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 第227条诸家解说

原创 和书平 薛泽林解读伤寒论 2022-03-30 23:41

  第227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一、学思

1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则衄。

2、脉浮、发热、口干、鼻子干,能吃,流鼻血。把症状摆出来,这就叫聚焦症状

3、这是三阳合病,以前说过,三阳合病与三阳合病也不一样,三阳合病会有几十、上百种不同的类型,这个三阳合病因为热,都是热像,容易衄。

4、脉浮,发热,太阳病。

口干、鼻燥,少阳病。

能食,阳明病。

二、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脉浮发热时,表示外有热,属于表热

口干鼻燥也可以说是津液枯燥,热伤了津液。

口干鼻燥也可以说是少阳病,少阳病都是一种官窍发热,口苦咽干,耳聋目赤都属于少阳病,所以也可说是半表半里的也有热

能食是里有热。

那么这个是表里内外俱热啊,没有不伤人的津液、血液,所以它容易衄血。

三、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226)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227

这个条文呀,在《康平本》里边是降两字格排版的条文。

在《宋本》里边它是两段内容,就是说是226条和227条;但在《康平本》里边它是同一段内容。

这个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呀?你看这样的条文,咱们就是说,在里边能够汲取什么有用的东西?这个降两字格排版的作者呢,常常写一些这种,就是说好多这样的条文,不疼不痒,可有可无,有的呢就是说跟经方理论不一个体系。

那咱们这样啊,我想呢,像这类条文,第226条咱们把它直译一下,把它的结构稍微调整一下,那么它实际上说的,大家看是不是说的这个意思啊:

饮水则哕,不能食的为胃中虚冷所致,属于里虚寒证。(学思:李冠杰师这样说,好)

它大概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那么如果这样来看呢,比较好理解了。

那么这实际上是什么呀?就是一种因为里虚寒证所造成的肠胃功能低下啊。不单单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很低,而且对水分的吸收能力也严重的不足,所以说就造成这样的症状。喝了水以后就想吐,稍微多喝一点就想吐。

227条呢,咱们呢也把它用咱们今天的话说出来,把它稍微调整一下,说: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鼻衄的,多为较为严重的热证。

这样呢,它倒是症状呢非常明确的给它做一个就是说病理的界定,反倒是有意义啊。

这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呀?是一种里证半表半里俱热的这么一种病理状态。脉浮发热和能食这都是里证的症状反应;那么口干鼻燥和这个鼻衄呢,既有里热证,也有半表半里证的成分。当然这里边,也可能会在这个你像这个脉浮发热呀,鼻衄啊,这个呢,也有可能存在表证的因素。但是因为条文的论述哇,它本身就交代的不清楚,也没有治疗方剂,所以说在这个地方呢,还是说这个热证啊,是准确无误的。那么咱们就肯定这一点,那么其它的呢,也没有必要去做过多的妄加推测啊,本身这个条文呢,跟那个方证条文学思:带方证的条文相比呢,价值也没有那么高学思:但是也有很多意义

四、·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者,热在经也;

能食者里和也。

热甚于经,迫血为衄。

胃中虚冷阴胜也,水入于经,其血乃成,饮水者助阴,气逆为哕。

发热口干阳胜也,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能食者助阳,血妄为衄。三者偏阴偏阳之疾也。

