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要: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目的, 但我国农业改革中存在着农业劳动力专业性及综合素质不高,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 一二三融合层次较低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文章认真分析了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和难题, 并提出优化人力要素结构,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完善金融扶持政策的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 冯永坤 (1988-) , 女, 汉族, 河北省邢台市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分站联合培养博士后, 研究方向为现代农业经济;; 李聪聪 (1992-) , 女, 汉族, 河北省定兴县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生, 研究方向为金融监管。;

收稿日期:2019-02-12

Received: 2019-02-12

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形成保障有力、结构优化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优化农业供给结构, 就需要转变农业各环节的发展方式, 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调整产业格局, 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和目标, 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

一、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第一, 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变革。科学技术越来越应用到农业当中, 首先是有国家政策的对农业科研工作的不断支持与引导, 近年来科技部对农业类研究课题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各农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方向研究硕果丰硕, 且这些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在农村和贫困地区建立科研小院和科技服务站, 将研究成果切实推广到农业生产中。而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大型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先进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可以建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物生长信息获取及处理、畜牧信息跟踪与标记、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等一系列围绕农业生产各阶段的信息管理系统, 不仅节省了人力财力成本, 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对农业风险防范也有重要意义。生物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农业育种的变革, 动物、微生物、植物的基因定向与重组, 不仅可以根据环境需要设计抗灾害、产量高、品质好的农产品, 也为畜牧业解决了国外育种垄断的难题。

第二, 农业产业化与三产融合。农业想要达到解放劳动力、提高效率的目的, 就要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现阶段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农业产业组织, 其中龙头企业的带动整合功能最为显著, 一般每个区域根据其资源禀赋都会形成几个龙头企业, 在规模效应的影响下, 迅速对整个区域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进行整合, 并有实力拓展产业链上游和下游, 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模式。农业产业园是政策定向孵化的产物, 其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了跨区域的优秀企业集合到一起, 其科技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 为建设农业现代化形成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三, 商业模式与经营方式的变革。农业现代化发展并不局限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高, 也不仅是产业链的延伸, 而是一个综合体系, 除了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还包括了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与农户种养加、企业融资相联系的农业金融服务, 健全的法制保障, 和商业模式的市场化与变革。在传统农业中劳动力和生产工具 (土地) 两个因素占据着主要位置,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需要打破劳动力投入和物质投入的平衡点, 随着劳动力迁移进程发展, 现阶段的农业需要劳动力的投入越来越少, 比如畜牧养殖的自动化信息管理, 而技术服务投入越来越多, 科技化、规模化、机械化所带来的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将会带来真正意义的现代化。现阶段农业创新模式有两个驱动力: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驱动, 现在已经由传统的农民经营农业转变为由不同的知识结构人群参与的农业投资与项目运营, 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业务模式和传统的模式有很大不同;二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的驱动。之前是农业服务于工业、服务业, 而现在是第三、第二产业服务于第一产业, 现代科技与资源逐渐注入到第一产业并形成新业态和创新商业模式, 从而改变之前农业在市场中的被动地位。。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农业劳动力的输出与转型。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 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偏低, 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占37.3%, 初中文化水平占50.2%, 而日本农民中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约占80.7%。经济结构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是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而循序渐进的。当前,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整体发展内核的提升必然会带动各产业间的调整与整合。在经济发展趋势下, 人力资源也必然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但农业劳动力输出需要解决很多遗留问题, 农业人力资源的转移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必经之路, 处理不好会限制现代农业的进程。农业劳动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化升级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分工。推动农民职业化发展, 能有效推动现代农业向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对农业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投入与改革, 通过提高劳动力专业性及综合素质来达到劳动力结构优化的目的。在要素投入上, 把以原生农民为主体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职业农民的市场化经营为主的现代农业;在经济布局调整上, 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优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并使之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相匹配。

