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洱海油鱼-油四须鲃
体厚稍侧扁,背、腹缘稍隆起。口亚下位,深弧形。眼较大,侧上位。眼间隔平,眼间距约等于吻长。须2对,均大于眼径;上颌须后伸末端超过眼球中部之后,口角须末端后伸超过眼后缘之下方。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刺长等于眼后头长。背鳍起点位于鼻孔至尾鳍基部的中点。臀鳍后伸末端不达尾鳍基部,其起点至尾鳍基部之距离略小于至腹鳍基部之距离。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的下方,距胸鳍起点略大于距臀鳍起点,其末端后伸不达臀鳍。侧线中段略下弯,侧线鳞37枚。体长110mm。喜生活在湖岸岩洞。个体小。体长48mm已达性成熟。体含脂肪多,当地视为珍品。上市数量少,且季节性强。近20年来数量极为稀少,为稀有种,亟待保护。仅分布于我国云南。[1]
大理洱海美食清蒸红尾油鱼做法
故乡的油鱼洞
2010-12-17 阅读:49 出处:大理日报A3版 作者: □ 赵守值
离我老家挖色村南约一公里的地方,有一条云遮雾绕,山崖陡峭的东瓜箐,箐口西边不到百米的玉案山下,有一个幽深的溶洞,洞口离洱海只有丈余,一年四季都有一股温暖清澈的泉水从洞里涌出,缓缓注入洱海。洞口高约四米,宽约两米,水深两米多。春夏时节水量较小,无鱼可捕。到了秋天,随着连绵不断雨水的降落,水量猛增,洱海里数量并不太多的油鱼,就像迁徙的动物一样,纷纷游入洞中,所以洞就被人们称为油鱼洞。
洱海油鱼学名为油四须鲃,主要栖息于洱海东岸的岩洞或附近水域。秋冬时节进入洞内,产卵繁殖后代。主食水生植物和丝状藻类。个体比较小,成熟的油鱼,一般只有五六厘米长,最大的也很少超过10厘米。
油鱼虽小,却是洱海里最珍贵的鱼种之一,条条油溜溜的,内脏肠肚皆白,全是脂肪。煮鱼从不放油,用清水烹煮,加盐巴、辣椒面和少许花椒面,放入当地特制的砂锅里烹煮半小时左右,鱼汤中就滚动着一层黄亮亮的鱼油,这时再放进一碗白嫩嫩的豆腐和葱花芫荽,再炖片刻,一道美味佳肴的油鱼菜就做成了,白家人称油鱼豆腐汤。油鱼汤味美下饭,人们吃饱了还想吃,所以当地有“吃了油鱼,撑坏肚皮”之说。
在洱海水域内,油鱼种群数量都不多,平时用什么捕捞方法都难以捕捉得到,但一到秋冬时节,由于雨水充沛,大山喝饱了水,洞内水量大增,水中各种腐化物和微生物大量增加,为鱼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加之洞内流出的水,温度要比洱海水高两三度,而油鱼又最喜欢在这种温度下生活和繁殖。所以,一到秋冬时节,洱海油鱼才纷纷聚集在一起,成群结队往洞中游。
在这个时节,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洞捕鱼的,千百年来,只有一个姓杨的家族世代相传,在洞口守候捕捞。据说这家人是大理国时期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的后代,洞是杨干贞赐袭给他们的。直到解放以后好多年,这家人都一直在洞口守候捕捞。
这个油鱼洞是个洞大口小的深水岩洞,洞内水流四通八达。据历代捕鱼者观察,这里之所以盛产油鱼,是因为水下有一个特殊的环境,玉案山大部分是石灰岩,由于明河与暗水的洄流运动作用,把岩石吞噬成犬牙交错的“石林”和“蜂窝”石洞,洞内石苔丰富,适宜于油鱼的生活和繁殖。这里穴深水暗,有众多的“蜂窝”石洞和“狼牙”石林群落,每当敌人来犯,油鱼施展自己小巧精灵的行动,前奔疾如飞箭,后退速落逝影,霎眼间,个个躲进安全窝里无影无踪。人纵有十八般捕捞工具也难进洞捕捞。所以,这里才成为油鱼赖以生存的宝地。
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虽无法进洞捕捞,但捕鱼人自有办法让鱼就范。他们利用油鱼每年秋冬季节洄游进洞的规律,用竹篾编制了一种口极宽大成喇叭形,中间逐渐缩小成葫芦状的鱼笼,再在葫芦中间细颈上编一圈成漏斗状的篾齿,鱼一旦游进去就再也无法出来。一到捕获季节,渔民潜入深水,将鱼笼固定在并不宽大的洞口,这样成群结队从洱海洄游进洞的鱼们就不知不觉地钻进鱼笼,再也无法逃脱,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捕鱼期限,每年只有从农历的九月至十一月三个月的时间,年产量只有500千克左右,平均每天捕获的鱼也只有5千克左右。所以,外地人很难吃到油鱼,当地人想吃,也是天一亮到油鱼洞才买得着。
进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由于洱海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水位不断下降,从油鱼洞里流出来的水量也日益减少,油鱼洄游繁殖的场所遭到严重破坏,总量急剧减少。后来油鱼洞附近的村子批房地基,油鱼洞被炸毁填埋封堵,油鱼就失去了特殊的生活环境。就这样,在洱海里生活了不知多少世纪的油鱼也逐渐消失。油鱼豆腐汤这道美味佳肴也就成为洱海边上人们回味的历史。
