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月荏苒,无为的那些老地标你还记得多少?


老无为饭店



新无为饭店


无为饭店:昔日繁荣今再现

无城的人民广场上每天都聚集着很多前来休闲的人,年轻人多数对曾在这里占据西、南两角(也就是十字街的东、北角)的无为饭店没有印象,年长的人偶尔会怀念这里曾有过的车水马龙。

老无为饭店于1970年动工建设,1972年底建成,并于197338日试营业,包含餐饮、住宿等,以接待县内大小会议为主。今年76岁的王显明是原无为县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的经理,自1973年饭店营业后调任于此,一直工作到退休。对于饭店的情况他仍然印象深刻:“老无为饭店曾是无为人的骄傲,建筑气势恢宏,占地约2000平米。我们的餐饮部前身为县内名气颇大的一品轩,客房约300间,同时还包括理发店、浴室、照相馆等。一楼大厅面积好几百平米且没有一根柱子,可容纳50桌。当时饭店共有员工约100余人。”

老饭店辉煌的程度一直留在王显明的心中:“每天饭店客喧如沸,餐饮部员工一早就要着手准备,如果碰上开会那更是要早早准备。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无为饭店为地方财政做了不小的贡献啊。”当时菜系以徽菜为主,特色菜更是吸引了不少老饕前来品尝,这其中以瓦盆渣肉最为出名。

2000年,由于市政改造需要,老无为饭店被拆。饭店以国有资产的形式进行拍卖,在饭店工作了几十年的许前柱筹资买下了无为饭店的经营权,并返聘了部分员工。“我的父亲和我都曾在饭店工作,我从普通的炊事员做到中层干部,这其中的感情自是不多说。当资产拍卖的时候,我想着这老字号招牌一定要传承下去。”许前柱在购得无为饭店经营权后,运用个性化的经营理念,潜心挖掘民间美食,以祖传配方结合现代烹饪为核心,弘扬饮食文化,精心打造餐饮行业创业平台,该店被评为安徽地方餐饮名店。

如今的无为饭店约千余平方,12个客房,15个员工。菜系以徽菜、本地无为菜为主。年近50的厨师长李师傅自小在老无为饭店做学徒,“老饭店生意非常好,我每天早上起早协助厨师做准备工作,比如整理用品,切葱姜蒜等等。后来自己慢慢开始掌勺,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老饭店被拆后我已经与别家饭店接洽,但得知经营权被许前柱购买下来,我第一时间就回来,工作这么多年感情在这啊。”

现在的无为饭店与旧址不远,仍在人民广场,那仿古苏州园林特色的门楼子十分显眼而古朴,生意依旧火爆。门口那幅“无多风月招佳客,为爱湖山作主人”老对联,能勾起那些曾经见证过老无为饭店辉煌的人们深刻的记忆。



邮电大楼原址



邮政局


邮电大楼:一部沉淀的邮电史

位于无为县中心位置的商之都曾是无为县老邮电局的办公楼,上世纪这座七层的大楼,曾是无为最时尚、最大气的现代建筑。老邮电局的邮政、典型业务办公室都在这座大楼,当时经营业务以信件寄递、报刊服务为主,信件寄递全靠邮差的肩挑背扛、徒步行走。

今年58岁的无为县邮政局工会副主席丁晓斌,是一名在邮电局辛勤工作40余年的老员工,回忆起在老邮电大楼上班的日子,他感触良多。“我1975年高中毕业进入县邮电局成为一名普通投递员,单位分给一个扁担两个邮包,早上将收到的信件投递出去,晚上再挑回需要寄出的信件。冬天的时候,去圩区送信件常常需要早上5点趁地面化冻之前出门,常常都是上百斤的信件挑去挑回,所以从来不觉得冷。”丁晓斌告诉记者。70年代后期,全县配备了10辆专用于邮电业务的自行车,条件许可情况下,表现好的投递员就可以获发一辆自行车,自行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投递业务的效率。

据丁晓斌介绍,解放后的邮电系统一直按当时的苏联模式运作,将邮政和电信两块统一管理。1972年邮电局第一次分营,将邮电系统分为邮政和电信两家。1975年因为发展需要,邮政和电信回归合并。直到80年代末实现第二次分营,并一直持续至今。分营后的邮政系统主要有邮政、邮储银行、快递三大板块。2010年,邮储银行分营独立出去,2012年邮政速递公司开始独立运营。

“时光荏苒,现在商之都大楼是无为人购物的中心。但我在老邮电局工作的那段岁月依然鲜活,当投递员时用了近10年的那条扁担如今我还收藏在家里,这条扁担代表着邮政承担普遍服务义务的行业理念。”丁晓斌说。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现如今我们用更现代化的装备、更高素质的投递人员为千家万户提供邮政服务。



鼓楼小学


鼓楼:倾听历史的声音

鼓楼对于无为人来说并不陌生,取鼓楼之名的如鼓楼小学、鼓楼医院大多人都耳熟能详,但知道鼓楼的人却知之甚少。鼓楼,顾名思义,是古时用于白天报时、夜间报更之楼,即所谓“晨钟暮鼓”。

