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耕文明

(01)远古农业

从云梦北去100公里,就到了随州的擂鼓墩,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就诞生在这里。炎帝以发明农耕而著称。炎帝氏族开始是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手段,但后来人口增多了,渔猎已不能提供足够的食物,于是炎帝发明农耕。这样,炎帝部落成为我国最早进入农耕的部落,炎帝也被尊奉为农业的创始者。《易.系辞下》,《管子》等古代文献都作了记述。《管子.轻重篇》说:“神农作种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逸周书》则构造了“天雨粟”的神话,说当时天上降下粟米,炎帝便耕而种之,并用树木制成了农具,教人耕田。从此,人民开始以谷物为食。1984年,考古学家在好石桥遗址发现了大量炭化稻谷壳。由此可知,云梦人至少从公元前5000年开始,在云梦已开始种植水稻。从其它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发掘可知,在种植水稻的同时,三苗人还开始了对羊、猪、狗、鸡的驯养。炎帝、黄帝以后,我国又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尧、舜、禹传说时代。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组织已从血缘性的氏族部落过渡到地域性的部落联盟,是氏族机构到国家的过渡形态。(02)铁器使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铁制工具的推行,楚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方面山区开发较快,实行刀耕火种,另一方面开垦水田,种植水稻,生产技术日益进步,水利建设为各国之冠。当中原广大地区的水利设施还停留在“沟洫”阶段时,楚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南方耕作的排灌经验。《淮南子·人间训》载:楚相“孙叔敖决期思之水灌雩娄之野”。这个把期思水引入众多小陂塘的渠道工程就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期思陂,它比魏国的西门渠、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都要早300年。楚国铁制农具使用较为普遍,其数量之多,在全国是少有的。铁器工具的品种有锄、铲、斧、锛、刀、削等,其中尤以锄为最多,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应用。(03)土地政策到了秦代,国家把土地垄断位国家所有,著名的云梦秦简记载了这一时期的法律文本。《法律答问》记载:“部佐匿诸民田,诸民弗知,当论不当?部佐为匿田,且何为?已租诸民,弗言,为匿田;未租,不论为匿田”。此“租诸民”即从授田民手中收取租税,而部佐相当于汉代的乡佐,从这条律令中我们看到是当时对“匿田”的定性。显然,国家是绝对不允许基层官吏隐匿国家所授之田,那么又怎么可能允许私人任意占有土地呢?《法律答问》又载“盗徙封,赎耐。何如为封?封即田阡陌。顷半封殴,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重也?是,不重。”这显然又是国家为了保证授田的正常进行,严禁百姓私自迁移田界。田界尚不得移动,何况自由占田!《封诊式》中有一案例,值得我们探究,官府查封了某里士伍甲的家产,其中包括“室、妻、子、臣妾、衣器、畜产”,每一样都详记在册,甚至细致到“牡犬一”一类的私产,却单单没有土地这一项。如果说土地作为个人私有财产存在的话,那么国家没收个人家产时,必定会登记在册,而且按照其重要程度推测,登记时应放在第一位,但事实上却没有,如此而言,只能有一种解释,这就是土地本身就是国家的,不属于个人所有。此外,秦律中还有很多关于土地国有的旁证,例如《徭律》中关于修建面积广大的禁苑的规定,《田律》中对百姓进山砍伐、渔猎、烧灰等等都有着严格的限制,《厩苑律》关于大量饲养和保护国有耕牛的规定……种种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和管理是非常严格的。(04)北宋兴农两汉至五代时期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土地荒芜,云梦地区茅草蓠篱,秋风瑟瑟。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采取对农民的新垦荒田不加赋税的政策,以奖励农民开垦荒田。