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贺山:三星堆文字就是夏朝文字

 (2012-03-31 10:33:16)    目前,三星堆的考古工作,已取得很多很大成绩,但并未挖出文字。考古未发现文字,不等于三星堆不存在文字,民间很多收藏家收藏的三星堆玉器上、甲骨上、树皮上、蛤蜊壳上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都是方块字,都是篆字。经过多年的摸索、探讨、对比、研究,我认定它们是夏篆,夏朝的官方文字。理由如下:

    1、三星堆文化的时间:总体来讲距今4800年—4000年。

    2、三星堆文化的地点:巴山蜀水广汉平原(属长江流域文明)

    3、三星堆文化的历史:

    史书记载:蜀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华阳国志·蜀志》云:“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岷江上游的地方,有一些羌族人的聚居地。”

    汉代扬雄所撰《蜀王本纪》说:“蜀之先称王者曰蚕丛、柏濩、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以上至蚕丛三万四千岁。”

    《史记·三代世表》索隐引《世本》也说:“蜀无姓,相承云黄帝后世子孙也。”

    4、三星堆文化的历史人物:

    战国荀子《荀子·大略篇》:“禹學於西王国。”

    西汉陆贾《新语·术事》:“大禹出於西羌。”

    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表》:“禹兴于西羌。”

    ——这个说法在典籍中是被广泛引用的。蜀人还给出了禹更精确的出生地。

   《史记》张守节正义引扬雄《蜀王本紀》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

    ——这个说法也被广泛引用,具体地点则有些出入,但生于汶山郡广袤县是比较一致的。

    《史记》还提到禹的先辈,也是和蜀有密切关系的。《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与此相同):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巴蜀地区古今皆是天府之国,是大禹的故乡。大禹践天子位时,我想他的家乡人一定会奔走相告,弹冠相庆。尽管巴蜀离中原很远,因为大禹的缘故,从宗亲角度来讲,富在深山有远亲,朝里有人好做官,从巴蜀到中原,一条热线,不会中断。朝里朝外,永远相连。大禹和他的子孙后代不会忘了根本。因为夏朝有文字,有成熟的文字,有官方文字,大禹和巴蜀之王之间一定会有金卷,书信或圣旨、奏折往来,文字的使用一定非常频繁。巴蜀文字只能与朝廷一致,不会另造一套,朝廷也不会更不能允许下属另起炉灶。因为各种礼教、等级,是规定得很严的,不能逾越。

    5、三星堆文字有几个特点:

    (1)从外形上看,是方块字,这是汉字的最主要特征。汉字就是方块字,世界上只有汉字是方块形状,汉字是自源文字,与众不同,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既然三星堆文字是方块形状,那就别无二致。

    (2)三星堆文字是篆字。根据三星堆文化测年,距今4000多年,可定夏篆,夏篆就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3)三星堆文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成熟,看不到它的初始阶段的形态。实际上,它的初始阶段是存在的,那就是传世的、《仓颉书》和曾力先生收藏的三碑文字,你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在这里我提醒以下广大网友,你千万不要认为二里头遗址的刻画符号,是文字的初始阶段,二里头遗址的刻画符号与文字不搭界。换句话说,二里头遗址的刻画符号是当时陶工制陶时,做的记号。它代表什么意思,只有陶工本人知道,别人的猜测都是不准确的。文字的发明创造和使用,主要在社会统治阶级内部,是上层社会的事情,社会下层及奴隶百姓都是文盲,文盲能造字,只有郭沫若先生才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改造历史的本事。

    (4)三星堆文字的出现,都以成文历史面貌出现,它自己能够说明自己,它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无须别人代劳解释。而刻画符号都是单个出现的,符号与符号之间,没有任何组合关系,即不能组词、又不能造句,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文字,与文字无关。

    (5)三星堆文字每个字都具有固定的形、固定的义、固定的音,三者缺一不可,而刻画符号不具备上述文字条件。

    (6)三星堆文字与夏朝传世的《夏禹书》、《禹王碑》、《莱丘铭》一致,与夏朝甲骨文,夏朝象牙文、夏朝玉版文字相合,可见它们是同一时代的文字,是可读、可解、可识的文字。

