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斯基泰人

7、斯基泰人

斯基泰人又译作西徐亚人,意为娴熟弓箭之人,是前一千纪前期至公元一千纪前期,活跃于内陆欧亚草原、沙漠与半沙漠地带的一支属于印欧语系的民族,随季节性牧场迁移,以饲养牲畜、捕猎或打渔为生。

广义上的斯基泰人包含散布于从多瑙河流域到费尔干纳盆地之间被认定为斯基泰系的游牧部落;而狭义上的斯基泰人仅指游牧于黑海北岸以及莫伊提斯湖(Moetis)沿岸的游牧部落。斯基泰人所在的地域被称为斯基提亚,大致为今乌克兰中南部的草原和半草原半森林地带。

7.1、源流

最早的关于他们的记载出自前8世纪时的希腊作家赫西俄德,在他留下的一部残篇《名媛录》中称他们为“以奶为生,以车为家的人”。除此之外,还有阿里斯铁阿斯、希罗多德、赫卡泰乌斯、希波克拉底等人都曾在他们的著作中或多或少的提到斯基泰人。

注释:相传阿里斯铁阿斯曾游历到斯基提亚,并写下了史诗《独目人》(Arimaspeia),现以散佚,仅能从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中获知其大意为讲述亚欧草原上各部落之间的征战,以及斯基泰人迁入黑海北岸一事;赫卡泰乌斯的《大地环游记》中也曾提到过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可惜此书大多已散佚,仅存少量残篇;至于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论空气、水和地方》中,着重描述了斯基泰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其对斯基泰人颇有偏见;在所有有关斯基泰人的著作中,希罗多德的《历史》无疑是最重要的,他通过搜集前人著作,并亲自前往黑海北岸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其内容涉及斯基泰人的神话、历史、地理、风俗、附庸和对外关系等方面,是斯基泰史料的集大成者。

传说中,斯基泰人首领塔尔吉陶斯(Targitaus)有三个儿子,分别为里波塞斯(Lipoxais)、阿尔波塞斯(Arpoxais)、科拉塞斯(Colaxais)。某日,从天而降下三件由黄金制成的物品,分别为一个犁轭、一把斧头和一只碗。塔尔吉陶斯家的三兄弟都想得到它们,然而当老大里波塞斯和老二阿尔波塞斯靠近时,三件物品的表面都被升腾起火焰,只有当老三科拉塞斯靠近时火焰才熄灭。后来在两个哥哥的推戴下,科拉塞斯成为斯基泰人的国王,他的后裔也被称作王族斯基泰(Royal Scyths)。根据这一传说,所有斯基泰王。族在下葬时都要以黄金饰品陪葬,这一点被现代考古学所证实。

关于斯基泰人的来源,根据普罗孔涅索斯的阿里斯铁阿斯的史诗《独目人》中提到他们因受到东面被阿里马斯波伊人赶出家园的伊塞多涅斯人侵袭而向西侵入黑海北岸,迫使当地的辛梅里安人向外迁移。希罗多德则称,斯基泰人是在与马萨革泰人作战失败后,向西渡过阿拉克塞斯河侵入辛梅里安人的土地,迫使他们向外迁移,沿着高加索山脉与黑海之间狭长的走廊,进入小亚细亚。结合以上两种说法,可知斯基泰人在被伊塞多涅斯人驱逐后,曾一度在阿拉克塞斯河以东游牧,在被马萨革泰人打败,他们被迫向西侵入黑海北岸辛梅里安人的土地,迫使后者向南迁移。

注释:希罗多德时代尚能见到许多辛梅里安人的遗迹,包括王族的墓地、一段残破的城墙、一处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渡口以及一处被称为辛梅利亚的海峡。

7.2、地理范围

斯基提亚与日耳曼人之间的边界一直延伸到伊斯特(Ister)河的发源地,向东延伸至图拉斯河(Tyras)、达纳斯特河(Danaster)、瓦高索拉河(Vagosola)流域,以及达纳伯河(Danaper)与欧洲的陶鲁斯山脉(Taurus),其山势沿着莫伊提斯湖,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直至高加索山脉(Caucasus)和阿拉克塞斯河(Araxes)。斯奇提亚的疆土一直绵延至此,然后再自里海(Caspian Sea)后方向左转,抵达东北方的大海,即外亚细亚地带。斯基提亚的宽度与长度都大致相同,呈正方形。向西至日耳曼人的土地,北抵大洋,南达波斯(Persia)、阿尔巴尼亚(Albania)、伊比利亚(Iberia)、本都海(Pontus sea),以及伊斯特河沿岸。

从入海口到发源地,这条河有时也被叫做多瑙河(Danube)。在和本都海交界的地区,它与下列著名的城镇接壤:伯里斯特尼斯(Borysthenis)、奥尔比亚(Olbia)、卡里波利斯(Callipolis)、切尔索纳(Chersona)、提奥多西亚(Theodosia)、卡里昂(Careon)、密尔米孔(Myrmicion)和特拉佩宗(Trapezus),那座野蛮的斯奇提亚人出于方便贸易的动机之下,许可希腊人(Greek)建立起来的城市。在斯奇提亚内部,有一块把亚细亚和欧罗巴分开的地区,即所谓的莱帕伊安山脉(Rhipaeian),汹涌的塔奈斯河(Tanais)就是从那里奔向莫伊提斯大沼泽的。这片巨型沼泽周长不下144 000步,但在任何地点都不深于8码。

