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睡眠公式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睡眠公式》。
现在,睡眠问题非常常见,我们经常会听人说:哎呀,我又失眠了。其实,这里说的“失眠”更多的是症状,比如,入睡困难、晚上总是醒过来,还有醒得太早。但这种“失眠”并不等于疾病。就好比发烧,有人感觉身体难受,一量体温发现有38摄氏度,但发烧本身是个症状而不是病。解决发烧,最重要的是找出它背后的疾病,看看是普通感冒,还是肺炎,然后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失眠也是一样,只有先把背后的原因找出来,问题才会得到长久的解决。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过很多睡眠不好的人,我发现,有太多人都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为了解决睡眠问题,做了很多行动,比如,早早就躺在床上酝酿睡意,觉得自己没睡饱就在周末补觉睡到大中午,结果还是睡不好,甚至睡眠质量变得更差。就像家长催孩子写作业一样,越催写得越慢。这种情况之所以很常见,是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睡不好,他们的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继续维持。
可问题是,普通人没有医学背景,怎么科学地分析睡眠问题,知道自己为什么睡不好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写了《睡眠公式》这本书。我叫余周伟,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曾经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负责过睡眠门诊。根据人人们睡不好的常见原因,我归纳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动力+节律-阻力=睡眠。等会儿我们会详细展开,你可以先把它简单理解成一个思维工具。
如果你感觉自己没睡好,别着急,把这个公式捋一遍,在等号的左边,也就是在“动力”“节律”“阻力”这三个因素里找找答案。这个公式就像一个导航系统,让你知道通往高质量睡眠的具体线路。“睡眠公式”虽然是我的想法,但里面的知识点都来自权威的医学期刊、指南和医学领域的官方网站,你可以放心阅读。
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首先,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睡眠公式,如何用它分析睡眠问题。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方法,不是安眠药,而是认知行为治疗。最后,我们再来破除两个关于好睡眠的误区,秒秒睡和打鼾都不代表一个人睡得香。
第一部分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刚才说到,动力+节律-阻力=睡眠,这个公式的左边有三个重要因素。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动力”,它是指睡眠驱动力。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成“困意”,它能把人放倒、让人进入睡眠状态。如果把进入睡眠,比喻成坐滑梯,那么,睡眠驱动力就相当于我们在滑梯顶端时,把自己推下去的力量。很明显,睡眠驱动力越大,人就越容易进入睡眠。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足够多的驱动力?很简单,保持足够长的清醒时间就可以。也就是说,你白天清醒的时间越长,晚上的睡眠驱动力就越强,就更容易入睡。这背后涉及一个叫做“腺苷”的物质。从早上起床刷牙开始,我们的大脑会在清醒的时间里逐渐累积“腺苷”,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犯困。当你睡觉时,大脑开始“打扫屋子”,腺苷会逐渐消失,你在睡醒后会感到充满活力。
顺便说一句,咖啡之所以能“提神续命”,是因为咖啡因可以临时阻断腺苷的作用,让腺苷有力使不出。如果你晚上不容易睡着,白天就不要喝咖啡和茶饮料了。另外,如果你白天睡太多,会提前消耗掉一部分腺苷,从而影响晚上的睡眠。因此,如果你特别容易失眠,或者最近晚上都睡不好,我建议可以先取消白天的午睡。如果因为下午有特殊工作,一定要睡觉恢复精力,最好只休息10到20分钟,也不需要睡着,眯一会儿就好。
如果你的睡眠驱动力已经足够了,困到不行但还是睡不着,这时候可以看看睡眠公式里的第二个关键因素“节律”。节律是指昼夜节律,它相当于你体内的一个“身体活动时刻表”,让你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比如,该睡觉的时候能睡着,该工作的时候能保持清醒。正常情况下,这个时刻表会和外界的光线信号保持一致,也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光线是影响昼夜节律的所有因素中最强的一个。
如果昼夜节律乱了,睡眠就容易出现问题。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倒时差。
一般来说,当人跨越两个或以上的时区时,前几天的状态会不太好,会发生时差障碍。时差障碍最明显的症状是白天困倦疲惫,很难集中注意力,晚上又出现入睡困难或早醒。此外,有些人还容易出现情绪问题,比如,容易愤怒、情绪低落等等。还有少部分人会出现消化道问题,包括便秘或腹泻。假如你刚到一个新时区就出现肚子不舒服,可能最先要想到的不是吃错了什么东西,而是时差障碍。
