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齐鲁古代建筑艺术之美

 

齐鲁古代建筑艺术之美

张英基

摘要:齐鲁先民自古以来就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从雄伟壮丽的齐长城、齐都宫殿广厦,到多姿多彩的民居;从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到奇巧别致的宝塔古桥。千百年来,齐鲁人继往开来,博采众长,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关键词:齐鲁  古代  建筑  艺术

 

建筑是由建筑材料所构成的空间形式,它把人们的情感或观念凝固在一座固定不移的空间结构之中;它是一门象征艺术,它能象征性地表现出设计者与建造者的观念、情感与精神。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方面,齐鲁先民自古以来就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从雄伟壮丽的齐长城、齐都宫殿广厦,到多姿多彩的民居;从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到奇巧别致的宝塔古桥。千百年来,齐鲁人继往开来,博采众长,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齐鲁早期的建筑艺术

 

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产物之一,在人类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建筑文化的出现与发展,而建筑文化的发展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上古时代的人类建筑,大致经历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巢栖”、“穴居”,中期的村落建筑和晚期的城堡建筑三个阶段。

从原始建筑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东夷人的居住环境已形成规模较大、结构布局有序并出现了房屋密集的村落建筑。现今考古发现的明确属于住宅建筑的遗址,始于大汶口文化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发现并公布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东夷人住宅建筑达六十九座之多。例如,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五座、长岛北庄遗址四十四座等,其房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是属于半地穴式、平面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建筑。(1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东夷族的住宅建筑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出现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村落建筑。例如,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现存村落面积约八万平方米;潍坊姚官庄遗址,总面积达15·75万平方米;日照两城镇遗址,整个村落面积达55万平方米,比现在的两城镇还要大得多。这一时期的村落建筑,大多是一面、两面或四面都有村落相邻,很少有相距遥远、孤立的居住点。从东夷族这些村落建筑分布的广度与密度情况看,大体说来,与现代村落的居住情状颇有些类似之处。据不完全统计,在齐鲁现已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房基建筑遗址达五十八座以上。这些建筑的基本特点:其一,台基式建筑开始出现。由半地穴式建筑,发展到地面起基建筑;又由地面起基建筑,发展到台基式建筑。这是夯土建筑的开端,是东夷民族在土建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其二,墙基坚固。这一时期的建筑,普遍采用了挖槽立柱起基的构筑方法。在墙基四周加石块、设护坡加以保护。其三,地面与墙壁多用白灰面,光滑平整、洁净美观、坚固耐久。其四,两面坡式的屋顶。由遗址柱洞的位置和土墙的遗存,考古推测,这一遗址的屋顶为中间高,两面为坡式状。总之,这类台基式建筑,“由台基、土墙、护坡、室内陆基构成的地面住房,不仅比先前的地面建筑有重大发展,而且在技术上已见以后的台基式土木结构建筑的端倪,从而显示这个时期的重大进步”,“尤其是台基、护坡和室内陆基均系分层筑成,土质坚硬,层次分明,说明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发明了夯筑技术。”(2)夯土建筑技术的出现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为后来的城墙、宫殿等大型建筑物的建造奠定了基础。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说明舜之时,东夷人口增长之块,已经有了城邑。考古发掘资料证明,龙山文化中晚期,东夷人已经有了城堡建筑,证明《史记》所载舜之时已有“聚”、“邑”、“都”之说不妄。

