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古長調民歌》
蒙古長調民歌
THE MONGOLIAN
ROLK LONG-SONG
誇父音樂館-誇父音樂系列-瑰寶系列-
蒙古長調民歌
THE MONGOLIAN ROLK LONG-SONG
藝術家: 風潮唱片.
音樂類型: 民樂
版本: [風潮唱片 TCD-1029]
發行時間: 2008年06月24日
出版發行: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
唱片編號:TCD-1028
製作人:吳金黛、王森地
錄音:Kavichandran Alexander
演奏:麥蓋提刀朗木卡姆團
出版發行: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
唱片編號:TCD-1029
製作人:吳金黛、王森地
錄音:Kavichandran Alexander
演唱:阿拉坦其其格、紮格達蘇榮
○蒙古長調民歌國寶、天籟歌後 阿拉坦其其格,壹代長調大師哈紮布親傳弟子紮格達蘇榮精彩錄音
○葛萊美獎錄音大師 Kavichandran Alexander全程192K/ 24 bit高分辨率現場錄音
○暢銷發燒天碟制作人王森地、數屆金曲獎得獎制作人吳金黛攜手合作
○頂尖團隊·精彩企劃·精美制作·豐富解說·最值得世代典藏的音樂瑰寶
2005年聯合國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草原音樂活化石珍貴錄音,首張跨國合作的蒙古長調民歌發燒天碟。
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發展和音樂型態的現狀,壹般學者認為“長調”是由北方草原遊牧民族,
在畜牧生產勞動過程中所創造的,為野外放牧及傳統節慶時演唱的壹種民歌。
它的曲調悠長、節奏自由,大多采用散板,壹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
演唱者根據生活經歷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揮,演唱的節律亦各不相同。
長調的基本題材包括牧歌、思鄉曲、贊歌、婚禮歌和宴歌(也稱酒歌)等。
歌詞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和湖泊,
在質樸而未經修飾的真聲嗓音裏,充滿了蒙古族人對自然的感嘆、對父母的感愛、對生命的贊美、對愛情的追求、對藝術的領悟,
而貫穿其中的,則是千古不變的“愛”。
長調曲調悠長、意境開闊、節奏自由、字少腔長,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
它所呈現的獨特韻律,就是將陳述性的語言節奏、抒情的長音節奏與描繪性的裝飾音節奏巧妙地融合,
將內心情感與外界寫實風貌結合,進而充分體現蒙古草原豐美多變的生活面貌,以及草原子民深愛家鄉美好自然的真摯情懷。
長調另壹個獨特的音樂特色,在於旋律本身極富裝飾性,如前倚音、後倚音、滑音、回音等。此外,
還有壹種特殊發音技巧所形成的旋律裝飾,蒙古語稱為“諾古拉 ”,為“波折音”、“折叠”之意,
是指在發聲時,配合口與咽腔的復雜動作,發出類似顫音的抖動效果。“諾古拉”對蒙古長調獨特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與影響,
更讓長調充滿了鮮明的草原文化特性。
蒙古族長調民歌主要流傳在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壹種跨境分布的文化。從地理分布來看,
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北的長調民歌最多、也最為典型,歌裏如實反映蒙古人流動的遊牧生活及傳統畜牧日子。
專輯曲目:
01. 褐色的鷹 A Brown Eagle [0:02:32.61]
02. 烏珠穆沁遼闊的草原 Wu-zhu-mu-qin Vast Grasslands [0:03:07.22]
03. 孤獨的白駝羔 The Lonely White Baby Camel [0:04:01.22]
04. 圓蹄子棗騮馬 The Claret Horses with Round Hoofs [0:01:39.15]
05. 金色聖山 The Golden Sacred Mountain [0:03:59.50]
06. 走馬 The Pacing Horse [0:02:51.60]
07. 北山嶺的小馬駒 Little Horses on North Mountain [0:03:34.53]
08. 褐色山影子 A Brown Mountain Shadow [0:03:08.36]
09. 查幹河畔的柳條 Willow by the Riverside of Cha-gan River [0:03:15.08]
