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查有梁:从思维模式看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4

根据与“全脑模型”的对应研究得知:逻辑思维(或称“分析家型”)主要是使用人的左脑上部;操作思维(或称“组织家型”)主要是使用人的左脑下部;艺术思维(或称“梦想家型”)主要是使用人的右脑上部;交往思维(或称“交际家型”)主要是使用人的右脑下部。

    笔者的新研究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的分类有如下对应关系:

二、四种教育价值取向

    应用上述四种思维模式及其组合,可以分析四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与利弊。

    第一种,为应试而教育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单一的价值取向。即只重视学生书面文字的逻辑思维(A)。只抓学生的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升学要考试的科目。一切为了升学考试,或一切为了留学考试。这种价值取向培养的学生,突出的特点是“会应试”。全部时间和精力去为应试而教育,必然以牺牲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思维)、审美能力(艺术思维)、交际能力(交往思维)为代价。导致这种单纯“会应试”的学生,不会动手操作,不会审美立美,不会社会交往。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的和谐发展。在“升学第一”“留学至上”的年代,为应试而教育的价值取向有相当的市场。纯粹为应试而教育的价值取向,既不利于个人潜能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改革考试制度上,制约人们选择这种价值取向。

    第二种,为专业而教育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功利的价值取向。较早地只重视学生今后所选专业的思维模式。为了学生有一技之长,能较快谋生。选择理工科专业方向的学生,重视逻辑和操作(A+B)。选择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方向的学生,重视艺术与交往(C+D)。选择艺术和体育专业的学生,重视艺术与操作(C+B)。在升学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这种较早确定专业方向,为专业而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实用性与合理性。但是,从长远看,这种功利的价值取向,并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和谐发展,并不利于学生个性潜力的开发。比之于为应试而教育这种单一的价值取向,为专业而教育的这种功利价值取向,还是要稍好一些。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不是一种真正好的价值取向。

    第三种,为生活而教育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较综合的价值取向。即除了重视逻辑、操作之外,还十分重视艺术审美,或者还十分重视人际交往,是(A+B+C),或是(A+B+D)。这种为生活而教育的价值取向,并非单纯“为应试”而教育,也并非过早“为专业”而教育,而是为了学生有充实的精神生活,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适应今后社会的需要。强调逻辑则“会考试”,强调操作则“会动手”,强调艺术则“会审美”,强调交往则“会交际”。为生活而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可能是单一的价值取向。因为生活是丰富,生活是变化,必然需要较综合的价值取向。这种为生活而教育的价值取向,显然优越于为应试而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优越于为专业而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四种,为发展而教育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整合的价值取向。即除了重视逻辑、操作、艺术之外,还加强社会交往的教育,是(A +B+C+D)。为了学生全面的和谐发展,今后不仅能创业,而且能创新。为发展而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关键词是“发展”。这个“发展”要理解为:在个人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将“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起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有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或泽为“学会做人”)。这正是“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中国强调实施素质教育,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这也是“为发展而教育”的整合的价值取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zuoye
反思与澄明:我国课堂教学关系发展历程回溯
成事育人,班级管理的核心取向
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浅析基础教育偏离教育本身要义的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