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鳇鱼
百科名片
  
鳇鱼
鳇鱼主产于黑龙江水域,身躯庞大,一般体重50~100公斤,大者可达1000公斤以上,为大型食肉性鱼类。以其寿命长,身体大,食量多,力量强而著称,被誉为“淡水鱼之王”。鳇鱼全身是宝,肉厚刺少,味美而鲜,唇制鱼唇,骨制鱼骨,鳔制鱼肚,鳍制鱼翅,鱼料制酱,皆为水产珍品。
中文学名:鳇鱼
门:脊椎动物门
纲:鱼纲
目:鲟形目
科:鲟科
属:鳇属
物种特征
鳇鱼体长约2米,最大的可长达5米以上。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口下  
鳇鱼
位,宽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须2对,内侧的须稍在前方,外侧的须较后。眼小,距吻端较近。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彼此愈合,全体被纵列的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刺。背骨板1行,较大,10~16块,位于背部正中,从头后直连尾鳍。背、腹侧骨板各2行,背侧骨板32~46块;腹侧骨板8~12块;腹鳍基部之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2块。身体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43~57,位于后方;臀鳍26~36;其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表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黄色,侧骨板黄褐色。  生活于大的河流中,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涡处。捕食其他鱼类。分布东北,黑龙江尤为常见。
鳇鱼的卵有毒,误食会导致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严重的会造成瘫痪。
物种演变
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  
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有水中“活化石”之称。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鱼类,能活50年以上,现仅存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之中。  鲟鳇鱼——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是鲟鱼和达氏鳇两种鱼类的总称,人们常将两者相提并论,称鲟鳇鱼,成年鱼的体重可达1000公斤,是我国淡水鱼类中体重最大的鱼类。鲟鳇鱼因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因而具有“水中熊猫”的美称。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鲟鳇鱼认定为濒危物种。
名称由来
乾隆年间,剽悍的赫哲族人捕获了一条古怪的大鱼,当时,谁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感到非常惊奇。按照当时的惯例,凡是民间珍稀的物品都要送到京城献给皇帝,所以这条“大怪物”就被当地的渔民从祖国的边疆黑龙江,经历了千辛万苦,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送到了京城。当时的文武百官谁也叫不出这条大鱼的名字,谁也没见过它,只能根据检验的结果,认为这鱼肉不仅无毒,而且是上等的美味,于是御膳房赶紧做一盘美味的大鱼肉,请乾隆皇帝品尝,乾隆皇帝品尝了一口,顿时龙颜大悦,并赋诗一首。旁有大臣称赞并请皇上给大鱼赐名。这时乾隆想了想说,这条大鱼是目前发现的淡水鱼中最大的鱼,可称作鱼王,从今儿起它作为皇家贡品,每年要进贡,为皇家作贡品的大鱼王就叫鳇鱼吧。这就是鳇鱼名字的来历,从那时起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生活习性
鳇生活为于江河中下层的鱼类。常年栖居于淡水,不作长距离洄游。喜生活在大江夹心子、江岔等水流较缓慢或者是急流漩涡处的砾粒质和砾质水底。不喜群集,常分散活动。风大和涨水时游动异常活跃,常见有翻滚跃动的现象。退水时活性较差。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初春开始向产卵场洄游。
生长繁殖
性成熟需16年以上,体长1.6-2米时,才能达到性成熟开始繁殖。产卵期为5-7月份,水温为15-17℃,产卵在水流平稳、水深2-3米的砂质江段处,卵粘着在砂砾上。其怀卵量依鱼体大小而不同,一般为40万至300万粒,卵巢重量多为17-38公斤左右,大型个体的卵巢重达75公斤。成熟卵呈灰黑色,每粒似豌豆大小。鳇的幼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水生昆虫幼体为食;一龄后转食鱼类。鳇的食量相当大,它的肥育期正值大马哈鱼溯河而上,常窜入鱼群中捕食大马哈鱼。有人曾解剖一尾250公斤重的鳇鱼,发见其胃内食物竟有15公斤之多。生殖期间停止取食。
保护级别
根据资料,至19世纪末,黑龙江的鲟和鳇的资源几乎尚未开发利用,自然存在的种群数量较大。从20世纪始,一经开发捕捞,便存在捕捞过度问题,资源遭受破坏,产量急剧下降。本种个体大,性成熟年龄甚迟,加上幼稚鱼期成活率特别低,补充群体数量小,恢复期缓慢。种群资源由于滥捕亲幼鱼而致使处于易危状态。 濒危等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等级:濒危(EN, Endangered)  保护:多年来,黑龙江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为了保护鲟鳇鱼种群资源,曾采取了就地保护,实行禁捕期,建立保护区和人工增殖放流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开展了大量增殖养护工作。7月2日,农业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中国北极———黑龙江漠河联合举办中俄边境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至此,黑龙江省共向黑龙江水域放流各种规格的鲟鳇鱼幼鱼984万余尾。
黑龙江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起步于五十年代,是从1956年投资兴建饶河县大马哈鱼人工孵化放流站开始的,当时主要放流人工繁育的大马哈鱼幼鱼;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又开始少量鲟鳇鱼人工繁殖放流试验;进入九十年代,1991年哈尔滨市首次向松花江放流37万尾鲤、鲫鱼苗种获得成功后,逐步在全省推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尤其近几年,该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在2001~2009年期间,该省共计放流鱼类苗种4.81亿尾,其中国际濒危物种鲟鳇鱼203万余尾,放流品种有10多种。  中国黑龙江鲟鳇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在50年代末即已获成功。勤得利施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于1988年建成竣工,1989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并在黑龙江勤得利农场江段少量放流。黑龙江省先后建设鲟鳇鱼放流站五处,大马哈鱼放流站两处,滩头雅罗鱼放流站一处,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两处,施氏鲟和达氏鳇原种场各一处,即勤得利施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抚远县大马哈鱼、鲟鳇鱼放流站,东宁县大马哈鱼、滩头雅罗鱼放流站,黑龙江省萝北鲟鳇鱼放流基地,黑龙江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哈尔滨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中试基地、达氏鳇原种场和同江市津街口鲟鳇鱼放流站。这些机构为黑龙江省渔业资源保护,特别是珍稀、名贵和濒危物种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新闻
2010年9月5日,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乌云镇胜利村扬氏兄弟在黑龙江打鱼时,捕捉到一条500多斤的大  
鳇鱼
鳇鱼,这条鳇鱼长约3米。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有水中“活化石”之称。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鱼类,能活50年以上,现仅存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之中,据村民介绍这条鳇鱼能卖到15万元左右。 [1]
参考资料
1
黑龙江伊春渔民捕获重达500斤鳇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黑龙江的鲟鳇鱼
鲟鳇鱼
黑龙江人年夜饭有一道名菜,大马哈鱼籽,这道菜不是谁都能做好的
江边放生有讲究:放生最好别选鲤鱼你知道为什么吗?
20180218周日杂谈002-物种保护-鱼类人工增殖放流
西藏羊卓雍措里的鱼多达8亿公斤,随手就能捞到,为何无人敢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