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味经典,再读杨之光

中国著名画家和教育家、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首届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之光先生,于2016年5月14日19时30分与世长辞,享年86岁。

杨之光大女儿杨红说:

感谢大家的关心,我爸爸走得很安详。我们不准备在家设灵堂拜祭,我妈妈不想打扰大家,她老人家也想安静一下......爸爸之前曾进ICU,我们只能透过ICU的窗户看孤伶伶的爸爸躺在病床上倍受煎熬,心很痛,就再也不想他再进ICU了。

那天下午,我还在给学生上课,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她哽咽着说爸爸的生命体征突然急速衰退,现在瞳孔已经放大了。我傍晚6点多赶到医院时,爸爸的眼睛已经睁不开。医生说,他还会听到家人讲话的,快多些和他说话吧。我的小儿子拿出手机,用手机扩音播放自己唱歌的录音。以前,外公最喜欢听他唱歌了,每次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一次,他希望外公听到他的歌声后,不要这么快离开。我的大儿子说,公公您不是很想去俄罗斯吗,我今年7月会去那里拍电影,到时候我会拍些俄罗斯芭蕾舞照片回来给您看。我妹妹、妹夫和5岁的儿子闻讯后从香港连夜赶回来,在路上也一直通过手机和我爸说话, 5岁的小孙子一遍一遍地说:公公我好爱你,公公我好爱你......爸爸虽然看不到,但是他应该听得到我们的声音,他会知道我们一家人都在他身边的。但爸爸的眼睛就是一直没睁开,不断衰弱的心电图最后拉成一条直线。 爸爸的样子很平静。护士说,你们继续和他说话,他还没走远。9点多的时候,5岁的小孙子赶到了医院,以为公公像往常一样睡着了,说着:公公我爱你......

我握着爸爸的手,感受到从柔软变僵硬,脑门也从温暖变冰冷的变化。突然间,爸爸的额头又热了起来。 妹妹杨樱一家是9点多赶到医院的,她笃信佛教,安慰大家不要太悲伤,因为按佛家解释,人往生后有三条路要走,分别是上天堂、下地狱和投胎做人。爸爸额头最后由冷变热,是上天堂的征兆。

他一生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们相信爸爸上天堂了,这也是我们全家人的愿望。

杨之光:《萨布罗斯人给苏丹王写信》,临摹列宾油画,81.5×146cm,1954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就思考一问题:现代的中国画人物画应该也能画史诗般的交响乐式的群像,应该也能反映历史的重大题材。1955年我试着用国画生宣纸临摹了一张列宾的《萨布罗斯人》,这一试验受到同行们的肯定,认为对突破国画的局限性方面作了可贵的启示。”

——杨之光:《平生最忌食残羹》

杨老师和羊城晚报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每有重要的文艺演出,羊城晚报就会把第一排的演出票送给杨老师,让他当晚画出舞台速写,然后次日见报。杨之光老师说,创作舞蹈人物画之所以成为自己的强项,都源于当年羊城晚报社给的机会,这为后来的水墨舞蹈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羊城晚报培养了我。

“半个世纪功名就,羊城不可无此君”,羊城晚报50周年社庆,杨老师撰写了这幅对联赠送给羊城晚报,表达他对羊城晚报的深情厚意。

杨老师曾说他是羊城晚报最忠实的金牌读者,他自己的不少重大新闻都是第一时间通知羊城晚报的,比如他那两幅价值过百万的大画被骗案,比如父女微博打假等等。

2013年年底,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筹备创立,杨老师亲笔写下清雅温润的“求索”书法,作为 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的成立寄语。

杨之光:《脚面面观》54×46cm,1994年,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藏。

去年新年伊始,我们到番禺祈福新村给杨老师拜年。刚从医院调养出来的杨老师脸色颇佳,气定神闲,他还幽默地跟我们说:自己经过生死搏斗,现在成了活宝了。在鸥洋老师的悉心照顾下,杨老师每天还能动笔写写字,看看书。

去年中秋前夕,我们带着刚出版的《分享喜悦 传播艺术——关爱留守儿童美术启蒙文化公益活动特刊》到医院看望杨老师,当时的杨老师语言表达已经很困难了,他用手示意我们坐下来,我们向他汇报关爱留守儿童美术启蒙文化公益活动,他一边翻着书一边点头,我们怕打扰了杨老师的休息时间,不敢久坐,与杨老师握手告别,无意间回头,看见杨老师还在向我们挥手。

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见杨老师是去年10月15日在广州美院举行的“扬时代之光——杨之光艺术研究展”开幕式上,坐在轮椅上的杨老师中气十足地向大家问好,还为展览致辞。

