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的幸福,从父母的这个动作开始

父母的一个动作,影响孩子幸福

来自凯叔讲故事

11:25

  凯叔说

kaishushuo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我会先蹲下,再温柔地诉说。我会多将拇指竖起,少用食指指点。我会拿出更多微笑给孩子。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我会少用眼睛看分数表,多用眼睛看优点。我会注意少一点责备,而去多一点关心。我会将板着的脸收藏,而成为孩子的玩伴,跟着孩子一起跑原野去看星星。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我会早早地将他推出门……尽管我很心疼。我会多拥抱,少搀扶。我不再追求对权力的爱,我会效法爱的力量。

如果……如果,已经没有如果,我不再后悔过往,行动,从当下开始。

——(英)黛安·仑曼斯

作者 | 花山  主播 | 羽洋



我小时候,有一只心爱的小板凳——

是我的专座,连爸爸妈妈都不许碰。


有一天,我从外头兴冲冲地回到家,

发现家里来了很多客人,

而其中一个胖阿姨,正坐在我的凳子上。

我上前,说:这是我的。

那阿姨没听见。

我连说了好几遍,

可是大人们聊天的声音实在是太大了。

于是我开始用我小小的肩膀

抵住那阿姨肥硕的手臂。

旁边有人开始笑。

有人说,这孩子真好玩,这么容易就哭了。

我妈接茬说了句:对啊,她就是太爱哭了。

后来那个凳子终究是被我哭回来了。

 

如今,那把小板凳早就不知哪里去了,

但是当年的场景我却依旧记得非常清楚。

满屋子的人腿,盯着我大笑的眼睛,

以及那个阿姨庞大的、山一般的身躯。

当然,还有我弥漫着的无力感,以及屈辱。

直到学了心理学,我才知道,

我那时候不过是物权观发展时期

的一个正常表现。

每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孩子,

都会有这样的阶段,

通过宣布那些东西是“我的”,

从而去确定我的“地盘”和“我”的存在。

我不过是在努力地、孤立无援地维护着我自己。

可惜我的父母不懂。


在我长大了以后,他们还经常提起这事,

明显是当做一个乐子在回味的。

而且,他们还表示,

他们和那些亲戚当初有多宽容我,

否则如何能容许一个小孩这么不礼貌的举动。


我理解他们。

相比较于在那个当下去胖揍我一顿,

指责我有多么没礼貌而言,

他们的做法确实已经很克制了。

似乎我的确该感恩才是。

然而,我至今回想那个场景,

都只觉得狰狞、可怖。

 

等我做了父母,

才发现类似的情形在每个家庭中,

每对父母孩子之间,频繁地发生着。

大人觉得自己付出了,

在孩子眼里,却是另一个世界,

那个世界很高,很难触及,

还常常给他以挫败感甚至屈辱;

孩子觉得自己很努力了,

然而大人眼里,孩子却始终不够好。

为什么会这样?


站着的父母,和地板上的孩子

观察过儿童涂鸦的,一定会发现,

孩子们画出来的大人,一般都没脖子,

脑袋直接安放在肩膀上,外带一双大鼻孔。

那就是孩子仰视我们的样子,

高高在上,甚至有些难看。


问题就出在这里。

从出生到青春期以前,孩子们都远比我们矮小。

相比较下,大人对孩子而言实在是太大了。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

 

家庭治疗师们曾做过一个经典游戏。

让沟通的双方,一方站着,

一方坐在正对面的地板上。

站着的一方,身体前倾,俯视对方,

一段时间后背部的肌肉就开始酸痛;

坐着的一方,脑袋高仰着,

费力地回应对方,压抑感也渐渐袭来。


很多父母和孩子的交流

就是这样一种俯视-仰视的模式。

站着的永远是大人,

孩子们则一直处于地板的位置上。

事实上,这个模式谁都不舒服。

 

我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

经常会遇到怕迟到而匆忙赶路的家长。

他们一边拽着孩子的胳膊,飞快地走着,

一边回过头抱怨孩子“太墨迹,太慢”。

俯视着的父母,认为孩子故意磨蹭,

为此很不满。

却没看到,仰视着的孩子,

他的腿很短,步子很小,

他的身体几乎整个被父母吊着往前“飞”,

非常非常难受。

 

最要命的是,

只要俯视-仰视的模式不改变,

只要父母一直“站着”,

那父母看到的,总是那个“不够好的”孩子。

这种“看见”,会成功地催眠孩子。

 

你看见的是脆弱,孩子最终就变得脆弱;

你看见的是怯懦,孩子最终就变得怯懦;

你看见的是笨拙,孩子最终就变得笨拙;