10. 褐色花斑馬 A Brown Zebra [0:04:09.46]
11. 身段修長的棗騮馬 Horses with Tall and Slender Shapes [0:02:52.17]
12. 色爾墚 Se-er-teng Mountain [0:03:01.42]
13. 罕山的雪 The Snow of Han Mountain [0:03:31.41]
14. 小黃馬 Little Yellow Horses [0:03:54.42]
15. 故鄉影 Shadows of Homeland [0:01:50.08]
16. 查幹陶海故鄉 Zha-gan-tao-hai Homeland [0:03:37.28]
17. 遼闊的草原 The Vast Graaalands [0:03:29.21]
18. 達古拉(馬頭琴獨奏) Da-gu-la(A Solo of Morin Khuur) [0:04:21.36]
中國原生態民歌演唱家系列之三
《蒙古長調歌王》
藝人:紮格達蘇榮
語種:國語
唱片公司:中國唱片
發行時間:2007年10月01日
CCD-2598 / ISRC: CN-A01-07-337-00/A.J6
《蒙古族長調歌王紮格達蘇榮》收入的21首歌,既是蒙古族長調民歌中的精華,也是紮格達蘇榮長期積累的代表性曲目,
凝聚著他幾十年的心血,充分體現了他的獨特演唱風格,以及所取得的驕人藝術成就。
二十壹首蒙古族長調民歌精華之作。最具原生態品質與傳統韻味的非物質文化之長調精品,當代蒙古族長調錫林郭勒風格流派最傑出代表。
高遠悠長,情真意濃的歌喉完美地與馬頭琴的蒼涼,柔情融為壹體,在其演唱巔峰錄制的此版音質絕佳,極具收藏。
紮格達蘇榮是蒙古族著名的男高音長調歌唱家,錫林郭勒草原長調風格的傑出代表,長調大師哈紮布延長流派的主要傳人之壹。
自上世紀80年代初走上歌壇,壹展歌喉,嶄露頭角,為廣大聽眾熟悉和喜愛;
並多次在國內外聲樂比賽中榮獲大獎,為祖國和民族贏得了榮譽,從而奠定其在蒙古族長調藝術界的顯要地位。
01 都仁紮那
02 走馬
03 鐘赫爾老吉草原
04 烏裏嶺
05 步態輕穩的三歲棗紅馬
06 剪子般耳朵的黑馬
07 褐色的雄鷹
08 查幹哲林草原
09 烏珠穆沁博克號
10 清秀的山峰
11 漂亮的黑駿馬
12 小黃馬
13 阿爾泰杭蓋
14 清涼宜人的杭蓋
15 寶拉根套亥故鄉
16 老雁
17 輕快的黃驃馬
18 圓蹄栗色馬
19 巴彥巴爾虎的下夜人
20 遼闊的草原
21 鹿花背的灰白馬
烏雲畢力格
《蒙古長調—棗騮馬》
藝人:烏雲畢力格
唱片公司:廣州音像
發行時間:200601月01日
專輯類別: 錄音室專輯
專輯風格:蒙古族傳統樂 Mongolian Traditional Music
《蒙古長調棗騮馬》是烏雲畢力格演唱的長調專輯,原汁、原味、原生態。獻給尊敬的老師照那斯圖誕生七十三周年。
蒙古長調是壹種具有鮮明的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可稱為遊牧文化的壹朵永不雕謝的花朵。
哪裏有草原,哪裏就有長調,哪裏有牧人,哪裏就有長調。長調是草原上的歌,是馬背上的歌。
長調中特殊的發聲技巧稱作“諾古拉”,即波折音,類似顫音,對形成蒙古族長調獨特風格有重要作用。
長調牧歌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和蒙古族音樂的結晶,廣大牧民和壹代又壹代優秀的民間歌手在“長調”中不知傾註了多少的感情,發揮了多少創造力。
對於“長調”藝術中文化意蘊的認識,我們永遠也不能窮盡,它的價值和魅力是永恒的。
蒙古長調是壹種具有鮮明的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美學的感悟。
它集中體現了蒙古民族遊牧文化的特點,並與蒙古語言和文學等息息相關。
01 開場語
02 棗騮馬
03 牧人喜悅
04 都仁紮那
05 四季
06 可愛的家鄉
07 棗騮馬
08 諾木罕山
09 促乃夫
10 鷹之歌
11 那林呼和
12 小花馬
13 鹿花背的白馬
《蒙古長調》藝人: 群星
唱片公司:齊魯音像
發行時間:2008年12月01日
《蒙古長調》草原音樂“活化石”。蒙古長調民歌被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蒙古族長調是壹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
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
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原汁原味原生態。
Disc 1
01 雛馬
02 富饒遼闊的阿拉善
03 遼闊的草原
04 小黃馬
05 海騮馬
06 圓蹄的棗騮馬
07 勇敢的棗騮馬
08 青海子的麻雀
09 十峰白駱駝
10 雲青馬
11 黃羊坡
Disc 2
12 克爾倫的影子
13 巴爾虎牧馬人
14 金翅雀
15 吉祥如意
16 班禪廟
17 六十棵榆樹
