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亚洲女性单身现象上升,合理吗
现今的婚姻价值更多建立在个人的自我成长上,选择婚姻,是因为婚姻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
近日,哥伦比亚大学的钱岳博士在某演讲平台再次讲到了“我们为什么结婚”的话题。演讲中,她列举了亚洲一些国家地区四十年间30-34岁女性中未婚单身的比例,像中国台湾地区从1970年的2%升至近40%;韩国从1%增加到接近30%。中国大陆这项数据没有那么惊人,大约从1%升至5%。
或许,中国社会也可能面临30-34岁女性未婚单身现象急剧上升的时期。这种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单身主义现象合理吗?
其实,没什么不合理的。如果把婚姻是一种权利,而权利意味着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不选择婚姻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是婚姻权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婚姻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它在人类社会早期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起着维系和联结社会关系至关重要的作用,经由婚姻而形成的家庭也是组成传统社会的基本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婚姻并非基于自然进化的基因,而是基于文化发展的谜米(文化传承的单位),即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规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组织方式。
既然婚姻并非基于人性,因此,从人性的多样性角度,总有些人类个体并不适应或适合婚姻生活。当今社会,相比于传统社会,在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多元化的人类行为模式能够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和接纳。因此,那些并不适合或适应婚姻生活的个体,无须承受过去那种保守专横的道德和社会规范,而违心地接受婚姻形式,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应自己的单身生活方式,而无任何违和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婚姻的本质是建立一种伴侣模式的亲密关系。而一个人是否需要或接受这种伴侣模式的亲密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会自然而然地缔结和维系伴侣关系;痴迷型依恋的个体会不断地寻求建立伴侣关系,但又不断地挣扎于对失去伴侣关系的焦虑之中;恐惧型依恋的个体内心向往着伴侣关系,却又担心从中受伤而踌躇不前。这三种依恋类型的个体都愿意和希望建立伴侣关系。
但对于疏离型依恋的个体而言,并不需要伴侣关系,既不愿意依赖上他人,也不愿意他人依赖上自己,他们享受自己的单身生活,并因此怡然自得。
不仅如此,对许多优秀的女性而言,传统的婚姻事实上妨碍了她们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就。绝大多数社会文化都要求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角色,而且她们也要经历怀孕、分娩、哺乳和主要养育孩子的责任。随着避孕技术以及女性受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对一些愿意致力于事业或其他人生目标的女人来说,选择单身生活以避免陷入婚姻的“泥潭”——不仅是她们的权利,看起来似乎也是明智的。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对于一个现代优秀女性而言,婚姻的价值早已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种人生归宿,通过制度化的婚姻来设定一个女性受到鼓励和赞赏的社会角色;婚姻也不仅仅是两个人陪伴式的关系,以消弭情绪孤独带来的困扰。现今的婚姻价值更多建立在个人的自我成长上,选择婚姻,是因为婚姻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而事实上可以成就更好自己的选项,恐怕不只婚姻一项。
钱岳博士问“我们为什么结婚”,我们真的应该想想,婚姻有令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人超越了婚姻的边界,大多有三个“共性”,不难看破
单身潮!单身主义当然会越来越潮
一夫一妻制,走向衰落?未来取而代之的,可能是这4种婚恋模式
两个人爱不爱,看3点才知道
离异的了,之利弊
《读书》新刊 | 陈晓琳:爱情的另一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