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颐夏居&融冬院(1)--杭州吴宅的消夏渡冬模式
心匠 2017-07-27 01:21:52
长江中下游地区属夏热冬冷区,夏天的防晒抗暑和冬天的防寒抗冻是同时需要面对的两个问题。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因为往往在夏天要屏蔽的阳光在冬天则变成了暖人的火炉,而冬天阴冷的背光面在夏天则是纳凉最好的去处。如果建筑可以像落叶树那样夏天浓荫密布,而冬天全部落光承受阳光的洗礼,那便是最理想的建筑了。
中国古代没有空调,天气的恶劣程度也绝不会比当代好多少,古人是如何度过酷暑,又如何扛过严冬,是值得我们当代好好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游历中逐渐发现了古代遗存的宅邸之中的颐夏居和融冬院现象。杭州吴宅即是非常精彩的一例。
杭州吴宅平面,出自刘敦桢版《中国建筑史》,最西路轴线已不存
杭州吴宅剖面,出自刘敦桢版《中国建筑史》
现存的吴宅虽大规模缩小,但其平面布局保持着明代的特点,注重宅院的通透性。根据平面图,吴宅的平面布局主要可归纳为中间住宅前后对应天井的单元模式的重复与变化。所有的院落空间都与相应的内部空间一一对应,有很强的规律性。
其中每个单元之间相互衔接的之时,对应所属的天井之间通过一定的对比(前后单元中天井的大小对比)相互结合,也使得空间产生了一定的递进感。每个单元的层层递进,也暗示了公共与私人空间的分别。此外,缝隙式的带状天井与白墙结合,产生反光,形成一种柔和的顶光效果。(宅子最后面的缝隙式的天井从窗子看,白墙与植物相结合,产生很强烈的画面感。)此外,吴宅的走廊使空间产生了趣味性。
前后天井的组织模式是明代典型的空间组织方式,南北向前后天井的存在使得房间的进深增大,夏季有更凉爽的室内环境。在南面,阳光照在天井的地面上,并反射向廊和屋里,漫反射光线柔和而不强烈,同时在廊与屋,廊与天井的交界处伴随着廊上的柱形成光与影交织的序列空间,为人的休憩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北向天井则为夏季午后纳凉提供了清凉的处所。而高高的白墙围着的天井,加剧了内向性的空间性质,使得天井空间融入了中国哲学独特的气质,而对于屋,廊或者天井中的人来说,这种强烈的内聚性给人独特的空间体验。
前廊都做成卷棚顶,这起到了良好的导风作用,在吴宅中前天井一般都大于后天井,这是利用烟囱效应,使前天井补风后天井拔风,从而为整个住宅提供良好的通风。比如祺祉堂的后天井作为整个轴线的结束处,被处理得极其狭窄,这种狭窄的空间更加剧了拔风。同样窄长的天井在四宜轩的后天井处同样出现了,这里在拔风的同时,光线的明暗变化充满着戏剧性的效果,这就像一线天,给处于此处的人无限的情趣。这种效果和别处的天井很不相同,相互间形成对比。
再仔细来看四宜轩的前后天井,这里的前天井变成了花园,而其他的天井都只是铺地而已,这两方面的对比和不同也说明了此天井组合单元的重要性,再加上它也是偏离轴线的处理,更能说明这处空间的等级比较高。此处的花园在非常小的空间中,构筑了水池,假山,铺地和植被,它们巧妙的组合起来,放大了这个花园的实际尺度,并为四宜轩提供了优美的人造自然环境。而祺祉堂的前天井南墙加厚的处理也暗示了后面空间的私密性。
虽然吴宅在总体上以前后天井为基本单元串联组合,两条轴线并进前进的方式很单调,但在不同的位置却有不同的处理和暗示,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和层次,这与现代建筑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在吴宅当中,两个基本单元交汇处形成了双分院。双分院的处理方式使得各个天井的功能明确起来,并且层次丰富起来。两个天井之间划一道墙,得一处大的天井分成两个天井,南面的那个服务于南面的屋,而北面的那个服务于北面的那个屋,但又用门相互连通。