18 漂亮的黃馬
19 灰朦朦的小麻雀
20 澤爾根圖山嶺
21 紅棕馬
22 金色聖山
23 褐色的鷹
Disc3
24 遼闊的牧場
25 和煦的風
26 砂鑠中的清泉
27 追風的銀鬃馬
28 牧馬在巴爾虎草原
29 小跑的黃馬
30 走馬
31 白馬走
32 矯健的海騮馬
33 孤獨的白駝羔
34 棗騮馬
35 摔跤手
《從走馬到老雁》
蒙古族長調歌王哈紮布特別紀念CD·珍藏版
藝人: 哈紮布
唱片公司: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
發行時間:2007年04月06日
專輯類別:錄音室專輯
專輯風格:蒙古族傳統樂 Mongolian Traditional Music
2008年1月14日,由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長調歌王哈紮布CD碟
《從走馬到老雁——蒙古族長調歌王哈紮布特別紀念CD珍藏版》發行。
哈紮布,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國家特級演員。 1950年參加工作,1957年,赴京參加全國民族民間專業文藝會演,
被文化部授予“著名歌唱家”稱號;
幾十年來曾多次參加自治區的文藝會演和重大演出活動,並多次獲大獎;1989年,被自治區政府授予“歌王”稱號。
歌碟收錄了《旭日東升》、《上海產的那半導體》、《綏玲姑娘》等長調、潮爾長調和短調歌曲 30首。
策劃:烏雲格日樂張阿泉
出品人:臧誌君責任編輯:巴圖
特邀編輯:張阿泉
資料提供:紮格達蘇榮烏雲格日樂張阿泉 巴圖 汗德力黑
編者的話:
他天賦嗓音,在馬背上唱出感天動地的蒙古長調,逐漸從“王爺的歌手”成長為新中國最負盛名的壹代長調民歌大師;
他經歷傳奇,但樂觀幽默的性格絲毫不改,引領了草原聲樂流派的主流方向。他就是天才的歌唱家哈紮布。
有人說,聽蒙古長調,第壹重聽出的是遼遠,第二重聽出的是憂傷,第三重聽出的是蒙古人緞子壹樣柔軟的心腸。
提起蒙古長調,就不能不提起哈紮布。他是壹位無法復制的蒙古族長調歌王,是長調發展史上的壹個裏程碑式的人物。
哈紮布,藏文的意思是“天的恩賜”,他生於1922年2月15日,自幼就顯露出過人的音樂天賦。
15歲時,父親領著他拜著名的民間歌唱家為師,從此掌握了傳統長調民歌的演唱技法。19歲時,哈紮布就成了遠近有名的“王爺的歌手”。
草原的遼闊,只有用悠遠的長調才能表現。長調在蒙古語中叫做“烏日圖道”、“烏日汀哆”,譯為長歌之意。
長調最大的神韻在於,它是離自然最近的壹種音樂,是心靈對心靈的直接傾訴。
1952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文工團成立,哈紮布被選入團裏。第二年,因為他長調唱得好,
又被選拔到內蒙古文工團,後來被評為國家壹級演員。
作為從民間走進劇場的歌唱家,哈紮布第壹次把古老的長調搬上了正規的舞臺。
1989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授予他“歌王”稱號。這是第壹次,壹位從民間出身的歌唱家,得到了這樣崇高的榮譽。
然而,歌王已老。
哈紮布原來是情緒穩定的人,不是特別容易激動。
從2000年開始,變得好激動了,有時,他說著說著話就會哭起來,硬咽著,表情痛苦卻流不出眼淚,大概是想起了遙遠艱難的往事。
哈紮布獨自坐在黑暗裏會哭,聽著收音機播送自己年輕時唱的歌也會哭,這不奇怪,這是唱歌人的性格。因為唱歌把他的心腸唱軟了。
他愛聽收音機,晚境20多年隱居牧區的歲月,壹臺老式黑色半導體收音機陪伴他度過了不知多少風聲呼嘯的晨昏。
晚年的哈紮布每天喝兩三瓶啤酒,過著近乎隱居的平淡生活。他樂觀、幽默,又有著任何人都奪取不了的尊嚴與驕傲。
哈紮布沒有進過什麽藝術學校或音樂學院聲樂系,為什麽能把長調唱得那麽淋漓盡致?
哈紮布說:“我如果上學,也許學不到這些歌聲的民歌味道,還有內心。那些唱歌的人,
從生活上就能看出他們的內心,每壹首歌的歌聲裏都包含著他們的生活。
他們傳授給我的那些東西不是什麽具體技巧,純粹是如何從內心裏面去處理。我後來唱的那些長調歌曲,都經過我自己內心的處理。”
長調的產生距今至少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然而,隨著蒙古族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長調逐漸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而哈紮布所擅長的長調演唱方式“潮爾道”,也正瀕臨滅絕。
2005年10月27日,壹代蒙古長調歌王哈紮布因心臟病突發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市猝然逝世,壹個長調時代結束了。
長調是壹種歷史遺存下來的口傳文化,堪稱蒙古音樂的活化石。
我們無法為了保護這個活化石而要求阻斷文明的進程,但眼看著優美的長調壹天天離開草原,
我們必須開始面對這樣的選擇:是繼續發展長調,還是眼看著它逐漸消亡?