杨之光在展览开幕式上签到。

我们随后采写的 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官微上推出,反响热烈。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还在他们的内部会议上公开表扬我们做得细致和到位。

今年4月份,杨红邀请我们为《当代岭南文化名家·杨之光卷》进行编写,期间我们还不断沟通如何做好。4月底也曾传来杨老师病重的消息,但后来他又顽强地挺了过来。

14日晚冷不防收到杨老师辞世的噩耗,艺术公号、纸媒、自媒第一时间纷纷推出《广东画坛痛失泰山北斗:杨之光先生今天驾鹤西去》、《沉痛悼念杨之光先生》、《著名画家杨之光病逝 师高剑父 ,走徐悲鸿的路》、《痛失岭南大家-杨之光先生仙逝》、《杨之光完美一生谢幕,老先生一路走好》等纪念文章。

15日下午,广东美术馆举行的“翰墨三友——许钦松、许裕长、许鸿基大展”的开幕式俨然成为了杨之光老师的追思会。

岭南画坛一片哀悼。

他的创作折射了一个时代,他的中国人物画技法和教育理念影响深远。

天堂从此多了一个美神!我们怀念您!

怀念杨老

从经典作品的故事开始......

1

《一辈子第一回》,初尝成功滋味

杨之光:《一辈子第一回(草图)》,1954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杨之光当时领到选民证的激动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他生怕把它折损了,便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纸盒中,锁在抽屉里。他永远忘不掉,全校集中到省委大礼堂投票时,有些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婆婆也怀着庄严而又喜悦的心情,投下了神圣的一票,由衷渴盼着真正的民主权利。一种强烈的欲望驱使他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1954年,他创作了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好评如潮,人们一下子认识了杨之光。杨之光也像作品中的主人公那样,真真切切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是“一辈子第一回”。

2

《雪夜送饭》

据杨之光晚年回忆,《雪夜送饭》最先是一幅水彩画。当年,迟轲在农场里主编一份墙报,专门表扬农场里的新人新事,他就把《雪夜送饭》最原始的草图交给迟轲。画幅一尺斗方左右,画的是一个女的带饭来到田边,准备送饭到田里去,远处还有一台拖拉机。后来,他根据这幅水彩画草图,发展成为后来的《雪夜送饭》。这次画展结束之后,学校决定紧急调他回到武汉,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的创作。就是在回武汉这一个半月的时间中,杨之光最后为《雪夜送饭》定稿,他的爱妻鸥洋成为画中女主角的模特。

3

情系军旅,《浴日图》的诞生

1962年春天,杨之光带队到南海舰队榆林基地画画写生。自从登上军舰,杨之光就发现,在甲板上,看到的只是直直的线条,大海的反光和斜插半空的高射钢炮,还有统一着装的军人……绝对找不到中国传统绘画要求的那种一波三折的笔墨变化的趣味。

渐渐地,杨之光发现黎顺洪海军少尉有着相当独特的海军军人气质。国字形的脸上,双眉紧锁,眼窝深陷,面皮鸟黑,颧骨突出,这正是年年月月在海上披风沐霜、烈日煎熬留下的深刻印记。杨之光不但让他摆姿势画了好几幅速写,有一次还让他穿好军装,扶着栏杆,面对黄昏夕阳中的大海,留下魁梧的背影……《浴日图》就是这样诞生的。“我有意借鉴齐白石画墨荷、虾米的没骨技巧来表现人物及甲板;用齐白石画池水的简练线条表现滔滔的海水。它既是地道的大写意手法,所表现的又是前人未曾表现过的生活……”

4

《矿山新兵》

杨之光 《矿山新兵》,131×94cm,1971年,中国美术馆藏。

在“迅速改变北煤南运”的号召下,他 有过深入矿井的艰苦体验。他深感女矿工们不简单,便开始留意她们的一举一动。最让他深受触动的是,女矿工杨木英新婚不久的丈夫在事故中遇难了。她抹干眼泪后,就向矿党委表示,要接过丈夫的矿灯,继承丈夫的事业,完成丈夫未竟的心愿。最终,矿党委批准了她加人矿山新兵的行列。她也因此成为了杨之光笔下《矿山新兵》的原型。

5

六易其稿,成就经典——《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红日照征途》

杨之光:《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同题材第一稿),120×200cm,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早在1959年,杨之光奉调到北京的雨儿胡同齐白石故居中,已创作过巨幅革命历史画《毛主席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画面选择了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原番禺学馆)正门庭园,一株开得正灿烂的英雄树下,毛主席穿一袭长袍,正在数着指头,耐心地向簇拥在他周围的七八位农民学员细算地主阶级的压迫账。这幅作品画幅巨大,场面人物多,融肖像画与故事画创作于一体。当年还没到30岁的杨之光,之所以敢于创作这样一幅表现领袖形象的巨幅作品,勇气与信心完全来自于对俄罗斯大师列宾的杰作《萨布罗什人》进行过一次移植性的临摹。