龙山文化时期的夯土建筑,为中国古代传统高台基建筑方式开了先河。历代帝王的宫殿均建造在高大的夯土台基之上,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威严,而这一传统悠久的建筑方式正源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夯土台基建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在山东寿光边线王村北发现了一座有内城、外城的龙山文化古城遗址,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左右。八、九十年代,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重新又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建筑遗址,总面积近二十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这一时期最大的古城堡遗址。九十年代初,在山东邹平县丁公村又发现一座龙山文化中晚期古城堡遗址,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面积为十万平方米。四周墙垣较规整,保存完好。遗存城墙平均宽度为二十米,残高近二米,墙体层层夯实。墙外有一条宽二十米,深三米的大壕沟,城墙与壕沟起到了双重保护作用。这也许就是《礼记·礼运》中所提到的“小康”时代的那种“城郭沟池以固”的城堡防御建筑。(3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建筑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大,统治者对建筑规模的要求愈来愈丰富,愈来愈高超。为了显示国威实力,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王都的建设,城邑数量急剧增多,都市的规模也迅速扩大。统治者对宫室的营建,不遗余力,竞相炫耀,争相跨比。所谓“高台榭,美宫室”,成为一时之风。因此各诸侯国的殿堂宫室的建筑规模也不断地升级升格,以至于出现了打破“王制”传统、“僭越”等级和超标准的建筑现象。《礼记·礼器》载:齐相管仲因“镂簋朱红,山节藻棁,君子以为滥矣。”宫室彩绘装饰超标,被视为“僭越”无礼;齐桓公的宫室用朱漆彩饰,也被视为非礼。随着周礼的日益衰微,这些无礼非礼的现象到后来司空见惯,也就见怪不怪了。齐国的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局面,从建筑材料、规模规格、装饰样式,到建筑技术、风格、手法以及建筑理论等方面均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齐鲁都城建筑规划理论

 

由齐人撰写的《考工记》,历来被视为考察西周都城制度的可靠文献。《考工记》将西周的城市规划分为:王城为第一级,即周王朝的国都;诸侯城为第二级,即诸侯封国之都;宗室、卿大夫的采邑为第三级。王城规划制度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4)宫城为全城的核心,位于王城中心贯通南北门的中轴线主干道上,门、朝寝、市,由南向北依次置于中轴线上。宗庙、社稷置于宫城前方中轴线左右两侧。这一都城的规划理论制度,几千年来在历代帝王都城建筑中,都能得以体现。例如明清北京都城的规划设计,就是这一规划制度的反映。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按照自然地形布局的都市规划理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5)提出了与《考工记》相对立的王都规划理念。齐国临淄古城就是按照《管子》这一理论原则设计规划的。临淄古城靠近淄水,水源充足,既可供饮用、灌田,又可作沟防设施。这种根据自然地形实际情况规划都城的理论,由于适应了中国广大地区不同自然环境的需要,因此在两千多年来的都市建设实践中,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地采用。

 

(二)、齐都临淄古城建筑

 

山东临淄为姜齐、田齐历代国都近七百年之久。齐国强大的国力,使齐都临淄古城的发展规模赫然可观,成为东方海岱之间著名的大都会。这在《战国策》、《史记》等文献典籍中均有载录。临淄古城规模之大及街市繁华之景象,已为考古资料所证实。

齐都临淄包括大城、小城两部分,总面积为15·5平方公里。(6)城墙全部为夯土筑造而成,随地形而筑。城内道路纵横,交通发达。共有十条街道,并多与城门相通。齐都故城的东西两侧城墙外,紧靠着淄水和系水,有天然河道作障护;南北两面墙外则挖有护城壕沟,可凭守卫;还有三条完整齐备的排水系统和四个设计合理的排水口,使都城周围的水系相连,四面环绕。这种按《管子》建都理论设计的既能供水、排水,又可防卫御敌的科学建筑,是同时代世界各国的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罕见的。

齐都临淄内外有许多夯土台基式建筑遗址,为当年齐国的宫室、台榭、离宫、别墅建筑的基址。高筑台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普遍风习,也是中国历代帝都建筑的特点之一。齐国的宫室台榭古建筑,见之于《左传》、《管子》、《晏子春秋》等文献典籍载录的很多,诸如遄台、鹿台、路寝台、长庲台,等等。这些台榭建筑或供王侯登临赏玩,或用于聚财富、会欢宴,或凭借观天象、备攻守等。现在尚存的台榭建筑主要有桓公台、雪宫台、遄台、梧台等。

