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性的天理和人心

一本好书,会踏踏实实的教你成长,不会好高骛远的教你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书能够改变人的一生,而有的书却只是浪费时间的原因。

而一个人的成长,首先要从找到方向开始,那么我们的成长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方向呢?

一般来说,一个人成长应该遵循的方向,无非天理与人心两种。

古往今来对于天理的这个概念的解释有好几种,此处我们所讨论的天理是指自然的法则,而人心是指的一个人内在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知。

天理是外在规律,人心是人的感知,这两者一个在内,一个在外,一个受到人的影响,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都知道,天理是不会改变的,而人心却是很容易改变的(注意,人是不会变的不代表人的所思所想不会变,人心可变不代表人可变,不要混淆两者的概念),天理昭昭,从未改变,人心叵测,朝夕不一。

那么我们应该遵循天理还是人心?

点击加载图片

如果我们选择遵循天理,也就是遵循那些不变的东西,但是我们发现世界在改变,事物在发展,如果不变就会被淘汰。

那么如果我们选择遵循人心,但是人心又缺乏一个衡量的标准,往往都是“跟着感觉走”,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跟着感觉走一般都是没有办法之后的无奈选择,因为跟着感觉走不一定就是对的,我们只能说它不一定是错的,这种选择不确定性太大了。

那么问题就产生了,我们到底应该遵循天理还是人心?

其实,天理就是人心,人心就是天理。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观点很无稽,天理和人心如阴阳两面,怎么能混为一谈呢?阴与阳虽然相互对立,但也可以相互转化,安知天理与人心本质上是不是一样的呢?

实际上天理就是人心的观点中,天理并不是指某一个人的人心,而是人心所向,也就是说,天理是所有人的心。

在这一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羞耻心和恻隐之心,这两种就属于人心所向,所以人的天理就是有羞耻心和恻隐之心。

关于羞耻心,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明朝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先生就任庐陵县令期间,曾经抓到过一个罪恶滔天的江洋。

王阳明亲自审问这个江洋大盗,这个江洋大盗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摆出一副滚刀肉的架势,表示“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想让我认罪,门都没有!”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我都要死了还怕什么?”于是大盗当堂脱了外衣。

王阳明又说:“这样还是很热啊,你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连内衣都脱了,打起了赤膊。

过了片刻王阳明说:“还是热,你把裤子也脱了吧!”

大盗满足在乎的脱掉了裤子,只穿内裤站在大堂上。

阳明先生又提议说:“内裤也脱了吧,索性轻松自在!”

大盗:“这……不太方便吧?”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于是,江洋大盗被彻底折服,乖乖地认罪伏法。

人皆有羞耻之心,江洋大盗连死都不怕,却仍然保留着羞耻之心。出了羞耻心,恻隐之心也是人所共通的。

如果一个人看到路边一个很可怜的乞丐,自己身上又不缺钱,帮不帮?

大概率是帮的,但是帮归帮,和这个人是好还是坏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一个小偷,偷来的钱难道就不会施舍乞丐么?我们看到这种“劫富济贫”的多了,劫富的时候杀人如麻,半点活路不给人留;济贫的时候又充满爱心,扶老爱幼。

这种共通的情感是人人都具备的,也是人心所向,也就是天理,所以我们才说,天理也是人心。

同时反过来,人心即是天理,这就像是天平的两边是等中的一样,天理是人心,人心也是天理,人心存天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理,也就是价值观,那个天理形成之后就没有变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自己的坚持,而这种坚持就是他的天理,我们常说,一个人“认死理”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不认死理的人心中就没有自己坚持的价值观么?

同样有,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理,只不过每个人心中天理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天理就是人心,人心就是天理,只不过不能简单的把天理和人心混为一谈,天理是众人心,而人心是个天理。

个天理的形成

那么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又是如何形成的?

