善举。
  这一阶段,还制作了不少冷饮名品,如北京的冰镇酸梅汤,“调以玫瑰、木犀、冰水,其凉振齿”(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脍炙人口,连慈禧太后亦把它视作夏月喜爱之物。史载,1900年八国联军侵扰北京,迫使慈禧逃往西安。次年,在西安度夏日的慈禧,要吃冰镇酸梅汤,由于当地没有冰井,酸梅汤无法冰镇。幸得有人情急生智,想起离长安城西南百余里的太白山中有一岩洞,冰气彻骨,深不见底,内有多年不化之冰,于是赶紧派人到太白山取冰,这才满足了慈禧的需要。《燕京岁时记》还说,清廷在三伏天还给各级官吏广泛赐冰,由于数量很多,须工部颁给“冰票”,让各级官吏自行领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人夏冰夺天时
 海南日报  http://hnrb.hinews.cn/html/2013-07/15/content_16_1.htm
 
  古人采冰图

  晚清送冰图 (资料图片)
  位于北京北海公园附近的恭俭冰窖


文\ 海南日报记者 单憬岗

  冰在现代社会之种种用途,在中国古代无不齐备。古人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从冰的储藏、销售到使用,无不殚精竭虑。为此还发展出一整套用冰的管理制度和礼仪制度,其心思之缜密、规模之庞大,令后人叹为观止。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现代人坐在空调房内,常常感叹古人如何度暑消夏。其实,今人大可不必为古人担忧,古时不仅没有温室效应,气候宜人,而且古人也有自己的办法在夏天享受到天然冰块带来的清凉。

  冰库与冰器

  我国古代储藏冰块的做法究竟始于何时,现在还不能定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三月》中就有“三月颁冰”的记载。“颁冰”,即分配冰块。而夏历(农历)三月的中原大地已是春末,此时的冰一般只能是储藏的冰。《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当时的藏冰习俗。

  那么,古人将冰藏在什么地方呢?古书中记载的冰库类型可谓众多:凌阴、凌室、冰室、冰窨、冰窖、冰井等等。

  迄今,我们可以见到的最早冰库,是1976-1977年间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春秋凌阴遗址。此外,河南、河北等地都曾经发现过战国时期的冰井。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记载的挖井藏冰的事更多,规模也更大。晋人夏侯湛《大暑赋》中就有“寒泉潜沸,冰井腾沫”的句子。据《水经注》记载,公元210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冰井台高八丈……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隋唐时,人们又发明了深井贮冰法,使天然冰块的贮存期大大延长。当时人们利用打井的技术,往地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八丈深以上,然后将冰块倒入井内,封好井口。夏季启用时,冰块如新。唐人史宏《冰井赋》云:“凿之冰井,厥用可观;井因厚地而深”。”由于唐代的冰库多采用井藏法,所以唐人均称冰库为“冰井”。

  越往后世,冰库的规模越大。到了清朝,冰库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越前朝。据《大清会典》记载,北京城共设冰窖18座,藏冰20.57万块,每块冰的大小为1.5立方尺,重约80公斤。以最大的正阳门外的冰窖来推测,1座冰窖就可藏冰30000块,其体积至少在3600立方米以上,约相当于现代一幢5层4单元的住宅楼。

  冰库规模如此之大,自然必须有专门的盛冰器具才能取出使用。最初,人们使用的是冰鉴。由于从凌阴中取冰比较麻烦,所以一次会取比较多的冰,放置在冰鉴中,然后用小器皿装盛食物放在冰中。

  此外在皇宫中还要置冰祛暑。如今在故宫陈列品中还有一种古代“冰冷空调”供游人参观。这种器具木质,是一个方形的槽子里面有金属镶裹。下端有个孔,用来排泄融冰。这种冰箱主要功能不为食品保鲜,而是用来吸热以降低室温。它大约可容冰1立方米,吸热功效很好。

  另外还有一种“冰箱”,是供御膳房使用的。就是在容冰器具中做一个内胆,胆被冰包围,胆内食品可经久保鲜而不发霉。乾隆帝曾作诗云:“广厦无烦署,精盘贮碎冰”,说的就是这种方法。此外,宫中膳房常备冰镇水果一种是木制内镶锡片的冰箱,中置抽屉底部有孔和木塞,待水果用尽冰块融化时,可放水重新置冰再贮水果。

  冰用与冰礼

  古人煞费苦心地藏存冰块,其用途自然广泛。早在春秋时代,《庄子》就曾载:叶公子高问孔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说明古人常于盛夏之时直接饮用冰水以解暑热。此外古人还利用冰来配制冰冻食物,不仅藏存熟食、饮料等,也用冰藏存水果,以使其鲜美如初。

  其时降温祛暑的方法也很简单,即“用鉴盛冰,室一鉴以御温气、蝇纳。”《左传·襄公21年》载,申叔豫夏日以冰为床,穿皮衣躺在冰室的冰床之上。《吴越春秋》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

