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靖卿:说引凤惊心抚弦;谈古情遗恨长天
 
 

沈靖卿:说引凤惊心抚弦;谈古情遗恨长天

向黄/文图

       一九一四年,吴虞在《愛智日記》记:“二十九日,林山腴令人送來沈靖卿刻‘成都吳虞愛智廬鑒藏’黃楊木一方,每字銀三錢,木印價四角,共合紙幣七元六角,可謂昂貴,然工則精雅矣。”从这篇日记,可以知道两个信息:一、沈靖卿是经林思进介绍认识这位“只手打倒孔家店”的文化激进分子的。二、沈的篆刻的确刻得好,受到了吴虞“精雅”之词的赞扬。

       沈靖卿(1872-1943),名字叫忠泽,这是他的字。另有字瘦梅,号蛰庵;中年改名中择,号执闇;晚年改为单名为沈中;室名古情斋、壮泉簃等,浙江钱塘人。《益州书画录》有传,《锦里篆刻徵存》收入存世最多的印影。在二十世纪四川印坛上与浙籍篆刻家沈渻庵并称“二沈”。以齿序年龄,沈靖卿称之为“大沈”,沈渻庵称为 “小沈”。

       目前能够看得到的、关于沈靖卿的最早记录是1907年光绪丁未刊刻的况周颐《阮庵笔记五种·西底丛谈·沈靖卿》。因为无力得到这本刻本,只能做一些推测。据《晚清词人况周颐简谱》载:光绪十一年,即一八八五年,况周颐入川,先后到过夔州、成都、万县。一八八七年到万县担任白岩书院山长,次年就到北京了。按照时间算,这个时候况周颐(1859-1926)二十九岁,而沈靖卿才十五岁。他们就在这里见了面,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沈的某些才能给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才在笔记中单独成条。那么,沈靖卿入川也就在这个时候了。一九零七年,沈靖卿在成都搜到一册目录,并写下题记:“钞本明代著述目录。此册专録有明一代撰著,区别类分。惜未分编者姓名,必为绛云楼是诸名宿收藏簿记无疑。俟觅诸家目录校正,当可定其所出自耳。光绪三十又三年九月廿又一日,执广购于成都三桥正街旧肆。”此册题记,说明沈靖卿已在成都生活,并且对古籍版本也颇有研究的兴趣。

     《益州书画录》这样描述沈靖卿的:“浙人,字靖卿,性孤僻,不求仕进,善鉴别金石、古董、书画,兼工篆隶。晚年,山水师宋元,颇与顾道穆如出一辙,西湖博览会,品其奏刀,推为第一。”事实上,沈靖卿并不孤僻,在《吴虞日记》中,他是比较善于与人打交道,很得吴虞的赏识。自从林思进介绍他与吴认识后,他们变成了好朋友。经常与大关唐鸿昌、唐鸿学两兄弟、大邑张成孝、大邑杨啸谷、成都刘培之等成都一帮资深古籍版本、瓷器字画的人一起品鉴、过让。

吴虞到北京大学做教授,发贺年片,他是其中之一。而且,在北京,吴虞寄诗想念沈靖卿。一九二二年四月十四日,《师今石夏历癸亥日记·第二册》写到:“赋一诗寄沈靖卿,成都。莺花烂漫青羊市,不觉清游又一年。锦里春随狂客老,燕台月向酒人圆。明诚金石烹茶写,杜甫文章拾橡传。执政如驴士如鲫(成都多斗方名士),期君同隐蜀山巅。”还希望,等到他回到四川后一同过消闲的日子

       从《锦里篆刻徵存》收录的沈靖卿篆刻来看,与因宦游、流寓时在成都的浙籍大同乡关系也是很密切的。如山阴沈渻庵、山阴章庆生(又作琴生)、泉唐王咏言等。也与太平崔之雄、渭南严雁峰等蜀中古籍版本家友善。沈渻庵藏有清代安徽龚心钊集拓的《瞻麓斋古印徵》两册,沈靖卿送了一册。沈渻庵记录了收到的心情,“古印徵有四册,今沈执闇赠一册,以待他日完璧。”

      沈靖卿篆刻擅长治玉、水晶、牙角、木竹等这些一般治印者比较畏难的材料。沈靖卿辑印《壮泉簃印谱》。于秦汉印用功甚深,他的边款绝多隶书。成都徐寿尤其平生服膺沈靖卿。他在一本沈靖卿的书法册页上,题:“会稽沈靖卿先生遗墨,庚申重五,鸿冥敬署。”敬佩之情溢于纸上。徐寿是这样对沈靖卿的人品、书法、篆刻进行评价的:“靖翁临秦汉碑数种,系中年时所书,虽未臻扵纯熟,然人品孤高,古意盎然溢扵楮墨之间。而治印超越时辈,爲汉正宗。故其片纸隻字不无可重也。” 徐寿还对二沈的篆刻进行了比较:“清标阁主崔潜翁用印精严,除二沈外,馀皆弗取。钱塘沈靖卿先生纯师秦汉,实开成都先河。而会稽沈渻葊,则效西泠诸子,姿媚风流可玩味也。”指出沈靖卿对民国成都印坛的影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川派古琴界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川派代表人物双雷斋裴铁侠夫妇焚琴自毙。仓央嘉措情歌六十六首翻译者曾缄在《寸铁堪诗稿·越翠宧诗稿·裴铁君》一诗中伤感地写到:“白首同归得彼姝,人琴俱逝恨何如。他年定化清陵蝶,到死犹怜绣尾鱼。”诗中的“彼姝”就是沈中的女儿沈梦英。