齐国故城考古勘探还探明了“孔子闻韶”处、稷下学宫、殉马坑、韩信岭等建筑遗址。

在先秦时代的古城建筑中,齐都临淄乃是我国东周时期保存得较好的一座大都市,其城郭、宫殿、台榭、手工作坊等建筑设施,既古老,又先进,充分展示了齐鲁建筑艺术的技巧与水平。齐都故城地下保存着丰富的遗迹、遗物,是西周晚期、春秋战国及汉代文化层最早、最厚、最复杂之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早在1961年国务院即公布将齐国故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三)、齐长城建筑

 

万里长城是闻名中外的一项特殊的城防工程。但长城之制,并非始创于秦始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燕、赵诸国就曾经营建过齐长城、燕长城、赵长城。其中齐长城最长、最早,它“东至海,西至济州”,全长千余里,始建于春秋时期。

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楚军深入齐国腹地,一举灭掉了杞国。杞国位于齐都临淄东北,距齐都仅有200余里。这对齐国来说实属一个重大的威胁。公元前431年,楚军一举又灭了莒。强楚的军事锋芒就直接指向了齐、鲁国门之下。齐国为了防御楚国的进犯,确保国家的安全,从战国初期开始,把原来齐国西部早在春秋时期修筑的防御鲁国的西段长城,又由西向东,沿泰山北麓向东延伸,中间经过十余县,一直延伸到东海岸边黄海之滨。

据《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长城。

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和分界的齐长城,在《左传》《管子》《史记》等文献典籍中均有不少载录。其工程浩大,建筑雄伟,连接海岱为一整体,横贯“三齐”之地。它西自山东平阴,东至大海,翻山越岭,绵延起伏,至今仍有多处城墙遗址可见。城墙遗存,高者达数米,墙宽不下十米,浑如巨蟒,横卧齐鲁。

齐长城建筑规划采取“因地形,用制险塞”的原则,充分利用了泰山的自然地理条件。“齐长城多在山岭低处,高山处借助山势不设城”,使之既能控制险要,便于防守,又能达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之目的。在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上,主要有土夯筑和石砌两种,土石结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山区多石的有利条件,开山取石。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

齐长城的建筑遗迹,今存博山区内的共有13段,即阎王鼻、千贝峪、凤凰山、点将台等。位于此地的齐长城几乎全是用自然石块砌成的,唯有凤凰山一段系土石混合结构。点将台、亮兵台等遗址,至今保存完好,长2200,墙基宽6,高24。如今人们登临故城墙遗址的高处,当年诸侯各国,群雄割据、列强纷争的情景油然浮现眼前。这是齐鲁最浩大的地表文物,也是齐鲁土石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闪烁着齐鲁文化的光彩。

 

三、秦汉时期的齐鲁建筑艺术

 

两汉四百余年间,建筑艺术极为活跃,文献典籍中有关记载颇为丰富,建筑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仅有墓室、墓阙数处,为间接之材料,如汉刻、冥器之类。秦汉建筑艺术总体风格“豪放朴拙”。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即后来的“举折”或“举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没有翘起,呈现出刚健质朴的风格。建筑装饰题材多为飞仙神异、忠臣烈士,显得古拙而豪壮。

秦汉初建大一统帝国,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其帝王极尽豪奢,建造了规模巨大的宫殿、台榭、宫苑、陵墓等,其气派之大,非后世所能及,充分显示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帝王尊严。(8)天下达官、豪门亦竞奢逸豫,广务宅第,群起效尤,建筑艺术由此而兴盛。

秦汉建筑是在西周、春秋战国已初步形成的建筑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秦汉的统一促进了北方中原与南方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礼制建筑)和陵墓建筑为主,到汉末,又出现了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格局,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转变,后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宫殿结合宫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中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一)、陵墓建筑艺术

 