为什么会出现时差障碍?简单的解释是,你身体的昼夜节律还停留在原来的地方,没来得及和新地方的时间同步。比如,你周一下午4点从北京起飞,飞了9个小时到A国,此时A国的当地时间是早上7点。这个时候,你身体的昼夜节律会以为现在是凌晨1点了,它会驱使你去睡觉,尽管外面还是艳阳高照。时差障碍就像你体内的时钟走不准了,需要用一些方法把它拨快或拨慢一点。
怎么应对时差障碍?如果你经常出国,可能已经有经验了,没错,就是白天晒太阳。日间接受自然光线,已经被证明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光晒太阳还不够,最好再加上一个动作:晚上要避光。因为晚上的光线暴露,会抑制我们体内释放一种物质“褪黑素”,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入睡和维持睡眠。抑制褪黑素释放,会向后推迟一个人的睡眠节律,也就是让人更倾向于晚睡晚起。我们的体内会合成褪黑素,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人工合成的褪黑素保健品,它们在分子结构上和体内的一样,也能起到调整昼夜节律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在倒时差方面,把日间光照和褪黑素都用上,效果要比只用一种更好。
关于节律,还得多说下看手机的问题。在睡眠医学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军规”:避免在睡前长时间使用发光屏幕。这个规矩我们其实都知道,就是很难实现。从科学角度上看,睡前玩手机对睡眠的影响会超出想象。入夜以后,大脑里的松果体会分泌褪黑素,帮助我们入睡。然而,光线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尤其是波长在446—477nm内的光线,它对褪黑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最强。而手机、电脑屏幕发出的蓝光,波长在400—495nm这个范围内,对褪黑素分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还有研究发现,睡前阅读有发光装置的电子书,会让人降低睡前的困倦感,要花更长时间才能入睡,第二天也会更加地困倦。所以,基于现有的科学证据,建议大家在睡前2到3小时,尽量远离手机和电脑,避免暴露在蓝光下。如果因为工作不得不使用手机,至少要在睡前半小时远离屏幕。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有了睡眠驱动力,再加上正常工作的昼夜节律,就已经可以睡个好觉了。要是还睡不好,就可以想想睡眠公式里的第3个因素:阻力。
如果把睡眠驱动力比作我们在滑梯顶端推自己滑下去的力量,那么,睡眠阻力就相当于滑梯上面的各种障碍物。这个类比还有一层含义是:很多时候,你不需要在睡觉本身较劲,你只需要找到、解决睡眠阻力就可以。为了方便记忆,我把常见的睡眠阻力归纳成了6个字,分别是:境、行、身、心、药、睡。
“境”是指不好的睡眠环境,包括声音、光线、温度和湿度等。“行”是指,错误的睡眠行为。有些行为你以为是对的,其实刚好相反,比如,担心睡不够就过早地上床,睡不着就在床上刷手机,等等。“身”是指身体变化,包括生理变化和疾病。任何疾病带来的不适都会影响睡眠,比如,很多女性睡不好是因为缺铁性贫血,只要把铁补上去,把贫血纠正了,睡眠和精力自然就好了。“心”是指,情绪压力或精神疾病,比如,最常见的焦虑和抑郁。“药”是指影响睡眠的药物,老年人疾病多,常常会吃很多药,有些药物和保健品会干扰睡眠。“睡”是指特殊的睡眠障碍。比如,严重打鼾伴有的睡眠呼吸暂停,以及慢性失眠,都是特殊的睡眠障碍。请注意,这里说的慢性失眠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具体情况我在后面的部分详细解读。
这6个睡眠阻力就像6把锁,锁住了我们的睡眠之门。如果门上只有一把锁,那只需要一把钥匙。比如,在睡眠环境方面,你常常被清晨的阳光唤醒,那么,换一个遮光窗帘就可以了。如果门上有3把锁,那就需要3把钥匙,需要多种手段来协同解决问题。
知道了睡眠公式,以及什么是睡眠的驱动力、节律和阻力,那么,普通人怎样在实际中提升睡眠质量呢?为了方便你理解和记忆,我按照一天的作息时间,编了一个顺口溜:早上固定时间起,拉开窗帘见晨曦。早餐营养固节律,避免久坐多起立。午间打盹只小眯,下午拒绝咖奶茶。下班撸铁或瑜伽,睡前书籍换手机。对大多数人来说,按照这个顺口溜做,睡个好觉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部分
大多数人只是偶尔被失眠困扰,但还有不少人患有慢性失眠。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治疗慢性失眠的办法。跟很多人想得不一样,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方法,不是用安眠药,而是用认知行为治疗。
刚才咱们说到的6大睡眠阻力里,最需要看医生的是特殊的睡眠障碍。其中,慢性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也是大家误解最多的。认为失眠了就要吃安眠药,就是一种很普遍的误解。事实的真相是:慢性失眠的首选治疗方法,不是吃安眠药,而是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的英文缩写是CBT,失眠的英文首字母是I,因此,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常常被称为CBT-I。这个方法是用正确的睡眠认知和正确的行为来治疗失眠。
