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全会之二】科教创新赋能 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加速器”

□本报记者 王奇

越来越多的院士工作站在这里拔地而起,小微企业在这里圆了创业之梦,一个个科研难题在这里逐个突破,这里的大学校园开出了一朵朵创新之花……

科技教育创新成为淄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它的不断赋能,让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凤凰涅槃,让科技创新步伐愈加坚定。

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无不体现科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和教育仿若一对同命运共呼吸的共生体,互为促进发展的源动力。

2019年12月29日,市委书记江敦涛在中共淄博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六个“赋能行动”,其中“实施科技教育创新赋能行动”成为重要的一环,聚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淄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题中之义。

创新需要气魄,赋能充满力量。敢冒风险,攻坚克难,淄博有这个勇气。

构建高水平科技研发平台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体系的建成也非一日之功。从2002年举办第一届新材料技术论坛开始,我市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发展一直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方式走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

走过17个光阴,科技创新平台从量变跨越到质变,实现了扩量提质。以“聚焦优势产业,聚集创新资源,聚合创新要素,实现聚变发展”为主线,我市建设了一批定位“准”、速度“快”、效能“实”的科技创新平台,并以此链接集聚更多科技资源。

瑞泰新材料是我市一家从事耐高温合金材料研发生产的企业。通过新材料论坛结缘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闻雪友,并与其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双方共同开发解决了困扰大型舰艇发动机寿命问题的涡轮叶片材料,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掌握这项核心技术,也让企业配套其他材料方面有了明显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科研平台建设,让更多先进的技术引了进来,也让更多淄博企业走了出去,实现了双赢。2019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的实施意见》,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淄博分院,生物医药研究院、淄博绿色化工材料产业技术研究所通过加盟、共建等方式融入山东产研院发展格局。

大魄力才有大格局。从2019年开始,我市建设高水平科技研发平台步入新的加速阶段。新建多达14家,省技术创新中心44家,14家实验室列入2019年市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签订联合基金三方协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中科院兰化所刘维民院士等先后在我市设立产业研究院及科研基地。

高水平的研发平台犹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离不开新材料技术论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自2002年以来,新材料技术论坛系列活动在我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八届。先后有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400余人,国内外100余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4000余人次前来参加,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现代服务业、农业高新技术等众多领域推介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人才需求,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了大量科技供给。

不断丰富内涵、创新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端科技论坛之一,在推动淄博及周边地市企业与院士专家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培植特色支柱产业、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强国际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为淄博科技创新赋能释放出发展新活力。

打造高水平创业创新孵化体系

位于淄博高新区的山东能行机器人集团,2006年成立之初只是一家注册资金仅有几十万元的小微科技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能行集团已经从最开始的一家企业,裂变成为现在的6家子公司,实现年产值近2亿元,国内产品经销商达500家。从小微企业孵化到成为集团公司,山东能行机器人集团在“机器人”这个领域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成为淄博乃至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

科技发展,教育进步,离不开创业创新,各类孵化器正在为科教创新赋能注入新活力,成为创业创新体系的新业态。2019年,我市积极运用“平台思维”,建设、链接、用好创新创业平台,启动实施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升级工程,着力完善优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这样的改变让小微企业振奋。仅一年时间,就新增建设了12个众创空间,较去年增长40%,推荐6个众创空间申报了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着力提升孵化效能,鼓励孵化器专业化发展,突出孵化器的招才引智属性,引导孵化器扶持大学生创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目前我市各类众创空间内常驻初创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量达到610件,较去年增长136%。各类众创空间全年共享受税收减免294万元,众创空间行业协会正在积极筹建过程中。全市拥有各类众创空间发展到44家,总运营面积达到47万平方米,较2018年增长80%。

展望未来,江敦涛在中共淄博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梯次孵化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淄博试验、转化、应用和推广,把我市打造成为先进科技转化应用的标杆城市。力争到2021年,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45家。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不难想象,在科技扶持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将更加勇于突破、矢志求新,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生力量,为我市科教赋能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2019年10月21日,江敦涛到山东理工大学调研时指出,推动校城融合发展,是实现校城双方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战略之举。大学对所在城市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创新源、活力源、产业源,也是重要的城市形象,体现着城市的发展潜力,代表着城市的气质和高度。校城双方要切实发挥好山东理工大学的平台作用,使之成为淄博链接创新资源要素的重要平台、承接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成为淄博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策动源,增强对淄博城市文化、体育、新兴商业业态发展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

校城融合,为淄博科教创新积极赋能,给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不竭的动力。

山东理工大学“大红门”众创空间,是校城融合的人才聚集地。在这里,高校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城市的品质、形象、实力则为高校吸纳培养人才提供环境支持。齐鲁医药学院,搭建“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与研究平台”,与中药标本馆一起成为校城融合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此项目,发挥了高校科技、人才、学科优势,与我市的经济、社会、文化进行了有效对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打造“1960丝绸文化创意中心”,企业丰富的市场经验与高校过硬的理论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高校与企业强强联手,创造出了更适合市场的精品,丝绸开出了创新之花。

校城融合成为淄博链接创新资源要素的重要平台、承接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成为淄博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策动源。

2019年,我市主持申报的制度创新成果《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 建立地方与高校人才共建共享机制》入选中组部“2019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校城融合发展计划实施以来,共支持山东理工大学、齐鲁医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等校城融合发展计划项目278项,财政支持资金18346.8万元,撬动近百亿元社会资金、企业资金与驻淄高校合作进行产业技术开发与应用。

良好的创新环境也在吸引着更多市外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单位纷纷与我市建立合作关系,上海交通大学与山东东岳集团签订了全面深化合作协议,并在我市设立产业发展研究院。

一系列的校城合作,带动了我市创新载体建设、前瞻性技术研究、产学研合作与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多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招才引智,需要真诚,更来自于尊重人才的价值。我市在张开双臂欢迎天下英才的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科研松绑,为创新赋能,为城市发展培育后劲。

我市用足用好“人才金政37条”,扎实推进三年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聚集计划和百名博士、千名硕士来淄创新创业行动,力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泰山系列等高层次人才数量年均增长50人以上。积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科教资源密集地区建立本地化研发机构,就地延揽“最强大脑”。

实施科教创新赋能行动,聚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唯有锚定远大目标,以坚定的自信、卓越的智慧、无畏的勇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为淄博高质量发展启动加速器,才能在一次次淬炼和升华中铸就辉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方案
徐州有什么魔力?高新技术企业迁入全国第二!
又一家法律科技公司获亿美元D轮融资!2019年哪些主题领跑法律科技创新与融资?
【创业资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众创空间
开往春天的创业路上,你需要怎样的加速平台?
两大创新合作转化平台落地张江,助力产业“大步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