斯基泰人被分为两部分,即亚洲的斯基泰人和欧洲的斯基泰人,其中前者又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居住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及帕米尔高原上的胡马瓦尔格人(Haumavarga),意为平原上的人,与沼泽中的斯基泰人相对。居住在天山山脉至巴尔喀什湖以南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的提格拉胡达人(Tigrahauda),意为戴尖顶帽的人。居住在阿姆河以北、咸海以东、索格底亚纳之地的被称为提埃伊塔拉达亚人(Tyaiytaradraya),也有人称他们为玛撒该塔伊人(如前4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

希罗多德称斯基泰人的土地两面临海,再加上在内陆的两面,构成一个四面相等的正方形。从伊斯特河(多瑙河)到包律司铁涅司河(第聂伯河)是十日的行程。从包律司铁涅司河到麦奥提斯湖(亚速海)同样也是十天的行程。而从海向内陆到斯基泰人居住地以北的美兰克拉伊诺伊人的地区,则是二十天的行程。估计一天的路程为200斯塔迪昂,穿越斯基泰人的土地所需的路程为4000斯塔迪昂。

穿过斯基泰人的土地,许多大小河流由北向南注入黑海,包括伊斯特河、杜拉斯河(德涅斯特河)、包律斯铁涅司河、叙帕尼司河(布格河)、塔纳伊司河(顿河)。希腊人可以溯河而上进入斯基泰内陆收购农产品和畜产品,斯基泰人可以到沿海城邦求购希腊工艺品。这里道路纵横,无处不达。

“王族斯基泰人”的领地向东延伸到“迈奥提斯湖(亚速海)湖沿岸称为克列诺伊的港口”,希腊人随着斯基泰商队从这里出发,渡过塔内斯河,就进入到了索洛马泰人的土地,然后折向东北,经过15天的路程,居住着布迪尼人(Budini)。在他们的土地上有一座被称为盖洛诺斯的城市,它的城墙、住宅和神殿都是用木头建造的。据说盖洛诺斯居民的祖先是早年活动在黑海沿岸的希腊商人,在因战乱被迫逃离海边的贸易站后,迁入布迪尼人的土地上居住,建立了这座城市。盖洛诺斯人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希腊~斯基泰混合语言,以农业为主,这与他们的邻居布迪。尼人迥然不同。城市居民每年要在此为酒神狄奥尼索斯举办盛大的庆典,纵酒狂欢直至深夜。虽然他们的邻居布迪尼人是游牧民族,但盖洛诺斯人却以务农为生,附近的树林深处有一个面积巨大的湖泊,湖的四周是长着芦苇的沼地,在湖里可以捕到水獭、海狸和海豹。

注释:斯塔迪昂是古代希腊的长度单位,1斯塔迪昂约相当于现在的185米。

布迪尼人的土地极其广阔,在东南方有7天行程有一片广袤的荒漠。据说“当大流士进入荒漠地带的时候,他便停止了追击,在欧阿洛斯河河岸扎下了营,在那里他筑了八座要塞,每座要塞相距都是60斯塔迪昂。这些要塞的残迹在我的时代还存在的。”穿过这片荒漠向东居住着杜撒革泰人(Thyssagetae)和尤尔开人,他们都以狩猎为生。在尤尔开人的土地的东面居住着另一支斯基泰人,在脱离了“王族斯基泰人”的控制后,他们向东迁徙到现在的土地。而在更遥远的东面,“粗糙的和多岩石的地带”居住着以树木的果实为生秃头的阿尔吉帕伊人。

7.3、大事记

前7世纪,由于东方的阿里纳斯波伊人西迁,迫使伊塞多涅斯人离开故土向西迁移,侵入斯基泰人的土地。战败的斯基泰人被迫逃往阿拉克塞斯河东岸,在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后,又在与马萨革泰人的战争中被打败,再度向西迁移。他们驱逐了游牧于阿拉克塞斯河以西黑海北岸的辛梅利安人,迫使他们沿着高加索山脉与黑海之间的狭长走廊进入小亚细亚。

注释:迪奥多鲁斯曾提到斯基泰人早年曾“居住在阿拉克塞斯河畔,人数不多”,因历代君主善战,势力逐渐扩大到莫伊提斯湖与黑海沿岸,最远到达塔奈斯河流域。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畜牧技术的进步,斯基泰人的生产方式和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其主要经济部门的畜牧业由过去的定居或半定居方式,逐渐发展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同时,马匹取代牛羊成为主要的牲畜。马鞍和黑海型复合弓等新型技术的使用,让斯基泰人的战斗方式逐渐转变为以骑射为主,这使它能够轻易击败邻近的其他部落。