在哈紮布逝世兩周年之際,我們精心搜集了目前幾乎所有哈紮布演唱的長短調民歌,
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寓意深刻的兩首蒙古長調民歌的歌名組名,
精心編排成《從走馬到老雁——蒙古族長調歌王哈紮布特別紀念CD(珍藏版)》,
由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出品,發行海內,以饗喜愛蒙古長調民歌的國內外聽眾,表達我們對壹代歌王哈紮布的深情懷念。
哈紮布已經遠去了,回到他來時的天堂。
但他的長調、人生傳奇和草根思想,永遠地留下來。他走馬飛雁、流水行雲、千回百轉、長歌當哭的遼遠歌聲,
將壹直與草原同在,與天籟共存…
01 走馬
02 小黃馬
03 走勢強勁的馬
04 北山嶺的馬駒
05 阿薩如
06 請摔跤手之歌
07 微風
08 白走馬
09 小花馬
10 四季
11 烏裏山崗
12 黑駿馬
13 都孟
14 老雁
disc 2
01 旭日般升騰
02 珍貴的訶子
03 孔雀
04 大地
05 晴朗
06 曠野(壹)
07 曠野(二)
08 聖主成吉思汗
09 上海產的那半導體
10 綏玲姑娘
11 萬莉
12 豐收
13 喇嘛探情人
14 天亮
15 這樣的好姑娘
16 高大的松香樹
17 贊馬
1
蒙古族長調
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壹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征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 榮列榜中。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壹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蒙古族長調藝術大師拉蘇榮介紹,在蒙古語中,長調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久遠之意。據考證,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的意譯。“烏日汀”為“長久”、“永恒”之意,“哆”為“歌”之意。在相關著作和論文中,也將其直譯為“長歌”、“長調歌”或“草原牧歌”等。“蒙古族長調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壹種形式,蒙古族民歌分為長調和短調。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長是其壹大特點。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音樂形態的現狀,長調可界定為由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在畜牧業生產勞動中創造的,在野外放牧和傳統節慶時演唱的壹種民歌,壹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根據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揮,演唱的節律各不相同;長調歌詞絕大多數內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和湖泊。
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如前倚音、後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諾古拉”(蒙古語音譯,波折音或裝飾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華彩唱法最具特色。
同時,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壹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中蒙兩國聯合申遺的成功,足以顯現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壹種文化遺產其不可估量的藝術性及世界性的價值。
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中國第壹次與外國聯合,就同壹非物質文化遺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項目。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遊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壹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
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壹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征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中國和蒙古國共同將“蒙古族長調民歌”成功申報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在未來的10年裏,兩國將在蒙古族長調民歌保護方面進行合作,共同協調采取保護措施,把保護工作做得更好。盡管中國和蒙古國根據本國實際,對其進行了力所能及的保護,取得了壹定成效,但長調民歌整體衰微的趨勢並沒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對長調民歌所采取的局部、分割或零散的保護方式遠遠不能應對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與沖擊。中國方面提出了與蒙古國聯合,共同將蒙古族長調民歌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蒙古國政府積極回應了中國方面的建議。中蒙兩國在將近壹年的時間裏,就聯合申報事宜,進行了多次不同層次的溝通、協商、考察以及聯合文本的制作等壹系列工作,終於在聯合國規定的時間裏,完成了繁重而緊張的申報工作。孫家正表示,今後兩國將在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田野調查、研究、保護方法、保護措施等方面,進行密切和有效的聯合行動。