杨之光:《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同题材第二稿),188×266cm,1972年,私人藏。

1971年,他奉调到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修改“革命历史画”,主要任务就是修改这幅作品。

杨之光:《红日照征途》(同题材第五稿),247×145cm,1971年,中国美术馆藏。

为了使画面的每一个头像、故事中涉及到的每一位农民兄弟都有依据,他为自己定下这样的规则:湖南的学员到湖南考证,河南的学员到河南考证。他还专门访问了一批当年曾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的革命老人,或是他们的后代,为每一个头像收集了至少七八个头像的素描材料,避免创作过程出现肖像公式化的毛病。

杨之光:《红日照征途》(同题材第六稿),160×96cm,1976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1972年至1976年的数年时间中,他对此画进行了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画面中的毛主席,拳头握得更紧了,学员也显得更成熟,握刀背枪,就像要跟毛主席去冲锋陷阵的样子,画面气氛也显得更红、更亮、更热烈。他又先后将此作易名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刀对刀,枪对枪》。遗憾的是,他总觉得越改越糟,越来越改不下去,最后干脆以一幅《红日照征途》作为了结。

6

晚年的没骨人物画

《西班牙舞蹈》是其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没骨技法和书法用笔在此类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没骨造型的特点是用笔简练、色彩丰富,加上衣服、长绸等处理可充分运用书法行草富有节奏感的用笔,而这种笔墨的节奏感对于表现舞蹈的节奏感十分有利。当艺术语言完全达到传神的要求时,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杨之光说。

杨之光:《恩师徐悲鸿》,182×97cm,2005年,私人藏。

2005年杨之光创作的《恩师徐悲鸿》,可能是他长达半个多世纪肖像画创作中的收山之作了。此画吸纳了晚年杨之光不断试验臻于成熟的没骨技法,整幅作品笔墨酣畅淋漓,造型生动准确,惟妙惟肖。

据杨红透露,杨老一直有个遗憾,就是画了很多的名人肖像,唯独没有画过自己的恩师。适逢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杨老一改以往多次作画的风格,一气呵成,画成后不再修改。

稍有遗憾的是,画作的题字写成了“恩师一百周年诞辰”(应为110周年),再画一幅恐会更不满意,于是便在题字处直接补充“一十”字样。而在作品图片中,这个“一十”经常被PS抹去,只有看过真迹的人才会发现这个“秘密”。

杨之光其他作品及重要奖项

杨之光:《慰问演出之前》,93×78cm,1962年,中国美术馆藏。

杨之光:《女民兵水墨素描》,82×56cm,1964年,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藏。

杨之光(与鸥洋合作):《激扬文字》,96×136cm,1977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10年12月21日, 杨之光先生获“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殊荣,由杨澜女士主持的颁奖典礼在省委礼堂隆重举行。

2012年11月19日,杨之光先生荣获“美中杰出贡献奖”。该活动由美中商业协会主办,获奖者均为中美两国人士在其从事的事业中取得骄人成就,并对中美邦交和友谊作出突出贡献者。

讣告

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原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杨之光教授,因病于2016年5月14日19:30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

杨之光,男,1930年10月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1953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10月退休,2010年获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2011年入选首批中国国家画院院士,2013年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遵照杨之光同志遗愿及其家属意见,丧事从简。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16年5月23日上午10时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举行。

谨此讣闻。

杨之光同志治丧工作小组

2016年5月15日

注:

1、致送花圈、挽联、帛金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离退休工作办公室(昌岗校区);联系电话:(020)84017247,值班手机:13560176647。

2、致送花圈汇款:中国工商银行广州祈福支行 卡号:622208 3602006117771 户名:杨红(备注中请注明汇款方名称)。

3、杨之光美术中心联系电话:(020)34800876、13073003000

部分图片来自@阳光雨露

部分资料来自伊妮《拥抱美神:杨之光传》

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艺术新思想策源地

岭南艺术品集散地

欢迎合作及联系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中315号羊城创意产业园3-12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电话:020-87133765

邮箱:ycwbysyjy@163.com

合作QQ:32060683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家-杨之光10(总第2889期)
你欣赏了杨之光的鸡画吗?不愧是现代国画扛鼎大师
艺术家|杨之光
讣告 | 沉痛哀悼杨达同志
光影灵动的“杨之光派”
教师节,看看他笔下的“美术老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