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我们无数次聊起成都

那是一个很寻常的周六下午。

我和Jony,在他买手店CLAP的门口,在成都一如既往的阴天里,等着两位朋友来。很快,刚刚履新的贝望录创始人Bessie和Helen,连点的咖啡都没有喝起,就在与我们探讨着这半天的成都见闻,分享她们刚刚在华西坝与镗钯街看到的那些小馆子,以及一些好奇点,就比如“为什么成都有这么多小店,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开店,他们不上班吗?”

事实上,这早已不是我和Jony第一次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工作,我们常常去上海出差办事,和外地朋友交谈之余,会自然而然的提起成都——然后引来各种的羡慕之情,“安逸巴适”、房价低、压力小,逃离北上广的首选之类云云;与之对应的,就是上海如何如何内卷,年轻人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在这样的对话范式里,“成都”已经不再是个城市概念,俨然成为一种他者的存在,是一种被羡慕的理想生活,来对比出北上广的沉重和无聊。

的确,成都作为在网上或贬义、或褒义的“网红城市”,在文化输出上是足够密集的,尤其是数不清的餐饮火锅串串品牌,以及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对成都的各种观察,社区里的打卡空间,太古里里的街拍,都在造就着一个“想象中的成都”,一个与其他城市貌似截然不同的生活氛围,物产富足,生活的目的似乎就是享乐,造访各种小店,在聚会和玩乐中度过余生。

但成都真的有这么“好”吗?

第二天,录播客的时间到了。

我和Jony来到了IFS一号楼,来到29层JLL的办公室。这里景观很好,天气好时看得见龙泉山脉,也看得见楼下的太古里熙熙攘攘。

很快播客就要开始,录音设备也布置齐全。Helen和Bessie经验很丰富,在和我们做着准备性的沟通,Jony蛮兴奋,但我却有些紧张;

是的,其实在五年前,就是这个会议室里,刚毕业没多久的我没有通过JLL Retail Con的面试,过程很紧张,结果也让我难过。我并不怪当时的Retail Head太严苛,她很真诚很专业,委婉的和我表达她们需要能马上上手的人;只是我太想要一份工作,能让我在这个行业里待下去,也好在这个城市里混下去。

我知道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有很多和我当时处境很相似的年轻人:太多人热爱这个城市,想在这个城市里驻扎生活,但事实上,成都往往并没有那么多的机会给到年轻人,更缺少培养人的机会,你看看有多少公司会在成都认真的招MT,招管培,成都更多的只是各种偏下游产业的公司平台,一个三五千的工资,干着谁没什么含金量,容易被代替的工作。

你很难说这是人本身的问题,因为正是有许多朋友在成都找不到工作,转而返回北上广,马上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情做,尽管心里都是对成都生活的留恋。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很直白的在播客里说,成都实体商业小店创业的生态丰富,其实和缺乏大公司,缺乏龙头企业有直接关系;因为没有大公司,没有总部,就没有太多中高端岗位的供应,大家上升遇阻,天花板太矮;而仅有的一些好岗位,也常常被一些关系和圈子垄断,一个萝卜一个坑,后来者很难有什么机会。

对于满怀愿景的年轻人而言,如果找不到一个切入点,就只能创业,或者重返北上广,或者就在一个没什么未来的岗位上干一辈子,难以找到价值感。而创业,很容易就指向开店,所以你能看到成都有那么多年轻的店长和老板们,有多少人是没得选走到了这一步。

如果说北京上海是被描述为“卷”的太厉害,那么事实上,在成都你连被“卷”的资格都没有,缺乏被卷的平台,也没有太多被卷的业务,因为事实上你都没和人家在一条赛道上,北上广的同行也没把你当对手看。

当然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成都有不少行业流动性太差。手握社会资源的往往就是那么一圈人,而窗口期又是那么的窄,它很难给到所有人一个公平的结果;而这一点的具象,就是你看看成都各种本地的论坛里,从文化到各个行业领域,是不是常年都是一圈KOL在台上?总是那几个熟面孔?

流动性差,圈子化导致的结果,除了人才外流以外,就是容易让大家坐井观天,得过且过;若不是留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就是去小圈子里互捧臭脚,往往对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视而不见,留给做产品做作品,留给深度思考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成都看似商业或传媒生态繁荣,但输出给北上广的往往都是火锅串串、或者是酒吧夜店品牌,上台面输出出去的咖啡,轻餐品牌都少之又少;成都看似是个国潮消费的大户,但往往只是个好的市场而已,除了个别如All Beings以外,成都并没有什么真正打出去的潮流品牌,这一点甚至武汉长沙都比成都要好得多。

而传媒更不用说,官媒只会尬吹成都,成为成都城市营销的推手;自媒体有太多停留在生存线上,为了多一篇广告而奋斗,还来不及去想太多优质内容。打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北上广深如日韩欧美,那么成都就更像“中国“,看似产业齐全,生态丰富,市场活跃,但其实在不少产业链条的前端高价值的部分,在一些更具体的指标和行业话语权上,能说的事都少之又少,甚至都不如许多同样的副省级城市。

所谓的新一线城市,或许只有消费到了新一线吧。

那么成都真的有那么差吗?