2006年5月,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中國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0月24日,我國的首顆繞月衛星“嫦娥壹號”搭載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壹首就是蒙古族長調民歌《富饒遼闊的阿拉善》。
歷史溯源
早在壹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額爾古納河兩岸山林地帶向蒙古高原遷徒,生產方式也隨之從狩獵業轉變為畜牧業,長調這壹新的民歌形式便產生、發展了起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它逐漸取代結構方整的狩獵歌曲,占據了蒙古民歌的主導地位,最終形成了蒙古族音樂的典型風格,並對蒙古族音樂的其他形式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可以說,長調集中體現了蒙古遊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征,並與蒙古民族的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心理、世界觀、生態觀、人生觀、風俗習慣等緊密聯系在壹起,貫穿於蒙古民族的全部歷史和社會生活中。長調的基本題材包括牧歌、思鄉曲、贊歌、婚禮歌和宴歌(也稱酒歌)等。
蒙古長調屬於蒙古族的音樂,而蒙古族音樂大至可分為三個歷史發展時期,即山林狩獵音樂文化時期、草原遊牧音樂文化時期、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
在狩獵音樂文化時期,其音樂風格以短調為代表,民歌具有結構短小、音調簡潔、節奏明了、詞多腔少等特點。整體音樂風格具有敘述性與歌舞性,抒情性較弱,這也是原始時期人類音樂藝術的共同特征。從現有資料可以看到,壹些明顯帶有這壹時期音樂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追獵鬥智歌》、《白海青舞》。
伴隨著狩獵生產方式向遊牧生產方式的轉變,第二個時期的音樂風格也發生了從短調民歌向長調民歌風格上的演變,形成了蒙古族音樂史上的草原遊牧音樂文化時期。從音樂形態學角度上看,此時期既保留發展了狩獵時期的短調音樂風格,又逐步創新形成了長調音樂風格。就長調民歌本身而言,此時期也經歷了壹個漫長的由簡至繁、由低至高的繼承發展過程。因此,從公元7世紀至公元17世紀的千年歷史中,蒙古族民歌發展的總趨勢可概括為:以短調民歌為基礎,以長調民歌為創新,長調民歌逐漸占主導地位的時期,也是蒙古族整體音樂文化風格形成的重要歷史時期。
大約自公元18世紀(清朝中後期)起,隨著歷史變革及發展,北方草原與中原內地的聯系進壹步增強,各民族間的融合交流步伐加快。中原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也滲透到部分北方草原,文化交流更為頻繁。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短調敘事歌、長篇說唱歌曲等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形成了蒙古族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這壹時期的音樂風格特征可概括為:短調民歌重獲新生快速發展,長調民歌保持特色更加成熟。
藝術特色
蒙古族長調民歌
傾心聽壹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歌唱家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壹”,而美學家則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壹”。只要有壹人領唱長調旋律,三五個人以持續低音潮爾,就會產生莊嚴肅穆、聲勢浩大、輝煌壯麗的氣勢;而壹首馬頭琴民間獨奏曲《走馬》,就會有排山倒海之氣概。二者均能使人產生壹種雄渾壯美的崇高體驗。
長調牧歌的典範之作《遼闊的草原》,音樂語言、曲式結構都是簡潔精練的,全曲只上下兩個對偶樂句旋律,但卻熱情奔放,達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統壹,同樣給人以遼闊、豪放的陽剛之美。古老的宴歌《六十個美》,僅在壹首單樂段淳樸的歌曲中就唱出六十個美的事物。歌中列舉了草原土地、生命青春、牛羊駿馬、候鳥鴻雁、陽光雲靄、明月繁星、山的景色、海的風光、怒放的鮮花、清澈的流水、彈撥的琴弦、嘹亮的歌聲、父母的恩情、弟兄的情義、長者的訓導、天下的太平……這種情景交融、法乎自然、天人合壹的獨特意境和神韻,在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更為突出顯示出蒙古族長調民歌高度的美學價值。
