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地黄

生地黄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又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原植物地黄又名:苄(《尔雅》),芑(《别录》),牛奶子(《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山烟、山白菜、酒壶花、甜酒棵、蜜罐棵。有滋阴清热,凉血补血的功效。(鲜地黄:清热凉血,生津润燥。)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

    地黄

  • 拉丁学名

    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

  • 别称

    生地、地髓、原生地、干生地、苄、芑、牛奶子、婆婆奶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合瓣花亚纲

 
  • 管状花目

  • 玄参科

  • 地黄属

  • 地黄

  •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朝鲜、日本也有。

  • 英文名

    dried rehmannia root

目录

基本简介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又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

生地黄志》)。原植物地黄又名:苄(《尔雅》),芑(《别录》),牛奶子(《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山烟、山白菜、酒壶花、甜酒棵、蜜罐棵。有滋阴清热,凉血补血的功效。(鲜地黄:清热凉血,生津润燥。)可到大有恒中药材库查询最新价格。

分类特征

【分 类】:双子叶植物纲 Angiosperm

菊亚纲 Asterales

玄参目 Scrophulariales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se双子叶植物药科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长柔毛和腺毛。叶基生成丛,倒卵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成柄,边缘有不整齐钝齿,叶面皱缩,下面略带紫色。花茎由叶丛抽出,花序总状;萼5浅裂;花冠钟形,略2唇状,紫红色,内面常有黄色带紫的条纹。蒴果球形或卵圆形,具宿萼和花柱。花期4~6月,果期7~8月。

地理分布

它原产于中国北京、天津、河南、河北、辽宁、山东、浙江、江苏、安徽、山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分布,主产地河南、辽宁、河北、山东、浙江。朝鲜、日本也有。

生海拔50-1100cm的沙质土壤、荒坡、路边、耐贫瘠、干旱;国内外均有栽培。

生长习性

喜温和气候及阳光充足之地,性耐寒,耐干旱,怕积水,忌连作,其块根在25-28℃时增长迅速。

药物来源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者称为`鲜地黄';若将地黄缓缓炽焙至约八成干入药者,称为`生地黄'、`干地黄'.鲜地黄味甘、苦, 性寒.入心、肝、肾经.

药物采制

采收储藏

秋季采挖,一般10~11月间,采挖根茎,除去芦头、茎叶、须根,洗净泥土

即为鲜地黄。干地黄(不用水洗)直接置焙床上缓缓烘焙,须经常翻动,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根烘焙至八成干,全身柔软,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捏成团状,为生地黄;生地加黄酒蒸至黑润,为熟地黄。亦可用晒干法。

加工炮制

干地黄:用水稍泡,洗净泥砂杂质,捞出焖润,切片晒干或烘干。生地黄炭:取洗净的干地黄,置煅锅内装八成满,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缝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缎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或将干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纲目》:“《本经》所谓干地黄者,即生地之干者也,其法取地黄一百斤,择肥者六十斤,洗净,晒令微皱,以拣下者洗净,木臼中捣绞汁尽,投酒再捣,取汁拌前地黄,日中晒干或火焙干用。”

药材鉴定

生地黄呈不规则的圆形或长圆形块状,长6~12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全体皱缩不平,具不规则的横曲纹;细小的多为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质柔软,干后则坚实,体重,不易折断,断面平坦,紫黑色或乌黑色而光亮,显油润,具粘性;气微香,味微甜。以肥大、体重、断面乌黑油润者为佳。主产河南、浙江、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亦产,以河南所产者最为著名。河南栽培者,称怀庆地黄B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F. Hueichingenis (Chao et Schih) Hsiao,其主要特点为植株较大;根茎较肥大,呈块状、圆形或纺锤形;花不密集于茎顶,成稀疏的总状花序。

草木性状

多年生直立草本。株高10-30cm,全体密被白色长腺毛,根肉质。茎紫红色。也多基生,莲座状,卵形至长椭圆形,边缘锯齿。总状花序顶生,花萼筒状,萼齿5枚,花冠紫红色,长约4cm,2唇形,裂片5枚,两面被毛,花期4-5月。蒴果卵形至长卵形,种子细小。

成药性状

生地黄鲜地黄:呈纺锤形或圆柱形条状,长8~24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中间常缢缩作连珠状,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快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段稍细,长6~12cm,直径3~6cm,有的较细,长条状,稍扁而弯曲。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味微甜。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端面乌黑色,有光泽。味甜。

基本信息

名称

生地黄【拼 音】SHENGDIHUANG

【中文名】:生地黄

【英文名】dried rehmannia root

【拉丁名】原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 ) Li-bosch.或Aralia elata(Miq.)Seem.[Dimor-phanthus elatus Miq.;Aralia mandshuricaMaxim.]

