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十干化运”初探(中)
原文地址:“十干化运”初探(中)作者:
“十干化运”初探
——兼论子午流注时空概念的天文背景
单志华  撰写        单玉堂  审阅
1.    十二支探源
据考证,完整的干支周期记录,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之。并且,“五气经天化运图”中也排列了干支。观汉字演化发展的历史,从原始形态发展到甲骨文已经历了一段时期。若从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原始文字算,距今已经有六千年的历史。所以说十二支要大大早于商代的甲骨文应是可信的。
郭沫若认为十二支是从观察天象诞生的(《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学者郑文光对此作了考证,且提供了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认为自然界中十二这个数字,只有十二个朔望月的周期易为人们察觉,因为月亮的圆缺变化在人类刚刚从动物分化出不久的遥远的古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夜晚最醒目的天象,又是夜晚照明的主要光源,又具有相当准确的周期性,可用来计时。因此,十二支当来自朔望月。然不是直接记录月次,而是描绘其有关的星象,即十二个朔望月中新月所见之时(古称“胐”,即夏历每月初三)。该作者还对十二支的每一支,按其顺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考证,认为甲骨文中的十二支应是从“观象阶段”演化而来的十二个象形字(为汉字最早最直观的造字方法)(见《中国天文学源流》)。
这里,仅将十二支产生于有关星宿的“象形”含义列表如下(见表二):
觜参
井(鬼)
轩辕(狮子座)
翼轸
角亢
(氐)房心尾
(尾)箕斗
(斗)牛
(女)虚危
室壁
(奎)娄胃
(胃)昴毕
(表二) 注:狮子座包括“柳星张”三宿
据此,我们试作两点归纳:第一,十二支产生基本上源于二十八宿星象;第二,十二支次序是自西向南向东右旋的。
早期用象形十二支表示的十二次,即是这样一种对应关系,可见十二次原始于十二支(见表三):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星纪
玄枵
娵訾
降娄
大梁
(表三)
那么,表示十二辰的十二支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前面讲北斗的概念我们知道,北斗是古人辨方向、定季节、定时辰的标尺。从十二辰与十二次的关系言,用北斗这把“尺”,不仅可以准确地制定天球的十二等分,且可用来测定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也就是说,据斗柄所指而完善化了的天空区划,能够准确地反映周年二十四气的变化。与十二次天空区划相对应的十二辰,相当于这把“尺”的十二个刻度,借用了子丑寅卯等十二支表示而已。自然,用来表示斗柄所指(十二辰)的十二支已经和星象脱离了关系,纯粹作为斗柄所指方位了。至于十二地支的“地”,则是后来的引申义,即当天球等分为十二份时,相应地,地平圈也就定为十二个方位,亦用十二支来表示罢了。
2.    十二辰与十二次区划的矛盾统一
前已述及原始的十二次用十二支表示,若将十二辰与十二次同用十二支表示,我们便明显地看出斗柄与岁星存在着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即岁星所在的“次”名与斗柄所在的“辰”名只差一支(见表四):
左旋——>
十二
十二次
玄枵
星纪
析木
大火
寿星
鹑尾
鹑火
鹑首
实沈
大梁
降娄
娵訾
(表四)                                         <——右旋
如表格所示,当斗建为“辰”时,岁星为“巳”;斗建为“巳”时,岁星为“午”;斗建为“午”,岁星为“未”…… 这样,观察斗建所指,即使看不见岁星,也能够推知它在哪一“次”。难怪讲“视其建而知其次”了。于此可知,据斗柄与岁星相对运动而诞生的十二次与十二辰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十二次右旋的布列,适宜表述右旋的日、月、五星周年视运动;十二辰左旋的布列,宜表述恒星天的周年视运动(即用斗柄廻转记录恒星周天旋转的方位变化。二者的结合,为准确地测定太阳周日和周年视运动提供了科学的标尺。从而对太阳位置的测定,便可从观察日出前和日落后恒星的布局推知太阳所在的天区。可见,十二次与十二辰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其矛盾统一完全有实在的天体视运动为凭。
十二辰与十二次的联系,作为规律性的客观存在,对于研究运气学说的实践医家来说就是如此。清末医家唐容川就讲:“日躔(即太阳之运行)右转,月建左旋,顺逆相值,故为六令。日月与斗建为气运之主宰,故其所合,能化气以司令。…… 斗建与日躔合,即是地与天相合,所以能司化气也。”(见《医易通说详解》)
我们强调十二次与十二辰的联系,在于它能准确地测定太阳的周日和周年视运动。那么,作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反映——二十四气的测定,古人是通过“月建”获得的——这又是我们谈化运需要弄清的一个概念。
3.    “月建”释