延伸阅读:斯基泰人的武器和盔甲

斯基泰人使用的武器主要有在远距离使用弓和弹弓,中等距离使用矛和标枪,近距离使用的剑、匕首、战斧和锤矛。斯基泰人使用的弓不同于东亚的游牧民族使用的拱形弓,而是更先进的复合型弓,相比于前者它的威力更大。这种弓长度一般在80~100厘米之间,使用马的鬃毛或动物的筋腱作为弓弦,具有极好的的弹性。其形状被古典作家比喻成黑海的海岸线。这种弓所使用的箭杆一般由芦苇或一节细小的桦树枝制成;箭羽大多取材于鸟类羽毛;箭镞材质多数为青铜,也有少量铁制或骨制箭镞。斯基泰人使用的箭镞分为不同的种类,每种用途不一,其中有用于狩猎的,也有专门用来破甲(斯基泰人使用的铠甲一般为鱼鳞甲)或破盾的。最常用的箭镞为三棱形或三叶形。同时为了增加打击效果,且使箭镞难以拔出,斯基泰人往往会在箭镞上安装倒刺,并涂以剧毒。

一个娴熟的斯基泰骑射手可以用每分钟射出10~12枝箭的速度,在3~15分钟内将箭囊中的30~150枝箭全部射出。如果有上百人参加战斗,那么在10分钟之内将会射出超过10000枝箭,其威力惊人只能用箭雨来形容。在后来的卡莱战役时,据逃回来的罗马士兵回忆,帕提亚人在战场外用几百头骆驼装载箭矢,使在马上不断射击的骑射手可以随时补充。一个斯基泰战士之所以能够携带如此众多的箭矢与引进辛梅利安人使用的复合型弓囊有一定关系,它既可以放弓也可以放箭,极大的节省了射击准备的时间。

斯基泰人前期使用的剑和匕首仅从长度来看相差无几,前者通常为60~70厘米,后者通常为30~40厘米,形制与辛梅利安人或外高加索的风格相仿。最初的剑都为双刃,剑柄和剑鞘上装饰有几何图案和动物造型。前5世纪后,出现了单刃剑,长度也逐渐缩短,变成一种更易于刺击的短剑,剑柄两侧也开始出现护手。

斯基泰人使用的矛长度一般在3米左右,最短的也有1.7~1,8米,在战斗中即可用于投掷,也可用于冲击,矛尖长约30~70厘米。标枪则主要用于投掷,枪尖上装有倒钩,使它在射中人体或盾牌后很难立即拔出。除了矛和标枪在,斯基泰人的进攻型武器还有战斧,这类钝器最适合攻击身穿重甲的敌人。

斯基泰人首先发明了鱼鳞甲,这是一种在皮革胸甲上覆以重叠的青铜或铁制甲片的铠甲,防御性能相比普通的皮甲要高出许多,且更便于骑兵在马上使用。斯基泰人最初使用的是来自北高加索地区,由青铜铸造的”库班头盔”。当时,斯基泰人中流行弗里吉亚式的尖顶皮革帽,后来逐渐发展为类似式样的鱼鳞甲头盔。斯基泰人使用的防御性武器还包括护颈甲,套在裤子外面用来保护腿部;以及由柳条编成的轻型盾和用木板覆以铁制鳞甲的重型盾。除此以外,斯基泰人还给他们的战马披挂上鳞甲,以保护其免受远程武器攻击。

在黑海北岸定居下来之后,斯基泰人继续扩张,他们在普罗托杜阿斯的儿子、斯基泰国王玛杜阿斯(Madius)率领下向南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库拉河(Kura)下游,并此为基地征服了四周的众多小国。

从前7世纪后,走出黑暗时代的希腊人在黑海北岸建立了一系列贸易站,后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为殖民地。按地域不同可划分为以奥尔比亚为首的黑海西北岸城邦,包括贝雷赞(Berezan)、尼科尼翁(Nikonion);以潘缇卡佩昂为首的博斯普鲁斯王国,包括今刻赤半岛及其对岸的塔曼半岛上的城邦;再就是以科尔涅松斯(Chersonesus)为首,包括科尔琴尼提斯(Kerkinitis)等在内的陶里卡半岛(今克里米亚半岛)西北部城邦。这些城市与斯基泰人之间保持了密切的贸易往来。

首先是奥尔比亚,其地位于大河的出海口,渔业资源丰富,背靠肥沃的农业产区。通过经营希腊与斯基提亚之间的转口贸易而繁荣起来,希腊各地生产的陶器、青铜器、葡萄酒和橄榄油等出口到斯基提亚,以换取当地的盐、谷物、皮革和奴隶。其中谷物、葡萄酒和奴隶贸易是最大宗的商品。

前679年,斯基泰人首次进攻亚述帝国。

前673年,斯基泰人联合米底人再次进攻亚述帝国。但不久米底人便与斯基泰人的宿敌辛梅利安人结盟,亚述国王阿萨尔哈东成功说服斯基泰人退出战争,并与斯基泰王帕尔塔图亚(Bartatua)结盟 。