第二, 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民银行通过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精准施策, 在农村金融改革中补短板, 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业规模化生产等“涉农”领域, 具体措施有利用抵押补充贷款、再贷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等工具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完善支付体系和征信体系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多元化发展涉农信贷资金供给结构, 分类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等。然而现状是政府和社会对农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仍然不够。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农业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如农业各种类型补贴和减免措施, 但仍然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与基础保障。有些地方政府制定一些优惠的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来吸引开发商和社会机构, 但由于农业自身行业的高风险性与周期长特点, 阻碍了社会资本的进入。虽然有的社会资本投资在农业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产业, 但退出机制不完善, 阻碍了资本的介入。因此需要政府针对农业投入建立完善的担保机制, 提高农业投入资金的效益。其次是针对农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金融机构主要是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银行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来提供农业发展资金, 农户的种植、养殖、初加工等经营一般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收益, 但金融贷款往往额度小且要求短时间内偿还, 造成农业金融需求和产品的不匹配。且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缺少可抵押物, 很难满足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和管理要求, 造成农业贷款政策上提倡但实际获得难度很大。

第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相互交叉、渗透与重组, 最终融合为一体, 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范围拓展、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 以农村产业之间的交叉重组和融合渗透为途径, 以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很多地区只是简单的资源合作, 主要以企业间的合同和默认的约定来进行约束, 供应商、销售商之间只是达成正常的交易, 而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用一体化融合带动资源的高效整合的机制, 因此导致融合主体带动能力不强, 融合层次较低的现象, 很难创造更高的附加值。产业融合主体的商业模式仍然延续传统方式, 即使有生产技术的创新, 但没有形成适应环境变化的新业态, 其对资源的重组整合能力仍处在初级阶段, 所以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等服务产业的融合, 对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和景区的规划, 大部分地区容易生搬硬套而没有形成独有的特色, 或者虽然当地有特殊的旅游资源但没有形成统一管理机制, 不同的景点分属不同的主体运营, 从而大大减弱了产业融合的推动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点是加快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开拓农业新特色新模式。但现在农村三产融合政策体系不健全, 如农业补贴政策重生产环节轻加工销售环节;关于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性产业深度融合方面的补贴力度较小;对信息农业、智慧农业等农业新型业态领域的支持缺少专项资金。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产业间互联互通性不强, 同质竞争较多;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且技术应用推广不足;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展缓慢, 且对资源禀赋、政府补贴依附性高。因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 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尚待改善。

第四, 农产品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农业补贴政策和临储政策实行多年后, 农产品的产量有了质的飞跃, 解决了因人均耕地面积少所面临的粮食短缺问题, 但也造成了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人力、土地、化肥材料等生产成本持续高涨, 国内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国外, 造成部分农产品进口量逐年增加, 而传统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在国内市场, 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超过了需求的增长, 农产品库存过多却价格倒挂, 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转型的现状下, 需求量越来越多的特色化、专用化农产品的产量还不高, 品质也良莠不一。在城镇化加速进程中, 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等污染更多地转移到农村, 农业耕地面积和土地安全受到威胁, 法制体系不健全且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过度使用化肥和滥用农药的现象屡禁不止, 导致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难以满足居民对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

