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间絮语|王娅莉

人间絮语


 

 

                                         (一)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写的是钱钟书怎样过春节。1932年,钱钟书二十二岁,他抛下家人及女友,应比自己大54岁的诗坛领袖石遗老人之邀,去苏州胭脂桥谈论诗文。1934年和1940年的春节,钱钟书均在湖南蓝田师范学院度过。

  一个做学问的人,若和常人一样爱好享受生活的种种乐趣,种种便利,不可能有真学问。他必须像避开雷区一样避开生活情境。佛教说,断,舍,离,不全然指特殊情境。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解决家庭事务,显得你没有担当。不解决他人困境,显得你缺少人情。不照顾孩子需求,显得你不负责任。不参与群体活动,显得你不识大体。你是这群体中的一份子,享受种种关系给你的安全和便利,你就得同等付出和回报。

  而春节期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厨房间忙碌,中国人对胃的关爱,对家庭关系的关爱,远远大于对思想领域的关爱。钱钟书若要打扫卫生,熏制腊肉,蒸炸炖煮,还能有《管锥编》的诞生吗?

  为何说年轻时要打好学问功底,就是这个道理。年轻时负担少,可以逃避一些责任,把时间用于读书和学习,年纪大以后,你就得把自己贡献给社会和家人。你能不考虑他人吗?离开圈子你怎么活?你能不做饭吗?不做饭还当什么母亲?你能不收拾房间吗?房间一团凌乱,还作什么文章?你能不陪伴父母吗?老人养你图你什么?

  你才理顺一段关系,另一段复杂的关系需要面对。你被关系绑架,被情义绑架,被复杂的需求绑架。一旦你想做个有人情味儿的知恩图报的正常人,你就离纯粹的书斋生活越来越远。钱钟书把前来拜年的人拒之门外,写信回绝拜访他的年轻人,正是此理。

  生在种种责任与关系中,不由得滋生愿望。一旦有了愿望,心思便倾斜了,专注度便降低了。一连串的事情,像爬山虎一样长出来。人类不自发行为的成就感,很难计量。一种情绪,引发一种关系;一种关系,倾注一种热情;一种热情,截去一段光阴。

  思想,偏爱有孤独癖好的人。不好孤独,难成大器。若于热闹的尘世中乐此不疲,不可能步入深思者行列。李敖入狱四次,读完二十四史,出狱后,仍然把房子布置成监禁模样,就是为了清静读书。尼采独步群山,就是为了思索人类的未来。他说,让突如其来的幸福离我远一些吧!我更爱孤独。

  这个时代已越发拥挤,除了现实中的人情,还有网络世界的关系,我们无法享有清静。人人就像一个管道工,不停在修复各种关系渠道。似乎非要如此,才能享受到高速路的飞驰快感。维持种种关系,成了日常生活的大事。爱孤独,或许是一个需要频频提起的哲学话题。

  

                                        (二)

    忽然在朋友圈看到复旦女神陈果被批,有点吃惊,这神像倒得太快了吧!前几个月,才见到很多人转发她的演讲视频,赞颂她渊博的才学,优雅的穿着,精致的生活方式。没想到,短短几个月,舆论风向就开始一边倒。

  

  我不禁有点惭愧,之前并没有看她的演讲视频,只关注了她的发型和大衣。这是身为女人的狭隘之处。

  

  我看于丹,亦是如此。

  

  朋友圈里发的文章,既批判了她们的学问之真假,又批判了她们的穿着打扮体型之优劣。树神像,打倒神像,已经速度如此之快,并且到了细枝末节。

  

  我还是喜欢一分为二。作为女人,该学习她们的优雅风范,向美之心;作为学者,该摒弃鸡汤学问,叩问根本。

  

  大众向来有追风倾向,网络助长了这种风气。一时间,偶像云起,不仅仅是娱乐界,学术界亦是仙班环列,云雾缭绕。互为炒作,吹捧之风日盛。恍然让人觉得,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白金星、太上老君、嫦娥仙子是真的存在。只不过,以往的神在天上,有种种凡人没有的神通,而今的神在人间,仅具备某方面的灵性。

  

  我忽然明白,尼采在下山之后,为何要质问一个个他遇到的人间偶像,并一再告诫他的信徒不要追随。人间的神是真实的,要吃喝拉撒睡,必然有人性之弱点。天上的神是虚构的,不需要买房买车教育投资,必然具备永恒之美。

  

  科学发展,让我们明白了玉皇大帝之假,网络时代,我们怎样辨别人间偶像之真?

  

  对所有知识偶像,所有现象存在疑虑,这是诸多哲学家教给我们的方法。如果读了一点批判性思维的书,就更简单,只看他所讲的话能涵盖多大范围,是否经得起反面论证,概念是否为真。是生活情境?还是个人感触?还是抽象原理?

  

  放之海内皆准的抽象原理,在文学语言中很难找到。在数学和物理中或有。人类几千年建立起来的思维体系,不敢说全是严密。随着学科的发展,很多原理都可能被推翻,更不用说“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的言论。

  

  哲学女神于丹和陈果的出现,不得不说是大众对对神袛的需求。自古以来,中国人爱神仙。冯友兰则说,中国人从一出生就好哲学,喜欢俗语、格言。没有神可拜,就拜能说格言警句的人。格言往往容易看成原理公式,一旦有反面论据出现,便容易产生受骗感。

  

  追求真理的路上迷障重重,不盲目,不轻信。若做学问,还是不要只沉迷于该领域中的神话,而是需要自己去尝尝泥土的味道,辛苦耕耘为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春的絮语】花红柳绿袭人间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收藏品鉴:怎样才是真正的追随名家
闯入中世纪 闯入“黑暗时期”圣母像|圣母形象|中世纪
谈谈艺录·之十七·王渔洋诗
钱钟书为什么批评黑格尔无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