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怎么做

点击上方“保健医苑”可以订阅

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2015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数据显示,脑卒中在我国为第1 位死亡原因,且患病率不断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由于脑卒中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因此其治疗受到患者的重视,但许多患者及家属不知道,对于患者的脑卒中后遗症,如果早期进行正确的康复治疗,大多数患者的残障程度会明显减轻,甚至完全康复。近日,本刊专访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张鸣生教授,请他为读者朋友们详细介绍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相关知识。

张鸣生教授

张鸣生,主任医师,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任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广州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及省医学会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会(ISPRM)国家学会会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学会康复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执行编委。

擅长中风、颅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颈椎病、腰腿痛、关节疾病、慢性疼痛、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康复医疗以及脊柱矫正手法诊治脊柱相关疾病。参与编写《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等多本著作。

●●●

什么是脑卒中?由哪些病因引起?

张鸣生教授介绍,脑卒中俗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近年来,我国出现患病年轻化现象,应引起全社会关注,2016年10月29日第11个“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定为:关注中年人的中风风险。

缺血性卒中主要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病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症、动脉炎、高血压、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等。脑栓塞的病因主要包括:心源性因素,占60% ~75%,常见病因为慢性心房颤动,栓子主要来源是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及附壁血栓脱落等;非心源性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肺静脉血栓或凝块、骨折或手术时脂肪栓和气栓、血管内治疗时血凝块或血栓脱落等;此外,约有30% 的脑栓塞栓子来源不明。

近年一项纳入6000例患者的国际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0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即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体力活动缺乏、肥胖和体脂分布、饮食和营养、遗传因子、吸烟,与90%的卒中风险有关。

脑卒中康复治疗很重要

张鸣生教授提到,据估计,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者超过150万人,脑卒中后存活者约有600万~700万人。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7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其中10%患者为重度残疾,生活上完全依赖他人辅助,约有1/4至1/3的患者可能在2~5年内复发。

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脑卒中后存活的患者中,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可使90%的存活患者能重新步行和生活自理,可使30%的存活患者恢复后能够从事较轻的工作。相反,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只有6%和5%。在死亡率方面康复治疗组也比未经康复治疗组低12%。

脑卒中康复手段因人而异

随着神经康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康复治疗从以运动控制反射理论及层次理论为基础发展模式,进入到以神经促通技术及任务导向性运动再学习神经重塑理论指导下循证医学支持的神经康复模式,大量借助机械化康复设备(如减重平台训练、功率自行车、主被动训练器),及应用智能化康复设备(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系统、远程康复诊疗系统等)。

脑卒中后根据Brunnstrom分期结果:

I~Ⅱ期,康复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以及肢体正确的摆放和体位的转换(翻身),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Ⅲ期,康复治疗主要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偏瘫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

Ⅳ期,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为主,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上肢和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同时注意抑制异常的肌张力;

Ⅴ期,重点改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提高速度和实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动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后效果如何,是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大量的康复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患者经正规科学的康复治疗后,虽然有部分患者由于损伤部位和程度的不同,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但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加速脑卒中康复进程,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越早越好

张鸣生教授指出,临床上推崇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理念,即脑卒中患者尽早接受全面的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即介入康复评价和康复护理措施,以期获得最佳的功能水平,减少并发症。以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小时以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

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床上良肢位摆放和体位改变等,还包括吞咽的康复管理,鼓励患者重新开始肢体活动和参与社会活动。大量的临床康复实践和研究数据证明,早期开展脑卒中康复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如运动、感觉、平衡、吞咽、言语和认知心理等),减轻残疾程度,预防脑卒中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或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国外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后开始康复得越早,功能恢复越好。这种现象在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中表现非常显著,而中度功能障碍的患者次之。中度障碍的患者开始康复越早,在康复中心的住院时间越短。国内研究结果提示,在脑卒中后2周内开始康复,可以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对于偏瘫的康复治疗,开始时间越早越好,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地方实际情况,3个月内恢复的可能性最大,半年后进入平台期后恢复缓慢,恢复可能性逐渐变小,1年以后恢复较困难,但接受康复治疗仍然可以在功能恢复上获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过晚或不科学地治疗将会造成废用和误用,延误患者康复的机会,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我们提倡早期科学的预防性康复让患者最大限度地从康复治疗中获益。

据不完全统计,80%的脑卒中患者经过早期康复可以恢复行走能力或者使用手杖辅助即可实现步行功能;将近50% 的患者通过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恢复手的功能,及早而全面的康复治疗可极大的减少脑血管病的再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总之,康复介入越早,并发症越少,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

最后呼吁

访谈结束之际,张鸣生教授再次呼吁脑卒中患者及家属,患者发病后除了第一时间联系神经内科医师,还要尽早联系康复科医师,早期康复治疗的介入将为患者的功能恢复带来极大的福音。

查看

历史消息

了解更多知识

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微信号:baojianyiyuan

更多精彩文章,请在当地邮局订阅《保健医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脑卒中上肢康复规范治疗专家共识筹委会成立
中药熏洗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的效果_廖若夷
脑卒中康复知识小科普!
脑卒中后该如何康复治疗
脑高级功能康复--单春雷教授专访
方伯言教授 | 脑卒中患者的最佳康复治疗时期(视频讲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