  古人还用冰镇来帮助新鲜食品长途运输。明代于慎行诗云:“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鲥鱼三千里路到长安用的是“冰船”,这是世界上早期的“冷藏船”。

  但也有人肆意挥霍。《开元天宝遗事》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他们又“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

  同时,古人还用冰来治病。《本草纲目》对冰的性味和医疗作用有专门的说明:“气味甘冷无毒。主治:去热烦,熨人乳石发热肿,解烦渴、消暑毒。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擅中,良,亦解烧酒毒。”李时珍还引用了这样一个病例:宋徽宗赵佶食冰过量,脾胃患病,久治无效。有医生进献“大理中丸”,此药宋徽宗已服用多次,未见其效。该医解释道:“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于是用冰煎药,徽宗服食之后果然痊愈。《本草纲目》还记载,热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

  在古人看来,夏日用冰是逆天时的,因此对冰的使用有专门的仪式。《诗经·豳风·七月》载:“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古人“献羔祭韭”的对象并不是天子的祖先,而是“司寒神”,这是在启冰时举行的一种礼仪,祭品用黑色的公羊和黑色的黍米。因寒气来自北方,司寒之神也是黑的,故称“玄冥”。“玄冥”也就是水神。

  由于夏冰难得,就成为君王笼络臣下的方法。《周礼》规定:“夏颁冰”,通过颁冰礼仪,冰块成为“礼”中的一部分,冰块成为最高统治者和部分大臣的特权,通过“礼”,进而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礼仪制度。

  史载,农历二月开冰之后,君王自可随时取用,然而未及颁赐臣下。到农历四月后,暑气渐盛,遂由管理藏冰之官员将冰分赐臣下以御暑热。凡享有禄位的命夫命妇以及老疾者,均可得到朝廷赐冰。

  冰官与冰商

  古代皇家用冰规模庞大,而且事务繁杂,因此需要专人管理。

  《周礼·天官·凌人》载:“凌人,掌冰。正岁,有十二月,令斩冰。”这里提到的“凌人”,就是周王任命的专门掌管取冰、藏冰与用冰事务的官员。每年农历十二月到正月(正岁),在凌人监管下,“冰者”(奴隶)被带往深山溪谷或江河冰面上凿取冰块。当时,凌人还有数量不小的属下,包括下士2人、府2人、吏2人、胥8人、徒80人,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管理机构。周代以后,各朝都有专职“掌冰”的官员,分别是“凌室长”、“凌室侯”、“冰井使”等;北宋甚至专门设置“藏冰署”,后改为“冰井务”。而采冰所役使的对象,西周是冰者,唐代则由专门的“采冰户”负责。宋代采冰,则是“役兵”。

  夏日炎热,冰的用途广、用量大。国家藏冰常常不足,慢慢地就会出现私家藏冰的“冰商”。据宋人所作《迷楼记》,宫中“美人各市冰为盘,以望(隋炀帝)行幸。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唐摭言》中也曾载:“昔蒯(洛阳西南)人为商而卖冰于市,客有苦热者将买之。蒯人自以得时,欲邀客以数倍之利,客于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这说明唐代也能在市场上买到冰。不过,《云仙杂记》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说明除了达官贵人,一般人无法享用。到了清代,《大清会典》明文规定:各级官府“如藏冰不敷用,从市采买”。

  冰商要想收藏冰雪,得有自己的冰窖。早在唐代,商业性的民间冰窖就形成了一个“特种经营”的行业。据记载,白居易诗名“动于闾阎”(打动普通老百姓),因此能够“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这说明当时经营冰雪生意的商家完全是民间背景,无论谁需要用冰,都可以到市场上买到。到了宋代,民间冰雪经营业十分发达。《东京梦华录》载:“(六月)冰雪凉水……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

  到了清代,冰窖可分为3种,即官窖、府窖和民窖。其中民窖是由商民设立,专门用于商业经营。到了晚清,由于夏季卖冰获利颇丰,每百斤冰价可达5两银子,有的商人又开始对府窖进行“承包”经营。再后来由于国库入不敷出,官窖纷纷转为“公私合营”或干脆改为民办了。

  此时在南方的宁波,甬江两岸和沿海地区,冰厂林立,季节性从事天然冰贮藏、挑运的当地农民数以万计。也带动了贩冰行业,成为冰贩的活跃场所。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嘉庆二年(1797年)新碑头帮有冰鲜船60余艘……甬江沿岸常有冰厂80余座,容量2.6万余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如何利用古建筑来避暑?
古人消暑:"冰官"掌管皇家用冰
中国古代是如何藏冰用冰的
《新民晚报·国学论谭》:冰鉴·冰窖·冰箱
有哪些中国历史冷知识?3
炎炎盛日,古人哪来的冰块趋避暑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