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29)《周易》乾、坤之策数考

《周易》乾、坤之策数考

 

   大衍之数是古人用于计算日、月运行规律的,这种计算方法已具备天文历法计算的雏形。《周易·系辞上》说:大衍之数五十(50),其用四十有九(49)。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25),地数三十(30),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55),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21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144),凡三百有六十(360),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11520),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18)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古人在测量太阳的运动规律同时,也对月亮的运行规律进行观测,观测到月亮有四象(朔、上弦、旺、下弦)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地球上观测月亮的运行周期约295天多一些, 因此每象7天多一些,太阳一回归年36525日月亮正好运行了五十象(50)。古人用月亮的象数来计算太阳年与太阴年时间运行的长度,这就是大衍之数的由来。大衍之数是月象之数,五十数(50)是太阳一回归年(阳历)月象之数,四十八数(48)是太阴年(阴历)月象之数,四十九数(49)是阴阳合历年月象之数。古人用这种方法计算置闰以调节月份与节气的关系,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天道的认识是科学的。古人之所以有这样科学的认识,是因为运用了太极图的基本理论——太极定律。我们探讨古代的天文学对于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中国的古老文明实际上是天文学发端最早的古老文明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天文学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大致是处在同一个时期,所以天文考古学的研究,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从天文学的角度去探讨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新的途径。通过以上内容可知,在那么早的年代,古代的人类、先民们已经对天象有了非常精深的了解,对于宇宙的认识已有了丰富的知识。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21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144)。凡三百六十(360),当期之日。两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11520),当万物之数。策,即筹策,是古人用于计算的数字的工具。古人根据阴阳合历和干支历法,已发明了一年为三百六十度的计算方法。如《系辞下》说:其出入以度,外内使之惧即指此而言。又根据太阳运动的规律有年、日节律相同的特点,所以认为太阳绕地球一周为三百六十度,这样就把一个圆认定为三百六十度,因为具有科学性,至今仍被行用。这就是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的由来。

 

那么,乾、坤之策数是如何划定的呢?我们之所以说《易》是科学的,就科学在这里。是在特定的空间内,古人对太阳运动的测量。古人用冬至(12.22)这天测量太阳一回归年的日数,这是以南回归线为基准的。又用夏至(06.22)这天测量太阳运动在乾、坤位置的策数,这是以北回归线为基准的。我们现在知道,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赤道的交角是2326',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日出和日落的差异。在夏至这天,日出到日落太阳运行二百一十六策(216)称为乾之策。而日落到次日日出太阳运行一百四十四策(144),称为坤之策。这个位置就是《易》测量的起始位置。当时古人发明了刻为时间单位,这样夏至这天日出到日落太阳运行了六十刻(合现在14小时24分钟),夜晚日落到第二天日出太阳运行了四十刻(合现在9小时36分钟)。也就是说,夏至这天日出到日落光照14小时24分钟的经纬度地带,就是《易》测量的起始位置。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216),乾卦有六爻,每爻则是三十六策(36),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144),坤卦也有六爻,每爻则是二十四策(24)。在六十四卦中乾、坤两卦各含一百九十二爻(192)。 192×36=6912(策),192×24=4608(策),两策总计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11520)。这么大的数可以计算很多事物,所以称当万物之数



   
相传伏羲生于甘肃天水,他率领部落由西向东,最终选择宛丘(今河南淮阳)定居。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的龙湖中里,有一个方形土岗,便是伏羲当初画八卦的地方,叫做八卦台。台中央有座八卦亭,亭顶天棚上画有伏羲先天八卦图。伏羲在中华民族社会从母系到父系,从野蛮向文明进化时期,做出了伟大的功绩。他的主要功德有画八卦、兴渔猎,养牲畜、造书契、定四时,造琴瑟、制嫁娶,建屋庐等。其中画八卦更为功劳之首,八卦的产生让中华民族结束了结绳记事的粗糙,形成了最早的文字。

 

《周易》《系辞传》关于筮法是这样讲的:

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25),地数三十(30)。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55),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21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144),凡三百有六十(360),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11520),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天一地二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天地是什么意思,注疏没讲清楚,很多书都没讲清楚,朱熹《易本义》用河图、洛书解释,当然更不对。其实天地并不神秘,天地就是阴阳,也就是把自然数划分为两类,单数叫做天、叫做阳,双数表奇数,地代表偶数。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天数地数,奇数偶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都是对立统一的意思。


