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说三节龙灯跳鼓舞

神秘的北纬30° 北纬30°是一条饱含着自然资讯和文明信息的地带,长江、密西西比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等大江大河都从这里进入海口,喜马拉雅山和马利亚纳海沟横贯在这条线上。如果沿着北纬30°旅行,沿途都是地球上最具奇观的地方,它几乎囊括了所有令人震撼的世界文明信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玛雅文化、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神秘的百慕大三角、钱塘潮、三星堆、神农架都分布在北纬30°这个区域。

分布在北纬30°这个区域的还包括古代一个叫做郧的诸侯国,它的疆土涵盖整个云梦,都城就是现在的云梦城。云梦是湖北省环大洪山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秦始皇、汉和帝和汉桓帝多次巡视过这里,鬬彀於莵、黄香、赵复和吴禄贞都诞生在这里,屈原、喜、陶侃曾经治理过这里,李白、戎昱和王守仁曾经游历过这里。云梦位于东经113°37′——113°52′,北纬30°45′——31°12′,正好处于被称为地球怪圈的北纬30°线上。 在北纬30°线上,不仅有着云梦这样一个神奇的地域,更是有着《三节龙灯跳鼓舞》这样一个神奇的民间舞蹈。

《三节龙灯跳鼓舞》是黄帝时代的龙舞的支脉,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精神结晶。自远古以来,属于男丁集体性参与舞蹈。群体在《三节龙灯跳鼓舞》的传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都是口口相传,村村相传,耳染目睹,集体教化。当人们看到这些来自身边的熟悉的动作,便都一人呼万人应,情不自禁地加入这个群体之中,自娱自乐。这时,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传承的义务,并在不断积累、加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三节龙灯跳鼓舞》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由于村落相传代代相传的特殊性,使之这种民间舞蹈属大众所有,没有特定传承人。随着老一代人的辞世,目前较系统地掌握《三节龙灯跳鼓舞》的人有:彭国华、熊志发、熊国勇、高恒发、郭顺国、郭顺忠、万华典。这些人都散居在一个称之为伍洛寺的地方。

伍洛寺位于云梦县城东南8公里316国道公路上,东去孝感城12公里。历来是本县东部重镇,地处县河水道和官车驿道边,明代设有巡检司,清代设驿铺,近代是区级行政点。伍洛寺原名兴安镇,南宋时有位悟元和尚在此率乡勇练武御寇,同时集资建寺,取“因武备而成乐土”之意,命名“武乐寺”,后来取代了集镇名称。近两年有个“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到处述说自己的研究成果,说伍洛寺就是伍子胥奔吴避难的佛庙,成为酒席筵前的一大笑料。伍洛寺虽然没有伍子胥,却有着比伍子胥神奇百倍的优美传说,而这些传说又与《三节龙灯跳鼓舞》密切相连。

龙是在古代众多氏族间不断兼并与互让中形成的一种综合图腾,它以蛇为主体,集合狗脚、马头、鹿角、羊须和鱼鳞于一体的神兽。云梦人舞龙最早是用来求雨的。据说,当时还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等规矩。经代代相传后,舞龙成为云梦人一种重要的民间喜庆活动。

有关云梦龙的最初传说来自南朝的梁武帝。南朝时,伍洛龙凼有两个龙女,梁武帝献烧燕给两个龙女,龙女们吃了以后非常惬意,送了不少宝珠给梁武帝。人们为了得到龙的宝珠,后来就做成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的两条小龙,并将龙尾扎成燕子形状,用以祈福去灾。在祈福的龙舞中不断让龙回头自咬,满足龙的嗜好,好让龙高兴之后吐珠,赐福百姓。因为龙女是天神,舞龙时必须站在高处或石磙上或凳子上,不能亵渎龙神。

