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为例
 2018-11-22 11:30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强调人在亲近自然并与之进行对话交流时,实现主观意象与客观物象的交融需要借助媒介,这就逐渐形成了在视觉领域里充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的表达形式。中国的山水画就是这样一种形式,作为中国艺术史上最活跃的发展符号,它承载和牵动着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

许俊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的题目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为例》。为什么要以山水画为例呢?中国画博大精深,包括了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很多方面,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讲得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以山水画为代表来进行解读,以点带面,管中窥豹,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画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感受,并体会其中蕴含的精深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出的很多节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比如书法、活版印刷,这都是我们古人的发明创造。还有一幅缓缓展开的长卷山水画作品,是根据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原稿来编排制作的节目。在2008年奥运会那样一个举世瞩目的时刻,以山水画的形式来代表和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很具有典型性的。

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学观我们不难发现,在人亲近自然并与之进行对话交流时,要实现主观意象与客观物象的交融需要借助媒介,这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在视觉领域里充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的表达形式。这个表达形式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山水画。从山水画出现开始,它就成了中国艺术史上最活跃的发展符号之一,承载和牵动着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小小的一张纸面绘画如何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请让我慢慢地来展开。

中国的山水画不仅表现了山川丘壑的壮美之态,同时也展现出了一个意象化的融入了深刻人文精神的大千世界。在对一山、一水、一石、一树的刻画中,中国画所特有的意境及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丰富技法得到了充分显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不同的审美取向。这是我心目中山水画的定义。

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在彩陶上绘制图案、纹饰。商、周、战国时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上也有很多描绘云和水的图案。秦汉时期出土了许多画像砖、漆器等,这些文物中也都有山水画的符号,比如说汉代漆器上彩绘的云。魏晋时期留存下来的主要是石窟造像,例如我们从敦煌莫高窟里看到的壁画。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壁画里,山水画这种形式就已经大量出现了。

彩陶(原始社会)

我们来看这张原始社会彩陶的图片。这个彩陶盆是原始先民们使用的器具,里面画的是水纹,表现了水的波浪。这是古人观察自然并与器具结合的产物,因为这是盛水的嘛,所以画了这些水的波纹。

彩陶(原始社会)

这张图是一个水罐,能看到上面清晰地绘着一种流动的波浪,还有浪花和水滴,非常地明确。当然它还不能称为山水画,我们说它是山水画的一些早期符号。

铜鼎(商代)

这是商代的一个青铜器,我们仔细观察它的三足。右边那张图是放大了的,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雕刻的云纹。 

青铜器(春秋战国)

这是战国时候的一个带钩(古人系腰带的挂钩)。 

玉器-云纹高足杯(秦代)

这是秦代的玉器,叫云纹高足杯。我们可以看到它整个外壁上刻满了云,大家有没觉得很熟悉?在哪儿见过呢?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上。我们的奥运会火炬就是由古代对云的这种造型的理解演化而成的形象符号来设计制作的。

漆器(汉)

我们刚才还说到汉代的漆器。这个漆器是彩绘的,把蓝、白、红、黄几种颜色画在了一起,整个漆器盒子看起来像是彩色的云在流淌。这表现了先民们对自然景物的理解。

刚才我们放的图像以山水符号为主,但是山水画的正式形成是在战国以前,并于魏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魏晋时期,山水、田园诗大量出现,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人包括陶渊明和二谢( 谢灵运和谢脁),他们的山水诗都非常有名。先民们把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融入自身的想象,再用诗的语言将它们描绘出来,就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山水诗。

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了对画理的初探和画法的研究。画理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画的画论。中国画里蕴含着许多元素,比如我们刚才说到的文学诗,还有后来加入的书法,但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它本身所具有的表达方式。中国画是绘画的一种,绘画属于美术,而美术的形象表达又是一种造型艺术。所以在画面中表现山川、树木、河流、房屋、桥梁等一切景物的时候,作画者需要一定的造型能力去处理这种形的表达。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这是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创作而成。这幅画虽然是以人物为主的,但我们能从画面中看到大量的山水图案。后来人们用人大于山,水不溶泛”来形容这个时期的作品,也就是说这段时间的山水画是作为人物背景出现的。

-敦煌壁画

隋代的敦煌壁画主要描写的是佛教题材的故事。从上面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人物被安排在了自然景物中,比例大大缩小了。除了壁画以外,隋代还有画在纸卷上的独立山水画出现,所以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山水画的发展和独立出现是从隋代开始的。隋代的作品就珍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这种山水画被我们界定为青绿山水画。

山水画的发展到了唐代非常地迅猛,重彩的青绿山水画和水墨画相继出现。五代时期,山水画的技法有了飞速发展。很多学国画的人都知道,山水画里讲究一种皴法(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技法),这种技巧从古代开始就有了,其中出现最早的斧劈皴和披麻皴在五代已奠定了雏形,而后几百年出现的其他皴法都是在这两种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形成的。