中国几千年历史,一直盛行着“厚葬”的风习制度。历代统治者认为,人死后到另一个世界去仍然可以享受同人间一样的荣华富贵。于是陵墓建造,日益完美;仪式之饰,亦皆具备。历代帝王之陵,均属浩大工程,并把大量的人间财富也带入地下。汉代帝王陵墓的建造,工程更为宏大,石阙、石兽、石人、石碑之类,并立陵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之巨,难以胜计。其建筑之精美,藏宝之丰厚,不亚于地上的宫殿,因此被称之为“地下宫殿”。

帝王重厚葬,筑陵墓,贵族官僚的大墓形制也争相豪奢。其墓葬建筑规模,承秦制而又有发展;其建筑布局亦多仿照地面宫殿的建筑。随着砖石等材料应用于墓室建造,砖圹墓、石椁墓逐渐代替了木椁墓。在陵墓里常建有享堂,墓前多有双石阙、石兽、石人等。东汉时多以石为材料,出现了大量的石阙、石享堂,皆属于全部石造的地面建筑物。例如,山东长清孝堂山郭巨墓的享堂石室,是石筑单檐悬山顶式建筑,平面呈横向长方形,有东、西、北三面石壁,石享堂前檐由三个八角形石柱承托,十分壮观。再如山东嘉祥武氏祠及其石阙,也是保存较好的汉代陵墓建筑,其建筑工艺非常精美。

汉代石墓有的是以石条、石板组合而成,用石板盖顶,例如山东沂南汉墓,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地下府邸。这座陵墓建筑保存最好,是一座仿地上宅院式建筑的石室大墓。该墓坐北朝南,由前室、中室、后室和东边三个侧室、西边两个侧室构成的。墓室南北长7,东西宽7·55,高3·12,全部用石材砌筑。一座地下墓室就是地上的庄园。墓门是庄园的大门,迎面左右两门并列,一进一出。进门是庭院,中间是一根八角形立柱,将天空擎起。庭院左右两侧各有两个侧室,一般做车库或仓库。

穿过庭院是中室,进入室内了。中间最大的一间是客厅,既然是客厅,画像就安排了很多生活气息浓郁的内容。诸如夸耀身份地位的歌舞娱乐、庞大的车马仪仗、高大的库房、充足的粮食、屠宰牛羊的庖厨以及具有教育意味的古圣先贤人物画像等等。

从中室客厅再往后,就是主人的寝室了,寝室左右两间,虽有间隔,但可以自由往来。安排在这里的画像除了墓室最深处的辟邪题材外,主要是有关墓主起居生活的内容。

再如山东济阳县太平镇杨栏口村西发现的东汉时期大型古墓建筑中有十一块大小不一的画像石,最大的一块足有两吨重,这些精美绝伦的画像石都是汉代常见的浅浮雕,官侯、侍女、骑士等人物栩栩如生,门楣中央的高浮雕羊头雕饰敦厚古朴,神鸟、飞龙等吉祥避邪物寓含着古老的神话传说,而独特的兽面纹的双鱼造像更是尤为罕见。规模巨大的石门、门楣等墓室石件,其中一块墓室的门楣虽然断成了两截,但拼合起来竟有3米宽,规模之大让人叹为观止,显示了古墓主人的尊贵。综观所有画像石,技法运用熟练,造像华丽优美,细腻传神。由此可见,墓室主人的尊贵地位非同寻常。

秦汉齐鲁的陵墓建筑在西周以来的基础上,已趋于室型。通常是在陵墓前建享堂,陵侧建有寝殿。东汉时的齐鲁大墓前通常建有双阙,置石人、石兽,立墓碑、墓表,以加强陵墓建筑的纪念意义与气氛。陵墓的结构,多仿地面宫殿、宅居的建筑格局。其建造材料,多用砖、石,出现了用砖石材料搭建的穹窿顶和拱顶式的新式地下墓葬建筑。

 

(二)、住宅建筑艺术

 