前653年,米底国王迪奥塞斯之子弗拉欧尔特斯(Phraortes)率军进攻亚述帝国,斯基泰人乘机入侵米底亚,腹背受敌的弗拉欧尔特斯阵亡,斯基泰人乘机征服了米底亚。

此后,斯基泰人的骑兵便在西亚各地往来劫掠,肆无忌惮。

前652年,被斯基泰人驱逐的辛梅里安人入侵(小亚细亚西部)吕底亚王国,攻陷并劫掠其都城萨迪斯的外城,当时吕底亚国王阿尔杜斯二世(Ardys II)正在与爱奥尼亚的米利都人作战。

前625年,斯基泰人向南入侵叙利亚,兵锋直抵埃及边界,第二十六王朝的法老萨姆提克被迫向其纳贡,以免遭到入侵。

前624年,在统治米底亚长达二十八年后(前653年~前624年),弗拉欧尔特斯的后人库阿克萨列斯(Cyaxares)在一次宴会上袭杀了米底亚国内的大部分斯基泰人。

此后,余下的斯基泰人或返回黑海北岸草原,或本都、卡帕多西亚和亚美尼亚5,还有一部分斯基泰人被米底国王安置在卢里斯坦(Luristan)帮助米底训练骑兵。

作为征服者和雇佣兵,斯基泰人在西亚各地纵横驰骋了半个多世纪,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斯基泰式的青铜箭镞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西亚的冶铁技术被引入斯基提亚的同时,其艺术风格深受西亚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闻名于世的斯基泰动物风格艺术。

此时南方的亚述帝国在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国王死后日渐衰落,受到米底人和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建于前625年)的挑战。

前612年,米底人与新巴比伦王国的联军攻陷了并摧毁了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在这支军队中就有斯基泰雇佣兵。

前600年,西亚和北非地区有四大强国,分别为控制伊朗高原、亚美尼亚和卡帕多西亚的米底帝国,以埃克巴塔纳为都城;控制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新巴比伦王国,以巴比伦为都城;控制埃及的第二十六王朝,以提尼斯为都城;控制小亚细亚西部的吕底亚王国,以萨尔迪斯为都城。

前6世纪初,经过梭伦改革后,雅典逐渐发展成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在阿提卡经济作物的种植(如葡萄以及后来的橄榄)取代了粮食作物,同时粮食作物的出口被禁止,只能供应国内市场。不断增加的雅典人口(除了公民外还有大量非公民的妇女和外邦人),劳里昂银矿的开采使雅典拥有了强大的购买力,可以从海外市场购买粮食。黑海沿岸富饶的粮食产区成为雅典主要的粮食输入地。前4世纪时德政治家德摩斯提尼称,雅典每年都要从博斯普鲁斯输入四十万麦斗的谷物。在斯基泰贵族中饮酒之风盛行,每年都要从希腊进口大量葡萄酒供其享用。游牧的生活方式,使斯基泰人较少使用奴隶,只有少量从事家庭劳动的女奴隶。斯基泰人对北方森林地区的征服,使大量的当地人被驱掠为奴,他们被带到黑海北岸的希腊城市出售,然后由奴隶商人出售到希腊各地,矿坑的开采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希腊各地急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来自黑海北岸的奴隶满足了这一要求。

前553年,米底人的一个附庸波斯人在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居鲁士二世率领下起兵叛乱。

前550年,在米底贵族的支持下,居鲁士打败了他的外祖父米底国王阿斯提阿格斯(Astyages),建立了波斯帝国的统治。不过,以哈尔帕哥斯为代表的米底贵族仍在新帝国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后世也往往称这个帝国是米底~波斯帝国。

注释:据说阿斯提阿格斯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为他解梦的先知声称他的女儿芒达妮所生的儿子将来长大后将会威胁他的统治并成为亚洲的霸主。于是,他决定将女儿嫁给米底的一个附庸国波斯的君主冈比西斯一世(Cambyses I),以使女儿的后代失去继承米底王位的资格。又过了不久,当他的女儿怀孕时,阿斯提阿格斯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从女儿的肚子里长出的葡萄藤,覆盖了整个亚洲。为了防止发生不测,阿斯提阿格斯决定除掉这个即将降生的外孙。芒达妮临盆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取名为居鲁士(Cyrus)。可能是为了不使女儿和女婿将来记恨自己,阿斯提阿格斯将小居鲁士交给大臣哈尔帕哥斯处置。然而哈尔帕哥斯也不愿亲自动手,于是就将这个婴儿交给一个牧人,让他弃之于荒野。巧合的是,牧人的妻子产下的婴儿出生就夭折了,于是他们就留下了居鲁士,然后用死去的婴儿代替。牧人的妻子叫斯帕科,在米底语中是“母狼”的意思,因此日后便有传说称居鲁士幼曾得到母狼的哺育。十年后,当居鲁士与同村的孩子玩游戏时,因天生的领袖气质被推举为王。其间他鞭笞了一个抗命的贵族之子,并由此引发了一连串事件。后来国王阿斯提阿格斯亲自介入调查,居鲁士的身份终于被发现。先知称这个孩子已经在游戏中成为国王,不会再第二次成为国王了。阿斯提阿格斯于是消除疑虑,将居鲁士送回波斯,到他的父母身边。

