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自己的医生,治愈你自己

密西根大学迪尔本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Dearborn) 的人类学家丹 默尔曼(Dan Moerman)说:“我正在跟药片 对话,我说,‘嘿,小家伙们,我知道你们将要发挥无与伦比 的作用’。”

这听起来仿佛有 点不正常,但是从 我们对安慰剂效 应(安慰剂效应, 指病人虽然获得 无效的治疗,但却 “ 预料”或“ 相 信”治疗有效,而 让病患症状得到 舒缓的现象。)的 观察来看,我们有 理由相信,跟药片 对话确实能让它 们的药效提升。 我们对于药物治 疗的看法和感觉 会极大地影响我 们身体对于药物 的反应。

对于药物治疗,患 者仅仅是抱有信 任的态度,就能 产生预期的治疗效果,尽管事实上他们服用的可能是无效 药物,像糖丸或者生理盐水注射等。在很多状况下,从忧郁 症到帕金森,从骨关节炎到多硬化症,人们发现,安慰剂效 应超乎人们的想象。多次试验表明,身体的一些变化,如释 放天然止痛药、改变神经元激活状态、降低血压和心率以 及增强免疫力等,都与患者的信念有很大关系。甚至有证据 表明,如果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药物,药物的安慰剂 效应便会消失。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患者对药物持怀疑态度,那么药物 的效果将不甚乐观。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反安慰剂效应”。

它甚至能让患者病情恶化,最终导致死亡。 人们通常认为,患者只有对药物持积极态度,安慰剂效应才会 产生。但是目前来看,这似乎并不正确,因为人们并不是对某 种药物持信任态度才会如此。相信安慰剂效应,本身就可以促 进我们的身体走向康复。

波士顿哈佛医学院泰德. 凯普查特(Ted Kaptchuk)日前和同 事做了一项研究,他们给乐观积极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服用 无效药物,并告诉他们这些药片是由惰性物质,如糖丸制作 而成。研究得出的 结果完全证实了此 前医学研究所得出 的结论:经过身心 相连的自我治愈过 程,肠易激患者的 症状得到明显改 善。尽管患者知道 他们服用的是无效 药物,但是他们通 常将症状的改善归 功于此类药物的服 用,而没有服用药 物的患者则称他们 的症状没有发生太 大变化。

研究的发起人之一、 英国赫尔大学心 理学家欧文. 科茨 (Irving Kirsch)说: “任何人都没想到 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们给他们服用的 时候,并不仅仅告诉他们这是什么,还向他们解释这种药物 会起作用的原因,某种程度上,这给了他们信念。”他认为发 生此现象的关键在于,患者被给予了某些值得信任的东西。

这项研究不仅给医学界提供了某些启发,而且还增加了自我 治愈的可能性。利用安慰剂效应,我们相信,像吃糖或者将杯 子里的水倒掉这些行为可以减轻头痛、改善皮肤状况,并相 信我们吃的任何药物都有效果。欧文说:“我们的研究表明, 这确实起作用。”那边丹在跟药片对话,这边欧文给我们提了 一些建议,试着想想自己复元后的样子,并不断做自我暗示: 身体一定会好起来的。

思想积极

虽然现实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要努力说 服自己相信一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癌症、 心脏病和肾功能衰竭患者,乐观的人身体恢复更 快,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治疗后,取得效果 更好,免疫系统更加健康,寿命也更长。 人们广泛认可的一个事实是,悲观的想法与焦虑 的情绪会让人生病。紧张是我们身处不安环境时 的心理状态,它会刺激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做出 “或战或逃”(fight or flight)的应激反应。这 有利于我们趋利避害,不过,如果这种情绪长期 存在的话,会加重一些疾病病情,比如糖尿病或 者痴呆。

研究者最近指出,积极的信念不仅能安抚紧张情 绪,而且还能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它们不仅使 人充满安全感,并且相信事情最终会朝有利的方 向发展。这些似乎有利于维持我们的身体健康, 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自我修复。日前人们对 多项研究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乐观情绪给 健康带来的有利影响跟悲观情绪比如消极或者 压力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互相独立的,并 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大致的比较。

情绪乐观似乎可以减轻由紧张造成的炎症,降低 压力作用下皮质醇等荷尔蒙的分泌水平。它还能抑制交感神经,刺激副交感神经,降低人们的发病率(副交 感神经能做出“休息和消化”(rest and digest)反应,这跟 或战或逃的应激相对立)。

正如对未来充满希望可以让我们精神抖擞一样,对自我抱 有乐观的态度同样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自我夸大者” (self-enhancers),即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遭遇压力 时心血管反应较小,且皮质醇的基线水平较低。

有些人天生就是乐观派,但是不论我们天生乐观与否,我们 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去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而且往往 越压抑悲观,取得的效果会越好。