双分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个室内必然携带了两个室外。这种模式在现存吴宅中没有找到特殊处。这种看似刻板的处理在笔者看来却隐藏着许多有待挖掘的智慧。是怎样的生活哲学影响了这种布局。如果将杭州的一些清代住宅拿来对比,也许能猜出一些蛛丝马迹。杭州的胡雪岩故居和郭庄是十分有名的两处私家宅邸。但在它们的住宅区当中,两房夹一天井才是主要的单元布置模式。笔者认为明代吴宅住宅单元布局模式的形式动因来源于对杭州地域气候环境的回应。撇开处处即可的春秋两季不谈。前天井是冬天生活的中心,是吴宅中的融冬院,而在夏天生活的中心场所则从前天井中转移到后天井。特别是在几处高大堂屋的背后,天空四围为高墙和屋宇所蔽。其尺度宽余,亦能融下多张桌椅,足可称作颐夏。衔接两者的即是室内和廊下。
了解了这一经典单元模式,吴宅的整体布局就不难理解。原吴宅有三进,但现存吴宅只分为东西两进,东进为主进,西进为次进,都围绕各自的中轴线对称布局。这也暗示着整个交通流线的主流线是两条平行并进的直线。
在这两条轴线交通中,天井无疑是整个交通体系安排的重心。以前后天井的的单元组织方式为基础,通过在南北方向形成串联式院落组合和东西方向上东西两进的并联组合,使得主流线清晰而明确。
以东进为例,在南北向轴线上布置着三个前后天井单元,并通过串联使得室外半室外室内室外交替着重复出现,使得空间的层次和梯度在南北方向上豁然排开。室内外的空间在相互渗透,同时空间的私密性也在空间的层递中不断增强。
但是西南角上的不对称处理和备弄的设置使得东进的交通流线打破了轴线对称的单调布局,使得空间的层次和趣味性更加强烈。
在横向交通上,东进与西进有四处联系,这四处联系的处理都有所不同:第一处联系在轿厅后天井与西进起头第一幢楼的后天井处,是利用了天井与天井之间创造的联系;第二处联系在载德堂前天井与守墩堂前廊处,这里从天井到廊下了四个台阶,这是东进天井与西进廊之间的联系;第三处联系在东井西侧备弄与西进肇星堂前天井处,是弄与天井的联系;第四处联系在东进西侧备弄与西进肇新堂后廊处,是弄与廊的联系。
前三处联系,都是由东进向西进直接开门,这也说明了两进的等级差异。第四处联系无疑是横向交通中处理的最精彩的部分,这里并不是像前面一样直接联系,而是做了很精心的空间序列引导,从锡祉堂的前廊上向西行,这里正对的西面墙上做了细致的布置,两条古老的明代凳子和一张桌子对称着靠墙布置,墙上还有两个相互对称的精致窗框的布置,这种布置和装饰正好作为向西行的对景暗示着新的转折。到达西侧的弄之后,转折一次。向北行,看到矮窄的拱形门洞,门洞暗示着新空间的开始,经过门洞后,第二次转折到达肇星堂的后廊,然后到达肇新堂的后天井中。这一处的东西两进的联系经过两次转折和节点引导。从天井到廊再到弄然后再到廊和天井,过渡自然,伴随着光线的明暗变化和空间开合矮窄的对比,使得此处的处理十分值得把玩。
天井做为一种空间布局模式,并不是独立出现的,在天井空间和建筑实体空间共同出现的之时,第三空间--走道空间的诞生。走道为天井和建筑实体之间的垂直穿行提供了过渡,使得不同的空间不再变得突兀和矛盾,而变得柔和而自然,可以说走道是天井与实体之间和谐的对话方式。
在吴宅中走道分为两种,东西向的廊和南北向的备弄,相互交织和联系着。绝大部分的廊由天井和房间实体之间的对话产生,而绝大部分的备弄由墙与墙的围合而生。但备弄在靠天井的墙上却向天井开设漏窗而借光,通过这种方式也使得备弄与天井的联系增强了。
廊伴随着前后天井,也产生了前后廊的形式,不同尺度的前后天井也使得前后廊在尺度上也存在着对比。前后天井服务于廊,廊又服务于房间。吴宅的前廊顶部都做成卷棚顶的形式,更利于导风,后廊较窄,因此并没有独立的顶,而是依靠檐挡雨。廊的出现在满足交通联系的同时又是人停留休憩的绝佳空间,吴宅的前廊都很宽,满足了人需要室外空间却又需要庇护的心里需求。它也使得内向性天井空间的使用和层次增强了,同时也使得室内外的界限变得模糊,将室内外空间巧妙的融合了起来。