前529年,居鲁士亲率大军远征中亚地区的马萨革泰人(Massagetae)。在渡过奥克苏斯河后,始终未发现马萨革泰人的踪迹。为了诱使他们发起进攻,居鲁士在傍晚时主动率军撤出了白天搭建好的营地,然后在附近埋伏起来。入夜之后,马萨革泰人进入空无一人的波斯军营,发现了遗留下来的美酒佳肴。正当他们在营内庆祝胜利之时,埋伏在附近的波斯军队突然杀出,在混战中许多马萨革泰人被杀,另有一部分人做了俘虏,其中就包括马萨革泰女王托米丽丝(Tomyris)的儿子斯帕尔加比塞斯,当时他正因醉酒而不省人事。居鲁士本打算利用这个年轻人与他的母亲讨价还价,却不料斯帕尔加比塞斯在酒醒后乘其不备伏剑自杀。托米丽丝在得知儿子的死讯后,发誓要让居鲁士付出代价。在随后的一次激战中,波斯军队大败,居鲁士亦战死沙场。托米丽丝将他的人头割下,放进一个盛满血的皮囊里。

注释:从前550年到前530年的二十年间,居鲁士东征西讨,先后征服了吕底亚王国控制的小亚细亚(前546年),新巴比伦王国控制的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前539年),此后他又远征中亚,巴克特里亚、索格狄亚那、帕提亚、卡曼尼亚、格德罗西亚和阿拉霍西亚等地。

前525年,居鲁士的继承人冈比西斯二世征服了埃及,并出兵占领了利比亚沿海的希腊殖民地。

前522年,冈比西斯二世在在前往东部镇压一场叛乱途中神秘去世,王位由波斯贵族大流士,其为阿契美尼德王族的旁支,其父希斯塔斯帕是帕提亚的总督。

大流士一世(Darius I the Great)在数年内相继平定了帝国各地爆发的起义。

为了稳定北部边疆,大流士一世派卡帕多西亚总督阿里亚姆涅斯(Ariaramners)率军北上攻打斯基提亚,并大获全胜。

前514年,大流士一世亲自率领大军(号称七十万)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欧洲,沿途征服了许多色雷斯部落,包括多瑙河沿岸的盖塔人,他们以勇敢善战和公正守法著称。大流士一世此行的目标是多瑙河以北的斯基提亚,为此斯基泰人向四周的其他部落求援,遭到与其关系疏远的阿加杜尔索伊人、涅乌里斯人、昂多罗帕哥伊人、美兰克拉伊诺伊人、陶里人的拒绝,只有盖洛诺斯人、布迪尼人和萨乌罗玛泰伊人愿意出兵支持他们。

鉴于双方实力悬殊,斯基泰人在伊丹图尔索斯(Idanthyrsus)的带领下采取游击战术,先将老弱妇孺迁移到安全的地方,破坏沿途经过的水源和牧场,然后带领部众不断向北退却以诱敌深入。大流士一世带领大军穿过黑海北岸草原,一直追击到萨乌罗玛泰伊人和布迪尼人的土地上,他焚毁了建于布迪尼人土地上的城市盖洛诺斯,这座城市完全由木材建造,居民据说都是深入内陆的希腊移民的后裔。

大流士一世在莫伊提斯湖畔的欧阿罗斯河口处修建了八座要塞,以便长期固守。而斯基泰人始终避免发生决战,并不断袭击波斯大军的补给线,使其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最终不待要塞完工,大流士一世就带领大军撤退。据说,为了避免拖慢撤退的速度,大流士一世抛弃了大部分辎重和非战斗人员,带领其余人马星夜兼程返回南方。其时,在色雷斯海岸守卫浮桥的是臣属于波斯的希腊僭主们,雅典人米太亚德是其中一员,他提议烧毁浮桥,切断大流士的退路,他们便可以借机获得独立,只因未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而作罢。

大流士一世带领余下的军队返回亚洲后,下令烧毁了海峡上的浮桥。

在战胜了大流士一世的远征军后,斯基泰人南下侵入色雷斯,同驻扎在当地的波斯将军美加巴佐斯发生冲突。

在战胜了入侵的波斯大军后,斯基泰人的内部凝聚力得到增强。

从东至西分布着王族斯基泰人(Royal Scythians)、游牧斯基泰人(Nomadic Scythians)、农耕斯基泰人(Scythian tillers of land)、农民斯基泰人(Scythian Farmers)、阿拉佐涅斯人(Alazones)、卡里皮达伊人(Callippidae)。