    (7)三星堆文字与商朝甲骨文相比,是一个文字体系,然而商朝甲骨文却比三星堆文字更原始、更落后、更象形、更简单。为什么?夏朝曾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夏民族以龙为图腾,人口众多、农耕发达。夏人被称为中国之人,而商人则是山东海岱地区东夷民族16支中的一支,是游牧民族,以玄鸟为图腾,长期居无定所。当商汤赶走夏桀,商朝立国300年后,才在殷墟定居下来。由此可见,给商人刻写甲骨、铸造青铜、雕琢玉器、搞发明创造的人、农业耕种之人等,我估计可能都是由夏人担当。

    (8)三星堆文字的使用者,尽管远离中原,是巴蜀之人,也是夏人或夏人中的一支,大禹是蜀人,禹与蜀同指虫,同义。

    (9)三星堆文字的载体形式多种,有玉石,有甲骨,有鳖壳,有树皮,有泥版,有蛤蜊壳等。

    (10)由于巴蜀之地是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当夏人被商人赶下台的时候,商人进行了大清洗,而远在天边的巴蜀之地,却侥幸的躲过了一劫,这正是我们今日有幸能看到形形色色的各种载体上的夏朝官方文字的真正原因。

    所以,我认为三星堆文字应该是夏篆,三星堆的玉器上的文字、三星堆的甲骨上的文字,都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所说的夏朝文字,与某些人所说的巴蜀图语、巴蜀刻划符号决不是一会事,与古彝文也不是一会事。巴蜀之地,属于夏朝管辖范围,是夏朝领土,使用夏朝文字,使用朝廷规定的文字,天经地义、顺理成章。文字的产生,我同意传统提法,仓颉造字,仓颉不仅造字,他还有一套完整的造字理论,这套理论是让人信服的。还有《仓颉书》流传于世,其它的提法,则经不住推敲。有人说,文字来源于图画,文字来源于刻画符号,这是现代文人的主观臆测。图画永远是图画,正像刻画符号永远是刻画符号一样,它们永远变不成文字,再久而久之,也变不成文字。因为它们与文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头脑不太清晰,他理不清线头在哪儿,眉毛胡子一把抓,抓来抓去,抓不出头绪。

    “四十年派”就是这样,他们说不清文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刻画符号到底是怎样变成文字的?刻画符号变成文字的关键所在找到了吗?

    我可以告诉你们,这个转变关键永远不会找到,因为从始至终它就不存在。这正是我反对刻画符号是所谓原始文字的理由。

    那么文字是从哪里来的?文字的产生跟国家,阶级,社会分工有紧密关系。按古人说:“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命仓颉造字,仓颉受鸟迹兽迹启发,创造发明了象形文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转注字,至此形成了完整的仓颉造字系统。黄帝在朝廷和全国进行颁布推广,文字进入应用阶段。那么,三星堆文字从何而来?显然它来自朝廷,来自上边儿。它自己不会造字,朝廷也不会让它私自造字。文字作为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一定控制得很严格,不会放任自流。

    由于历史学家长期把黄帝时代和虞夏看成神话传说,致使人们对上古史一无所知,对三星堆文字一直持否定态度。就是今天出现了,古文字专家也不敢承认,也不愿承认,原因在于他们做学问很严谨,严谨得有时十分保守、固执。比如对待陶片上的刻画符号,拿不是文字的东西,当文字研究,即是一例,已经研究了四十年了,也未有个结果,他们还拿二里头遗址的刻画符号当夏朝文字,可见他们对夏朝的理解,是深刻,还是浮浅,是熟悉还是陌生,令人实在不敢恭维。

    三星堆文字的存在远远早于商朝甲骨文,这些文字包括玉书、玉册、玉契、玉章,还有竹简、蚌壳、蛤壳、龟壳、鳖壳、树皮、牛甲骨、动物牙齿等载体之上,均发现了大量的夏朝官方文字。

    《华阳国志》说,蜀人“多斑彩文章”,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对这些十分宝贵的难得的夏朝文字,还是承认的好,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何乐而不为?

文章作者:马贺山

发布时间:2012年3月28日

网页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08bb70100xyix.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蜀文字五千年
古蜀文字五千年解密
中国三星堆十三大千古谜团居然团震惊了全世界(5)
古蜀文字比甲骨文更古老、更成熟
四川发现记录五千年前祭祀场面的玉版画
寻找古蜀时代的文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