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心意拳是回师炉”说起
 在学习心意六合拳的第一天,马胜利就告诉过我,心意拳是“回师炉”。其含义,就是指一般人在练习其他类型拳法不得要领的情况下,往往通过练习心意六合拳,可以对自己的以前所学融会贯通,得到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如同回炉加工的半成品一样,最终在心意六合拳的体系中被塑造成器。 而在我后来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这个“回师炉”的称谓绝非虚言。通过对心意六合拳的学习,不但对之前习武过程中未能深入领会的东西能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就是以后新接触的武术流派,也能有比较迅速和准确的领悟。 那么,心意六合拳为什么能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呢,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思考,我认为要从心意六合拳一脉的拳术诉求来分析。 我们知道,任何拳术的外在技术动作,只是起表现和训练的形式,而真正使人获得拳术价值的,是这些形式背后所想要追求的内涵本质。追求不同的内涵,就形成了不同拳术的诉求。这就好象中国的书法,无论是横平竖直还是龙飞凤舞,其实都在表现书法家在文字背后要表现出来的艺术内容。如果不能领会到这些艺术内容,而单单是去模仿前人留下的一撇一捺,那就成了小学生描红模子,是无法踏入真正书法的殿堂的。 而心意六合拳,是中华武学的一门大拳,其中蕴涵着很多武学发展的逻辑脉络的源头。我们只有了解了心意六合拳的诉求和发展演变,才能真正明白这“回师炉”里面的奥秘,并慨叹于相伴心意六合脉络发展的中华武学的精妙和恢弘。 以我个人有限的学习和接触经验来看,我认为心意六合拳的内涵上,比较原始的体现了《易筋经》对人体内在机制改造的原理和大枪原理在拳学方面的延伸;心意六合拳既是心意—形意—意拳这一拳术演变主脉的源头,也是少林拳体系里各拳种的最好注解。 说道这里,想简单聊一聊对“内功”的个人见解。我想在任何神乎其神的功效性和玄理性描述的外衣下,内功的本质,就是对人体各种内在因素的按照一定思路的组合。其所涉及到的内在因素,包括筋骨、皮肉、气血、神经、反射形式、微循环等等,有可能包括我们现代医学还未能完全解释清楚的身体因素,对这些东西,一旦锻炼形成了精妙的可以用于武术实践的内在机制,就形成了“内功”的效用。对此,我们既不用神奇说之,也不应视之为奇谈怪论。其实,中国文化的神妙之处,往往来源于对这些看似平常的基础因素的极其精微的组合上。还拿我们熟悉的书法来举例,无论是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大宗师,还是刚拿毛笔的小学生,写的无外乎这几个横竖笔划。而这些大师写起来,一笔笔之间或急或缓、或重或轻、或连或断、或刚或柔,这就是字之间蕴藏了杰出的内在机制;所有的对书法功力的形容,比如“铁勾银划”、“力透纸背”,都是这种内在机制形成的具体效果。 心意六合拳,其内在机制的建立,应该是贯穿了《易筋经》的核心思想,在人体特定骨架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筋膜的整体收张,不断对人体进行抻拔、拉伸、拧裹;通过这种运动,形成在不行成局部肌肉僵紧和呼吸憋气的状况下的整体劲力的爆发和流变。(这种整体收张的筋骨状态,还是孙门寿关顺先生的一个说法让我觉得适合在网络上进行描述。寿先生说,行拳练功要用“伸懒腰”的劲。大家体会一下,伸懒腰是不是深长呼吸、整体抻拔、紧而不僵的拳学理想状态,所谓“先天力”是也。) 心意六合拳作为最原始的体现这一内功机理的拳法,充分的在拳术动作上体现了抻筋拔膜、筋力鼓荡、整体爆发的诉求思路。我们看到今天传下的心意六合拳动作,无论何种名称,其风格都是大开大合、大拧大裹,明明白白的把对身体的锻造在外形上表现出来。 其实,心意六合拳的各个拳式的衔接,是一个有逻辑的训练体系。从最基础的鸡腿开始,是针对人体最大也最难开动的关节——腰胯为核心的拧裹抻拔,在此基础上调出三关九节劲,把人体构造成一个“弹簧架子”一样的整体运作机制。在此之后,通过从紧凑到开展的一个个拳式动作的练习,如“摇闪把”、“单把”、“虎摆尾”等,通过每个关节近乎极限的拧裹翻转,使旋拧出来的劲力依次向肢体上再延伸一点点,逐步把原本收束身形体会到的紧凑饱满的劲力一步步抻到梢节上去,达到最后无论身体怎样运动都有固定内在机制的目的。