【别 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又名:苄(《尔雅》)、芑(《别录》)、牛奶子(《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山烟、山白菜、酒壶花、甜酒棵、蜜罐棵

【处方名】生地、生地黄、鲜地黄、地黄、干生地、干地黄、大生地、细生地、怀生地、淮生地、生地炭

处方中写生地、干生地、干地黄、大生地、细生地、怀生地、淮生地均指干地黄。为鲜生地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入药者。

生地黄鲜地黄为新从地下挖出汁液饱满的地黄根。

生地炭又名生地黄炭,为干生地炒成的炭。

【商品名】怀生地:又名怀地黄、怀庆地黄。为产于河南温县、博爱、孟县、沁阳、武陟(旧时怀庆府)一带者,品质最优,产量最大。

干地黄:又名生地、生地黄、干生地等。为鲜地黄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而成。

大生地:指根茎肥大体重者。品质较优。

小生地:又名细生地、根生地、次生地。指药材个体细小如根者。品质稍次。

以上商品以块根肥大、味甜者为佳。

用药禁忌

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

1、《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2、《药性论》:忌三白。

3、《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自、薤白

中医传承

历史考证

生地黄地黄始载于《本经》。《别录》云:“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本草图经》曰:“二月生叶,布地便出似车前,叶上有皱纹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 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红紫色,亦有黄花者。其实作房如连翘,子甚细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黄色,粗细长短不常,二月、八月采根。”《本草衍义》云:“叶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细斑点,北人谓之牛奶子。花、茎有微细短白毛。”《纲目》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地黄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濇,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茶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三四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胡萝卜根,曝干乃黑。”《本草乘雅半偈》曰:“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从以上记载的产地、采收、质量、形态以及《纲目》附图与现今所用地黄原植物基本一致。所述根细如手指者,系指野生品,现河南等地栽培者,根粗壮肥厚。

药用价值

药物功用

生地黄【功 效】清热 生津滋阴,养血。

【主 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性味归经】甘苦,凉。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苦,无毒。”

入心、肝、肾经。

① 李杲:、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

②《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

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③《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④《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药物配伍】配阿胶,清热降火;配黄柏,养阴清热;配桂枝,滋阴养血;配牛膝,滋阴补肾;配乌梅,清热养阴。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新鲜根茎(鲜地黄)、蒸熟的根茎(熟地黄)、叶(地黄叶)、花(地黄花)之种子(地黄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使用禁忌〗:该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西医药用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后,止血;用于热风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发斑发疹、阴虚内热、吐血、衄血、糖尿病、传染性肝炎。

考证出处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地黄①《纲目》:“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地黄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三、四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葫萝卜根,曝干乃黑。生食作土气,俗呼其苗为婆婆奶。古人种子,今惟种根。王?《山居录》云,地黄嫩苗摘其旁叶作菜,甚益人。《本草》以二月、八月采根,殊未穷物性,八月残叶犹在,叶中精气,未尽归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气已滋于叶,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殊好,又与蒸曝相宜。”

②《本草乘雅半偈》: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

药方选录

1、治疗中风四肢拘挛:干地黄、甘草、麻黄各一两.细切 用酒三升 水七升 煎至四升 去渣 分作八服 不拘时 日进二服.(《证治准绳》地黄汤)

2.治疗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 少腹满痛:生干地黄(焙)、当归(焙 切) 芎藭(去芦头)各二两 阿胶(炙令燥)、艾叶各半两.上五味 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滓温服 空心服之 晚后再服.(《圣济总录》地黄汤)

3.治疗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 川大黄一两(锉碎 微炒末).上药相和 煎至半升 分为二服 温 食后服.(《太平圣惠方》)

4.治疗虚劳吐血不止:生干地黄一两 黄芩一两 白芍药一两 阿胶二两(捣碎 炒令黄燥) 当归一两 伏龙肝二两.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不计时候 以糯米粥饮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