蒙古長調的表演者穿蒙古長袍,配以馬頭琴音樂,謳歌母愛、贊美生命、訴說愛情,以真聲唱法為主,是最接近自然的聲音.在蒙古長調裏,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華彩裝飾(如前依音、後依音、滑音、回音等)外,還有壹種特殊的發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裝飾,蒙古語稱為“諾古拉”,可譯為“波折音”,即發聲時,配合口與咽腔的復雜動作,發出類似顫音的抖動效果,壹般抖動兩三次,"諾古拉"對形成蒙古長調的獨特風格具有重要作用。“蒙古長調每個人唱的都不壹樣,可以即興發揮,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它以思念、贊賞的歌曲為主,大多數都是描寫草原、牛羊、白雲等,尤以唱馬的歌曲最多。”
蒙古族的生存環境歷來是地廣人稀,加之遊牧的獨特生活方式,使他們對愛有著自己的思考,對愛的表達也有著獨特的方式,長調民歌即是在這種愛的原動力作用之下產生與發展的。因此,長調民歌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這種愛的本質與內涵。
4傳承與發展
蒙古族長調民歌
在長調藝術史上,長調藝術大師可謂代代輩出。壹代歌王哈紮布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聲於國內外,其《小黃馬》高音區的演唱令人拍案叫絕。1955年,“長調歌王”寶音德力格爾以壹曲《遼闊的草原》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奪得金牌,傾倒世界級音樂大師與各國青年。評委之壹、著名前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稱其是“罕見稀有的民音女高音”。20世紀70年代末,年近古稀的鄂爾多斯長調民間歌手紮木蘇震驚了北京舞臺,在音樂理論界、聲樂界、教育界引起轟動和驚嘆。許多專家高興地稱贊為“草原美聲唱法”,他被請到中國最高音樂學府--中央音樂學院講學,著名聲樂大師沈湘親臨現場聆聽他的演唱。20世紀90年代初,80多歲的紮木蘇歌喉依舊,充分顯示出堅實而科學的歌唱功底。這充分說明,長調演唱藝術不僅有它獨特美學本質及其風格,而且具有獨特而科學的歌唱技術。
蒙古長調通過演唱者的歌喉得以傳承,同樣的作品不同人演唱可以風格迥異,所以長調常“附著”在傳承人身上。現在著名長調演唱藝人、流派代表人物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相繼離世,壹旦師承關系得不到延續,獨特的演唱方式、方法不及時傳承,必然危及長調保護與發展。伴著中蒙兩國申報蒙古長調為"世界口頭文化遺產"的成功,長調藝術將逐步地得到進壹步的關註和保護,今後兩國將在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田野調查、研究、保護方法、保護措施等方面,進行密切和有效的聯合行動。這對於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對於蒙古族長調民歌進行更好的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長調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蒙古長調
草原音樂“活化石”
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壹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 蒙古族長調藝術大師拉蘇榮介紹,在蒙古語中,長調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久遠之意。據考證,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蒙古族長調的產生與蒙古族遊牧生活有關,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壹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拉蘇榮說,長調在蒙古族音樂文化中最有代表性,他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靈深處的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不論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只要是蒙古人聽到長調,都會體味到其中那份獨有的激動與蒼涼。
長調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裏的音樂,是民族識別的標誌。妳可以不懂蒙語,卻無法不為蒙古族長調所動容,因為那是壹種心靈對心靈的直接傾訴。 中國著名音樂理論家趙宋光認為,蒙古族長調最大的魅力在於,他是離自然最近的壹種音樂,或者說他本身就是壹幅美麗的自然畫卷。長調產生於蒙古民族生產方式由以獵為主轉到以牧為主的過程,人對待自然的態度由以奪為主轉到以養為主,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產物,是對人們保護自然意識的壹種喚醒。 拉蘇榮說,作為草原上的民歌,蒙古族長調是壹種歷史遺存下來的口傳文化,堪稱蒙古族音樂的“活化石”。
千年絕唱幾近滅絕
蒙古族長調民歌大師哈紮布是唯壹掌握所有長調技術的歌手,是草原傳統聲樂流派的傑出代表。他創造性地繼承和發揚了蒙古族長調歌曲的演唱方法,創立了獨具特色的蒙古族草原聲樂學派,被烏蘭夫稱贊為“人民的歌唱家”。