旧时无为鼓楼位于城东街心,亦称“濡江楼”,传曹操在此筑台与东吴对峙。宋代重修,置鼓其上,报更司晨,故名“鼓楼”,位于鹅市与草市、上马石与小东门街之间。鼓楼其下四柱擎举,砖砌四门,通行无阻;上架木楼,飞檐桅栏,极为雄伟。鼓楼下西首,驻有县里的常备部队,一般人不得入内。楼内置有一张直径为1.5米左右的牛皮大鼓,用于击鼓报时,当时百姓每天的作息时间都以此为准。城东街心鼓楼地理位置重要,可居高远望,因此其击鼓报警作用更为显赫,军事作用比击鼓报时更为重要。

1938年,日寇侵略无为,飞机炸毁鹅市,波及鼓楼,仅存基座,周围鼓楼街等街道皆为废墟。抗战胜利后,人们取城砖于旧址建方形碉堡供部队使用,藉以望之。1950年曾设气象台于基上,1958年扩建马路时被夷为平地,鼓楼被彻底拆去。

千百年来,晨钟暮鼓,一代又一代的无为人听着悠长的鼓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它成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声音,铭刻在老无为人的记忆中。春华秋实,花开花落,还有什么能够逃过它的眼睛?

今年78岁的王崇江老人打小就生活在鹅市街附近,“鼓楼在解放前就是无为商业最繁华地段之一,商铺都集中于此,鹅市、米市都在附近,乡民在这里出售农产品或是上山收割的柴草等,换点儿钱再从街上购买些生活用品。”

“小时候,我家住在城隍庙街。那时鼓楼坐落于前粮食局大院那里。听长辈说,宋代时就已修建了钟鼓楼,那时街上全是平房、瓦房,老钟鼓楼比它周围的建筑要雄伟得多。”69岁的市民马士学说:“后来的鼓楼小学、鼓楼医院,就是因为西面的鼓楼而得名的。”

1956年的时候,鼓楼的遗址还在,有两层高,我还上去过,上面已经没有鼓了。”从事无为县地方志研究的程传衡至今对鼓楼恋恋不忘,“作为老无为的地标之一,鼓楼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城市文化符号,很多老无为人,对钟鼓楼有着特殊的感情。”程传衡说,鼓楼,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没有什么可以替代,这是一个无为人对城市文化的眷恋。



老水塔



二水厂


老水塔:饮水思源意难忘

由于旧城改造的需要,东一环地段房屋被征收。从草市街走过去,往日的住户已基本搬离,零星的几处建筑也即将拆除,而老水塔便在其中。没有了往日的荣光,如今的水塔像个迟暮的老人,孤零零的伫立在原来的地方,仿佛随时都会消失。

1970年,无为县建首个自来水厂,水塔便是那个时候建造的,水塔由水柜、基础和连接两者的支筒组成,用于储水和配水,保持和调节给水管网中的水量和水压。可以看见,水塔并没有多高,约30来米,圆柱壳式,砖石砌筑。值得一提的是,建造水塔的砖石是拆除西寺塔的古砖,极具历史价值。塔身上的“端正服务方向,提高供水质量”几个大字依然清晰,体现了无为自来水厂的目标与信念。

“水塔不大,却解决了无为几代人的用水问题。最开始,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自来水,往往是一个大院里有一个水龙头,大家都要带着桶排队去接水,即便这样也比走几里路去河里、井里打水方便的多。”58岁的余希成告诉记者,当年水厂的水源取自王福渡大桥,经净化后利用电力抽入水塔,再经水管输送到县城各户。“直到上世纪80年代,自来水才正式普及,居民用水更加方便了。”这唯一的水厂解决了城区居民的用水问题,水塔做出的贡献不可抹杀。

梅影今年24岁,她的家原来就住在自来水厂旁边,“谈到我的童年,那高高的水塔是无法抹掉的标志,在孩子的心里,那简直就是高耸入云,在每个炎热的夏天,待在家里就能闻到水塔清凉的味道,瞬间就能抚平烦躁的心情。天气放晴的时候,会有白鸽飞来盘旋在水塔周围憩息,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安静而美好。”

2000年左右,无为县自来水二水厂建成,原自来水厂渐渐不再使用。2012年,由于城区规划,水厂迁建到城东,而水塔也将不复存在。据悉,现无城主要由无为县自来水公司二水厂负责供水,供水能力为每日5万吨,用水人口20万,水源取自长江,用水高峰时段供水能力已接近饱和。无为县供水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正加快推进一水厂迁建工程,力求今年底建成通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穿越美国纪行之二:路易斯维尔的水塔
#老寿读图#第183集上海老居民区的水塔
自来水进入中国后的两个“时间节点”
北京第一座自来水厂--陈君远
京水百年 文化传承--走进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小水趣谈丨上海闲话之杨树浦水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