山水画写境于两宋,写意于元。宋代讲究、理,北宋的全景式与南宋的一角式构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元代讲究,并把疏与密、浓与淡的这种山水画特殊的艺术语言推到了极致。到了明清时期,山水画在各个领域,因画法、各地区呈现方式的不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样式。这种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典画作,也为我们能更好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刚才我们大致讲述了山水画的风格、特色及大致的形成脉络,也提到了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这两个大的类别。“青绿山水”是中国画的特有名词,而“水墨山水”除了指从唐代开始传下去的中国的绘画方法以外,也可以指东亚地区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水墨表达方式,它们的画法虽然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极有可能借鉴了中国唐代的画法。

古代山水画理论名著概览

中国画蕴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不但是绘画的表现形式,还包含着对理性的思考。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我们看到了山水画的诸多表现形式,除此以外,顾恺之还写过几篇画论,里面包括他对艺术和审美的理解以及对一些画法的说明。画论里他提到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观点,就是要我们根据观察形象所得在绘画艺术中体现出它的神态。“神”是艺术表现里不可或缺的东西,缺少了神,画就没了生气,打动不了别人。“千想妙得”是什么呢?就是艺术家要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他所观察的景物中,再把景物转化到画面中去表现,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妙”,只有通过“妙”的处理才能达到意境的高度。

南朝时期有个画家叫谢赫,他写了一部画论著作叫《古画品录》,里面提出的“六法”一直被作为品评中国画的标准。“六法”可简单概括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气韵生动”应该算作中国画品评的至高标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的。武术里面有一种功夫叫气功,运功和发力时肉眼都难以捕捉到,但我们可以看到气功师把气凝聚到一个点上时,能发挥出超乎我们想象的极大能量。还有,我们常说见到一个人就能感受到这个人的气场,看出他的精神面貌,是喜气洋洋还是垂头丧气,都是在一个“气”字上。

中国文化里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说一个人去世了,不直接说成死了,而是叫什么呢?断气了。断气就是没有了气息,生命停止了。那么“气韵生动”就是形容画本身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这是我们对中国画的一个理解。

南朝时的山水画家宗炳也写了一篇画论,题目叫《画山水序》。他提出的一个观点,叫“山水以形媚道”。“道”包罗万象,是传统文化里的集大成者。他还说:“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就是说在方寸之间的宣纸上,用毛笔画上短短的三寸就可以当作是千仞高的山峰;横墨画上一笔,就能有蜿蜒数百里的感觉,这就是中国山水画里体现出的意境。

南朝还有一个画家叫王微,他写了一篇画论叫《序画》。其中有几句话很有意思“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一管之笔”就是画中国画用的毛笔,都是竹子做成的。这句话是说,毛笔虽小,却能用来表现宇宙万物。南朝时所认知的宇宙,没有今天我们了解的那么大,这个“拟太虚之体”所说的宇宙,指的是我们看不到但能想象到的东西,是万象万物的意思。

五代时有一位画家叫荆浩,他在《笔法记》里提到画山水画需要注意六个要点,分别是“气、韵、丝、景、笔、墨”。我们可以看到,“气”又是排在第一位的。气是活生生的存在,它不但存在在绘画里,还存在于书法及中国其他的诸多艺术形式里。

宋代有位叫郭熙的画家,在山水画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提出了很多相关的理论,后人把他的这些理论编成了一本书,叫《林泉高致》。这本书中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画的透视观点,我们现在称其为“散点透视”,具体可分为“高远、深远、平远”,很有意思。在绘画时,不管是画风景也好,画建筑也好,都有一个透视的问题。什么叫透视呢?远远的看过去,自然界有一条视平线,我们看到的万物都向视平线的方向消失,最终归为一点。但在中国画里却不是这样,眼睛的视线看到万物时是会流动的,所以叫做“散点透视”。我们既可以到高处去俯视,也可以在低处仰视,还可以站在原地平视远方,它把几种不同的视点融为了一体,所以叫“三远”透视法。郭熙在画论《山水训》中形容:“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他把春山比作笑容,说夏山苍苍郁郁、翠绿欲滴,把秋山拟人成古代梳妆以后的仕女一样明艳照人。所以秋山给人一种浓重、明丽、鲜艳的整体感受。形容冬山也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好像睡着了一样,非常地安静。冬天万物凋零,如果再加上雪的话,满山的素白给人一种如人在静静安睡的感觉。

刚才提到的“三远”透视法,我这里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高远、深远、平远,在这张图里都表现得非常清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山黑水神自闲 云岭深处有人家——路燕斌水墨山水欣赏
国画写意我心,今人远隔重山
宋、元山水画的审美和艺术特点有哪些?
石涛“一画论”与“用我法”
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的山水画的历史线索研究
山水画的智慧——程大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