哈紮布曾培養了拉蘇榮、胡松華、德德瑪等著名歌唱家,是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內蒙古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國家壹級演員,並於1995年獲得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授予的“歌王”稱號。 然而,就是這樣壹位蒙古族長調歷史上裏程碑式的人物,在沒有留下壹張完整唱片的情況下,於2005年10月27日病逝。而他生前編寫整理的有半人多高的380首長調唱片,均在文革期間被銷毀。即便是他所擅長的潮爾道(長調的壹種)現今也幾近滅絕。
長調是壹種靠口頭傳承的民間藝術,因地域的不同和演唱者的差異,形成了眾多的風格。所以,長調常“附著”在傳承人的身上。 可近十幾年來,隨著壹些著名長調演唱藝人相繼離世和“馬背民族”走下馬背,長調誕生的原生自然環境發生了改變,馬背上的千年絕唱及壹些獨特的演唱方式和方法瀕臨失傳。
目前內蒙古民間演唱長調的人越來越少了,壹度繁榮的東土默特部、科爾沁部、蒙郭勒斤部長調已基本消失,只有極少數老人、專門研究人員略知壹二。而能夠唱阿拉擅長調民歌的藝人不足百人,而且都上了年紀,也沒有系統地盤點過長調流派的“底數”。此外,缺乏全面深入的長調民歌理論、演唱技巧和課堂教學方面的理論探討,從事長調藝術研究的理論人才鳳毛麟角,研究的領域及水平與國外同行的研究成果相比差距極大。 對此,有關專家建議,應盡快建立蒙古族長調保護工作機構,並設立專門的長調院校,加緊培養理論研究人才,利用現代化手段進行研究和保護,改變長調口頭傳承的歷史。
6歌曲分類
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歌曲分為兩個主要品種,其壹是烏日汀道或稱“長調”,其二是“短調”(boginoduu)。作為與盛大慶典、節日儀式有關的表達方式,長調在蒙古社會享有獨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禮、喬遷新居、嬰兒降生、馬駒標記以及其他蒙古遊牧民族的社交活動和宗教節慶儀式上,都能聽到長調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馬術比賽的狂歡運動會“那達慕”大會上,更能聽到長調。
長調是抒情歌曲,由32種采用大量裝飾音的旋律構成,它贊美美麗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頌父母的愛情、親密的友誼,表達人們對命運的思索。它的特點是:大量使用裝飾音和假聲,悠長持續的流動性旋律包含著豐富的節奏變化,極為寬廣的音域和即興創作形式。上行旋律節奏緩慢穩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潑的三音重復句式,這來自對草原生活步調的模仿。長調的演唱和創作與牧民的田園式生活方式緊密相連,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廣泛延續的生活方式。
長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紀以來的文學作品中已有記載。直至今日,長調仍保留著豐富的不同地域的風格。蒙古國和中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牧民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當代音樂創作中,長調都扮演著主要角。
7民歌之鄉
蒙古族長調民歌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新巴爾虎左旗為“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文化保護基地”。新左旗巴爾虎長調民歌特色鮮明,是民族文化藝術的壹支奇葩。幾十年來,塔布亥、雲吉德、巴達瑪、寶音德力格爾等眾多文化名人從這裏走向全國,獲得過諸多獎項,為家鄉贏得了榮譽。新左旗長調民歌群眾基礎深厚,牧民幾乎人人都會演唱蒙古長調,該旗原創巴爾虎民歌現已突破300首大關。
新左旗委、旗政府全力打造巴爾虎民族文化品牌。自2006年起,每兩年舉辦壹次全區“寶音德力格爾杯”蒙古族長調民歌大賽。向國家文化部申報著名歌唱家寶音德力格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長調傳承人。該旗還通過開辦長調班,培養新壹代傳承人;通過舉辦賽事、召開研討會,拓展和深化長調研究領域,積極營造有利於長調藝術傳承發展的氛圍。該旗還自主策劃並將編輯出版《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巴爾虎長調實錄》,並成立了新左旗長調協會。
蒙古長調:壹個民族的心靈史
蒙古長調圖冊“為什麽在茫茫草原上最受人愛戴和敬重的是歌手和摔跤手?為什麽失去子女的母親不是悲哭而是悲歌?為什麽在草原上連牛羊駱駝也聽得懂《勸奶歌》?為什麽在流行歌曲暢銷無度的當代,民歌在蒙古人心中依然牢牢地占據著統治地位?”克明和朝魯在壹篇文章中這樣問道,“蒙古民歌說到底,是壹個民族對生命感悟的整體性審美體驗。”
蒙古長調究竟有多大的魅力,“長調歌後”寶音德力格爾曾經講過她親歷的壹件事:她七歲多的時候,有壹回父女倆被幾頭野狼圍住,情急之下失明的父親拉起了馬頭琴,女兒唱起了《遼闊的草原》,狼群停下腳步聆聽,而後慢慢離去。
蒙古人相信,長調是偉大的,又是神奇的,它不僅能感動人的肺腑,而且能打動動物的心靈,這不是誇張之詞,也不是偶然的傳說。著名的長調作曲家、研究家莫爾吉胡對此也有過親身經歷,“生第壹胎的母駱駝和母羊往往不知道去奶孩子,這時牧民們就要唱起勸奶歌。我收集過許多勸奶歌,都沒有歌詞,壹個牧民壹個調,悠揚、溫情而哀婉,我親眼見過母駱駝聽了勸奶歌後終於回心轉意,掉下淚來,那場面真是感人。”
有壹首《孤獨的駝羔》唱道,“寒冷的風呼呼吹來,可憐我駝羔在野地徘徊;年老的媽媽我想妳啊,空曠的原野上只有我壹人在!”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長調唱出了草原的遼闊、自然的永恒、歲月的漫長、人生的短暫與對人類命運的思考。歌手則是草原上的牧師,用歌聲撫慰著人們的心靈,讓靈魂回到本質的狀態。