五、·吴谦《医宗金鉴》

此承上条详出脉证,以互发其义也。

阳明病,脉浮发热,口鼻干燥,热在经也。若其人能食,则为胃和,胃和则邪当还表作解也。

然还表作解,不解于卫,则解于荣。

汗出而解者,从卫解也;衄血而解者,从荣解也。

今既能食、衄血,则知欲从荣解也。

集解

张锡驹曰:此论阳明经脉燥热也。夫热在经脉,故脉浮发热,热循阳明经脉而上,故口干鼻燥,不伤胃气,故能食。能食者则衄,言病不在胃府,非因能食而致衄也。

六、·柯琴《伤寒来苏集》

本条同第202条同讲

此邪中于面,而病在经络矣。

液之与血,异名而同类。津液竭,血脉因之而亦伤。故阳明主津液所生病,亦主血所生病。

阳明经起于鼻,系于口齿。阳明病则津液不足,故口鼻干燥。阳盛则阳络伤,故血上溢而为衄也。口鼻之津液枯涸,故欲漱水、不欲咽者,热在口鼻,未入乎内也。

能食者胃气强也。以脉浮发热之证,而见口干鼻燥之病机,如病在阳明,更审其能食、不欲咽水之病情,知热不在气分而在血分矣。此问而知之也。

【按】

太阳阳明皆多血之经,故皆有血症

太阳脉当上行,营气逆不循其道,反循巅而下至目内 ,假道于阳明,自鼻额而出鼻孔,故先目瞑头痛。

阳明脉当下行,营气逆而不下,反循齿环唇而上循鼻外至鼻额而入鼻,故先口燥鼻干。异源而同流者,以阳明经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故也。

二条但言病机,不及脉法主治,宜桃仁承气、犀角地黄辈。

七、·黄元御《伤寒悬解》

脉浮发热,表寒外束,口干鼻燥,经热内蒸,能食则热不在腑,经热不能旁泄,则上衄也。

八、·曹颖甫《伤寒发微》

脉浮发热,太阳之病多有之,未可决为阳明病也。

阳明为病,要以大渴引饮为候,胃中燥热,势不得不借助于外,于是有口干引饮之证。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阳明之热,由肠胃上逆,则阙上痛。阙上者,頞上也。

故误下胃虚,浮热上冒,頞上生汗。热在于经,郁而不达,于是有鼻燥之证。然犹恐客热不能消谷也,必验其能食与否,若能食者,则胃中谷气不虚,而初非客热。

但此证大便不硬,胃中无燥实之证,承气汤既不当用。

热上于头,无热结在里之变,白虎汤又不宜用。阳热之上浮者,无所发泄必至上薄于脑,颅骨受蒸,合缝处当有微隙,血之溢出者,乃由鼻交頞中,下注鼻孔,于是热随衄解。

凡遇此证,頞上不可早拍凉水,诚恐热泄未尽,转为他证。

近世医家以衄为红汗者,正以其泄郁热故也。

九、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条要跟226对比起来看,第226条讲胃中虚冷,饮水则哕,而这条则讲阳明经中有热,能食则衄。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是阳明的热在经。热在经热在腑不同,一个浅,一个深。

这个人还能食,成无己说:能食者,里和也。也就是说胃气还旺盛、胃气还和。这和前面不能食者胃中虚冷不一样。那个是不能食,这是能食,经表有热,腑气充盛,正气抗邪,经表之邪要往里传,那就难了。经中之邪只有在外解了,经热迫血妄行,从鼻子里出血,就是衄血。既然不能往里传,正气拒邪外出就从衄作解。

太阳病不出汗,鼻子出血作衄而解,阳明病也有作衄而解,因为阳明经走鼻。

太阳经作衄而解的时候就还有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等到阳明了,胃中能食,这时候口干鼻燥就可以作解了。

阳明经和太阳经虽然都是经表,阳明比较深,所以它作解是这样一个情况,二者有所分别。

十、子恒注

脉浮而发热,却未说恶寒,说明并非表证,而属于阳明经表之证。

口干鼻燥,却未说渴欲饮水,说明阳明经热内入营血所致,津液未伤。

能食说明阳明腑实尚未形成。

阳明经热未传阳明之腑,而是陷入营血,热邪迫血妄行,必然导致衄血。衄血则邪有出路,邪气可缓解。

本条需要同第202条、222条互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学习笔记130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名词解释
【伤寒论精读】阳明篇条文202-205
阳明脉症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六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胃中虚冷
【学伤寒】条文第191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