乾德四年即公元966年皇帝诏曰:“自今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荒田者,并令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宋代历朝奖励开垦荒田的措施,使耕地不断扩大,为北宋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05)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两宋时期云梦地区农业经济的决定性进步,是与水利事业的长足发展分不开的。在这里,政府的组织作用和管理机能至为关键。文献记载:“江南水利,无论汉唐,计宋有天下三百年,而命官修治凡三十余度,殆不十年一兴利也”。宋代在财力物力上给水利建设以积极的支持。凡有疏导水患而开决农田时,“即以官田计其顷亩,拨还田户,如无田可拨,即计田给直”。政和六年即1116年,宋徽宗拨封桩米10万石、常平本钱10万贯等命赵霖主持水道的大规模疏浚工程。朝廷还下诏说:“辖下州军圩田并河渠、堤堰、陂塘之类合行开修去处,选官计工料,每岁于二月未农作时兴役,半月即罢”,把兴修水利纳入每年春耕前地方官的常规公务。兴修水利的诸多内容在宋代不仅作为州县长吏的重要职责,还直接与考课磨勘优劣相联系,使他们对属地水利不敢掉以轻心。(06)水田工具曲辕犁创制于唐代。曲辕犁调节转向灵活方便,犁镵加大则为深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犁镵、犁壁的分工,既能犁起上块,又将后土翻下,常令熟土在上,生土在下,利于作物生长。这种犁在宋代被改造得更适合于水田操作。秧马也是水田的主要农具,能减轻插秧季节的劳动强度。其体制 “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藳其首以缚秧,日行千里,较之偃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宋代还创制了耘荡这一新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据王桢《农书》说,耘荡“形似木屐,而实长尺余,列短钉二十余枚”,用以推荡水田禾垅间草泥,“使之混溺,则田可精熟。既胜耙锄,又代手足,况所耘田数,日复数倍”。因农田灌溉和圩区排水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水车,是云梦农具体系中最具个性的代表。其型制不拘一格,有一二人手摇的刮车,也有四五人或六七人脚踏的大棚车。苏东坡曾赋诗描述了水车的形制功用: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畦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龙骨水车不但可用于临水地段,如果有足够的车水劳力,其所汲之水可以达到3丈以上的高旱之田。范成大赋诗说: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垅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水车是云梦水利田集约化经营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它为精耕细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07)备办粪土农学家陈旉在其《农书》里主张“地力可使常新壮”,提出“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亦何敝何衰之有?”云梦人也在农业实践中充分重视了这一问题,大量使用有机肥。文献记载说:“络年备办粪土,春间夏间常常浇壅”。文献又说:“凡农居之侧,必置粪屋”,人畜粪是农家肥的主体,但“凡扫除之土,燃烧之灰,簸扬之糠秕,断槁落叶”,也都沤入粪屋,堆积发酵,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河泥是另一项重要肥料,罱泥不仅可以积肥,还能使水域不致淤潴。所以到了冬腊月农闲,农家便车干池水,罱取河泥。(08)精耕细作云梦地区精耕细作式的农业,在宋代已积累了较系统的经验和影响、指导着这一地区以后农业的发展。除去肥料,耕、种、耘、水在水田的经营中,都是别有讲究的。首先是耕田。文献记载说:“大凡秋间收成之后,须趁冬月以前,便将户下所有田段一例犁翻,冻令酥脆”,利用冻晒使土壤酥碎,起自然松土与杀虫作用。“春二月又再耕,名曰炒田”。经两次犁耕,土质松细。其次是播种。选好良种后“拣选肥好田段,多用粪壤,拌和种子,种出秧苗”,浸种下秧,深耕浅种后,秧苗既长,“便须及时栽插”。再次是耘田。在禾苗生长过程中,杂草亦生,“三次耘田,次第转折,不曾停歇”;有时还放干田水,逐一拔出杂草,沤在泥中,培固禾根。最后是换水。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如果天旱缺水,便须以水车车水,“全家大小,日夜不停”;“大暑之时,决去其水,使日曝之,固其根,名曰靠田;根既固矣,复车水入田,名曰还水”;而“还水以后,苗日以盛,虽遇旱暵,可保无忧”。 这种烤田技术远比前代进步,而且沿用至近现代。