注释:农耕斯基泰人和农民斯基泰人的区别是前者种植谷物、洋葱、大蒜、扁豆、小米等作物是为了自己食用,而农民斯基泰人则是为了出售而种植谷物。

斯基泰人并非一个在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相同或相似的民族,而是由众多游牧人群组成的共同体。斯基泰人并非是一种民族上的认同,而更多是一种政治上的认同。例如涅乌里斯人、昂多罗帕哥伊人、美兰克拉伊诺伊人在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上多与斯基泰人相似,萨乌罗玛泰伊人被认为是斯基泰男人与亚马逊女人结合的后代,但他们都不属于斯基泰人。更不用说陶里人、阿加杜尔索伊人、盖洛诺斯人和布迪尼人。只有处于王族斯基泰人之下的政治共同体的部族才被认为是斯基泰人。在大流士一世入侵时,萨乌罗玛泰伊人和布迪尼人曾一度与斯基泰人结盟,在战争结束后又再次独立。

前499年,爱奥尼亚的希腊城邦中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波斯起义,并一度蔓延至赫勒斯滂、卡里亚和塞浦路斯。

前493年,爱奥尼亚起义被波斯军队在镇压。为了惩罚在起义初期曾向起义军提供支持的希腊城邦雅典和埃雷特里亚,大流士一世开始筹划远征希腊。

前490年,远征希腊的波斯军队在马拉松战役中被雅典人打败。

前486年,斯基泰人的兵锋向南一直推进到色雷斯南部的科尔松涅斯(Chersonese),该城位于普罗旁提斯海沿岸,与小亚细亚隔海相望。

斯基泰人甚至曾遣使与斯巴达结盟,双方约定共同出兵,攻打波斯。只是后来不知为何原因,此次远征并未成行。

前480年,大流士一世的继承人薛西斯亲率一支规模更加庞大的军队远征希腊。包括雅典和斯巴达在内的主要希腊城邦结成同盟,共同抵御波斯大军的入侵。最终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舰队在萨拉米斯海战中重创波斯舰队主力,迫使薛西斯率军返回亚洲。

前5世纪70年代,希腊人展开反击,逐步收复了波斯帝国在色雷斯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占据的几处战略要地,如塞斯都斯、艾昂、阿拜多斯和基齐库斯。

在战后,雅典重新恢复了与黑海沿岸各城邦之间的贸易联系,此后每年都要从此进口大量谷物,以及以及咸鱼、腌肉、羊毛、皮革制品和奴隶。雅典繁荣的采矿业和手工业需要大量奴隶,甚至雅典城内平时用来维持城市秩序的警察力量,都由三百名来自斯基提亚的弓箭手担任。

约前5世纪上半叶,从小便深受希腊文化熏陶的阿里亚佩铁斯之子斯库列斯登上斯基泰王位,他的母亲是一位来自多瑙河畔的希腊城市伊斯特里亚希腊人。

斯库列斯时常带领亲兵前往黑海沿岸的希腊城市奥尔比亚,这座位于布格河与地聂伯河入海口附近的希腊城市,是几个世纪前由来自米利都的殖民者所建,商贾云集,是繁荣的贸易中心。抵达城下后,斯库列斯通常将亲兵留在城外,然后独自一人入城。当他进城之后,奥尔比亚人便关上城门。逗留期间,斯库列斯脱下斯基泰人的皮衣,换上希腊人的长袍,他出入奥尔比亚的公共场所,和当地人交往,模仿希腊人的方式生活,按照希腊人的习惯祭祀诸神。甚至他还娶了当地一个希腊女人为妻,平时他们就居住在希腊式的豪华居所中。在住了一段时间,斯库列斯重新换上斯基泰人的皮衣,离开奥尔比亚,带领城外亲兵返回草原。斯库列斯在奥尔比亚的所作所为始终无人知晓,直到有一天,一个奥尔比亚人泄露了他的行踪。斯基泰的显贵们废黜了这位国王,另立他的异母兄弟欧克塔马萨戴斯为王,斯库列斯则往色雷斯,但后来还是被交给斯基泰人,在多瑙河畔被处死。

前5世纪下半叶,东面的萨乌罗玛泰伊人渐次渡过塔奈斯河(Tanais,今顿河),侵占了斯基泰人在波律斯铁涅斯河(Borysthenes,第聂伯河)以东的草场,迫使后者逐渐向第聂伯河下游及克里米亚方向迁移。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斯基泰人开始放弃畜牧业,转而从事农业、渔业和手工业生产。这不仅是由于可供游牧的草场逐渐减少,也与前6~5世纪时,气候的好转有密切的联系。与此相应的是,斯基泰人的土地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定居点,虽然仍有相当一部分斯基泰人仍然从事畜牧业,但草场的减少也从过去的游牧转为驻牧。在这一定局化过程中,一些村落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逐渐发展为颇具规模的城镇,其中位于波律斯铁涅斯河下游的卡曼卡是当时斯基提亚最大的城镇,其内既有王室和贵族居住的卫城,也有冶铁及其它手工作坊。