位于宾夕法尼亚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大卫.克罗斯维 尔(David Creswell)和同事要求学生按时撰写高质量的小论 文,并且要求论文要有创造性和独立性,这两者对于学生来 说都是很重要的品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自我 价值感。相比那些受老师严格控制的学生,他们通过这种方 式进行自我肯定后,考试的时候,其尿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其 他应激荷尔蒙的分泌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特别担心考试分 数的学生,这种训练方式更加有效。

沉思默想

修道士在山顶苦苦冥思几千年,为的就是有一天精神得到昭 示,灵魂得到洗礼。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或许也对他们的身体 健康产生了有利影响。

关于冥思效应的试验,尽管大部分规模较小,但却无一例外地 表明了一点:冥思对身体确实是有一系列好处的。有证据证明, 冥思使疫苗接种者和癌症患者产生更好的免疫反应,让人们在心情低落时不至于崩溃,可以舒缓肌肤,甚至还会减缓艾 滋病毒的蔓延。

冥思甚至能减缓衰老。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末端的保 护盖——染色终端体便会变短一些,所以,它在人们的老 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思维和 大脑中心的克利福德· 萨朗(Clifford Saron)和其同事最 近的研究表明,比起上班一族,拿出整整三个月的时间进行 休息冥思的人们,体内的染色体端粒酶的含量水平更高。 跟社会互动一样,冥思很可能通过影响压力的反应通路来 起到作用。经常冥思的人,体内的皮质醇含量较低,一项调 查显示,他们的杏仁核(amygdala)发生了变化。杏仁核是大 脑的一个区域,与遭受害怕时的情绪相关,并在人体遭受 威胁时做出反应。旧金山加州大学精神病学家艾丽莎· 爱 佩尔(Elissa Epel)认为,冥思还能通过刺激生长激素和性 激素分泌,促进机体复元,增强体质。

如果你没办法拿出三个月的时间专心思考,请不要担心。影 像学研究显示,冥思训练虽然只进行11个小时,大脑结构 同样会发生相应改变。每天挤出时间进行“零碎沉思”,比 如我们可以坐在办公桌前,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几分钟。要 知道抓住零碎时间,我们一样可以冥思。

信任别人

我们对别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 我们的健康。孤独会增加心脏病、痴呆、 忧郁等一系列疾病的风险,甚至导致死 亡。然而,对社交生活满意的人,睡眠 质量更好,更显年轻,且对疫苗的反应 更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的约翰. 卡西奥波(John Cacioppo)将毕生精力 致力于研究社会隔离的影响,他说,孤 独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消除孤独 感跟戒烟一样有益于身体健康。

这一点也得到查尔斯. 雷森(Charles Raison)的赞同,他来自乔治亚州亚特兰 大的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研 究思想和身体的相互作用。他说:“这或 许是世界上最有说服力的行为发现。社 交生活丰富多彩、人际关系开放广泛的 人们,不容易生病且寿命更长。”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孤独的人们往往不能很好 地照顾自己。然而,约翰. 卡西奥波说, 除此以外,与压力效应相关但不相同的 直接生理机制也是原因之一。

约翰. 卡西奥波在报告中说,孤独的人 体内含有较多皮质醇信号和炎症反应的 基因,而且消除细菌的免疫细胞也相对 活跃。他说人类的身体机能已经发育得 非常完善,所以在感觉到被社会隔离时, 身体会全面启动免疫系统,修复创伤,阻 止细菌传染。孤独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性 面临外伤危险,集体生活的人则可能具 有更好的免疫系统,因为他们的身体要 时刻抵抗亲密接触时容易传染的病毒。 其实这些差别的关键在于,人们在多大 程度上认为自己是孤独的,并非真正取决于他们的社交网。约翰. 卡西奥波说,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确实是 这样的。因为人们处在一群不怀好意的 陌生人中间跟独自一人的危险是差不多 的。因此,消除孤独感并不就是意味着 跟更多的人进行交往。这完全取决于 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孤独的人对社 会威胁过于敏感,倾向于认为别人不怀 好意。改变对待别人的态度能有效减 轻人们的孤独感,而给人们提供更多的 社交机会。

不管你有没有一两个知心的朋友,只要 你对自己的社交生活很满意,那就没什 么可担心的。“但是,如果你坐在一群朋 友中间,却有被别人威胁的感觉,有世 界皆醉我独醒的感觉,那么或许是时候 采取一些措施了。”约翰. 卡西奥波说。

自我催眠

18 世纪奥地利医师弗朗茨. 梅斯 梅尔(Franz Mesmer)提出,他能采 用一种方法治疗所有疾病,这种方 法他称之为“动物催眠”(animal magnetism),自此之后,催眠疗法 一直在努力获得科学界的认可。英 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皮特. 豪威尔 (Peter Whorwell)说:“整个科学 界被那些认为没有必要做研究的 人搅乱了套。”