  这里从一讲到十,十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据民族学认为,人类早期只认识二,之后认识三,认识五,然后终于认识十。每认识一个数,都是一个艰难的进步,不是容易的事情。苏联学者柯斯文著的《原始文化史纲》说:落后原始部落的语言中,二仅仅间味着一件整个东西的一半,发展到十,那就很不简单了。我们的祖先把十视作盈数。数字发展到十,好像满了似的。古人把万也视作盈数。《左传》庄公十六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把十视作良数、盈数。杜注说:数满于十。孔疏说:《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至十而止,是数满于十也。又《左传》闵公元年说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古人认为数至十已满,至万为最大,所以把十叫做小盈,把万叫做大盈。万物表示最多的意思。《左传》僖公四年孔疏说:十是数之小成。因为古人特别看重十这个小盈、小成之数,所以《系辞传》讲筮法时从十以内的天数地数说起。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五就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数。地数五就是二四六八十之五个数。亦即十以内的五个奇数和五个偶数。五位相得,是一与二相得,三与四相得,五与六相得,七与八相得,九与十相得。各有合是五个天数合到一起等于二十五,五个地数合到一起等于三十,二十五与三十相加等于五十五。这就是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周易》的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正是由五个天数与五个地数合成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七,八,九,六四个数字。由七,八,九,六的变化产生爻,由爻组成卦。所谓成变化行鬼神即指此而言。


   《周易》筮法开始于天地之数。所谓大衍之数,就是由一至十这十个天地之数相加而来。《系辞传》 讲大衍之数五十,其实应该是五十有五。这一点我们应该确切地知道。古书脱掉了有五二字。后人不察,做出各种解释。十三经注疏的解释,奇奇怪怪,通通错误。朱熹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总之,向来就是当五十来解释。实际上,汉代的《易纬 乾凿度》中也说五十有五,不是五十。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55),其用四十有九(49)。筮的时候用四十九(49)根蓍草,不是用五十五根(55),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过去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姚信、董遇、王弼,通通都没讲对。朱熹说: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智力所能损益,也不对。筮法用四十九,不用五十五,本没有什么奥妙。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是自然数,筮法是人为的。用四十九根蓍草,因为用四十九能得出七,八,九,六;这样才能形成卦。不用五十五根蓍草,因为五十五不能得出七,八,九,六;得不出七八九六便不能形成卦。

 

  其用四十九,是四十九根蓍草。一根蓍草不过是一个筹码。蓍、筹、码、策,是一回事,没什么神秘奥妙,是一种计算的工具。不用蓍草,用火柴棍儿、筷子,都可以。分而为二以象两。筮法的第一步骤是分而为二。把四十九根蓍草,信手一分,分为两部分。最后得出七,八,九,六四个数字中的哪一个数字,全在这信手一分上。也就是说,得出个阴爻还是阳爻,在信手一分的时候,已经定下来了。以象两,未分之前的四十九,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整体的一,它象太一,太极。因为用的(四十九)才有象,不用的没有象。不用的无须研究它。用四十九,四十九有象,我们研究四十九。


  《周易》是用象表达思想的。卦有象,筮也有象。这是《周易》的一个基本特点。古人认为筮法的第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意义,代表一定的事理,不是偶然、随便那样做的。实际上不是那样,筮法的各个环节,全是为了得出七,八,九,六来。不按那些步骤做,得不出七,八,九,六,得不出七,八,九,六就得不出卦来。古人为什么一定要说筮法的某环节象什么呢?是为了强调筮的神秘性,让人们相信它是灵验的。这当然是不科学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不管它,因为我们不想算卦。我们应研究的是它提及的所反映的思想。


  它从一,从太一,从太极开始谈宇宙的发展变化,根本不言太极之前,与《老子》道生一的观点正好相反,是唯物论的世界观。分而为二以象两,两是两仪,一对儿的意思,就是一分为二。这是辩证法。 挂一以象三。从分为两部分的蓍草中拿出一根,放在一边,于是形成三部分,古人认为这三部分也有意义,象天地人三才。先前的两部分蓍草象天地两仪,拿出一根儿来,就是天地之间产生了人。人在天地之间,人能参天地。这一点很重要,古人这时已充分认识了人的作用。人与天地参,把人看得很重要,与天地一样重要。古人说的天地,指自然界,人指人类社会。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揲的意思是数。揲之以四,是四个四个地数。先前共四十九根蓍草, 分而为二,分成两部分,两只手各拿一部分。挂一,从一部分中拿出去一根,两部分余下来的还有四十八根。四个四个地数,一只手可能余一,则另一只手必余三;一只手余二,则另一只手必亦余二。若一只手数尽不余,则另一只手必亦不余。不余则视作余四。总之,每只手的余数不外乎一、二、三、四这几种情况。而两只手余数的和只有四与八两种情况。以象四时的四时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四个四个地数,才能得出七,八,九,六,本与四时无关,古人一定要与四时联系起来,是为了表明筮法的每一环节,都有客观的依据,不是人们任意决定的。但是古人说揲之以四是反映一年四时变化的,这一点很不简单,它表明古人当时已有了自然界四时变化的确切观念,再加上下文提及的关于闰月的思想,说明当时已有了历法。历法与筮法有关系,没有历法就不会产生筮法。