三、供给侧改革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

1. 人力要素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中, 人力资源改革是核心动力也是亟需解决的难点。新型农民不仅需要具备农业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运用市场分析思维预估农业形势和产品需求, 此外还需要具备专业管理能力和经济意识, 通过销售渠道拓展和宣传模式创新等来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只有农业供给侧改革, 促进现代化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 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产密集型, 农民职业化专业化, 才能把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 参与到其他行业的建设中去。同时农业也急需新型职业农民 (职业经理人) 的大量增加, 不仅需要国家政策与地方政府的支持, 也需要建立配套的专业培训体系。首先, 准确定位新型职业农民的职能与作用。新型职业农民与以往的原生农民有所不同, 在新经济形势下需要承担更多的新任务。根据服务的农业经营主体, 职业农民有家庭农场主、农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负责人等不同的角色类型, 需要政府或农业农村部根据不同的类型制定相应的职责要求和工种定位, 促进农民职业化的稳定有序发展。如近期在农村兴起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新职业, 其职责范围主要是管理农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组织, 具体包括生产资料的采购、生产种植环节的指导与把控、销售渠道的拓展与维护、金融与财务管理等。其次, 全面建设职业农民制度。全面完善的保障制度, 是新型职业快速发展的基石。面对农业全面升级的形势, 政府和相关农业部门要构建职业农民制度, 在职业资格认证、资质申报程序、培训体系建立、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制定官方细则, 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从而既避免新职业农民的一盘散沙式发展, 又保障应享有的权益。最后, 建立配套的培训教育体系。我国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 主要是由各地的农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农业类的培训机构承担, 但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传统原住农民, 他们既要参与农业生产, 又要关注市场动向和政策趋势, 同时也是经营者和组织者。因此, 在未来的培训体系中, 需要注入管理类、金融类等培训机构的力量, 增强新型农民的管理效应, 培养具备全面素养的农业人才, 加快农业在经营主体层面的现代化。

2.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首先, 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促进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各地区的人文地理、资源禀赋、产业特色都有差异, 应引导各地积极探索本土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重视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以及人才培养, 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我国地大物博, 很多农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且风土人情各异, 因此可以将一二三产业融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以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依托, 以民俗文化为内涵, 首要推动现代特色农业, 连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 同时在不同村镇打造相异的特色产品和旅游体验, 根据特色的资源禀赋打造创新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其次, 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机制。农村的产业融合通常是区域性的资源整合与产业布局, 尤其第一产业涉及农地产权界限不清关系不明, 容易导致法律诉讼等问题, 因此, 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素保障。再次, 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打造县域经济综合体, 打通市场上下游。县级区域是农业统辖中最基础地域单元, 而现有的县级发展模式难以找到经济增长突破点, 主要原因是仅仅一两个产业或企业的发展很难全面带动县级经济, 特色农业和旅游等服务业闭门造车而缺少输出的渠道。因此, 县域发展不能仅注重于单个板块的各自发展, 应该发挥政府统筹作用, 将县域的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如县域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 应以整体标准化管理模式取代各自独立模式, 关键点是要同时打通产业链下游渠道, 找准市场定位并辅以特色营销, 全面盘活县域资源, 避免形成断链工程。

3. 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农业要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产密集型, 就需要资金的导向。之前社会资金主要集中投资在其他高收益的行业 (房地产、科技产业等) , 而农业的发展不能只靠政府补助和财政支出, 需要找到契合点, 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由于农业行业自身的性质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差别, 回报率不稳定、投资周期长和风险较大等特点阻碍了资本的自愿流入, 因此需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首先, 加快信贷服务改革, 引导以服务农业为主的区域性中小银行和创新金融组织在农村建立网点, 并在用地、税收等政策上给予补贴和支持, 鼓励信贷体系的创新, 为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制定个性化产品。其次, 促进金融服务形式的创新, 推进数字化普惠金融。传统模式下的普惠金融覆盖区域有限, 且基础成本较高, 因此需要进行模式的创新。可由各县市区政府提供当地农户基本信息、土地权属信息、农业补贴、农业保险信息、家庭财产信息、违法记录信息等各类数据用于建立普惠金融“三农”数据库,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创建适用于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特色的授信模型, 为农民群体提供无抵押、免担保的数字化纯信用贷款, 支持当地农户生产经营。此外, 大力发展保险与农业的结合。农业由于自身的生产属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高, 风险系数高, 也容易因市场波动而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需要金融与保险业进入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农业保险机制与相应法律法规、政府支持, 是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四、结束语

在现有阶段, 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 政府和社会对农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不够, 农业专项资金的效益较低, 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带动能力不强且融合层次较低等多种因素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转型。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 必须培养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农业经营主体, 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农村金融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推进
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
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路径研究
中央一号文件即将来袭,提前揭晓必定会涉及的几个方面内容!
以产业振兴为基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