我们想象这样一种场景。你准备参加一场重要面试,很紧张,做了各种准备工作,同时睡眠情况变得不好,晚上常常睡不着,白天状态也很糟糕。但你最终靠实力拿下了面试,成功进入了这家公司。按理说,这时候你可以睡个好觉了,然而,你的睡眠并没有好起来,失眠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长在你身上一样。
为什么烦心事已经过去了,失眠却还一直持续?答案是:你很可能一直在用自己的行为,“努力”地把失眠问题维持下去。就像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用解决问题的方式维持了问题。
这句话有点抽象。我们举个例子。你发现自己晚上睡不着,或者没睡够之后,可能会做一些补偿的行为,比如,早早地躺在床上酝酿睡意,或者在床上玩手机。比如,如果不用上班,早上就赖床。再比如,白天一有机会就往床上躺,找机会补觉。
这些行为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注意了,它们看起来非常合理,但却是错误的,正是它们维持了你的失眠问题。医学上把这些行为叫做慢性失眠的维持因素。为什么会这样?简单来说,就是你在床上醒着的时候太多了,时间一长,这种觉醒状态和床之间建立了新的条件反射,“床=清醒”;而床和睡眠之间的连接会逐渐变弱。结果就是,你明明已经很困很累了,可是只要一躺在床上,就睡不着。睡眠医学把这种机制叫做“条件性觉醒”。科学界推测,这种条件性觉醒正是慢性失眠的病因。这个机制能够解释很多现象,比如,你能在客厅的沙发上睡着,但是一走进卧室就睡不着了;或者,你出差在酒店里能睡着,回到家又睡不着。
想要解决除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切断床和清醒之间的连接,重新建立床和睡眠之间的连接。20世纪70年代初,睡眠医学界的前辈们就设计了一套行为指令,一共有4句话:不困不上床,困了才上床;不要在卧室和床上做与睡觉无关的事情(当然,性生活除外);如果入睡困难,或者醒来后难以入睡,或者感觉烦躁,不要硬躺,干脆起床离开卧室。等到再次有困意时重新上床;不论昨晚睡了多久,早上固定时间起床。睡眠医学也给现在的我们提出了一个建议:晚上不要看时间。失眠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迟迟睡不着就频繁地看时间,结果越看越着急;或者半夜醒来,摸起手机一看是凌晨4点,发现自己还能睡两三个小时,得抓紧时间睡,可越是抓紧就越睡不着。这其实都是时间焦虑带来的。我们可以把钟表这样的时间线索从卧室里请出去,如果你实在需要用手机定闹钟,可以把手机网络关掉,设置成静音,放在远离床头的地方,越远越好。你不需要知道自己几点睡,也不需要知道自己几点醒,只要外面天没亮,闹钟没响,就接着躺。
这些建议听起来都有点反直觉,但是实验研究发现,这套方法非常有效,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它发挥的作用还能长期持续。医学界给这个方法取了个名字,叫做“刺激控制疗法”,英文缩写是SCT。到目前为止,各个国家的失眠指南里都很推荐刺激控制疗法。在我们国家,刺激控制疗法还没有很好地普及,因为这种认知行为治疗不能像安眠药那样立马起效,患者需要坚持2到4周,才能感受到它的好。顺便说一句,我写这本书最大的原动力之一,就是想让更多的失眠患者了解认知行为治疗,让他们从安眠药的依赖中走出来。刺激控制只是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一种,此外还有睡眠限制治疗,睡眠卫生教育,放松训练,等等,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了,这些内容你都可以在书里看到。
同样,关于慢性失眠,我也给你总结了一个“顺口溜”,方便你在家里执行:不困不要睡,睡不着就起,困了重新睡,时间不重要,看了干着急,早上按时起,坚持即胜利。
第三部分
好,我们进入第三部分。
我在门诊工作时,除了给患者制定睡眠治疗方案外,还要花好多时间去辟谣,有时候想想,挺浪费彼此时间的。接下来,我想帮大家纠正一些对睡眠的误区。最经典的误区有两个:一个是,认为秒睡等于睡得好。另一个是,以为打鼾是睡得香。
我们先说第一个。一个人从上床准备睡觉到进入睡眠,这段时间叫“入睡潜伏期”。入睡潜伏期有长有短,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而且,同一个人随着年龄和身体状态等因素的变化,入睡潜伏期也会不一样。大家睡不着了,会有点羡慕那些倒头就睡的人,但其实,睡得太快不等于睡得好。
根据美国睡眠医学会的定义,如果一个人的睡眠潜伏期小于8分钟,意味着存在“嗜睡”的情况。睡眠医学里有一种疾病叫“发作性睡病”,患有这种病的人,会在各种场合犯困,而且都是秒睡,平均睡眠潜伏期小于3分钟。这种病比较少见,在现实中,如果一个人总能快速入睡,往往暗示着他平时欠了太多“睡眠债”。一个人平时总睡不够,熬夜加早起,就会处于“欠睡”的状态。欠的多了,身体会催人还债,催的方式就是:只要你有机会睡,就会让你以更快的速度睡着。这种“欠睡”情况比较明显,我们大家自己稍微反省下,心里就有数了。还有一种情况会让人困惑:明明自己睡的时间很长,困了就睡,能自然醒,为什么白天还是频繁犯困,而且说睡就睡呢?这就意味着你晚上睡了一个“假觉”。就是看起来睡得很香,其实睡得很惨。
睡眠时间充足,但睡眠质量很糟糕,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严重的打鼾。这就要说到第二个误区了:打鼾不等于睡得香。