西边的短弄成为了东进和西进横向联系的枢纽,组织了两处通向西进的入口。而东进东边的长弄上通过一些节点的处理和盆景的布置以及光线的处理使得备弄便得不再枯燥而单调。在南端备弄结束于一个大花园,在北端备弄终止于一个直跑楼梯,在弄的中间通过三个拱形门作为节点划分区段。备弄在楼梯处结束之前,被放大并向天井借光,这处形态变化同时也是备弄空间明暗对比的变化。备弄与前廊交接的地方空间一般都被放大,这也是此处变成停留与休憩性空间的暗示。
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将关注点再次回收到吴宅中比较特殊的入口单元。
从岳官巷进入吴宅的大门,先是进入了一个小天井,这种进宅先进天井的做法是江南民居中最常用的。站在天井中呈现在人面前的便是敞开着的轿厅(这里轿厅也是承担了门厅的功能),以及透过轿厅后柱廊后面的后天井。人好像刚刚在欣赏入口天井的光线的美妙之中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已经迈进了轿厅之中,而当他以为他在轿厅之中的时候,他却已经在后天井中了。
这种不知不觉的体验与惊讶是如何到来的呢?在前天井和轿厅之间有一块檐下平台,这块平台作为两个空间之间的过渡使得天井与轿厅的衔接显得那么自然而不经意,也不知不觉的起着引导作用。在轿厅与后天井的过渡地带,檐下的平台缩成了75厘米,这样前平台与后平台在尺度上形成了对比。室外(前天井)--半室内(前平台)--室内(轿厅)--半室外(后平台)--后天井(室外),空间的层次和梯度在室内室外不断的转换当中出现,并使室内外融为一体,相互渗透。同时,这个层递式的序列也暗示着轴线的存在,轿厅两边的同样大小的服务房间更加剧了这个序列的轴线对称的布局。
进入后天井之后,这种序列和引导被后天井内的漂亮照壁短暂结束,照壁作为入口的对景和这个序列的节点使得前天井的人被吸引着停留下来。而后天井中看似不经意布置着的西北角上的一处小竹把人视线引向那里,提示着通往西面一进的门的存在。
同样的,东北角上的转弯台阶又在提示着通往北面和东面的入口的存在。站在前天井中只能看到后天井中的照壁,后天井中的三处门这时候是隐藏着的,而这种隐藏提供了发现的趣味性,随着人不断向前进,首先呈现在人面前的便是西北角上的偏离轴线的台阶和门,然后才是其他两个门,台阶的长度,视线中出现的先后,入口提示的不同处理,以及位置,都在象征着后天井中这三个入口的等级,同时也是在暗示着后面空间的等级性。
轿厅的后门在轴线上,后天井中通向背面的入口在偏离轴线的位置,人需要经过转折才能进入北面,这种转折的引导更增加了此处的趣味性。
入口前后天井的单元组织方式可以说是对整个吴宅基本单元组织方式的暗示,而它所存在的轴线以及轴线的偏离也在暗示着吴宅整体中轴线对称,局部不对称的空间组织方式。
纵观整个吴宅虽然全部为天井与后天井的的单元模式,但其他各处全都是前天井的尺度大于后天井的尺度,而唯独这个主入口序列处的单元与众不同,前天井在尺度上比后天井要小,这似乎是对主入口部分的强调。另一方面此种做法也是对轿厅后天井的强调,这一处天井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作为交通枢纽,联系了三个方向的流线,起着分流中转的功能,在整个吴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初写于2008年夏天,删节并修改于2017年7月26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图书馆
“蟹眼天井”
中式设计大师刘中辉先生谈老北京四合院庭院的设计讲究
农村建别墅,这13款别墅设计你看过吗,豪华体面、经济舒适型都有
160个单元入口,啥样的都有!!
【植物设计】空间营造与种植方式基础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