每个人心中“个天理”的形成过程和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息息相关。

比如说“孝”,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孝文化”,孝也是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点之一,孝有三个层次: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慧。

为什么会有这三种层次呢?原因在于每个人对“孝”这件事情上的“个天理”不同。有的人觉得让自己的父母老而无忧,不会因生活所困就是孝,因为小时候父母每天忙于赚钱,给他创造物质条件,所以他的“孝”就是忙于赚钱满足父母的物质条件,让他们身体好,不为了生活去发愁,也就是养父母之身。

有的人小的时候过的很快乐,父母可能没有给他充足的物质条件,但是经常陪在他身边,让他的童年充实而快乐,那么这个人长大之后就会觉得要让父母也不仅仅只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也要活的快乐,也就是养父母之心。

有的人小的时候,父母给他讲过很多的道理,引导他树立了正确的观念,那么这种人长大之后在“孝”的问题上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他们往往会引导父母获得更多的智慧来让父母过的更幸福,也就是养父母之慧。

还有一种人,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很好,但是长大之后这些人要做“巨婴”啃老,要做不孝子,不管父母。实际上这种人也是形成了一种天理,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点击加载图片

大多数人的想法中认为“受人之恩当加倍回报”但他们的价值观就是别人为我付出是应该的。她们的父母为他们付出了很多,父母觉得是应该的,这种人也觉得是应该的,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巨婴”和“不孝子”。

实际上一个人小的时候,父母照顾他是应该的,但是他长大成人之后,父母仍然把这种照顾和付出视作理所应当的,父母只给他们受到照顾的结果,没有让他们有感恩的意识,父母觉得这是应该的,他们也觉得是应该的,最终让这个孩子形成了一种“自己受到的一切照顾都是应该的”这样的天理,所以他们不会有不好意思和愧疚,因为他们认为天理如此。同样的事情让有些人来做是完全做不出来的,因为过不去心里的“天理”一关。

而对于这种人是不能讲道理的,因为道理永远讲不过天理,道理强调的是应该,而天理强调的是存在,你可以说一棵树不应该长这么矮,但实际上某一棵树就是长这么矮,“不应该”是说服,“实际上”是存在。并且天理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我们知道了天理就是人心,人心就是天理,但每个人的天理都是个天理,所以我的天理不是你的天理,我不是你,你不会做我的诗,我也不会做你的梦,所以不要用自己的天理来衡量别人的天理,因为对别人来说,你的天理就仅仅是道理。

很多时候,试图说服别人的做法是徒劳的,因为人是不会变的,他(她)心中的天理已经形成了: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住在镇子附近的寺庙里,镇子上一位少女未婚先孕,父母逼问少女孩子的父亲是谁,少女无奈,说孩子的父亲是镇子附近庙里的这位高僧。

于是孩子出生后,少女的家人抱着孩子找到了高僧。

高僧听少女的家人说明来意之后,什么也没说,只是接下了孩子。

此后,高僧每天带着孩子挨家挨户的讨奶喝,于是高僧的“事迹”在小镇上传开,人们纷纷对高僧指指点点。

高僧对这些当面或者背后的诽谤甚至辱骂毫不在意,仍旧每日参禅礼佛,照顾孩子。

数月之后,少女经受不住内心的煎熬,承认孩子的父亲另有其人,高僧被证明清白,少女和家人惭愧的找到高僧说明情况,高僧只是笑笑,就把照顾的白白胖胖的孩子还给了少女。

后来有人问高僧,你蒙受不白的时候,为什么不辩解呢?

点击加载图片

高僧说:“名誉本是身外之物,能解少女之困,也能拯救一个小生命,这样的善事何乐不为呢?况且当我们被误解时,即使变白,也没人愿意听。因为人们都是按自己的所闻、理解做出判断,每个人其实都很固执。他若理解你,一开始就会理解你,从始至终的理解你,而不是听你一次辩白而理解。”

所以不要迷信“说服”的力量,人是不会变的,当一个人心中的“天理”已经形成,是不可能通过说服或者道理来改变的。

道理是应不应该,而天理是存不存在,这很好理解,从人心的视角来衡量世界,标准就是应不应该,而从上帝的视角来衡量世界,唯一的标准就是存不存在。

之所以花大量的篇幅来论证人心与天理的关系,是希望能够解决一个问题:

人生在世,因为客观原因和环境限制,总会有些事情是不能选择的,比如环境,比如家庭,比如年龄等等。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知道不能选择的时候该怎么办?

明白了天理与人心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之后,你就不会纠结于不可改变的问题了,因为人个有天理,且不可改变,无法说服,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执着于对与错,多与少,得与失。

这样当你不能选择的时候,实际上你还是能够选择的,这种选择就是选择相处(或者说是释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02028 做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
度人如度己
修福:孝养父母得福
道心与人心
不要做一个装睡的人
你的道心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