油鱼洞
油鱼洞在洱源县沙坪渔潭坡,东面和洱海相通,有外洞和内洞,内出泉水,夏凉冬温,饮之清凉爽口。外洞出产油鱼,长5厘米左右,形如小鲤,色金黄,每年农历八月出,十月止。该鱼油脂丰富,味道鲜美,是洱海的特产。
内洞呈圆形,直径20米左右,深10余米,水和外洞相通,出产丙穴鱼,小者一二斤,大者五六斤,形如鲤,平时生活在岩洞中,雷雨季节始出,此鱼油多味美,也是洱海的特产。油鱼洞是洱海的胜景之一,历代多有名流游览该观景,明代状元太史杨升庵在外洞壁上题留“丙穴”二字。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记道:“油鱼洞在庙崖曲之间,水石交薄,崖内逊而抱水,东向如快,崖下插水中,崆峒透漏。每年八月十五,有小鱼出其中,大亦如指,而周身俱油,为此中第一味,过十月,复乌有矣。”
云南洱海短期内难恢复一类水质 已投30亿治理
2010年08月03日
中新社大理8月3日电(记者 刘冉阳 赵书勇)“洱海全部恢复一类水质至少还需要投入30亿人民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何金平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地政府近10年来虽然已投入近30亿资金治理被污染的洱海,但洱海水质恢复为一类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大理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洱海边缘不断涌现的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洱海水质不断下降,当地的渔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据了解,1996年和2003年,由于严重的水污染,洱海两次规模型暴发蓝藻。
今年45岁的杨子虎是在洱海边长大的土著渔民,在他的儿时记忆中,洱海的水清澈见底,水面澄亮如镜,湖中鱼虾成群,海菜等海产品层出不穷。湖内以大理裂腹鱼、大理鲤、祀麓鲤、大眼鲤、洱海四须鲃、油四须鲃等为主的土著鱼,年捕捞量在750~1500吨,一直是当地渔民的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
蓝藻暴发,进一步恶化了洱海的污染情况,洱海水质一度达到三类以下劣质水,洱海区域内的土著鱼类遭遇了生存危机,甚至有的鱼类至今没有恢复生长,整个洱海的水生态系统遭受重大损失。“现在湖里的青鱼、白鱼都很少见到了。而这里的“鱼魁(裂腹鱼)可能再也见不到了。”看着500亩洱海水域,杨子虎发出了这样的叹息。
为了恢复洱海的水质,当地政府加大整治力度,并对洱海进行封海禁捕。据何金平介绍,近10年来,当地政府已经投入了近30亿资金进行洱海生态系统的恢复,洱海水质得到持续稳定的改善,已成为中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据统计,今年1—6月份,洱海水质有4个月保持在二类,2个月保持在三类。“8月1日举行的洱海开海节已成功举办了8届,每年近10000吨的捕捞量从另一个层面也证明了洱海水污染治理的成效。”
何金平也坦言,“洱海要恢复一类水质,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告诉记者,整个大理、洱海流域的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需要洱海还原到清澈见底,至少还需要30亿左右的投入。
洱海位于云南大理市区的西北部,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洱海北起洱源,长约42.5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9.0公里,湖面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达20米。每年洱海的渔业生产可达到10万吨,每年可以为大理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提供5亿立方米的水源。被大理人称为“母亲湖”。(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淡水鱼观赏图集(二)
泥鳅 (鳅科)
鳡鱼
一年四季如何给金鱼换水的方法
灯鱼全面介绍(附已知171种灯鱼图鉴)【高清美图】
吐血整理,100种热带观赏鱼大全!(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