我们知道,震动产生声音,鼾声也不例外。人睡着以后,咽喉部的肌肉相对会更松弛,于是,气道就会比清醒时更狭窄。人呼吸的时候,气流通过狭窄的气道,让这些松弛的组织发生震动,就产生了鼾声。可以这么说,气道越狭窄,鼾声就越响。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睡觉打鼾,那就意味着,他的上气道比较狭窄。如果狭窄到一定程度,呼吸气流严重受限,甚至会发生呼吸暂停和缺氧。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睡觉,但是有一只手在掐住他的脖子。这种严重打鼾的情况叫“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英文缩写OSA,危害非常大,需要尽早去医院规范治疗。得了OSA不治疗的话,会带来很多远期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脑中风以及认知功能下降等。就以高血压为例,2007年,《Chest》杂志统计了一项数据: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有71%都存在OSA。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已经在规范服用降压药,甚至服用了3种药物,可血压的情况还是不如意,那就要评估下是不是患有OSA了。
我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说,别羡慕别人沾枕头就能睡着,也不要追求快速入睡,秒睡从来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能力,它更可能意味着存在睡眠问题。换句话说,入睡慢,别焦虑。入睡快,别嘚瑟。
当然,不是说所有入睡快的人都有病,毕竟,有大约30%健康的人,平均睡眠潜伏期也会小于8分钟。也不是所有打鼾的人,都会出现严重的呼吸暂停。
接下来,问题来了,我怎么知道自己快速入睡或者打鼾的情况,是不是正常呢?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你白天的精神状态。如果用数学等式来表示就是:秒睡+白天犯困=看医生;打鼾+白天状态差=看医生。还有一个判断方法是通过问卷来测评。有个问卷叫“STOP-BANG”,里面有8道是非题,如果一个人回答“是”的题目越多,那么,患有OSA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我把这个表放在文稿里,感兴趣的话,可以给自己打个分。如果你有3个或以上的问题,都回答了“是”,建议你去医院做一个确诊实验,这个实验名叫“睡眠多导图”检查。医生会通过数据来判断你是否有OSA,以及严重程度。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打鼾,没有严重到呼吸暂停的程度,对于这种情况,我建议你先改变生活方式,如果体重超标,就要减肥;尽量侧睡;用木块或橡胶垫子垫在床脚,让床头抬高10cm;睡前不要喝酒;戒烟。
那如果一个人打鼾严重到频繁呼吸暂停,又该怎么办?对于中度到重度的OSA,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它的原理就是通过一个简易的呼吸机,来让人的上气道维持一定的压力,避免塌陷。美国睡眠医学会推荐,所有被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都可以优先尝试气道正压治疗。现在已有大量证据表明了,这种呼吸机对不同程度的OSA都可以发挥作用,还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降低睡眠期间发生呼吸暂停的频率;减轻白天嗜睡;改善血压,等等。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这样的机器,它们都可以根据情况,自动给人一个最适合气压,把气道撑开。这种机器也比较小巧,可以放在旅行箱里,出差时都可以带上。
结语
好,《睡眠公式》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
我们做个总结:
第一,睡不好,先别着急吃药,把睡眠公式捋一遍,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我们回顾一下睡眠公式:动力+节律-阻力=睡眠。
第二,慢性失眠,首选的方法不是安眠药,而是认知行为治疗。我们可以记住这4句话:不困不上床,困了才上床;不要在卧室和床上做与睡觉无关的事情;睡不着,不要硬躺,起床离开卧室,等到再次有困意时重新上床;不论昨晚睡了多久,早上固定时间起床。
第三,入睡慢,不用慌;睡得快,也未必好。如果一个人打鼾,这是在提示他气道狭窄,严重的狭窄会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需要尽早看医生。
关于睡眠公式,我准备了一张思维导图,你可以打开文稿看到它。如果你对解决睡眠阻力感兴趣,可以在得到电子书找来原书看看。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我是余周伟,希望你可以科学睡眠,享受生活。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子的颜色真会影响睡眠,但原因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最新指南 |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
国际最新研究:长期失眠容易诱发呼吸暂停
学会10招,让你有个好睡眠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
【温故】《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概念框架》回顾与答疑整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