5.治疗阳乘于阴所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份.上研 丸鸡子大.每服一丸 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6.治疗诸疮不合 生肌:生干地黄三合 白芨、白敛、甘草(生锉)各半两 白芷三分 猪脂半斤(炼).上六味除脂外 捣罗为末 入脂内熬成膏 侯冷 日三、四上涂之.(《圣济总录》地黄膏)

7.补虚除热 治疗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 三捣三压 取汁令尽 铜器中汤上煮 勿盖 令泄气 得减半 出之 布绞去粗碎结浊秽滓 更煎之令如饧 酒服如弹丸许 日三.(《备急千金要方》地黄煎)

8.治疗冲任气虚 经血虚损 月水不断 绵绵不止:生干地黄(焙)二两 黄芩(去黑心)、当归(切 焙)、柏叶各一分半 艾叶半分.上五味 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滓 入蒲黄一钱匕 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地黄汤)

文化底蕴

1.《汤液本草》:生地黄,钱仲阳泻小肠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

2.《本草汇言》:生地,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故凉血补血有功,血得补,则筋受荣,肾得之而骨强力壮。又治胎产劳伤,皆血之愆,血得其养,则胎产获安。又肾开窍于二阴,而血主濡之,二便所以润也。

3.《本草新编》:生地,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而加入荆芥,以归其经,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络。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当血之来也,其势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凉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温补之剂,不当仍以生地再进也。如日日煎服,久则脾胃大凉,必至泄泻,元气困乏,而血又重来。

4.《本经逢原》:生地黄,《别录》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胎动下血,鼻衄吐血,皆捣汁饮之,以其能散血消瘀解烦也。其治跌扑损伤,面目青肿,以生地黄捣烂罨之即消,此即《本经》治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证之义。盖肝藏血而主筋,肝无留滞,则营血调而伤中自愈,筋无邪著,则三气通而血痹自除。作汤除寒热积聚者,血和则结散,而诸证平矣,其曰填骨髓,长肌肉者,邪无著而形神自复也。按生地黄与干地黄,功用不同,岂可混论。徐之才《别录》云,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者,为散血之专药,观《本经》主治,皆指鲜者而言,祗缘诸家本草从未明言,且产处辽远,药肆仅有干者,鲜者绝不可得,是不能无混用之失。曷知干地黄既经炙焙,力能止血,安有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治乎。至于伤中日久,积聚内形,寒热外显,并宜鲜者作汤,统领他药,共襄破宿生新之功。设混用干者,则瘀伤愈结,安望其有髓充肉长之绩乎。予尝综览诸方,凡药之未经火者,性皆行散,已经炙焙,性皆守中,不独地黄为然也。

5.《得配本草》:世人动云生地妨胃,其能开胃,人实不晓,惟胃中阳气不足者,服之则胃气不运而饮食减,若胃阴虚,而胃土干燥,致胃气不运者,生地滋其阴,以清其火,而胃气从此运行,饮食自然渐进。至时行热症,生地尤为切要,阴汁上充,则汗涌于肌表而经邪解;阴血下润,则秽泄于二便而腑邪出,故火邪溢于阳明经,冲生地汁于白虎汤中,战汗而顿解;邪热入于阳明腑,冲生地汁于陷胸汤中,便通而自退;更有火生痰,痰生火,交结于中,和生地汁于竹油、姜汁中则谵语直视等症即除。如无生地,可用干地黄,滚水浸透,绞汁冲服,防其泥滞,加枳壳或川贝疏之。且气道通,邪气外达,而病自霍然。近人多以生地为补剂,又疑妨胃,畏不敢用,即用之,亦一、二钱而止,五、六钱而止。入诸药同煎,半成熟地,使邪滞于内而莫出,泥于膈而胃闭,遂视此为害人之品,禁不入方,致令胃阴枯涸,多有不可救药者,亦由用之不善也。