到了唐代贞观年间,有泾河龙王与江湖神课袁守诚争赌,故意把玉皇赦旨要降的雨水克扣了若干寸,结果触犯了天条,天庭着魏徵问斩泾河龙王。因魏徵是唐太宗的人臣,所以刑前头一天晚上,龙王托梦向李世民求情,叫救他一命,李世民应允了。次日中午时分,李世民单宣魏徵进殿陪他对弈,想拿这个办法把魏徵栓住,下不得手。棋下到了一半,魏徵托着下巴睡着了,李世民心疼他为国日夜操劳,就没惊动他。魏徵一觉醒来,说是把泾河龙王给斩了。此事后,李世民夜夜梦见泾河龙王提着血淋淋的龙头来问他索命。李世民当即答应在全国祭奠龙王。

就在这一年,伍洛寺的坦湖村有人在扒灰堂时,看到了两条小角龙,一个人去找火钳要弄死小龙,另一个人不忍心放跑了小角龙。几天后,放跑了龙的人被狗子撵咬出了村,刚一出村,村子就被大水淹了。于是人们就说:“好心有好报。”各地在为祭奠泾河龙王都玩起了龙灯时,云梦伍洛寺一带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在每条大龙后面都跟有两条小龙,这两条小龙就是角龙。因为角龙带来了大水,不能让角龙落地,到现在,坦湖村还有“角龙落地,大水不退”的说法。所以舞角龙时要么站在条凳上舞动,要么站在石磙上舞动。

在赵匡胤龙潭挂角的那一年,伍洛寺也出了内龙潭和外龙潭两个龙潭,内龙潭有一座金碧辉煌的龙门,谁要是能跃过这座龙门,谁就可以到达外龙潭而化为龙。内龙潭有一母两子三条鱼,想跃过龙门,它们往返多次,相互帮助,头尾相接,终于借助共有的力量跃了过去,化成一条大黄龙和两条小青龙。后来,蜈蚣精危害百姓,把河湖塘堰的水全部吸干,庄稼颗粒无收。玉皇大帝派它们下界降妖捉怪,大黄龙被蜈蚣精喷射毒烟生命垂危,二小青龙为了营救母亲,请来三足蟾蜍,镇住了蜈蚣,救出黄龙。为了铭记龙的恩德,人们便从正月十三开始,扎出一大两小三条龙灯,四塆游玩,祭奠龙神。舞龙时,两条小龙只能跟在大龙的后面,因为小龙是子龙,最讲孝道,又因为它们活泼好动,所以它们喜欢攀条凳,钻石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条子龙的头上都顶着三足蟾,三足蟾是月宫里的神,不能接土,所以只能在条凳和石磙上舞动。这条大的黄龙,就是后来舞遍全国的游龙。而两条小龙,却留在了它们的故乡云梦。根据这个神话故事,云梦龙灯舞的表演,一般要经过鱼跃龙门、三龙下界、黄龙被困,二龙滚蟾等几个环节。

元朝初年,蒙古人杀戮中原。正在兵荒马乱之时,女儿港有白、黑、黄须的三条鱼龙陡涨大水,隔住了元兵的铁骑,老百姓免了刀兵之灾。

一年又发洪水了,水越涨越高,伍洛寺眼看就要被洪水吞没。人们突然看到有一大两小分别长有白、黑、黄须的三条鱼龙在女儿港水中出没,于是人们纷纷在潭边摆下香案做祈祷,白、黑、黄须的三条鱼龙立即带着大水腾空而去,大地又是花红草绿。于是人们把这三条鱼龙视为神灵,每年春节以后,就扎起一大两小三条龙灯出游,一条大龙沿街收香火,两条小龙同舞乞太平,民间叫玩太平灯。

从此,伍洛寺将这三条龙当作可畏可敬的神灵,并于每年春节前后扎起三条龙灯,一条为黄色挂白胡须称为老龙,又叫游龙,有十二节,闰年为十三节。另两条为小龙,两条小龙只扎头、身、尾三节,称作三节龙。

