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

一、两个数字

两个数字。一个是中国人均读书4.5本,一个是一个月读书10本。

前一个数字颇为无聊。统计学的一些结论有时总给人一种无力感,太泛,泛到人实在是不知道这个数字反映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比如人均读书4.5本。

人们很快会得出结论,说明中国人不爱读书。可是抬头看看周围的人,似乎事实情况又不是这样。大家地铁里公交上咖啡馆里,实体书电子书,ipad、kindle、汉王却又看书看的不亦乐乎。难道是统计学结论出错了?

显然不是。这个数字涉及很多因素,比如中国人口基数大,比如城乡差异,比如公共图书馆普及程度等等。数字的外延可以缩小些,比如中国广东省广州市20岁——30岁男性和女性2012年人均读书XX本和XX本。至少这样的数字反映出的现象更为具体,研究目标更为明确。

第二个数字是源于前段时间微博的一个讨论:一个月读书10本算不算多。这是一个比统计结论更为无聊的问题讨论。

首先,10本算多又如何算少又如何?又不是去饭馆吃饺子,20元一盘饺子,端上来只有12个,你可以一拍桌子气势十足的对老板喊,隔壁20元一盘饺子15个老板你们抢钱啊!书籍真心不是饺子包子,多少的问题没有什么太大的讨论价值。读的多不表示有多智慧,读的少也不表示有多愚蠢。读书还是重质不重量。

同样的,一些出版社和购书网站经常搞活动并号召消费者晒书,以达到宣传作用。于是经常有这样的微博,50几元买了这么多书好划算啊啊啊啊!顺便附上开箱照。每每刷到这样的微博就觉得嘴角抽搐眼皮子跳。

有一个关于读书成本的公式,出处不可考证。大约是:书籍的成本=选书的时间+看书的时间+书籍本身的价格。假如如袁枚所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买回后束之高阁,那50几元的花费等于买了一堆废纸,实在是——亏死了!

其次,何为书?如何定义书,读10本网络小说可以说是读了10本书;一套柯南漫画60几本,几天读完也可说读了60几本书,花一个月啃完资治通鉴,也是读书。
提出这个话题的这位朋友并不是想炫耀自己读书破万卷,而是希望现代人能够利用碎片时间,比如等公交坐公交的时间多读些书,人均4.5本,实在是有点少。出发点虽好,方法也很好。但还是要回归定义上来讲,为什么?因为有些书适合通读,有些书适合细读。你可以在公交上读完一本《动物庄园》,翻完一本几米画册,却不可能在公交车上啃完一本《史记》。

更何况,读书有风险,行为需谨慎。生活白痴如笔者我曾经在等车坐公交的时候拿着手机看道长的《常识》,其结果就是坐车到半路被司机赶下来了,因为一时分心上了短线,车是到站了不过我还没到站。

二、怎么读书?

怎么读书?当然是用眼睛读。问题是要不要读全书,读完书?书当读几遍才算读透书?

年少无知的时候不放过每一本流浪到自己手上的书。但有时读完又会后悔不已自责浪费时间。成本花出去,收益却很小。道长有一次在节目里介绍一本书,对其的评价是——“烂书!真的是烂书!”但是为了平衡安慰自己其实读它还是有些价值的心理,便会从其中找些颇为收益的东西,勉强自己读完全书。

我终究是不如道长那般爱书,也是自己太过势利,一本烂书到自己手里,勉强阅读三两章后便会丢在一边不再理睬,这当然可能会错过一些好书,总有些书籍后面的章节更为精彩。不过大多时间却剩下许多时间给更好的书。还是上面那个公式,是不是读完全书,全在衡量成本你付不付得起?亏本你输不输得起?生命短暂,时间有限,得失之间自有衡量。

好书当反复读,百读不厌。有些书翻过一遍,便知去留。我总喜欢分类,把自己看完的书分为看完丢一边类,看完不错类,时而翻看类和好书反复读类。

第一类自然就是看完丢一边。每次买的几本书里,总有那么一两本书是作者写的“满纸荒唐言”,看的我这个小读者是“一把辛酸泪”。好在广州总是有些换书捐书的公益活动,书籍的出版必然有它的受众群和消费群体。虽然我不是有缘人,但并不代表其他人也不是。发挥它们的价值,找到它们的伯乐,总比打捆当废纸卖掉的好。把它们拿去换自己更为感兴趣的书,不知道于我而言算不算是扭亏为盈?

第二类多为小说。看完就看完了,也没然后了。

第三类多是些自省类书籍。做上标签,平时没事翻翻,自我反省下,看看老毛病有没改好的迹象。还有部分是材料类书籍,时而总是要查一查。

第四类书便需要反复阅读。如果问几遍能读透?答案是永远都读不透。以为已经读懂了,等待几年后再去阅读却又有新的体悟,就像小叮当的魔法口袋,每次伸进去都会有新的东西,不变的是每次都是一种惊喜。

读书有两重境界,一是由薄到厚,再是由厚到薄。年少无知时以为自己读书万卷能知天下事,逐渐年长后才惊觉自己无知幼稚甚为可笑。朋友偶尔笑闹说,大学时候看你还挺机灵一丫头,怎么这些年读书读的都快成木头了?能不成木头吗?总是以为读完一本便能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发现问题没解决,反而引发更多问题,盘根错节,愈发糊涂。以前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现在惊觉自己是真的啥都不知。套句人生山水论①,以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现在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三、选书

信息发达的今天,选书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各大书籍在线销售网站都会有各种销售排行榜。豆瓣等一些网站上也会有推荐书籍。一些名人微博,诸如蔡康永、陈文茜,每到年底也会开出一个书单推荐给读者。许多出版社和出版社主编们在微博上也会定期推荐新书。

当然如果考虑到这些前辈们有些是因为人情交情有些因为商业利益而不可信,或者是品位有所不同的话,那就自己选书好了。

作为龟毛颜党一枚,选书标准极为简单。喜欢的作者的书首选,比如周国平;喜欢的出版社的书首选,比如三联中华书局。这样龟毛当然会造成遗珠之憾。于是接下来的标准便是,书封面好看的首选,比如《西窗随笔》;书名起的能引起兴趣的首选,比如《小妾史》。林林总总下来,总会淘出些冷门却极为有趣的书,当然也会淘出些内里挠心外在挠墙的书来。

有时自以为是先入为主归类为无聊的书,待他人推荐之后闲来翻阅却惊喜连连,慨叹险些失之交臂,幸甚幸甚。于是乎选书变成了一种冒险投资,反倒成了另一种书趣。

①人生山水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非山,见水非水;见山复山,见水复水;见山自山,见水自水。乃人生四重境界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本的选择-读书方法
什么书看了可以提高逻辑分析能力?
读几本读不懂的书
假装爱读书
不愧是央视推荐,读完神清气爽#书籍推荐#每天书单#好书推荐
如何在10天快速读透一本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