6.《本草正义》:《别录》生地黄一条,云大寒,新采得者而言,故结以‘皆捣饮之’四字,谓捣饮其自然汁也。较之干者已经日曝,自有不同。其洽鼻衄吐血者,指气火升腾,挟血上逆,妄行汹涌而言,如大吐大衄之属于气火有余者,是宜以大寒直折其逆上之势,而下血溺血之实症火症,亦同此例。若去血已多,火焰已减,即非所宜;而所失太多,气营两惫者,更无恣用大寒之理。又谓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则血崩一症,多属冲任无权,下元失其固摄之力,虚症极多,实火绝少,必无纯事寒凉,可以止崩之法。盖诸失血之宜于甘寒清火者,惟阴虚火动,邪焰鸱张,而正气未衰,脉洪神旺之时,可以寒凉灌溉,先去其凭依之势;一至所失不少,纵有余火未熄,总之形神已馁,脉象已虚,即非一味清凉所可奏绩。若更形消色夺,气怯神疲,则虚惫之余,固摄扶元,犹惧不逮,又安可寒凉无忌,更戕其正。况乎大寒止血,更必有血凝积瘀之害。虽曰地黄散瘀,是其特长,或尚不至积寒生瘀;然大寒之性,必非通治诸般失血,无往不宜,《别录》所言,似嫌呆板,必不可泥。乃更以主治产后血上薄心闷绝,则气逆上冲,法宜降逆逐瘀,亦非甘寒所宜;纵曰此物果能破瘀,而'大寒'二字,终非新产通用之品,亦当存疑,未敢轻信。又主胎动下血,则症与崩中近是,亦难泛用,又接以胎不落三字,则指胎元已坏,欲堕未堕者言以为破血下胎之用,盖古人固以鲜地为逐瘀破导品也。又主堕坠腕折,瘀血留血,是亦古人用以破瘀之常;北齐徐氏之才,亦有鲜生地散血之说。颐谓伤瘀发肿发热,用以外治,清热定痛,散瘀之功,固不可没;若内伤有瘀,则恐非大寒之性所能破导者也。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地黄根茎中含有β-谷甾醇(β- Sitosterol)、甘露醇(Mannitol)及少量豆甾醇(Stigmasterol)、微量的菜油甾醇(Campesterol).亦含地黄素(Rehmannin)、梓醇(Catalpol)、二氢梓醇(Dihydrocatalpol)、乙酰梓醇(Acetylcatalpol)、单密力特甙(Danmelittoside)、密力特甙(Melittoside)、去羟栀子甙(Geniposide)、筋骨草甙(Ajugoside)、胡萝卜甙(Daucosterol)、1-乙基-β-D-半乳糖甙(1-Ethyl-β-D-galactoside)、地黄甙(Rehmannioside)A、B、C、D等环烯醚萜、单萜和甙类. 亦含有机酸类, 如: 苯甲酸(Benzoic acid)、苯乙酸(Caprylic acid)、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3-M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肉桂酸(Cin- nam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壬酸(Nonanoic acid)、癸酸(Decanoic acid)、十二烷酸(Lauric acid)、十四烷酸(Tetradecanoic acid)、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十九烷酸(Nonadecanoic acid)、二十烷酸(Eicosanoic acid)、二十一烷酸(Heneicosanoic acid)、二十二烷酸(Docosanic acid)等.

尚含有水苏糖(Stachyose)、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棉子糖(Raffi- nose)、甘露三糖(Mannotriose)、毛蕊花糖(Verbas- cose)、半乳糖(Galactose)以及维生素A类物质.

鲜地黄中含有20多种氨基酸,其中以精氨酸含量最高;干地黄中有15种氨基酸,其中丙氨酸含量最高.地黄中还含有铁、锌、锰、铬等20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a. 对心脏的作用: 实验证明:生地黄流浸膏对蛙心的收缩力有显著增强作用,对衰弱的心脏更显著, 但大剂量能使正常蛙心中毒,大白鼠静脉注射地黄的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 对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心跳变慢甚至停止.因此,大剂量使用地黄时应注意对心脏的毒性.

b. 对血压的影响: 大鼠腹腔注射怀地黄水、醇、醚提取液,结果表明:水提取液对急性实验性高血压有明显降压作用, 而醇、醚提取液对高血压无明显影响,对寒冷(室温23℃)情况下的血压则有稳定作用.地黄浸膏静脉注射于家兔和狗可使血压上升.蟾蜍后腿灌流时, 中等浓度使血管收缩,高浓度则使血管扩张.给麻醉犬及兔静脉注射怀庆地黄的醇提取液可使血压下降.实验证明: 六味地黄汤对大白鼠实验性肾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血压、改善肾功能、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2. 对血液的作用 地黄乙醇提取物所得的黄色针状结晶能缩短兔凝血时间, 而其水煎剂的作用不明显.实验证明: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的水煎剂都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相互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

对九种不同的生地黄和熟地黄进行的 DIC 作用研究证明, 中国产熟地黄其中一种有抗凝血酶作用,两种有激活纤溶系统的作用, 能明显对抗凝血酶和内毒素诱发大白鼠 DIC 的发生,但均无血小板凝集作用.