舞龙者、跳鼓者均穿对襟高领白色五扣或七扣便衣,外套黑坎肩,腰系白绸腰带。下穿黑色便裤,扎白布裹腿,脚穿黑布鞋。跳鼓者头扎白毛巾。《三节龙灯跳鼓舞》表演时,老龙只负责开路打场、收香火。两条小龙在游行时尾随老龙。表演时,每条龙由三人分别舞龙头、龙身、龙尾。龙的周围是跳鼓队。舞蹈热烈粗犷,特别是“龙头自咬其尾”将龙舞成圆形,是三节龙独具的动作特色。

《三节龙灯跳鼓舞》除了春节玩舞外,清明、端午、中秋乃至庄稼丰收、村民喜吉、婚诞庆典,也是龙舞塆间,鼓震田野,《三节龙灯跳鼓舞》成为云梦人的生活方式。

三节龙灯跳鼓舞 每年正月十二,镇上老老少少齐集祠堂参加请龙的开光仪式。开光由道士主持,当场杀一只雄鸡,用扎有五色彩布条的针蘸鸡血点龙的眼睛和耳朵,口念咒语,这样龙灯就有灵了,人们对着龙烧香跪拜。开光仪式结束后即开始舞龙,打跳鼓。龙珠前导,老黄龙随行,后面紧跟三节小龙。龙灯两旁是众多的跳鼓,跳鼓两边是数不清的龙凤彩旗。龙灯沿街、沿界、沿村玩舞,所到之处,鞭炮齐鸣,鼓声震天。舞龙结束后,要举行送龙仪式,摆上香案,燃烧香蜡黄表,焚送篾龙。

跳鼓先时多为农家自做,用木料箍成比脸盆略小的带手柄的围框,围框两面钉以牛皮,跳鼓上绘有既像云彩,又像浪涛的图纹。传说天上有99朵祥云,所以,跳鼓要有99面。后来99面跳鼓的鼓面数更改为家庭或村落的男丁数,就是说,有多少男丁就有多少跳鼓,以显示人丁兴旺。众多的男鼓手左手持鼓,右手持槌围在龙的四周,随着龙舞的起伏且鼓且舞。小伙子们一边吆喝,一边原地跳跃击鼓。上击鼓为祥云,下击鼓为潮水。鼓槌飞劲,鼓声如雷,雄劲壮观。跳得高,打得响,吼得欢是跳鼓舞的要求。

一般由一条老龙和两条小龙组成一组。老龙为黄龙,黄龙前导,小龙随后。黄龙身长12节,闰年13节。两条三节小龙,一条白色长红须,一条黑色长乌须。这两条小龙由龙头、龙身、龙尾3节组成,长3-6米左右。三节小龙的头为鹅颈头,头顶扎一只蟾蜍。龙嘴含珠,身披绣花衣,龙尾扎成燕子尾状,整个形体奇异有趣。三节小龙舞由3人站在板凳上或石磙上表演。舞龙时,要求执龙者双脚固定不动,3人胯腿相靠。老艺人熊志发在传艺时常说:玩灯没有巧,只要胯子卡得好。在运动中,舞龙者上身的动律讲究圆,双手握把贴身,上下呈弧线反复绕∞形,使之圆转不断,连贯流畅。民间艺人形容说:要灯玩得快,全靠龙头带;中间撑,尾巴喂,龙头龙尾紧相对。

