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瓷文化】东汉上虞瓷业的兴起(2)
 
 
 
         二、东汉上虞的瓷业生产。

  东汉时,在今绍兴、慈溪、宁波等地都发现了瓷窑遗址,但这些地方的窑址数量少,总体质量也不及上虞。

  上虞的东汉窑址,主要分布在今上浦镇、梁湖镇。上浦镇的大湖岙、四峰山,梁湖镇的拗花山是东汉窑址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这三处窑址群,烧造时间单一,调查时没有发现其它历史时期的古窑址。

  大湖岙东汉窑址群位于上浦镇大湖岙村与王家汇村一带。窑址群西临曹娥江,距百官约17公里,由米夹岙窑址、大树山窑址、王家汇前山窑址、白沙湾窑址、官山窑址、八田头山窑址、老坟山窑址、马面山窑址、馒头山窑址、捣臼窝窑址、火棚山窑址、苹果山窑址、五碗头山窑址组成。在大湖岙各窑址中,所采集的标本以罐、瓿、罍等大件器物为常见。在其它窑址中最常见的碗,只在苹果山、火棚山窑址中采集到。

  四峰山位于上虞市上浦镇、汤浦镇境内,南临小舜江,东近曹娥江,距百官14.7公里。在四峰山东南、南、西南山麓,迄今已发现了下蕴、小陆岙、大园坪、小仙坛、龙池庙后山、大树山、钱塘湾窑址。采集标本以碗、罐等数量最多,产品质量普遍较好。

  拗花山位于梁湖镇的拗花山村,距百官6公里。在其四周有笠帽山窑址、金山窑址、寺山窑址、石泉岙窑址、朝北山窑址、清明山窑址。采集标本以碗、罐最为常见。

  在章镇的花坎村、上浦的凌湖村、梁湖的皂里湖四周也都发现了不少东汉窑址。在汤浦镇的珠湖村、汪家村,百官的外严村、龙山以及驿亭镇的横塘庙村也都发现了零星分布的东汉瓷窑址。经统计,上虞东汉瓷窑遗址(包括始烧年代在东汉的窑址)共有57处。

  上虞东汉窑址,烧造产品有碗、罐、钵、钟、瓿、罍、簋、五管瓶、托盘、壶、洗、鬼灶、虎子、耳杯、盆等,各窑址中,普遍以碗、罐为最常见。其次是钟、洗、瓿、罍等产品。所见纹饰有弦纹、水波纹、叶脉纹、铺兽、网纹、半圆内饰网纹、米字纹、乳钉纹、重线菱形纹、布纹、四短直线纹、钱纹、梳形纹、菱形内布短直线纹、方格纹、飞禽走兽纹、回纹及各式几何纹。弦纹、水波纹、叶脉纹在各窑址标本中普遍可以看到。铺兽有衔环与不衔环两种。水波纹样式较多,有划饰一道、三道、四道、五道、六道的,大多装饰在器物的口沿、肩部,也有的装饰在器物的内底,形似太阳的光芒。叶脉纹大多装饰在器耳上,十分清晰。在梁湖拗花山朝北山东汉窑址中采集的一小块瓷片,器身上也饰有叶脉纹。瓿、罍等器物形体硕大,往往整器外壁上拍印各种几何纹。

  从窑址中采集的标本分析,各窑址烧造年代有先有后。上浦镇大湖岙、小陆岙、下蕴等窑址烧造年代相对较早。在这些窑址中,产品釉色多呈青黄或黄褐色,釉层显得较薄,经观察,有的瓷片明显系用刷釉法施釉。在小陆岙窑址中,还见一类产品施酱褐釉,其胎质呈灰色。与上虞汉墓中常出土的旧称“酱色釉陶”的产品相似,只是两者的胎质不一样,后者多呈暗红、紫或紫褐色。在这些窑址中,也有部分瓷片釉色为青绿或青灰色,瓷釉皆用浸釉法施成。