地黄既有止血作用, 又有抗凝血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100%的生地注射液给大鼠腹腔注射, 每天 1ml,连续6天, 能使接受60钴照射所致的血小板损害减轻,回升加快.

3. 对血糖的影响 地黄对血糖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煎剂、浸剂或醇浸膏给家兔灌胃或注射后, 能降低正常血糖和由肾上腺素、氯化胺引起的高血糖.曾有报道,兔皮下注射地黄醇浸膏溶液2g/kg 或灌胃4g/kg均可使血糖下降.注射给药比较明显, 给药后4小时血糖降至最低水平.肌注地黄醇浸膏溶液20g,也可抑制和预防肾上腺素所致的兔血糖升高.单味生地降血糖作用比葛根显著;八味地黄丸的降血糖作用并不强于单味地黄.有人报道八味地黄汤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高血糖有降低作用.另有报道地黄水或醇浸出物仅降低正常兔血糖, 而对肾上腺素所致的高血糖无效.

但也有相反报道,用地黄的醇浸膏、煎剂、水浸剂等对家兔进行实验, 未观察到地黄的降血糖作用.

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怀地黄有明显镇静作用,其作用部位可能在大脑皮层.其水提取液可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 并能加强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和硫喷妥钠的催眠作用,同时也能对抗安钠咖的兴奋作用, 但不能对抗硝酸士的宁和戊四氮所致的惊厥作用.地黄的镇静作用有利于缓解高血压病人的症状,明显改善高血压病人引起的失眠,有效率达 94%.有人认为地黄的镇静成分主要为水溶物,口服地黄水煎浸膏剂、醇浸剂或腹腔注射 10g/kg 均能对戊巴比妥钠的催眠效应产生协同作用.

5. 抗炎、抗过敏作用 地黄煎剂灌胃对大白鼠甲醛性关节炎和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能抑制松节油皮下注射引起的肉芽肿和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地黄水提取液对组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和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膜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蛋清所致急性炎症也有抗炎作用, 而地黄的醇及醚提取液则无抗炎作用.

有报道认为,干地黄水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外周血液中的T 淋巴细胞,干地黄醇提取物能明显促进抗SRPC抗体-溶血素生成, 减少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熟地黄水提取物则无此作用.

6. 抗真菌作用 地黄水浸剂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及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等多种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7. 对内分泌的影响 地黄具有对抗地塞米松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 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临床观察发现,地黄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引起的阴虚阳亢的副作用.生地与地塞米松合用, 能使家兔皮质酮浓度逐渐上升,但病理学观察则显示其对兔的垂体和肾上腺皮质形态学未见明显改变, 从而提示生地能减轻由糖皮质激素对兔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和形态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 地黄能对抗连续服用地塞米松后血浆皮质酮浓度下降,并能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地黄煎剂灌胃能显著降低大白鼠肾上腺维生素 C 的含量.

8. 抗肿瘤作用 六味地黄汤能明显对抗N-亚硝基氨酸乙酯诱发小鼠前胃鳞状上皮细胞癌(类似人的食管癌)的作用.一般认为, 地黄的抗肿瘤作用与增加免疫功能有关,地黄具有促进机体淋巴母细胞的转化、增加 T 淋巴细胞数量的作用, 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特别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加明显.

9. 其他作用 有报道麻醉犬静脉注射地黄浸膏后, 单位时间内尿量有增加,利尿原理可能与其强心和扩张血管等作用有关;但亦有报道, 地黄水煎浸膏和醇浸膏对大鼠的利尿作用未能被证实.