汉代的宅第居室等建筑物虽无一复存,但从保存下来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冥器以及史籍中,还是能够得知其大致的形象。汉代宅第建筑风格多样,有的是由门、墙、庭院、厢房、寝室、四廊相配合,而组成的带庭院的平面建筑。例如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土的汉画像石祠庙的建筑画面。有的以周围是低小次要的房屋,衬托庭院中央高层的主体建筑物,使整个建筑组群呈现出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和富有变化的轮廓。

汉代的大型宅第通常有多个院落,宅居前面有正大门,其后又有中大门等多重门。大门是宅院的门面,在建筑设计上讲究高大、坚固、美观、实用。在宅第前面还常建有左右对称的“石阙”建筑物。在一对石阙之间,留有一块空间场地,是作为通向石阙后面建筑的通道。石阙具有装饰大门和建筑物的作用,使整体建筑显得更加庄重雄伟。

 汉代的宅居建筑组群的布局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有方形、长方形、曲尺形、梅花形的,有“一”字形、“田”字形、“日”字形,等等。再加上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工艺、手法各异,因此给人以千变万化之感。例如山东沂南北寨村汉画像石墓祠庙画面上的“日”字形宅居的建筑布局,就很有代表性。这种“日”字形宅居建筑的布局方式,类似我国北方“四合院”式宅居建筑格局。因此,“四合院”式宅居建筑最晚也应起始于汉代。

 

四、齐鲁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影响

 

齐鲁建筑艺术是齐鲁先民的自然观、伦理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深刻体现。

从齐鲁都城建筑、齐长城建筑和宅居建筑都可以看出当时城市建设规划、城防设施和宅居布局的一些基本特点。

都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城市防卫中心。因此,齐国都城的城防规划和建设,与齐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

齐都全城是由外城与内城(宫城)两大部分构成的,是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建筑格局组成的。外有高大险固城墙包围,四周有宽广的壕沟护城河护卫。城墙上有城楼、城门、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了一套坚固的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

据考古发现,在临淄故城的外城与内城,均有手工业作坊区,包括:铜、铁冶炼作坊遗址,钱币铸造遗址以及官营和私营的各种手工业作坊等,满足和供应宫室与市民生产生活日用的必需品。

齐都城郭内市集,为官府管理的特定商业区。当时齐国的钱币铸造,仅在齐都城就有两处,金属货币在市场上广为流通,商品交易已成为当时都市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再加上齐都临淄道路纵横,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这些都有利于四面八方的商贾进行商贸活动。

齐都城市建筑布局,是将宫室建筑物置于全城中轴线的显赫部位,周围筑有各种防御安全的设施。齐都故城的主要宫殿、台榭建筑又皆置于全城制高点处,既便于瞭望监视全城,具有军事实用价值,又具有建筑艺术的审美意义。宫城既高大雄伟,又在全城中轴线的最高处,以此显示出君权至高无上的宗法等级观念。

齐鲁宅居建筑特别注重群体组合之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特别注重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之美的艺术风格追求。

齐国的都城建筑理论及城市规划布局的原则,突出了王权至上的思想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奠定了封建社会都城建设的基础,对秦汉以后的都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历代都城的建筑布局规划和宫室住宅形式有所变化,但就其基本的建筑理论、规划布局、建筑模式、表现手法,诸如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主体宫室建筑物置于最高处显要位置,以及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的高度相协调,按照自然地理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布局规划等思想理论,一直到明清宫殿、台榭、苑林建筑乃至民居建筑等等,都仍在遵循并深受其影响。

 

注释:

 

1)《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2)《一九七五年东海峪遗址的发掘》,《考古》1976·6

3)《齐文化通论》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4533

4)《考工记·匠人营国》;

5)《管子·乘马篇》;

6)《齐文化通论》第456页注1

7)《齐文化通论》第458页注1

8)《史记·高祖本纪》。

(此文原载《齐文化通论》)

2004.7.11

张英基2016-4-15收集整理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周艺术——建筑
从雍城到阿房宫
5000年中国悬案:阿房宫是项羽一把火烧的吗
秦汉建筑(上)
《人类艺术万年史-071》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
"雕栏玉砌"之宫殿篇(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