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资深股民忆A股20年四次暴富 当下或是最后一波机会
灵敏猎手的幸福记忆
  错过了认购证的投资者,无比焦急又兴奋地等待着下一次机会。转配股,成就了他们中的那些灵敏猎手。
  用疯狂来形容这波浪潮一点不为过,收益动辄数倍乃至十几倍。“幸福来得太过突然”,华联商厦、东方明珠、上海金陵……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大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以东方明珠为例,4.5元的配股价,出来的时候是45元,一下子就翻了十倍。
  根据投资者老王的叙述,当时在朋友推荐下买了1万元的上海金陵,没想两年后可以流通上市时,一下子赚了十几万。
  作为我国股票市场特有的产物,由于当时没有增发再融资,上市公司募资必须通过配股进行,如果国家股、法人股的持有者放弃配股权,将其有偿转让给其他法人或社会公众,这些法人或社会公众行使相应的配股权时所认购的新股,就是转配股。
  而根据当时的交易规则,转配股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流通,只能通过分红实现收益,因为分红收益寥寥,获配股份往往不受待见,这时候国家股往往会将自己的配股权让渡给其他法人或者社会公众;另外在大股东没钱参与配股的情况下,也会把配股权让渡给社会公众。
  这种不能流通的配股,让灵敏的投资者嗅到了机会。
  参与其中的老股民介绍,尽管规定一定时期内不能流通,但是随着上市公司送股、转股和配股的实施,转配股的总数逐渐增大,影响了股市流动性,这使得监管部门开始放行。2000年3月,证监会决定从当年4月开始,用24个月左右的时间,逐步允许转配股分期分批上市流通。
  配股可以流通,一下子解决了其核心价值问题,大股东也有了做高股价的动力。
  加上同现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一样,实行转配股的公司基本都是高成长公司,企业配股资金投资的项目也都是高回报项目,这令配股资金不断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中不乏大冷股份冀东水泥这样的经典案例。而且股价处于高位的股票,主力还会趁机拉抬股价。
  “正是卖了上海金陵后,用赚的钱付了房子首付。”老王感慨,现在房子涨了近10倍,“真是好事儿都赶上了”。
  至于随后的B股投资行情,主要被少部分嗅觉灵敏且有门路的投资者抓住了。
  2001年2月19日,证监会发布境内居民可投资B股市场的决定,但同时规定了境内投资者新入市的资金要到当年6月1日方可进场,这也使得此间股市有巨大利好支撑从而诱发大涨。
  政策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由于大量买盘以涨停板的价格参与集合竞价,而卖出盘寥寥无几,B股全线无量涨停。这种连续涨停的状态一直从当年2月20日持续至3月6日。从3月7日打开涨停板之后至5月31日,场外资金的大量涌入推动起井喷行情,两市均放出了2001年度的天量,期间B股大涨近200%。
  有意思的是,当境内投资者可以购买的时候,境外主力资金已经开始撤离了,导致6月1日后入市的境内投资者几乎全线被套。B股市场也从此陷入调整,其中上证B股指数最高跌幅达46%。
  这波政策行情中,一些嗅觉灵敏的投资者通过到境外开设账户,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股价就实现了数倍的收益。
  老王的一个朋友,此前买入钢管股份(现宝信软件)一年多,尽管成本只有8美分,但是并没有赚多少,后来在上述行情中,全部以一块多美元抛出,获利十几倍。
  B股行情之后的股权分置改革,则成就了更多股市牛人的美好回忆。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被誉为中国股市的划时代里程碑。随着股改全面推进,市场一扫2001年开始的连续5年的阴霾,上证综指从1100点附近一路高歌猛进,2007年10月16 日触摸到6124.04 点,指数涨幅超过5 倍,如此波澜壮阔的行情,造就了无数投资神话。
  在上述整体性行情中,不少投资者买入钢铁有色等大盘蓝筹,年均收益四五倍的比比皆是。不过,盛极而衰,股权分置改革也透支了投资者的心理热情。
  永远的甜蜜回忆,只属于幸存的牛散。
  特殊年代的渴望宣言
  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股市,受制度、市场以及投资者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跌宕起伏,过山车行情频频发生。但20多年来,造就牛散的原始动力没有改变,那就是投资者希望借助股票,改善命运的渴望。
  李森发,被早期股民称为“小山东”,兄弟姐妹多,父亲做炒货小生意,生活艰辛,贫穷给他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股市,听说一天可以赚几千元,李森发豁出去了。
  几年的积蓄,一下子全部买入“小飞乐”股票。几个月后,李森发择机卖出,换来了7万元的回报。
  相同的命运让很多人发出了和“小山东”一样的渴望宣言。
  中国第一代股市牛人中,除两位具有博士文凭、个别人具有大学学历外,大多仅有中学甚至小学水平。很多人是“上山下乡”回城知青,对股市这种可以一夜暴富的新事物不熟悉,却无比感兴趣。
  除了大老李,后来被称作杨百万的杨怀定,此前在工厂里做仓库保管员,每月60多块钱的工资,吃不饱,但饿不死。对那时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心有梦想的杨怀定来说,这显然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
  可谁也没想到,股市随后的表现让他们悲喜交加。
  1990年底到1999年,市场经历了五次牛熊轮换。第一次大牛市,时间是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8只,当时实施1%涨跌停板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持续上扬,最后竟达到1429点,两年时间涨了十多倍,即使是2007年的大牛市中,也未见如此涨幅。第二次牛市中,三个月大盘涨幅就高达303%;第三次牛市中,一个半月大盘涨了两倍。
  盛极而衰。迅速上冲之后,市场也就开始价值回归,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仅半年时间,股指又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达73%,下跌之迅猛,同样不逊色于2008年的大跌。
  如此急剧跌宕的行情下,早期投身股市的不少人都被无情地淹没了。
  上海滩第一代炒股大户中,目前依然活跃的,仅有李志林、大老李、杨百万、应建中等。大部分的早期牛散,各领风骚3、5年,最终都从市场“消失”了。
  而第一批炒股大户中的幸存者,大多是抓住了认购证或者炒卖国库券等机会。
  “主要是运气好。”目前依然活跃的李志林对记者说,“当时股票作为新兴事物,参与的人还不多,很多人误打误撞就进入了市场,又恰好运气好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股票市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细节。
  从上交所成立到本世纪初,基本处于无股不庄时代,由此导致的频繁过山车行情看得人心惊肉跳。但受到信息沟通的条件限制,当时又没有网络交流平台,投资者只能通过传统方式交流。上海“黄万国”街头股吧应运而生。
  老股民说,那时在黄浦区万国证券营业部门口,每天收盘后都会聚集众多股民,很多投资者直到深夜还在听专家解盘。
  这些坚守街头股吧至深夜的人们,无不怀揣梦想,求知若渴,寄望通过股市改变自己的命运。其中,不少人从那里走向了大户室,走向了自己的投资殿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股市何时脱胎换骨?
投资赚钱者和亏钱者的差别,差的不是一点点!看看你属于哪一类?
分红以后要股票除权,分红是忽悠吗?
炒股基本术语大全,这都不懂的别说你炒股
在A股,80%股民亏损,90%机构投资者盈利,根本原因是什么?
93年入市老股民为啥黯然离开市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