長調為什麽如此悲涼,為什麽能直接穿透人的心窩?有人說,蒙古人曾用鐵蹄和馬刀敲開了中世紀黑暗的大門,把東方文明之火帶到了歐洲和世界,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版圖的帝國。後來它衰落了,滅亡了,強悍的蒙古人帶著對往昔輝煌的記憶重新回到了這片草原,這種落差無疑會在整個民族的心理上蒙上壹層陰影,形成了壹種無言的巨大悲哀。
在蒙語中,長調稱為“烏蘭圖道”,意為長歌,相對於簡單的短調而言,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悠久之意。在申報聯合國“非物質遺產”的文本中,是這樣描述長調的久遠歷史的,“早在兩千多年以前,長調或長調的早期形態,就已經在匈奴人中存在了”。壹些有名的長調曲目從成吉思汗時代傳下來,至今已經被誦唱了800年,《天上的風》就是其中之壹,“天上的風往來不停,世上的人哪能永存?趁此機會,奮鬥吧!”曲調激昂雄渾,蒼涼悲壯。
蒙古長調圖冊壹直以來,長調的傳承主要靠壹代代歌手們口傳心授,有關長調的文字資料非常之少,最早記錄長調的口頭傳說、歌曲音樂和慶祝活動的資料可在《蒙古秘史》、《黃金史》以及13世紀歐洲和亞洲前往蒙古遊歷的旅行者的記述中找到。歌手是蒙古人特別尊重的,在那達慕、宴會以及各種慶祝活動中,長調歌手及伴唱音樂家,都被安排在尊貴的位置上。
長調的旋律悠長、寬廣,有如不斷流淌出來的河水。其聲調變化多端,悠長宛轉的旋律包含多種節奏性很強的變化;音域寬廣,創作形式自由。長調演唱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風格特色的演唱技巧是稱為“諾古拉”的顫音,像草原、水波壹樣起伏,是長調的華彩部分,“諾古拉”意為“折”,即彎、曲的意思,諾古拉的唱法有許多種,既有柔美如絲般的折音,又有如顛起的馬步壹般爽脆的折音,這些微妙的變化和處理在曲譜上很難體現出來。哈紮布被公認為惟壹的、掌握了所有“諾古拉”技巧的歌唱家。
長調歌詞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對草原和駿馬的贊美,有對家鄉的思念,有婚禮歌,有宴歌,還有對季節變化、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長調都表達了壹種延伸的時空感,這種感覺源於文袤、開闊的大草原,長調與草原是渾然壹體的。
蒙古長調 - 長調的基本唱法
蒙古長調圖冊烏日汀哆(蒙古族長調)中的諾古拉,指發音器官發出的波折音,各種諾古拉中“聲帶諾古拉”可以說是烏日汀哆的基礎波折音和基礎曲調。諾古拉,壹般其前半部分較明朗清楚,後半部分較弱,聲音低,其原因除了與呼吸本身的特征有關外還和口腔、聲帶、氣管的活動及感情調節也有相當大的聯系。要使有限的諾古拉變成無數的諾古拉,其關鍵在於掌握呼吸和使聲帶顫動的技巧。
蒙古族烏日汀哆的唱法與其它少數民族及國外的先進唱法,有其共同之處,同時還存在著自己的特點,發音時通過各發音器官和諧配合可以發出“聲帶諾古拉”、“下凳諾古拉”及“鼻腔諾古拉”等三種諾古拉。
壹、聲帶諾古拉及其唱法
聲帶諾古拉指發音時聲帶顫動,喉結、咽喉、舌根、下頜肌等均處於松馳狀態,而發出來的波折音,有氣從喉結下部的環氣管處折彎出來的感覺。發聲帶諾言古拉時氣主要靠聲帶和諧地配合。聲帶諾古拉可以發出烏日汀哆的任何曲調和詩的節奏。
二、下頜諾古拉及其唱法
下頜諾古拉指聲帶諾古拉發出的音通過下頜上下松馳地活動而發出的波哲音。發下凳諾言古拉時聲帶發生壹定的頗動,下頜與舌根之間的肌肉和舌根均處於松花江馳狀態,在此基礎上下頜上下輕松活動即可引出下凳諾古拉。下頜諾古拉具有靈巧明朗的風格,要找到發音感覺,從氣管出來的氣必須得到喉腔連肌和下頜的有機配合。下頜諾古拉比起聲帶諾言古拉具有柔和、以及波折較明顯的特點。發下頜諾言古拉時有氣充腹腔、胸腔的感覺。
三、鼻腔諾古拉及其唱法
鼻腔諾古拉可以分為“張口鼻腔諾古拉”和“閉口鼻腔諾古拉”兩種。
(壹)張口鼻腔諾古拉。在發聲帶諾言古拉的基礎上使氣直接引入鼻腔、鼻腔、口腔、腦門均有震顫的感覺,此時的波折音即為張口鼻腔諾古拉。張口鼻腔諾古拉和聲帶諾古拉、下頜諾言古拉比起來,具有相似之處,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即:把氣呼足後使共鳴腔(包括自上齒根以上至下眼瞼的部位,以及口腔和鼻腔等部位)內器官全處於活動狀態,舌根有壹部位往上,平伸,氣充鼻腔、口腔的感覺上下唇保持有兩指左右的間隙。以此種唱法發音時註意的是舌根不能給喉結壓力,口腔上方必須保持有橫向膨脹、向前伸動的感覺。
蒙古長調圖冊(二)閉口鼻腔諾古拉。發此音時適當地加上壹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吟唱或假聲(特別在歌曲終結時),軟腭弧和軟腭持平,被輕松地擡起,上下唇猶如含有壹塊食品似的齒唇輕微接觸的感覺。舌持平,使氣管放到鎖骨連肌處,把氣直接引入鼻腔發出,這就是閉口鼻腔諾古拉。這種諾言古拉能夠給烏日汀哆添彩,別有壹番風味。
不論唱烏日汀哆的那壹種諾言古拉,都離不開聲帶和氣的有機配合。上述諸種諾言古拉中聲帶諾言古拉是基礎,因而發此音時如果把音折彎在喉結上部,音就不清,不悅耳,所以應把折彎處理在喉結下部壹指之處,這樣有利於氣和聲帶的相互配合,便於找到基音和諸種諾言古拉的發音感覺。
烏日汀哆的諾古拉是蒙古族歌唱技巧中的精髓,研究並發揚它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上一篇 下一篇:极品视听---烟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醉人的草原民歌——蒙古长调
蒙古族长调 | 马背上的千年绝唱 草原音乐活化石
风潮唱片 -《夸父音樂館-夸父音樂系列-瑰寶系列-蒙古长调民歌》(THE MONGOLIA...
蒙古长调民歌的三重境界
草原雄鹰网站 浩如烟海的蒙古族民歌
马头琴《达古拉》简洁有力,荡气回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