皮特. 豪威尔将大部分职业生涯 致力于寻找大量证据,证明催眠疗 法可以治愈一种疾病:肠易激综合 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简 称IBS,下同)。IBS 被认为是一种 功能性紊乱——这是个非常不好 的词,通常用于病人患有某种症状 而医生却找不出原因的情况。皮 特. 豪威尔感到,他的病人—— 有一些症状很严重甚至快要自杀 了——正在对医生们慢慢失去希 望。“因为传统疗法都毫无起色, 所以我不得不转向催眠疗法。”

皮特. 豪威尔先简单向病人解释 肠道功能的运作原理,然后让他 们使用视觉和触觉,比如对温暖 的感觉,来想象他们的肠道正在 正常工作,这似乎有效果。英国国 家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已经推荐IBS 是催眠 疗法的唯一适用病症。尽管如此, 皮特. 豪威尔仍然无法说服医生 们开处方。他说:“虽然我们已经 做过大量的毋庸置疑的研究,但人 们还是不情愿去接受。”

人们不愿接受的部分原因在于,关 于催眠疗法是如何起作用的,人们 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再清楚不过 的,人们被催眠的时候,能以一种 全新的方式影响身体的部分器官。

皮特 豪威尔指出,有些IBS 患者在催眠的状态下,他们的肠道不适状况将会减轻, 这种不适在有意识的情形下通常不易受控制。同时,他们的肠道内膜也变得对 疼痛不是那么敏感。

英国赫尔大学的欧文. 科茨说,催眠疗法对生理的影响路径类似于安慰剂效应。一 方面,两者可以治疗的病情相类似,另一方面,两者都是通过使患者相信某种结果 等暗示和期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而不同之处在于,对催眠疗法,有的人反应 强烈,有的人则不太感冒。

因为资金匮乏,大部分催眠疗法的临床试验规模较小。然而,这些试验却都表明, 催眠可以抑制疼痛,减轻焦虑和忧郁,提高睡眠质量,治疗肥胖症和哮喘症,以及 改善牛皮癣、疣瘊等皮肤病。找一个优秀的催眠治疗师不容易,因为这个职业还没 制度化和规范化,不过自我催眠倒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皮特. 豪威尔说:“自我催 眠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在对50 个晚期癌症患者的调查研究 中,那些被医生断定精神信念更强的 人,化疗效果较好且存活时间更长, 有超过40% 的人三年后还活着,而医 生断定的那10% 信念薄弱的患者就 没有这么好的反应了。汗毛竖起来了 吧?在对思想和信念的潜在治愈力所 做的全部研究中,对宗教信仰的研究 是最富争议的。

大量研究致力于证明,某些宗教信仰 比如参加教堂聚会或者祈祷,跟身体 健康是存在联系的。信教有利于降低 某些疾病,像心血管疾病、中风、高血 压以及代谢障碍等的发病率,同时有 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艾滋病和脑膜 炎等传染病的康复,以及降低癌症发 病率。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疗中心的理查 德. 斯隆(Richard Sloan)以及其他一 些批评人士指出,许多被试患者不能 完全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通常 信教的人生活更加平淡稳定,他们所 得到的社会支持力量更加强大,而病 情严重的患者就不太可能去参加教堂 聚会。然而,有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做 了一项分析调查后得出以下结论:如 果真是因为以上的因素,那么试着做 些改变,“虔诚/ 灵性”的确会对身体 起到一些保护作用,尽管这只在健康人身上得到了应验。不过,笔者提醒大家,这里面可能会存在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研究者没有把负面结果公布于众。

即使宗教信仰的确与身体健康存在联系,但如果祈求上帝给出解释,就没有必要了。 有些研究者将其归因于安慰剂效应,因为信教的人对神或者其他东西的信仰,与普 通人对药物或者医生的信仰所起的作用是类似的。而另有些研究者,像上文提到的 肺癌病例研究者、来自意大利米兰圣杰勒德医院的保罗· 米索尼(Paolo Lissoni)认 为,跟乐观情绪相关的“精神”会对身体健康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

然而,还有一些人认为,确立明确的生活目标才是最重要的,不论这个目标是什么。 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什么才是重要的,对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我们才会 增加对事件的掌控能力,不至于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在上文提到的克利福德· 萨 朗三个月冥思的研究中,认为修复染色体的端粒酶有利于增强控制感、提高生活目 标性。而克利福德· 萨朗说,事实上,这种精神上的改变比冥思本身更重要。

他指出,被试患者本身就是很敏锐的冥思者,所以,那个试验只是提供他们一次机会, 让他们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花更多的时间做你喜欢做的,或剪剪 花修修草,或做一名志愿者,这些都会有益于身体健康。克利福德· 萨朗说:“有机 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其中的意义无比重大。”这也许是这项研究的最大收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统计角度看瑞德西韦临床实验
昂贵药物使副作用更加严重
每日电讯报:心态决定药效
[原创]新编中老年人自身要学点心理学知识(3一8一5)安慰剂效应
自我治愈之道:超越物质的心灵力量
医学上的两个奇特谜团——安慰剂与顺势疗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