每一次在REGULAR源野,在这个吸引全国关注的作品级项目喝茶时,这里的创造者Luke,总会很认真的和大家,和我讲这里的每一个产品细节,以及这些细节里的推敲过程;而每次听的时候,我不光是学习,也很受启发触动,因为没见过有人会这么做商业:很感性很理想化创造那些最打动人的东西,同时又能很理性的做呈现落地;而太多的商业地产人,都只能在这两者中取其一,很少有人能兼顾,更别说平衡。

西花园是REGULAR自然条件最好的一个广场。这里阳光能晒到更多,有MONDOLI研发了很久的新店、有LANLIZI,REGULAR打磨最狠的几个品牌都在这里,这里也正对着世豪广场,也会是未来人气最旺的一个地方。

Luke把这里称之为“成都”,用这个城市的名字来命名这个花园。

我知道这不仅是个名字,它更是一种象征,将这个城市的生活态度凝聚成这里的场所精神,透过这几个个性老板营造的场景,和这个尺度舒适的花园让人感知到,而不是摆着具象的竹椅茶壶;同样,这里我不想很油腻的堆太多形容词,来诉说成都生活多么多么的安逸闲适精致,那只是表象。

实际上,造成这表象的内核,就是包容。走过那么多城市,实际上只有成都让我受教颇深,因为在这里,不光是见了最多的玩法,最丰富的所谓“商业场景”,也见识了最多种多样的人。在成都,每一个咖啡老板都能给你聊出许多的个人经验,或许他们的店就相隔十米,但他们的故事却可能大相径庭。

这是难得的,尤其是当你在更大的城市里待过以后,你会更加羡慕成都人民这种为自己而活的态度,以及可以包容自我的环境。他们关注自我,这也让他们更加的关注生活本身,关注日常的细节,就可以把生活活出无限丰富的模样,把简单的火锅细分成几十种上百种不同的火锅样式,甚至把寿喜锅、冬阴功汤这种舶来品发展出成都味道,创造出泰国都没有的“泰式火锅”火遍全国,其发源地:成都。

或许因为这种原因,成都所体现出的文化表征,并不像北京上海一般,充满着商业感或是宏大叙事,而是带着更多的生活味,大家可以不装,没那么多仪式感,不用在乎太多身份的东西,英雄不问出处,一伙人可以在天台上烤着火,吃着烧烤,然后讨论海德格尔,平权意识与社区的公共精神,毫不费力。

在这样的环境里,其实很容易让人“Think Different”,正如同成都所在的地缘政治,既然成为不了中原王朝的中心,那么就专心的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谁也别去勉强谁,减少些精神内耗,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专注于自己的人生。

在成都待多了你不以为然,换个城市,你马上就能感受到这一点的可贵。在那些一线城市里,留给自我的时间空间都是很少的,相比之下反而更“糙”更异化,身不由己,拼命的挤上一班班地铁,迫不得已的应付各种杂事,在工作生活里要让自己几面都是刀,处处锋利。

真正的自我在哪里呢?或许只有在成都更容易找到吧。

选择去外地工作以后,在成都最后的几个小时里,面对着这个我学习工作了近十年的城市,我没有去和朋友聚会告别,也没有去最后吃一顿火锅川菜。

我自己一个人,在常去的那家小书店坐了坐。

我看见在玉林的一苇旁边,连起来的小酒吧刚刚装好,这里会扩大成一个“书酒吧”。而旁边新开的咖啡馆已经开始营业,几个新店也正在筹备。可想而知,未来这里只会越来越热闹,只不过我可能没太多机会去感受。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通勤时间,挤在北京上海的地铁里,我常常想起在成都的生活,确实舒服好多,没那么急,没那么慌张,可以慢慢来。

在北京,我很难像在成都一样,很容易就在附近找到一家咖啡馆和朋友聊天,最近的往往也要走路走很久;同样,我也只能把我的生活半径尽可能缩小,因为一旦绕远,光路上的通勤时间就可能超出想象。但在这里,却处处都觉得很“生硬”,能很容易的想到怎么可以让一个空间更具关怀,如何能让一个地方变得更放松,更好玩。

我知道,这些都是在成都耳濡目染,生活经验所得。

当然这或许也是成都独特的价值所在,也是它和其他城市最大的一种区别:别的城市,让你更像“那里的人”,而成都,会让你更像你自己。

所以,有时间的话一定多去成都看一哈。

不只是听完这个播客,不只是去吃串串火锅,不只是去打卡完各种景点景区,以及逛太古里,这只是个游客打卡心态,在哪里都可以。

这座城市最为迷人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所创造的更加自我的生活方式:一种“成都人”的心态。与之对照,我们也会更清晰的审视自己的状态,了解自己真实的欲望,向内探寻,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

没有那么多人是真正爱钱的,更多的是现实所迫,是抵抗不确定感和焦虑的一种工具,然而不翻过这座高山,我们难以真的理解自己,获得自由。就像我们无数次的聊起成都,是因为成都不只是个城市,更是一种形容词,代表着一种愿望。

做一个“成都人”,做一个更忠于自我的人。

播客 | 走撒,去成都看一哈!

聊聊成都那些“自生长”的商业群落

成都小店的“情绪价值”

聊聊成都几个“小而美”的商业新案例

在玉林,看见成都街道的“元气”。

感性城市SenseCity
城市与商业的理想主义。
10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商业地产研策人、爱好写字,

可以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长假吃喝白皮书丨没到这27家网红火锅店打过卡,别说你曾经来过成都!
成都,一座火锅味的文艺之城
成都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为什么能吸引1600多万人待在这里不想走
门头沟还藏着家“川十三”!全是HOLD不住的成都味儿~~很多人都不知道!
重庆vs成都,我们不一样
微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