临床应用

1.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将鲜生地洗净、拭干,削去外皮之毛根及坑凹部分,再用盐水充分洗净,擦干后切成薄片,放入消毒过的研钵内,捣成糊状,以4层消毒纱布包紧挤榨取汁过滤。每斤鲜生地约取汁50余毫升。每100毫升药汁加入冰片末1克,使成1%的混悬液。用时先以双氧水清洗耳道,用消毒棉花拭干,然后滴入药液2~3滴,再在外耳道塞一小棉球。每日或隔日1次。

2.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20例,症状消失12例,进步7例,无效1例;治疗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3例及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外耳道炎6例(8例配合抗菌药物),结果症状消失5例,进步4例。有的经治3~5次即愈,无不良反应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生地黄水煎剂300mg(生药)/只灌胃,每日1次,连续7d,对小鼠脾脏中玫瑰花形成细胞(RFC)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生地黄的RPC数/10脾细胞为5250个,而对照组的RFC数/10脾细胞为7500个。生地黄可明显促进刀豆球蛋白A(ConA)活化的脾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其促进DNA合成的最适浓度为200ug/ml,DNA合成高峰在48h。对白介素产生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且证明生地黄对D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IL-2的产生基本上是 平行的。生地黄对小鼠脾脏抗原结合细胞的增牛有抑制作用,对人的淋巴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生地液与植物血凝素或刀豆球蛋白A(conA)共同培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

2.对内分泌的影响

生地黄能纠正甲亢大鼠肾脏B受体数量的增加,使甲状腺功能恢复到正常。有资料进一步证明了生地黄治疗甲亢大鼠后,使其增加的肾脏B受体最大结合容量恢复到正常,因此认为从分子水平调节B受体的最大容量可能是生地黄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生地黄煎剂给家兔灌胃能对抗连续服用地塞米松后血浆皮质酮浓度的下降,并能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束状带与网状带细胞的厚度也属正常,家兔在较长时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加用生地黄,可部分拮抗激素单独使用时出现的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3.其他作用

生地黄能加快小鼠多能造血干细胞(CFU—S)、骨髓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的增殖、分化作用。离休兔心灌流实验表明,生地黄0.2—1.0g有减少冠脉流量的作用,对心脏无影响;中剂量0.5g和大剂量1.0g能减慢心率。

栽培技术

生长习性

地黄喜温和稍微有点湿润的气候,喜光、喜肥、忌积水, 载培时易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粘土地根茎瘦细、质量差,不宜重茬,连作要在三年以上,前茬作物忌萝卜,油料等。

繁殖栽培

亳州地区以根茎繁殖为主,秋季采挖时,选指头粗细的种根沙埋贮存,到来年开春后大地化冻,施足基肥,整平土地,将种根截成3至5厘米的小段,以行株距30×30厘米开穴,每穴大根时放一段,小根放两段,撒少许草木灰石灰亦可)复土6厘米,15--20℃时10天可出苗,一般亩用种量40至50公斤。苗高5厘米时,结合除草,间苗,每穴留一棵,如有缺苗断垅者可补载,亩留基本苗4000至6000株,土地肥活者,可适当稀些,贫瘠土地可稍稠些,800到1万也行。试松土、深中耕、苗旁浅松土,垅间深中耕,植株封行后,不宜中耕松土,要施以追肥,以稀人粪尿为主,亩用硫酸铵20公斤,饼肥50公斤,分两次施用,第一次在立夏前后,第二次在处署前后,因处署前后地下根茎正在膨大,所以施肥要及时,施肥后,如遇天气干旱,要急时浇水。切忌大水灌漫,不然要烂根,影响产量,夏季雨水较多,在植株封行前要结合松土培根,以免根部积水。如发生抽苔现象,要急早去苔除蕾,促使养分集中于地下根茎生长,如管理得当,亩产鲜地黄2000--5000公斤。

病虫害防治

地黄的病害主要有叶斑病,轮纹病,发病前要用代森锌或波尔多液叶面喷施2至3次,退菌特800倍液灌根一次,蚜虫、红蜘蛛、蛴螬等可按常规方法防治。

采收及加工

秋季10月份,地上叶片逐渐枯黄,选晴天挖出根茎,抖净泥土,除掉须根,如用鲜地黄,即可沙埋贮存待用,干地黄生晒,火烘均可,边烘晒边发汗,至根块无硬心,质地柔软为止。熟地制法:将生地黄洗净凉干,泡入黄酒中,约3至5天,然后放锅内加清水烘煮,每百斤鲜生地用黄洒10斤,清水30斤,待酒味浸入地黄后,一般需2至3小时,然后捞出地黄稍凉后放太阳下曝晒,甚至干燥即为熟地,一般折干率30%左右。如遇阴雨天不能晒用急火快烘,边烘边将地黄块茎压扁,小心切勿压烂,以防浆汁外溢,影响产量,降低药材质量。压时要轻,切忌独压,一次压不好,最好要隔一段时间再压,三次五次均可,以后慢慢干燥。因生地含糖性较高,干的成度以挡手不粘,手摸为干硬为主,否则将为湿货,不为扩干计算,切忌勿用硫磺熏蒸,以防降低药效是也! 