月建是把十二支同十二个月相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于十二支各字的解释就是联系着月份的。前人把“建”释为斗柄所指的“斗建”,所谓月建就是据斗柄所指以建月。那么,这个“月”,确切含义是什么呢?这又涉及到二十四气。
节气在古代本称“气”,每月含两个气,在前称“节气”,在后叫“中气”。按照古人规定,每个月由其所含的中气表征,如含冬至的月是十一月,含雨水的月是正月等等,不能混乱。列表(见表五):
中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十一
十二
(表五)
既然“月”由其所含的中气表征,那么月建就是据斗柄所指之十二辰来推定十二个时令(中气)。我们已经晓得十二次用来表述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十二辰适宜表述恒星天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十二辰与十二次同样可用来表示年周期二十四节气与斗柄所指的相互关系(见图4):
     此图可以说是本文涉及到主要的几个天文概念的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理解化运经文和五气经天化运图。图内圆之东西南北为天球方位;一圆为斗柄所指之十二辰方位;二圆为二十八宿所见星象;三圆为象形十二支演化而来之十二次;四圆为太阳周年视运动之二十四节气。
由十二次与十二辰的关系可知(结合图):
当节气为大雪、冬至(即象形字“丑”的星象。以下皆同)时,斗柄指子位,冬至属十一月,故十一月建子;
节气为小寒、大寒(“寅”)时,斗柄指丑位,大寒属十二月,故十二月见丑;
节气为立春、雨水(“卯”)时,斗柄指寅位,雨水属正月,故正月见寅;
节气为惊蛰、春分(“辰”)时,斗柄指卯位,春分属二月,故二月见卯;
节气为清明、谷雨(“巳”)时,斗柄指辰位,谷雨属三月,故三月见辰;
节气为立夏、小满(“午”)时,斗柄指巳位,小满属四月,故四月见巳;
节气为芒种、夏至(“未”)时,斗柄指午位,夏至属五月,故五月见午;
节气为小暑、大暑(“申”)时,斗柄指未位,大暑属六月,故六月见未;
节气为立秋、处暑(“酉”)时,斗柄指申位,处暑属七月,故七月见申;
节气为白露、秋分(“戌”)时,斗柄指酉位,秋分属八月,故八月见酉;
节气为寒露、霜降(“亥”)时,斗柄指戌位,霜降属九月,故九月见戌;
节气为立冬、小雪(“子”)时,斗柄指亥位,小雪属十月,故十月见亥。如此周而复始。
说十二支起源于观星象,不等于说它仅仅具备一个星象意义,它本质上反映了十二辰与十二次的对应关系。我们正是据此言月建的。
以上,就与运气学说有关的几个天文学概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作了一个大概轮廓上的梳理(已经省去了较繁杂的计算数据),目的是对下文要重点分析的《五运行大论》经文及其化运图做一个基本概念性的逻辑的铺垫。
五、谁解其中味?
1.“五气经天化运图”分析
五气经天化运图亦称五天五运图,始见于宋·刘温舒《素问运气论奥》,是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记载的“太始天元册”经文绘制的。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专门列出那段经文和五天五运图(见前图1),如果把这张图与十二次十二辰相互关系图(见前图4)比较,就会发现这两张图很相近。
化运图中十二支的排列顺序是自东向南向西左旋的,且与图中二十八宿排列顺序相反。而且图中四方的定位与所对应的十二支分别是:东卯,南午,西酉,北子。显然,化运图中的十二支是代表斗柄所指的十二辰方位。我们知道十二辰宜表述恒星天的周年视运动,图中十二辰与二十八宿星象的对应,与十二次十二辰相互关系图(图4)的对应完全一样。因斗柄十二辰与岁星十二次之间只差一支,故当斗柄指卯位时,岁星为“辰”(即十二次的“寿星”),以二十八宿说则主要是角亢等宿的星象,时值为春;当斗柄指午位时,岁星为“未”(即十二次的“星纪”),以二十八宿言则主要是斗牛等宿的星象,时值为夏;当斗柄指酉位时,岁星为“戌”(即十二次的“降娄”),以二十八宿言则主要是奎娄等宿的星象,时值为秋;当斗柄指子位时,岁星为“丑”(即十二次的“鹑首”),以二十八宿言,则主要是井鬼等宿的星象,时值为冬。换言之,就是我们常常引用《鹖冠子·环流》的那几句话:“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化运图中十二辰直接与二十八宿对应是很不精确的,应当说尚处于观象授时阶段,反映了十二辰十二次体系形成的初级水平。至于化运图的十二辰,我们说由于在世界上各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中,只有我国纬度最高,北斗七星又是靠近天球北极的位居显赫易于辨认的星群,因而以斗柄廻转来定时的习俗在我国很早就产生了。
再看天干:图中四方加中央的天干方位所属,像似前面论述的甲乙东方属木应春,丙丁南方属火应夏,戊己中央属土应长夏,庚辛西方属金应秋,壬癸北方属水应冬。但这仅仅是在表明,化运是从十干五合的最初含义——五行相生中发展而来。而图中十干与十二支的关系是“动与静”的关系。《素问·天元纪大论》有一段重要经文:“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朞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可谓是对化运图精义的活画!