       曾缄还写过一首流传甚广的长诗《寸铁堪诗稿·晚食斋诗稿·双雷引》记录了这件事。诗序写道:“先是,成都有沈翁者,精鉴古物,蓄小雷,极珍秘。生有一女。将殁,谓女曰:‘若志之,有能操是琴者,若婿也。’生适鳏,闻之心动,往女家,请观琴,为鼓一再。行归,遣媒妁通聘,故琴与女同归生。生于是挟两雷,拥少艾,隐居自乐,若不知此生犹在人间世也者。”这里,曾缄认为沈女所携古琴是唐代蜀中雷氏所制,实际上,这是一张五代百纳古琴。

       裴铁侠的孙女裴小秋在《蜀中琴人口述史》中讲:“一九三六年,在查阜西先生编印的《今虞琴刊》印有祖父的照片和藏琴介绍,以及落款‘成都双雷斋摄记’的大小雷琴照片。证明一九三六年前,大小雷琴已为祖父所藏,而非来自沈家,因沈梦英一九四三年才与祖父结婚。”

       沈梦英携嫁的古琴,仲尼式,沈靖卿初名为“竹友”,归于裴门后,裴铁侠阴刻楷书 “引凤”铭于琴底面首,左侧阴刻“铁侠”印一方。龙池右侧阴刻楷书“引凤质合竹桐,相传为五代时物,旧藏家命名竹友,志其表,而未曾镌,若有所得。余时悼亡丧偶,百忧之中,获此珍异,因取竹桐兼喻之义名之,感吾生之未已,寄遐想于飞仙。”右侧又楷书阴刻:“唯竹与桐,高心所倚,并美兼收,相为表里,奇迹异缘,创闻琴史,不施漆髹,断纹如水,古意千年,九雷之比。永好良朋,涤烦报喜。庚辰秋日,铁侠。”很明显这是一段美满而又美妙的婚姻。裴铁侠娶妇得琴,乃天作之合也。是妇,如凤归桐,琴瑟和谐,鸾凤和鸣;是琴,比九霄环佩,古意千年。

      沈梦英携琴入裴门,的确是父亲沈靖卿的意思,想来也是百年之后,女儿有所托付。但是,焚琴自毙,却又是无法预料的事情。如果不是以这样剧烈的方式改朝换代,两夫妇的生活,必定是岁月静好、一生平安。

       细读“引凤”铭文,发现两处文字,一处是铭中“庚辰”,这是一九四零年,说明裴沈之和不是一九四三年。另一处,裴铁侠镌“创闻琴史”、“古意千年”八字,真是应了“一语成谶”的古语。夫妇去世后,这张古琴连同宋琴“诵馀”等,裴铁侠的后人捐给了四川省博物馆。

       关于沈梦英(1914-1950),裴小秋回忆到:“祖父和三婆婆结婚时我只有三岁。后来见过他们的结婚照片,祖父穿长袍马褂,戴礼帽,三婆婆头披白纱,照片上约有二十多人。随着年龄增长,我对三婆婆的印象越来越深,她个子不高,小巧玲珑,常穿素色旗袍和呢绒类平底鞋。有只眼眶周围有一圈淡淡的蓝色胎记,皮肤较白,笑起来还有酒窝。对人端庄和蔼,不善言语,很文静,典型的旧时传统女性,她照顾祖父,体贴入微。我曾见她坐在书桌前用毛笔抄琴谱,后来刊印的《琴编》、《琴馀》,封面题端就是她的字。”琴谱里面的字都是沈梦英过录书写的。她的书法和抚琴应该是沈靖卿所教,从她过录裴铁侠著作的笔迹表达,主要是魏碑,很类似《张猛龙》这个路数,写得清秀娟丽可人。

丙申正月十三,码于佩斋南窗日下。

 

【参考书目】

1、《吴虞日记》吴虞  著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2、《蜀中琴人口述史》杨晓主编201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益州书画录》绵阳地区文化馆编1981绵阳地区文化馆印

4、《锦里篆刻印徵》易忠籙选拓·徐无闻类次·徐立整理2014中华书局

5、《四川博物院概览》魏学峰主编2009四川美术出版社

6、《双雷斋琴稿·沙堰琴编·沙堰琴餘》裴铁侠著·沈梦英 过录1946双枏堂影印

7、《寸铁堪诗稿》曾缄  著·寸铁孙编2015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仁路之憾事:一代古琴大师裴铁侠在这里碎琴自尽
以身殉琴,一代古琴大家的孤绝陨落
《篆刻10讲》(李文骏 沈伟锦)
雍嬰
这把耶律楚材珍藏的古琴,身价半亿
重印裴铁侠《沙堰琴编》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