  以大园坪、小仙坛为代表的多数东汉窑址,瓷片的釉色多呈青灰或青绿,其烧造年代应略晚于小陆岙等窑址。

  在上虞的东汉窑址中,还有一类烧制黑瓷,已发现的黑瓷窑址有帐子山皮刀山窑址、大乌贼山窑址、横岙窑址、船山窑址与中间山窑址。

  大乌贼山窑址早年调查时地表堆积丰厚,现在地表上几无瓷片、窑具可寻。查阅早年调查资料,该窑产品皆施黑釉或酱褐釉,烧造产品有瓿、罍、壶、虎子、五管瓶,所见纹饰有水波纹、席纹,各种飞禽走兽。船山窑址与中间山窑址位于章镇花坎村,两者相距较近。中间山窑址烧造产品有碗、罐、钟、簋、耳杯、托盘,纹饰有弦纹、水波纹、叶脉纹、回纹。船山窑址烧造产品有钟、罐、壶、罍,纹饰有弦纹、叶脉纹、网纹,从地表调查情况看,两处窑址都以烧造黑瓷产品为主,只有碗、罐等少量产品为青瓷。横岙窑址位于渔家渡村横岙,地表堆积物较少,产品仅见罐、罍,纹饰有弦纹、水波纹、方格纹、几何纹,与大乌贼山窑址相近。1978年浙江省博物馆对帐子山皮刀山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两座东汉龙窑。“两窑出土的遗物均包括青釉瓷和黑釉瓷两种制品,似乎一号窑以烧制碗、盏类小件器物为主,青瓷多而黑瓷少;二号窑则以罍、瓿、罐、壶等大件器物多见,青瓷少而黑瓷多,表明两窑具有某种分工。”[6]

  上虞各地东汉墓葬中,也陆续出土了一些同时期的黑瓷。在百官出土了褐釉俑头、黑釉塔式罐,在曹娥花浦出土了黑瓷耳杯,在夏家埠鞍山出土黑瓷水井,在曹娥下沙出土黑瓷双耳壶,在曹娥江出土了黑瓷碗、研钵,在驿亭横塘出土了黑釉钟。[7]

  东汉时期,上虞众多窑场创烧出成熟瓷器,开启了陶瓷史上的新纪元。上虞瓷业在这一初创期,尚有诸多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上虞的东汉窑址,有不少分布位置较高,如小仙坛窑址、大园坪窑址、刀砖岗窑址等,距山脚距离都较远,东汉以后的窑址,很少有分布位置这么高的。大湖岙东汉窑址群,位于连绵的深山中,需步行15分钟才能到达。东汉以后,大湖岙一带就未再发现有瓷窑遗址。可见,东汉时候,不少窑场选址并不理想合理。

  2、烧成技术不够娴熟,产品生烧比例较高。在上虞的东汉窑址中,普遍发现了生烧的产品。这类生烧器物,外观宛若泥质陶,相互击打,没有清脆的金属声,不见器表的瓷釉层。200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园坪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后在室内对众多标本进行分类整理,钟、洗、瓿、罍等产品烧成情况较好。碗、罐等大宗器物生烧比例较高,这可能跟器物在窑内安放的位置有关。2006年,又对尼姑婆山三国西晋窑址进行发掘,产品生烧现象已极为少见。

  3、器物的修坯不够细致。在上虞东汉窑址中,贴印铺兽的器物内壁上,不少留有手指捺压痕。瓿、罍等大件器物,外壁拍印几何纹,其内壁往往凹凸不平,这也是手指留下的印痕。

  4、东汉各窑址,废品堆积层普遍不厚,堆积范围狭小,说明当时烧造规模不大,远不及稍后的三国西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瓷器窑口大全之浙江篇
中国瓷器早期窑口简述
故宫陶瓷馆标本陈列(四)浙江窑址标本
我国黑釉瓷器
【窑口介绍】德清窑
青瓷之源·德清窑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