(09)农业气象为准确预测阴晴、水旱、寒暖、丰歉等气象和农业的前景,云梦人积累和形成了气象占测的系统经验,归纳为各种口诀韵语式的农谚。“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四月麦秀寒,五月温和暖”,“蜘蟟蝉叫稻生芒”,都有关农业气象。到现在,从大山店的高岗地区到台湖的低洼地区,仍然可以听到农家的农时谚语。如:“蜻蜓百道绕天空,不过三天雨蒙蒙。”“蚂蚁搬家蛇过道,水缸出汗蛤蟆叫,必有大雨到”,等等。这些气象农谚虽有附会成分,但大量保存了云梦人的直观经验,反映了云梦人对气象的重视。(10)粮食生产粮食生产是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水平的主要标准。云梦地区在宋代已实行了两熟制,这对提高更多利用效率,增加粮食产出数量,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两熟制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稻作两熟制,即“丰岁已刈,而稻根复蒸苗,极易长,旋复成实,可掠取,谓之再熟稻。恐古所谓再熟者即此”;这种稻“春夏收讫,其株有苗生,至秋薄熟”,产量不高。其二是稻麦两熟制。北宋后期,当地已是“刈麦种禾,一岁再熟”。小麦的大规模种植和稻麦两熟制的全面推广在南渡以后。南迁北人从面食喜好出发,而云梦人从土地效益出发,竞相种麦。随着稻麦轮作复种的发展,云梦水旱轮作的耕作体系也渐趋完善。排水是水田变旱作的关键,云梦人在水稻刈获后,便在畦旁起垅作纵沟,再作横沟贯通纵沟,纵横交错以利排水。而整地灌水则是旱作变水田的要件,时人便在小麦收割后精耕细耙,将田面整为平畦,稻秧入田后,以勤灌浅灌方式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层。(11)品种改良宋真宗时,官府派人到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斤,分给民间种莳,并雕板印刷其种法,“揭榜于民”。湖南地区种植占城稻大致也从这时开始。占城稻,原种植于越南,大约五代时传入福建。据元代王祯《农书》载:“其米粒大且甘,为旱稻种甚佳。”云梦人引入占城稻后,又不断加以改良,培育成现在我们每天都在食用的粘稻,即粳稻。在种植早稻的同时,云梦人还大量种植晚稻。陆九渊在“与章德茂书”中提到:“江东、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种占早米,晚田种晚大禾。此间田不分早、晚,但分水、陆。”不分早晚稻,表明当地的水稻仍然是以传统的一季晚稻为主。南宋王十朋有《途中遇雨》诗,提到“晚稻短长熟”之句,此诗作于某年的八月二十六日。不久王十朋又惊云梦去武汉,留下了“秋深余晚稻,地旷僻闲田”的诗句。(12)棉麻种植作为传统的纺织材料,云梦人也种苎麻、大麻和黄麻。文献资料说:“今人作布及履用之”,又说:“水乡并种苎及黄草,纺绩为布,有精致者”。范成大诗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足见麻的种植在当时很普遍。但南宋晚期以后,麻的种植便让位于棉花了。棉花,宋代以前称为木棉,西北、西南和闽广早有种植。王桢指出,作为纺织原料,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故而从南宋后期起云梦地区就已栽种。(13)瓜果菜蔬菱是水乡泽国的特产,范成大诗说:“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足证当时已有种菱谋生的专业户。菱有不同品种,《云梦县志》说云梦有果菱、湖趺菱、青菱、野菱。文献资料说:“晚秋采实竹箔,曝干去壳,为米亦为果,有收至数斛者”。在下辛店湖区有红白两种菱,白菱即馄饨菱,味最甘香,自馄饨菱出,其他菱都不足争胜了。城镇发展后,居民的副食品主要倚赖商品交易,菜户种植经营的蔬菜品种有韭、蒜、菠菜、莴苣、同蒿、葱、冬瓜、茄子、萝卜、丝瓜、苋菜、芹菜、葫芦、胡萝卜、生姜、蚕豆、豌豆、刀豆、豇豆、扁豆、白菜、油菜等。(13)好石桥旁这里沉睡着5000年前的红烧土和红烧土中的稻谷壳。云梦人的远古祖先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伟大的农业文明,他们用泥土羼稻壳和作物的茎秆,制造陶器的掺和料,而且还广泛利用稻壳和稻草作为房屋墙壁和地基的掺和物,如此地生生不息,为我们画出了跨越时空的美丽的绿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春走基层丨他是一个盲人,却种了260亩田!
浅谈北方水田灌溉综合节水有效措施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联合梯田,即将走向世界?!快申遗加油!
南宋偏安一隅,农业生产是怎样实现“苏常熟,天下足”的?
汉代中原诸郡农耕技术选择趋向
回乡调研丨疫情下撂荒耕地治理的观察与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