 

人认识天即自然界的规律 是从历法开始的。《书经尧典》说:钦若昊天,历历象日月星辰。即是讲历法的。历是计数,星是天上二十八宿恒星,辰是日月相会。《书经》这句话讲尧的时候人们已知道观象授时。尧以前的历法是火历。火是大火即心宿二,后来发展为太阳历。人们关于天的概念以前没有,到了尧的时代才有。人们学会历象日月星 辰,敬授人时,才开始认识天,即自然界。古人对于天的认识是从这儿开始的。《周易》筮法中讲到四时,讲到闰月,表明当时有了历法。更重要的是表明《周易》通过自然界本身认识自然界,把自然界视作独立于人类主观世界以外的客体。《周易》的世界观是唯物论的。


  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五岁再闰,五年之中置两个闰月。再扐,扐是余数的意思。两只手各拿一部分蓍草,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两只手有两个余数,故云再扐。得出两个余数,合到一起,而后挂,这一易宣告完毕,准备进行下一易。

  这一易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等四个步骤,叫做四营。四营而成易,经过四个步骤,完成了一易。一易就是一变,三变成一爻;一卦六爻,所以十八变才能完成一卦。

  第一易完成之时,再扐的余数不是四就是八。余数叫过揲之数,余数之外的数是本数。四十八根蓍草若减去四,本数为四十四。经过第三易,再扐之余数若是八,则此时本数减少到三十六。经过第三易,再扐之余数若是八,则此时本数减少到二十八。二十八是经过三易之后剩下的本数。二十八除以四,得七。七是奇数,阳爻。因为蓍草的总数是四十八根,每一易之再扐的余数非四即八,所以经过三易之后剩下的本数,不外四种情况。第一,二十八(28),四十八减去两个八一个四;第二,三十二(32),四十八减去两个四一个八;第三,三十六(36),四十八减去三个四;第四,二十四,四十八减去三个八。二十八(28)、三十 二(32)、三十六(36)、二十四(24),各除以四,便得出七、八、九、六四个数。奇数是阳爻,偶数是阴爻。

  或得七,或得八,或得九,或得六,于是得出第一爻即下爻。用完全相同的办法,再进行五次,得出二、三、四、五、上五爻,这一卦就算完成。四营为一变,三变成一爻,十有八变(18变)成一卦。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21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144),凡三百有六十(360),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11520),当万物之数也

  一根蓍草或一根竹棍儿,是一个筹码。筹码就是策。策也作筮。乾卦六个阳爻,每爻三十六策(36),共二 百一十六策(216);坤卦六个阴爻,每爻二十四策(24),共百四十四策(144)。乾坤两卦共三百六十策(360)。上下二篇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384),阴爻与阳爻各一百九十二(192)。一百九十二(192)乘以三十六(36),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6912)。一百九十二乘以二十四(24),得四千六百零八策(4608)。此二数相加,得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11520)。三百六十策(360)象征一周年的日数。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象征万物之数。这里边也反映易作者的唯物论思想。他的认识对象主要是万物。在他看来,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以上讲的是筮法。筮法与卦同样重要。学《周易》,首先要研究筮法。研究筮法不是为了算卦,是为了了解其中蕴含着的思想。在筮法中,所有的环节都用数表现出来。十个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以及七八九六,乃至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等等,都是数。筮法的本质特点是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周易》之“历法”与“筮法”
周易筮法——筮,数也-坤德文化网--周易|国学培训|风水咨询|企业顾问
关于《易·系辞》之中占蓍方法的解读
刘大钧丨周易古占法(大衍筮法)
周易学习系列:筮数的主要特征(李仁贵珍藏版)
卦的演译与宇宙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