“应天之气”就是所从十干的五运之气,五运的运行以十干为据,用十干合十二支,则干是“动而不息”的,五运的周转以十干为形式,而十干又因五合的阴阳作用而产生变化,一年一运,五岁一周,复向右迁移,继续运转。“右迁”指六十年甲子这一大周期里,每五年向右迁移一步,六十年迁移十二步,而复还甲子。如甲子年为土运主事,至己巳年又为土运等等。“应地之气”就是五运下临之气,有着方位与时令相应的含义,作为代表十二辰方位的十二支,确是相对不变,“静而守位”的。“六朞而环会”是讲六气问题,因数语难明且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暂不赘述。
于此明白,图中的十干,旨在“运”,这里的“甲”是“甲与己合”的甲,“乙”是“乙与庚合”的乙,……“戊”是“戊与癸合”的戊。这样,代表年份的十干在运转中化运,“动静相召,阴阳相错,而变由生”。
严格讲,气运的交流应是渐变与突变的结合,没有绝对的分界。但这并不等于说运之所化没有阶段性。那么,其阶段的基本标志是什么呢?且看下面一个问题:
2.    说“辰”
在化运的时间周期里,古人注意到“辰”的意义,所谓“逢辰则化”。一个“辰”,反映出北斗与岁星相对运动的内在联系;一个“化”,道出了年与年之间气上的交接轮次。
宋·刘温舒提出的据月建立运的见解,当是与逢辰化运较为接近的认识。其云:“以月建之法论之,则立运之因,又可见也。” 并具体明之,“五运皆起于正月建干”(《素问运气论奥》)。为什么起于正月(寅)呢?张介宾《类经图翼·气数统论》中强调:“建子之月,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发生之功。及其历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萌芽动而蛰藏振,偏满寰区无非生意。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
由是观之,正月为春气伏动之时,是万物内涵着的阴阳二气渐趋统一之时,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南华经》的“日夜无隙而与物皆春”等是也。
我们说,正月春生之气为化运创造了条件,运之所化则赖于春气的发展,“辰”就是发展的标志。十干的化生五运就是赖于春的“冲气以为和。”用十二支讲就是赖于从寅到辰。
前面讲五行生成数时,我们强调了辰的“生土之时”的意义,并提醒人们注意十二次与十二辰间在辰、戌两位的重合。戌岁同体,“古文岁、戌字本通用”(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史记·天官书》就有戌的星象描述:“娄三星为苑,牧养牺牲以供祭祀”,“胃主仓廪,五谷之府也。”一派秋收景象,反映着“戌”的“成土之时”。
然而辰位的重合就不仅仅反映着“生土之时”了,它使人们深一层地认识到“辰”在化运周期上的意义。前已述及二十八宿之四方定位与十二辰之地平方位一致,即同源于天球方位。二十八宿唯一的一颗亮星角宿,为二十八宿之首,斗柄指辰位(正是角宿所在),如此一来,“辰”被赋予新的含义:不仅是某个天区的星象,而且是斗柄所指之处,时值春播——反映出阴阳二气交合的最佳时节。难怪清末进士唐容川就讲:“五运皆起于角轸”。原来辰位在此!角轸是为年周期运转的起迄点可知。刘温舒对此虽未明确,但他的“据月建以立运”这句话,至少是向前扎扎实实地迈出一步。
我们再看看张景岳《类经图翼·五运图解》的一段话:辰在十二生肖属龙,“唯龙善变而属辰位,凡十干起甲,但至辰宫,即随其所遇之干而与之俱变矣。”辰为龙,辰位在角宿一和零等亮星大角,正象征着东方苍龙这条“龙”的“两角”。我们谈“东方苍龙”辰位的星象意义,张氏把它与生肖拉扯在一起,似有蛇足之嫌。
需要补充一点,古人“逢辰则化”的认识,本质上反映着时间周期的规律,它有实际的天体相互运动为凭,也有由这种运动而产生的气化规律为据。由五行相生到五运的相生,既认识了物质的运动性,又认识了天地气交的统一性。据地之“五行”测天的“五运”,观地的有形之万物,测天的无形之阴阳,这种以形论气、观形而知气,进而达到形与气的统一,“而变由生”的整体论、恒动观,着实为运气学说的基本精神。
以上讲“辰”的意义,那么,十干在化运周期里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
3.    化运周期的形式和意义
本文最初,我们简单分析了十干阴阳配属五行的道理。进一步,在运的十干,刘温舒讲:“五运从十干起,甲为土也,土生金,故乙次之;金生水,故丙次之;如此五行相生而转。甲为阳,乙为阴,亦相间而数,如环之无端。”(《素问·运气论奥》) 大意是:推算五运始于十干,以五行相生的次第推知五运的相生轮转,并以阴阳在运的相间轮数构成五运的周期运动。这种运动犹如圆环一样,无始无终,没有穷尽。