膳食营养

营养概述

该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为鲜生地;根烘熔至八成干,并内部变黑,捏成团状,为生地黄。生地黄干燥块根呈不规则的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长6至12厘米,直径3至6厘米,有的细小长条状而扭曲。表面棕黑色或灰黑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无臭,味微甜。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色者为佳。

该品勿令犯铜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

生地黄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生地黄、炒生地黄、生地典炭,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生地黄适合人群:

脾虚泄泻胃寒食少、胸膈有痰者慎服。

生地黄食疗作用:

味甘、苦,性微寒。归心、肝、肾经。质润降泄。

1.清热凉血。该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该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2.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该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生地甘寒质润,既善凉血泻热,又善养阴生津。凡血分有热及诸脏津伤阴不足者,均为常用之品。

生地黄食物相克:

该品与萝卜葱白、韭白、薤白相克。

生地黄做法指导:

凡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津液耗伤,口干舌燥,夜热早凉者,可与青蒿、鳖甲、知母等配伍;凡温病血热发斑者,可与牡丹皮、白芍、犀角(水牛角代)配伍;凡心阴不足,心火偏亢,惊悸怔忡,心烦不眠者,可与黄莲、朱砂等相配。

食疗价值

生地黄玄参科草本植物地黄的根。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秋季采挖。洗净生用或干燥用,称生地黄,或简称生地;鲜者也称鲜地黄,干者又称干地黄。[性能]味甘、苦,性寒。能养阴生津,清热凉血。

[参考]含β-谷甾醇、地黄素、甘露醇、梓醇、生物碱、葡萄糖、蔗糖、维生素A类物质、氨基酸

能促进凝血、升高外周白细胞;能强心、利尿、升高血压;能保护肝脏,降低血糖;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辐射损伤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途]用于热伤津液,口渴咽干,或大便干结;消渴病,口干多饮;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温热病,口舌干,舌绛红。

[用法]一日15~30g。煎汤,煎膏滋,浸酒,入菜肴。

[注意]少食腹胀,便溏,舌苔腻者不宜用。

[附方]

1、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各15g。煎汤饮。

源于《温病条辨》。本方三者共用,以养阴生津而润肠。用于热伤津液,口渴咽干,便秘。

2、琼玉膏:生地100g,党参15g,茯苓30g,蜂蜜适量。将三药煎取浓汁,加入约等量的炼蜜,再煎沸即成。每次食1~2匙。

源于《本草纲目》。本方用生地养阴生津,党参补气润燥,茯苓益脾补虚。用于气虚阴伤,咽干口燥,咳嗽咯血。党参,原方为人参,故全方也能益气养心、抗衰老,用于失眠健忘、早衰白发

附:

《神农本草经》:“久服,轻身、不老。”

生地黄《食疗本草》:“以少蜜煎,或浸食之,或煎汤,或入酒饮,并妙。生则寒,主齿痛,唾血,折伤。叶可以羹。”

《饮膳正要》:“补精髓,壮筋骨,和血气,延年益寿。黄精膏(五两) 地黄膏(三两) 天门冬膏(一两) 牛骨头内取油(二两) 上件,将黄精膏、地黄膏、天门冬膏与牛骨油一同不住手用银匙搅,令冷定和匀成膏。每日空心温酒调一匙头。”

《圣惠方》:“口干心躁。熟地黄五两,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服,一日尽。”

《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聂文涛)个人临床体会:生地黄对人体有多种作用。用生地黄治疗消渴是依据先健康然后血糖平稳的主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糖尿病人能吃生地黄吗
生地的功效与作用
生地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中药生地黄图片
鲜地黄
地黄
古今本草:生地黄、熟地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