你看见的是不配合,你们的关系就愈发难以合作。


孩子们缺乏判断力,

却无比忠诚于父母言行中传达出的期待。

很多孩子的不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爸爸妈妈,请你蹲下来试试

父母和孩子之间,

一直有个悬殊甚大的高度差。

要消除这个高度差,最好的方法,

就是你蹲下去。

这个动作很重要。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

最好的方式是尽量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视,

并尽量减少你的高度带来的粗暴评判。

 

比如,一个4岁的小孩,

早上起床后,主动把床铺好了,

她可是花了好半天的功夫才搞到让自己满意的。

妈妈进了房间,

小孩扬起脸,希望得到鼓励。

如果妈妈看到仍然皱巴巴的床单,说,

“你这怎么收拾的呀,乱七八糟的,

我来帮你弄吧!”

结果会是什么样?

妈妈铺的床当然会更加整洁漂亮,

却也愈发得显出孩子的无能。

 

更好的做法是,

妈妈放下关于“好坏”的评判,

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笑容,并跟孩子说:

这是你铺好的床啊,

比之前看起来整洁多了,不错呀!

这样做,对孩子才公平。

孩子萌芽出的那份自主意识,

才能够真正被呵护。

这当然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


你要允许孩子做得不够好,慢,

甚至看起来笨拙可笑。

如果你觉得孩子需要改进,也不要当场指出来。

你完全可以另找时间,以轻松的口吻说:

来,我们一起玩个铺床的游戏吧!

游戏的过程中,

你再自然而然地告诉孩子

铺床的步骤和技巧是什么。

下一次,孩子自然就会了。

 

你知道吗?

一个事情总是做不好、不能让人满意的孩子,

往往是个气馁的孩子。

你在高处,他在低处,

他需要的不是批评指责,而是帮助。


给父母的建议

从大人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并不难,

难的是,大人能蹲下来,

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


你需要尽量不批判地去听见孩子、看见孩子,

为此,你要克服很多的挑战,比如:


1.不贴标签

贴标签,往往就是在进行评判。

它把人分为好的或者坏的,

正常的或者不正常的,

负责任或者不负责任的,

聪明的或者愚笨的。


评判的一方(父母)高高在上,

被评判的(孩子)只能默默忍受

挫败与无助的煎熬。


这是一种隐形的语言暴力。

它很省事地定性了孩子的

那些我们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接受的行为,

却让我们忽视了孩子的真正感受和需要。


2.不比较

为什么别人家孩子那么会说话,

我家的沉默寡言?

别人家孩子会认很多字了,

我家的一个都记不住?

别人家孩子会……我家的却还不会……?


这种比较,就像是拿游泳能力为标准,

去判定一只鸟能不能飞。

这很容易会让鸟儿感觉到自己的蠢笨。


同样,每一次向外的比较,

对孩子都是一次贬损。

它不仅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

还会让他感受到孤独,不被爱的恐惧,

以及不被接纳的愤怒。


所以,

如果你家的孩子是小鸟儿,

就不要强迫他游泳;

你家的孩子是小鱼,

就不要强迫他飞行。

3.不苛责

以孩子的学习为例。

我见过不少家长,

当老师指出孩子学习有些跟不上时,

感觉就像在批评自己。

那一刻,他们不是家长,

而是也变成了一个孩子。


他们转过身,很容易会把所承受的外部压力,

一股脑居高临下地倒给孩子。

小孩则就苦了。

他不仅要面对自己的无力感,

同时还要面对两个大人的高压。


我们又如何能够期待孩子

在这种困境中能变得更好,更积极?


所以,父母最好能帮孩子

抵挡住外界品评的压力。

你可以对老师说:

好的,辛苦您,我会督促孩子的。


但转过身,请不要批评指责孩子,

只需要说一句:

老师说了,你学习挺认真的,

只是还需要再努力一点儿。

 


但愿每一位父母,都是生命的陪伴者,

耐心享受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风景,

而不做裁决者和拯救者,

随时向孩子彰显着自己的聪慧跟强大。


孩子脆弱时,请守候他。

孩子疼痛时,请拥抱他。

孩子起飞时,请祝福他。


因为孩子这么幼小的时光,稍纵即逝。


凯叔问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您是否也曾进入仰视-俯视模式的误区?欢迎给凯叔留言。


作者:花山,自媒体主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孩妈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高情商,是培养来的吗?
我所有的辛苦,不过是为了你将来可以不那么辛苦
父母是面镜子:你扭曲,孩子就扭曲
绑架了父母的晚年,你还有理了?
教养,从改变说话口气开始(224)
你“亲口”把你的孩子变成了"坏"孩子!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