笔者认为,从季节交替周期看五行相生规律,进而由五行相生的次第又大而推知五运间的运动周期,亦即探究季节交替周期的所以然——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且认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指两种属性相反的物质间的相互为用)是运转的动力。这种抓住事物本质联系的推论十分合理。我们来看:
甲、己两年,正月为寅,阳干为其所化,故以次于甲的阳干丙,建于甲己年的首月。由寅和辰的关系,丙寅顺推至戊辰,天干之戊轮加于辰上,戊属土,辰为化,故逢甲逢己年,土气运化主事,是为甲己化土运;
乙、庚两年,天干戊(次于丙的阳干)为寅月所建,戊寅顺推至庚辰,天干之庚轮加于辰上,庚属金,辰为化,故逢乙逢庚年,金气运化主事,是为乙庚化金运;
丙、辛两年,天干庚(次于戊的阳干)为寅月所建,庚寅顺推至壬辰,天干之壬轮加于辰上,壬属水,辰为化,故逢丙逢辛年,水气运化主事,是为丙辛化水运;
丁、壬两年,天干壬(次于庚的阳干)为寅月所建,壬寅顺推至甲辰,天干之甲轮加于辰上,甲属木,辰为化,故逢丁逢壬年,木气运化主事,是为丁壬化木运;
戊、癸两年,天干甲(仅次于壬的阳干)为寅月所建,甲寅顺推至丙辰,天干之丙轮加于辰上,丙属火,辰为化,故逢戊逢癸年,火气运化主事,是为戊癸化火运。
这种“五运相袭,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确是“如环之无端”永无休止的。子午流注学说中的“五门十变”就是据此而生。为便于记忆,录“五虎建元歌诀”于下:
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
丙辛便于庚寅始,丁壬壬寅亦顺寻。
戊癸甲寅定时候,五门得合是原因。
用五行学说探讨宇宙间实际的天体相互运动的结构法则,本身已经带有明显的历史的烙印,这一点是需要明确的。
中医的理论体系具有思辨的特点,五运六气更是中医理论思辨成果的更高更深层次的集中体现。具体到十干化运,这一特点同样明显。五运的甲己合而化土运,乙庚合而化金运,丙辛合而化水运,丁壬合而化木运,戊癸合而化火运,表现出土生金——生水——生木——生火——生土五行相生的顺序。
五行相生,进而由相克到相合,再进而出现在运的相生形式,体现了发展的周期,其相生形式已不是五行最初意义上的循环,而是以五运的高级形式,即“五行之气既化为运而运行于天”(任应秋《五运六气》)的形式,在这种“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列宁《哲学笔记》)中已经包含着运化过程中获得的“新质”。
对十干化运的分析和五行在运化周期上的意义的探讨,我们已经较清楚地看到古代医家唯物的自然观的发展。辩证法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客观存在的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反映,它与建立在严谨科学体系之上的现代天文学、气象学,在原则上有着近似乃至一致之处,也是不足怪的。对于古人探究天体运动规律而提出的运气理论,我们在肯定它的物质基础、认识论价值,及其通过严格的推演计算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在具体运用中要学会灵活变通,而不能将其作为一成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
4.    “天门地户”解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观五气经天化运图中天门地户的位置所居,即唐·王冰注引《循甲经》云:“天门在戌亥之间,奎壁之分;地户在辰巳之间,角轸之分。”什么意思呢?明·张介宾对此独有心得,他在《类经图翼》中解释说:“夫奎壁临乾,当戊土之位;角轸临巽,当己土之位;余尝考周天七政躔度,则春分二月中日纏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娄,四月入胃昴毕,五月入觜参,六月入井鬼,七月入柳星张,秋分八月中,日躔翼末,以交于轸,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十月入氐房心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斗牛,正月入女虚危,至二月复交于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长也,时之暖也,万物之发生也,皆从奎壁始。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故曰春分司启,秋分司闭。夫既司启闭,要非门户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阳道,故曰天门;角轸而北,日就阴道,故曰地户。”