前4世纪上半叶,在失去了东部的广袤草场后,斯基泰人将他们的目标转向北方的森林草原地区,当地居住着许多分散的狩猎和农业族群,实力弱小不足以抵御斯基泰人的侵袭。通过对黑海北岸农业人群的控制,以及对北方森林草原地带的不定期人口掳掠,斯基泰人控制了这一地区的谷物和奴隶贸易。取代奥尔比亚的博斯普鲁斯王国每年要向希腊出口数量众多的谷物,德摩斯梯尼称,每年雅典都要从博斯普鲁斯王国进口40万麦斗的谷物,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应来自斯基泰人及其附庸。除此之外,斯基泰人还向希腊出口皮革、牲畜、皮毛和贵金属,以及数量众多的奴隶,雅典就曾一次性从斯基提亚购买了300名奴隶,用来维护城市治安。

随着斯基泰人的生活方式从逐渐转为定居,以及上层王室和贵族在与希腊贸易中获利巨大,斯基泰社会内部开始出现贫富分化,贫穷者的地位已经沦落到与受压迫的附庸无异。不过斯基泰人内部仍有一定数量的自由民,他们被描述为“拥有八条腿的人”,即拥有一头牛和一辆四轮马车的人,他们是军队的主体。而处于其上的则是拥有大量财产,过着优渥生活的王室和贵族成员,以及祭司阶层。

前4世纪中叶,斯基泰人开始向外扩张。而当时多瑙河以南的奥德里西亚王国在科提斯一世死后(前360年)便一蹶不振。这为斯基泰人向南扩张消除了一个障碍。

阿提亚斯国王在位时,斯基泰人的势力扩展至多瑙河下游地区,他曾打败居住在此的特里巴利人,以武力威胁拜占庭缴纳贡金,并与伊斯特里亚人争夺对多瑙河三角洲的控制权。

前340年,在与伊斯特里亚人的战争中,深感实力不足的阿提亚斯向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求援,并许诺事成之后收腓力二世为养子及王位继承人。然而就在此时,伊斯特里亚人国王被杀,形势开始对斯基泰人有利。阿提亚斯立即遣返了马其顿的援军,并拒绝兑现收腓力二世为养子的许诺。

腓力二世当时正在围攻拜占庭,他派出使者前往拜见阿提亚斯,要求他支付马其顿援军所需要行军费用,对此阿提亚斯以没有足够的财富为理由加以拒绝,但实际上斯基泰人通过涉足与希腊人之间的贸易获得了巨额利润。

前339年,在解除了对拜占庭的围攻后,愤怒的腓力二世挥军北上,在多瑙河以南的哈伊莫斯山区打败了斯基泰军队,阿提亚斯在此役中阵亡,部众离散。腓力二世获得了2万名俘虏(主要是妇女和儿童),不计其数的良马和牛群。

前331年,在高加米拉战役前夕,驻色雷斯的将军泽皮利昂(Zepyrion)率领3万大军渡过多瑙河,北上攻打奥尔比亚。这可能是亚历山大远征计划的一部分,即沿着黑海向高加索山区和亚美尼亚进军,从北部与亚历山大的远征军汇合。奥尔比亚人将公民权授予外邦人和被释放的奴隶,以增加守城的力量。马其顿军队久攻不克,再加上此时负责运送补给的舰队在多瑙河口被暴风雨摧毁,泽皮利昂被迫下令撤退。途中不断遭到与奥尔比亚人结盟的斯基泰人的袭击,而几年前被亚历山大打败的盖塔人和特里巴利人也加入进来,最终导致泽皮利昂的军队在多瑙河北岸全军覆没。

高加米拉战役后,斯基泰人曾几次主动向亚历山大示好,并表示愿意协助马其顿军队作战,但都被婉言谢绝。亚历山大派出使者前往斯基提亚,暗中侦查斯基泰人的情况,可能他打算在结束东征后北上攻打斯基泰人,但这一切都因为他的突然去世而不了了之。

约前280年,凯尔特人的一支巴斯塔奈人(Bastarnae)南下翻越喀尔巴阡山,侵入德涅斯特河与普鲁特河流域,并在此定居下来,其势力最远达至多瑙河三角洲。

前3世纪中叶,巴斯塔奈人与盖塔人、萨尔马特人张东进入波律斯铁涅斯河下游地区,逐渐取代取代斯基泰人成为草原地区的统治者。

前3世纪70年代,黑海北岸草原的环境发生剧变,其后开始变得异常干燥,不在适宜于农牧业的发展。受此影响,波律斯铁涅斯河下游地区的许多斯基泰人和希腊人的村落被放弃,原先人口稠密的地区现在变得人烟稀少。

前3世纪下半叶,随着萨尔马特人的入侵,斯基泰人的势力几乎被完全逐出黑海北岸草原,留在当地的斯基泰人逐渐被并入萨尔马特人。余下的斯基泰人分为两支,其中一支位于多瑙河下游的多布罗加地区,而另一支则位于陶里亚半岛(今克里米亚半岛)。多布罗加的斯基泰王国控制的多瑙河三角洲地区沼泽密布,便于防守。他们打败了附近的盖塔人,控制了邻近的伊斯特洛斯和托米等希腊城邦,并通过它们向南方的希腊各国出口商品。而陶里亚半岛的斯基泰王国,则继续对黑海北岸的希腊城邦施加影响力。

