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程!课程!

课程!课程!

教研室 李雪颖

前天在研修茶座上读了西关张校长的《课程:学校发展之魂》,心中涌起了一阵热流,也想表达自己的对课改、课程、特色、文化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课改十年,是观念大碰撞的十年,它唤醒了很多学校、教师的创造力,学校的学校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这种丰富性首先表现在了课程的多样性上。西关学校的丰富的三类课程资源,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激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课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会呈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特点,“特色课程”、“特色学校”、“特色文化”或许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教育的关键词。但无论是特色课程构建、特色学校建设、特色文化培育,核心永远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关键人物、关键力量永远是校长、教师。

新课程下的校长的领导力要凸显在课程自觉上,校长要有历史意识、区域意识、文化意识、社会意识等多元意识。认识到学校是课程改革、教育实践的主体,不能坐等行政铺路,专家带路,而应该主动出击,广泛捕捉和吸纳各种资源,并不断地学习、实践、内化、提炼、积淀、整合,这是任何力量与个人都无法取代的。因此课程是在教室中一天天慢慢地创造出来的,不是在办公室自上而下推动的产物。

课程建设中需要考虑

1、课程是否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相匹配?

2、课程是立体的,多元的、丰富的,三级课程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割裂的。提高课程实施的张力,让其有更多的课程接口,与时时发生的大事、要事有机对接,不再只是单一的加法运算,而是能够将课程有机地融入学校活动中,让教育回归其简朴至纯的状态。

3、课程能否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校长更换后,这些课程是否能继续存在?

4、德育课程要主动与学校其它课程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配合,因为有效的德育不是从教材上得来的,而是在学生完整的生活中,特别是学校生活中得来的。

教师无语的课程改革,没有教师主动参与的课程改革,形不成学校传统和文化自觉的课程改革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

课程不是被理念包装后的装饰品,它是朴素教育实践的升华与提炼,是植根于学校生活,被思维火花灌溉之后,在教育实践中慢慢长成一颗大树,成为学校的风景与特色,最后变为学校的文化象征,而被人们深深记忆。因此从特色课程建设到学校特色、品牌的打造,最后内化为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这就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条件、问题与途径
繁星点点
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
北京小学通州分校校长刘卫红:如何打造活力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