长期以来,《三节龙灯跳鼓舞》受到民众喜爱,并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之中,云梦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1983年,文化局组织舞蹈工作者深入伍洛,拜访老艺人,对《三节龙灯跳鼓舞》的内容、形式、风格进行了采访搜集。1988年开始,云梦县文化馆和伍洛文化站依靠陈子乔、彭国华等民间老艺人在伍洛一带进行了带徒传承,由于它的娱乐性、竞技性和全民参与性,使得面临失传的《三节龙灯跳鼓舞》在全伍洛镇铺开了活动。1992年第二届农运会开幕式上,由1000人组成的《三节龙灯跳鼓舞》以浑圆的舞姿和雄劲的跳鼓震撼了会场。农运会后,伍洛中学把《三节龙灯跳鼓舞》纳入课堂,以伍洛为中心的村塆,都自发地组织了舞龙队,农民群众对《三节龙灯跳鼓舞》热情倍增。随着报纸、电视、杂志和网络的传播,《三节龙灯跳鼓舞》已被孝感卧龙、江西、湖南、山东等地接受。云梦县文化局从1996年到2006年,连续十年不失时机地把这一竞技性的民间舞蹈与新农村建设活动、街头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和舞台艺术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阵新颖的文化定式。

《三节龙灯跳鼓舞》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篾艺的发展。近两年,一些民间艺人用青篾制作灯笼上市,与塑料工艺灯笼平分春节市场。草艺艺人也以精湛的技艺,用麦草和苇叶编织出三节龙等工艺品叫卖。县饮食服务公司的程继刚师傅借用三节龙的传说,用鸡蛋皮卷猪瘦肉创制出鄂菜风格的《盘龙菜》。伍洛中学更是把《三节龙灯跳鼓舞》作为新课标改革课程引入课堂。 优秀的多元艺术 《三节龙灯跳鼓舞》是一件优秀的肢体语言艺术作品,是云梦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伍洛很多的古遗址遗迹、广为流行的民风民俗乃至《三节龙灯跳鼓舞》的舞蹈道具的形成、制作、变异、流传,无不体现鲜明的云梦地方特色。

《三节龙灯跳鼓舞》以鲜明的阵列给人们以社会分工,强调了集体的力量。舞龙中的相互默契配合,展现了和谐的智慧。大龙小龙的有序出入,突出了孝道的伦理。历代民间的《三节龙灯跳鼓舞》旨在祈雨、消灾、迎祥、喜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到现在,《三节龙灯跳鼓舞》成为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或喜庆日子,以村为单位自发组织舞龙队伍,在城乡各地尽情节严重欢舞。《三节龙灯跳鼓舞》中的舞龙是在板凳和石磙上表演的,既需要每个人各自的力量和体质,更要三人之间的默契和配合,同时,龙姿舞动的优美与否,也是考察龙舞的标准之一。

《三节龙灯跳鼓舞》在云梦沿袭了1000多年,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突出了“孝义”两个最核心的伦理主题。它从远古流传至今,总是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从崇拜天道、追求吉利、祈福去灾、行善积德,到自力腾飞、救母孝母、力阻战争、为民驱灾,反映出民众社会心理流变的历史轨迹。而从《三节龙灯跳鼓舞》中99面跳鼓,改变为与男丁人数相等面数跳鼓所愆变的历史看,民众社会心理也是从附会于天神回归到着眼于现实的思维方式。它从整体性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三节龙灯跳鼓舞》是多元艺术的精湛组合,融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竞技、阵列、文学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粹。在表现手法上,雄劲的龙舞、韵律的跳鼓、多姿的旌旗,与细腻的造型、飘逸的服饰、柔和的身段形成强烈的艺术反差和艺术互补。体现出由两端到中庸的艺术鉴赏观念。从它的开光仪式来看,既有远古的巫文化,又有儒家的礼文化,既有佛学道家的宗教意识,又有和而不同的传统哲理,既有严谨的方阵组合,又有开放的出入自由。尤其是龙舞与跳鼓的组合,在全国独一无二,其思想理念、艺术合璧、美学概念,都值得研究。此外,《三节龙灯跳鼓舞》与民间传说的紧密联系为民间艺术的研究,留下了一具活生生的远古化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节龙·跳鼓
中国古代舞蹈-明清时代的汉族民间舞
龙年吉祥
元宵节舞龙舞狮具有什么样意义?
【兰溪非遗】都心布龙舞
中国龙灯的文化体现“重庆铜梁龙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