概括起来就是,每年的春分秋分为气候变化的转折点,节气从阴转阳谓之天门,节气从阳转阴谓之地户。所以奎壁角轸的所谓“天门地户”,应是自然界阴阳气化消长的标志。
具体而言,我们知道四季的形成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从一个位置逐渐移到另一个位置,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热也逐渐变化,从而产生四季依次变化的现象。当太阳周年视运动分别位于黄道和赤道的两个交点——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南北半球得到的太阳光热相等,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春分后,太阳视运动始过黄道的春分点,从沿黄赤道间划分的二十八宿看,则由壁宿向奎宿移动,要出“天门”了。光热由赤道北移,我国位居北半球,故接受太阳光热渐渐加强,昼长夜短,阳长阴消。即所谓“日之长也,时之暖也,万物之发生也,皆从奎壁始。……自奎壁而南,日就阳道,故曰天门。”显而易见,天者阳也,天门者,阳长阴消之门也。
秋分以后,太阳视运动始过黄道的秋分点,看二十八宿由轸宿向角宿移动,始入“地户”了。光热由赤道南移,北半球受太阳光热渐渐减弱,夜长昼短,阴长阳消。所谓“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角轸而北,日就阴道,故曰地户。”很显然,地者阴也,地户者,阴长阳消之户也。
5.    对大论化运经文的评价
限于历史条件,古代天文学“观象授时”也部分地受占星术的影响,尤其是对某些异乎寻常的天象一时还不能作出很有客观依据的解释时,于是在崇尚天地的观念下,人为地进行附会。如古代占星家把天象的变化(某某星的隐现出没和光色的变化)加以占验。对此,我们在研究运气学说时要考虑到这一史实。具体这段经文,我们注意到文中“五种天气”所经星宿的问题。其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轸。”
就以上对五运化生的分析及其所占有的资料言,实事求是地讲还找不出与“五气经天”有内在联系和探索的脉络。并且,笔者还另找线索地,比如,从节气与二十八宿的对应,五种“天气”所经星宿的度数对比,每一气所经星宿的对称关系等角度进行了探索。结果完全分析不出“五气”所经星宿的分布规律和相互间的联系。同时笔者也注意到某些研究者对此的解释,如把丹黅素苍玄释为“五行之气化见于天而呈的五色”,或干脆解释为“古代望气家可以在西北方牛女奎壁间看出火气,所以戊癸主火运”等等。
何谓“见于天而呈的五色”?何谓“看出火气”?显然缺乏一种严谨的研究态度了。
笔者认为,所谓“五色五气”明显看出它脱胎于五行。望天色所经星宿同样有明显的占星术色彩。这是经文本身存在的问题。好在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精神是从自然天象出发来认识自然,透过占星望气的浮词是可以看到古人力求五运变化周期所呈的气化特点的描述。从这个大前提出发,如同五行是古人从五种物质特性中抽象出一般概念来反映四季变化规律之一般特点一样,五运则是探讨这一规律的成因(天体间的相对运动)且在高一级的形式上加以说明。
如果说“太史天元册”对化运的认识,表明古人仍留于直观的“望天色”来补充认识的不足,那么“逢辰则化”的认识,它的科学性已明显进入探寻其所以然的门径了——这无疑是“十干化运”理论的一大发展,它的产生只有在古代天文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具体说应该在十二辰十二次体系形成以后,才会出现。
以上,本文就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的核心问题——“十干化运”问题作了初步探讨。需要明确的是,讲十干化运是讲运气学说的一个总的运动规律,拿这一理论指导医家临床,则又涉及到复杂的计算推演等一系列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子午流注针术,其“纳甲法”的理论框架就是十干化运,其强调时间周期的意义,强调用针配穴“顺天时以调气血”强调人体气血与自然天时的高度吻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十干化运'初探 ◎贰】兼论子午流注时空概念的天文背景
“四分历”的创制和运用相关知识
基于时空气合一的六十甲子天文历法研究
(428)院长邢正华教授每周一篇《风水学》文章
夜观星象,发现2023并不简单
河图生成数之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