心意六合拳所谓的拳功一体,也就是指这个在修习拳术技术动作的同时使内劲上身、人体改造的过程。(顺便在这里提一句,鸡步,又有一个名称为“双趋步”,而相应的“单趋步”,就是侧身弓牮步。至于心意六合的入手训练是以鸡步开始还是以弓步开始,个人认为其区别就象繁体字和简体字一样,前者更精密更吃功夫,而后者更简单易学见效更快,但其内涵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拳术发展的一支主脉,从原传的心意六合到中兴的形意拳再到近代的意拳,有其传承演变的关系。我们从这些拳术的动作特点上可以看出同一拳术诉求的发展逻辑。在同一的拳术诉求下,形意拳开始把架子放高,枝端舒展,关节的拧裹形成内紧外松的适度形式,风格上显得更加内敛中和。到了意拳,尤其是王芗斋晚年的拳学内容,在外形上已经看不出更多的拧裹抻拔的动作,桩架和动作简洁舒展,然而无时不强调习拳者领略身体内在的“对撑”、“抻拔”甚至“神光旋绕”,追求在不动的外在形体上感悟出肢体的先天力收张拧裹效果。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拳术从单纯的战场走向文化、学术场合,心意-形意这一脉的拳学在原有的“先天力”易筋换骨的主体诉求的下,逐渐由外在向内在、由张扬向含蓄转变。其实,与此类似的各类类似少林拳法体系的武术,那些以筋膜骨架作为启始思路拳种,大都或多或少的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这个逻辑演变,也正是心意六合拳具有“回师炉”效果的原因。当一个初学者在练习那些演变的较为“文明”、“内敛”的拳术不得要领的时候,回过头来体验一下肢体上最为直白原始的折叠、开合、拧裹,往往就能迅速体会到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内功要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意拳在直立站桩时候要追求的“神光旋绕”效果,恐怕初学者想破脑袋也凭空体验不出其真实的效果;而这时如果用身体实实在在的拧出心意六合拳的各种“弹簧架子”,在拧裹到极限疲劳的时候突然放松,恢复到站立的姿势,就不难真实的领会到平静肢体下汹涌旋绕着的劲力作用。通过练习心意六合拳,实际就是重新演练了这一体系拳种的创建和演变过程,从头领会了每一个拳术动作和功法要领的实质意义,又焉能不入“回师炉”呢? 那么,有没有与心意-形意一脉拳术诉求不同的拳学呢?是有的。为了举例子,我这里介绍一个在下从未在网上公开过的师承——蛾眉拳,这门创于道姑、在出家女子中暗自流传的神秘拳法。(古称女子描过的眉毛为“蛾眉”) 心意六合拳秉承少林“一片射入”的宗法,讲求进身打法、中线切入、催动对手重心,讲求整起整入、“打人如亲嘴”,其刻意建立的内在机制也与之契合,强调根节涨发、三关九节、翻浪闪炸。 而蛾眉拳基于女性出家人的特点,打法上讲求“不接手”,尽量避免交手双方的肢体接触和力量较量,不听劲、不冲撞重心,形成走位飘忽、不即不离的打法。与此相应,蛾眉拳的内在运做机制也与心意-形意一系的要求大相径庭;因为女性的身体条件,如果以同样的道路追求心意拳功夫的“份儿”,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在男性对手面前占到便宜。蛾眉拳要求“尔以丹田,我以涌泉;尔以根摧,我以梢牵;尔以意求,我以自然;”肢体不蓄力,筋骨不强催,隔软打硬、穿针透骨,其中自有一番独到的奥妙。蛾眉拳的心态上,也别有一番妙趣,其“神淡淡而对敌”,没有争胜称霸的心理。甚至听老师说,在过去的道姑与对手较量的时候,如果不小心手被对方碰上了,当时脸一红就会拱手认输,飘然而去。但是这时候如果你惩强霸道想拦住人家,恐怕就有的苦头吃,甚至比正面交锋时还更加凶险。这是由于蛾眉拳特有的拳术诉求所决定的。 如果站在蛾眉拳的拳术诉求的立场上,心意六合拳的训练模式与交手方法,恐怕就远不入各位师尊的法眼了。反过来也一样,在旧社会上海滩十里洋场抡着大两节棍打出天下的心意拳宗师们,当第一次听说有不接手不接劲、翘着兰花指打人的拳术,恐怕连大牙都会笑掉。 这个极端的对比就是想说明,在不同的拳术诉求下,不同的习武者在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上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某些情况下视若珍宝的东西,在另一种情况下也许就会被弃如鄙履。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在下接触的杨氏太极拳晚期所发展形成的内容。