前3世纪末,陶里亚的斯基泰人开始向半岛西北部的科尔松涅斯发动进攻。

前2世纪初,斯基泰人夺取了袁术科尔松涅斯的大片农田和葡萄园,以及附近一些较小的城镇。至于奥尔比亚和博斯普鲁斯王国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斯基泰人的入侵。由于博斯普鲁斯王国的实力较强,且并非斯基泰人的主要进攻方向,因此在向斯基泰人纳贡的同时,仍保持着繁荣的对外贸易。而由于贸易中心转移到陶里卡半岛,奥尔比亚的经济一落千丈,甚至向斯基泰人支付的赔款都要向私人筹集。

陶里亚的斯基泰国王西卢鲁斯(Scilurus)萨尔基河畔(Salgir)建立都城——涅亚波利斯(Neapolis),意为“新城”,为了与其他同名的城市相区别,该城也被称为斯基泰人的涅亚波利斯,从外观上,这座斯基泰人的新都城与同时期的希腊城市无异,包括高大的城墙、高耸的城门和城市中心的广场等公共设施,城内建筑鳞次栉比,既有希腊风格的房屋,也不乏斯基泰风格的房屋。除了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外,斯基泰人还引入经济作物种植,发展以纺织、冶金、制陶和酿酒为代表的手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科尔涅松斯人一面加固城防,一面向斯基泰人纳贡,以期缓和他们的攻势,但却收效甚微。后来还是通过与斯基泰人北面的罗克索拉尼人结盟,从背后牵制斯基泰人,才最终缓和了入侵的压力。

注释:罗克索拉尼人是萨尔马特人的一支,在前2世纪时夺取了塔奈斯河与波律斯铁涅斯河之间的草原,成为黑海北岸草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

前179年,科尔涅松斯为了寻找外援,还主动与黑海南岸的本都王国建立外交联系。

前2世纪下半叶,萨尔马特人开始频繁南下入侵多布罗加。

斯基泰人开始再次入侵陶里亚半岛西北部的希腊城邦。

前110年,斯基泰人攻陷了科尔琴尼提斯。

前109年,斯基泰人又攻陷了卡洛斯利米亚(Kalos Limean,希腊语意为“美丽港”)。

同一时期,斯基泰人又联合罗克索拉尼人,共同入侵博斯普鲁斯王国。因为斯基泰人的猛烈攻势,科尔涅松斯和博斯普鲁斯王国都向黑海南岸的本都王国求援。

约前108年,本都国王米特里达梯六世派将军丢番图(Diophantine)率军北上,打败了基泰人及其盟友罗克索拉尼人,占领了涅亚波利斯。此后,陶里亚的斯基泰人成为本都王国的附庸。

前63年,在同罗马人的战争中失败的米特里达梯六世在博斯普鲁斯的宫殿中自杀身亡,斯基泰人乘机摆脱本都王国的控制获得独立,但实力已大不如前。

前61年,罗马执政官在伊斯特洛斯附近败于斯基泰人及其盟友巴斯塔奈人

前28年,多布罗加的斯基泰王国成为罗马帝国的保护国

公元1世纪初,为了防范斯基泰和萨尔马特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从奥古斯都开始,历任罗马皇帝都有意识的扶植黑海北岸的希腊城邦,以作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缓冲地带。对于实力较弱的奥尔比亚和科尔涅松斯,罗马在此常年维持一支驻军,以助其加固城防。而实力较强的博斯普鲁斯王国,而每年为其提供一笔津贴,让其独自承担防卫任务。同时为了对付斯基泰人的海盗活动,罗马还与博斯普鲁斯王国组织了一支小型舰队,在黑海沿岸巡逻。

尽管黑海备案的希腊人在罗马帝国的帮助下,成功的阻止了斯基泰人的进犯,但双方之间仍维持着贸易往来,斯基泰人将谷物通过科尔琴尼提斯、奥尔比亚、科尔松涅斯和博斯普鲁斯王国,供应希腊和多瑙河南岸的罗马驻军。

46年,多布罗加被正式并入罗马的默西亚行省。

约公元63年,陶里亚的斯基泰人再度入侵科尔涅松斯和博斯普鲁斯王国,却因罗马将军塞维鲁及时指挥多瑙河军团前来增援而撤退。

2世纪上半叶,斯基泰人在与博斯普鲁斯王国的冲突中屡屡处于下风。

2世纪末,斯基泰人被迫承认博斯普鲁斯王国的宗主权。

3世纪初,属萨尔马特系的阿兰人入侵黑海北岸,攻陷了斯基泰的涅亚波利斯,陶里亚的斯基泰王国灭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西方的塞人-斯基泰人
【古伊朗君王谱】斯基泰王国(下)
“基辅传”之一:从神话到公元前后,斯拉夫人到来前的黑海北岸史
【魁阁学社】游牧民在西方古典世界的主流形象——以斯基泰人为例
斯基泰人:古西伯利亚的战士
进击的游牧民——斯基泰小史(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