在下接触杨氏太极拳方面的老师,一位久违武术圈子的汪永泉一脉的弟子;后来,有幸由这位老师带领着拜望了汪家弟子朱怀元先生的公子,朱春煊先生。通过对这一脉修炼的杨家晚年传授的太极功夫的学习和了解,我个人认为,这一学派的功夫就和心意-形意流派的主体思路颇为不同。这一类的训练体系,不同于在地面建立骨架支撑——筋骨缠拧鼓荡——惊炸爆发——整体中线切入的内在机制,完全在肌体的自然松弛情况下,追求形神的气血空灵顺畅的状态,追求时空与对手之间的关系变化。其中的妙手,交手时能够在身形不大起大落的情况下,随手拨搭碰触而瞬间制人,在下也曾有幸体会过这种看似虚无缥缈的功法体系,在人体上产生的惊人威力。 类似的拳种诉求上的区别差异还有很多,那么,对于这些根本诉求上存在差异的功夫流派,心意六合拳是否存在“回师炉”的效果呢?我个人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存在的。 因为武学内在机制方面,心意六合拳建立的诉求体系,应该是最符合原始战斗状态、最直白简明也最善于引人步步深入的体系之一,应该代表了冷兵器时代从单纯的战争技巧到内向深化的学术研究的关键性发展阶段。(个人认为,从《手臂录》的空中鸟迹图开始,把大枪的外在技法如拨、拦、扎,解读为枪劲的内在圆周运动,把内在机制与外在运动形式统一起来。这是中国独特武学发展的关键性开端之一,心意六合拳体系的完成,在学术延续上应该与此相衔接。——这一点没有严密考证,就是个人的一点推测,随口说说。) 所以,在其他学派体系的练习中出现困惑的时候,重新体味一下在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建立起的最直白的拳学体系,将对另一种思路起到参考佐证的作用。并且以我的个人体验来说,在真正对心意六合拳的体系有了深入的理解后,很容易跳出具体招数的羁绊,轻松领略其他类型的拳术诉求。 由此可见,真正领悟一门拳学,是必须透过拳学的表象形式,深入把握拳学所蕴涵的诉求内容;也只有在真正理解了拳学的诉求实质,才有可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上客观全面的评价与研习中国的传统拳学。同时,也只有能够直指人心,引导从学者领悟其内涵追求的拳学,才是真正高明的拳学。 舍此以外,捡着武学中人的只言片语,无限上纲穿凿附会,不单在学术本身上毫无进益可言,并且只能因此生出是非,从前武术界很多陋事都是由此而起,令人可叹。 需要说明的是,本人对于中国传统的武学,不但称不上小学水平,并且连小学没毕业的资格也谈不上,根本就是小学门前还等待入内的学前班儿童;仗着自己也许多摸多看了一些东西,勉强能说出一点小学水平的内容,也就是有的没的瞎说。真正能够在激烈的对抗较量中,身体力行的体现出上面这些学术内容的,也许才刚刚够得上是一名传统武学的规规矩矩的小学生的资格。在此之上能够发挥创造的,才有可能向高手和大家的层次上尝试着发展。 然而,在当今中国的武术爱好者中,有多少人自问能够理解到足够多的小学内容?多少人真正理解和把握自己所练习拳术的真实内涵?若非如此,盲目的绕着拳学殿堂的万仞高墙白费光阴,怎能在掺不得半点虚假的战斗对抗中获得胜利? 就拿一贯令绝大部分传统武术爱好者头痛不已的现代竞技格斗技术来说,例如拳击,其技术也许简单、层次也许低俗,但是其练习者自开始练习之日起,就明确知道自己需要追求的是什么;他们每练习一次,就向自己要追求的目标前进一步;日积月累产生的效果,怎可能不超过盲目徘徊的绝大多数传统武术爱好者呢? 须知传统武学也应该是这样的,别的论坛上有人根据史料分析过,即便是岳飞,从弱冠习武起到上阵杀敌,也不过是短短数年,而以武勇垂名千古! 相比之下,今天相当多的传统爱好者们,看见武术历史的神奇传说,开始追求绝技、神功;单纯化的理解拳学的含义,又闭门苦苦追求单操、发力;竞技对抗中吃了亏后,又开始追求身体素质,力量、耐力乃至抗打能力;直到耗过了自己运动能力的成长时光,又开始臆想养生健康;乃至有最终连养生都养不了的,到头还幻想自己再过一段时间能成就自己也描述不清的神妙功夫…… 如此武学追求,实在难以梦见达到真实学术修养的地步,岂不悲哉惜哉? 作为一个同样的传统武学的爱好者,言尽于此,分两次在加班时间写成,多有不当,大家各取所需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心意六合拳—十大真形的奥秘
中国最强古武术秘笈(快失传了)
略谈心意六合拳锻炼之四
出手惊人,门人善忍,中国最后一门被揭秘的拳术——心意六合拳
习者须明(心意六合拳)之拳意
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六合大撞心意拳心意拳大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